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系统研究了福清山羊经产母羊舍饲条件下的产羔数、产羔间隔、断奶活羔率等繁殖指标,分析了产羔季节对母羊繁殖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舍饲福清山羊经产母羊胎平均产羔数1.64只,平均产羔间隔264 d,平均年产1.39胎,年平均产羔数2.28只,羔羊断奶成活率81.06%,羔羊平均初生重1.74 kg。舍饲条件下福清山羊一年四季均可配种产羔,但呈现一定的季节性,冬季产羔胎次明显高于其他季节,夏季产羔胎次最少;秋季的平均产羔数和平均初生重均为最高;夏、秋两季的断奶成活率明显高于冬、春季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黄淮山羊产羔数与胎次的关联性。[方法]对71只黄淮山羊母羊1~5胎次的产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将平均胎产羔数≤2和最高胎产羔数≤2的母羊归类为低产群体(n=37),将平均胎产羔数>2的母羊归类为高产群体(n=34),比较分析不同胎次与产羔数之间的关系。[结果]黄淮山羊平均胎产羔数2.56只,高产母羊群平均胎产羔数3.66只,低产母羊群平均胎产羔数1.66只。总体来看,母羊总群体和高产母羊群平均胎产羔数随着胎次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产羔数峰值均处于第3胎与第4胎之间。母羊总群体和高产母羊群产羔数与胎次的回归方程分别为Y1=0.753X-0.096X2+1.394和Y2=1.497X-0.196X2+1.400。[结论]黄淮山羊高产母羊群在第1~2胎便表现出良好的繁殖性能,母羊总群体、高产母羊群的产羔数随着胎次增加呈现倒“U”形,低产母羊群产羔数受胎次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3.
针对规模舍饲羊场繁殖效率低、管理难度大等问题,从科学搭配日粮和分类组群来加强饲养管理保障羊群健康,从持续不断选育高繁羊群比例和科学选配来提高母羊胎产羔数,从提高产后及早发情的母羊比例和适当采取繁殖调控技术来缩短产羔间隔提高年产羔数,从羔羊护理和及早诱食来提高羔羊成活率;制定羊群周转计划保持合理羊群结构、树立精品意识提高可繁母羊比例、高度重视生产数据统计、及时淘汰不孕不育母羊和提高羊群管理水平等方面论述提高繁殖效率的关键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4.
旨在揭示线粒体tRNA-Lys(T7719G)基因变异对小尾寒羊为母本的杂交羊群产羔数的影响,探讨将该基因变异作为分子标记辅助选种的可行性。本研究以小尾寒羊为母本的健康适龄繁殖母羊为研究对象,利用PCR扩增产物测序判定基因型,开展tRNA-Lys(T7719G)基因多态性及季节、胎次对产羔数影响的遗传学分析。结果表明,线粒体tRNA-Lys基因有G、T两种等位基因,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57.8%、42.2%;携带G等位基因的母羊较携带T等位基因的母羊平均胎产羔数多0.08只。在相同季节,群体产羔数随胎次以及G基因型母羊个体数量增加而增加。建立了胎产羔数预测模型方程:胎产羔数=1.201+(-0.009)×虚拟变量1+0.043×虚拟变量2+0.194×虚拟变量3+0.061×胎次+0.123×携带G等位基因母羊数量,即羊群中增加一个携带G等位基因的个体,胎产羔数预期增加0.123只。线粒体tRNA-Lys(T7719G)基因可以作为小尾寒羊为母本的杂交羊群产羔数性状的分子标记。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江苏西来原羊场20016—2019年湖羊母羊的产羔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了湖羊不同胎次与母羊产羔数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养殖场湖羊平均窝产羔数2.23只,窝产羔数与窝产活羔数随着胎次增加呈先增加后下降的特征,窝产羔数的峰值在第四胎与第五胎之间。湖羊的平均窝产羔数回归方程为Y1=0.326X-0.036X2+1.694。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分析母羊胎次与配种日期对内蒙古白绒山羊产羔数的影响,确定内蒙古白绒山羊的最佳配种时间,以提高其繁殖效率.试验数据来自于内蒙古白绒山羊种羊场1998-2013年的繁殖记录.利用SAS 9.0软件的GLM程序确定母羊胎次、配种日期对产羔数的显著性影响.结果表明,母羊胎次和配种日期对产羔数影响极显著(P< 0.01).母羊第1胎产羔数最低(1.37),随着母羊胎次的增加,产羔数显著增加,第6胎之后产羔数开始下降;配种周期为9月29日-10月16日的产羔数最高(1.76),且母羊发情月份和发情高峰主要集中在10月份,所以在生产中此阶段可以作为内蒙古白绒山羊的配种期.  相似文献   

7.
旨在揭示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的多态性及遗传学规律,探讨将BMPR-IB基因第746位碱基发生的A→G突变(FecB突变)作为分子标记进行绵羊多胎品种选育的科学性。本研究对寒泊羊育种核心群的健康种公羊、繁殖母羊、羔羊共计1 267只绵羊个体进行采血,利用PCR-RFLP方法判定个体BMPR-IB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并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对繁殖母羊共计980胎次的产羔记录进行统计,分析FecB突变、胎次及产羔季节对胎产羔数性状的影响。统计所设计杂交组合后代共计167只健康羔羊的基因型比例。结果表明,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有BB、B+和++3种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97%、73.40%和24.63%,等位基因B和+的频率分别为38.67%、61.33%;BB、B+和++基因型繁殖母羊的平均胎产羔数分别为2.69、1.91、1.57只,目前寒泊羊种群的胎产羔数平均为1.85只;若经过品种选育使寒泊羊个体中增加一个B基因拷贝,胎产羔数预期增加0.44只;父母本杂交组合为B+×++的后代中B+和++基因型的比例为1.11:1,父母本杂交组合为B+×BB的后代中BB和B+基因型的比例为0.82:1,均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预测经过6个世代的选育,可使寒泊羊种群母羊基本实现胎产羔数2只的育种目标。本研究结果为绵羊育种实践中制定选种和选配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繁殖力是指羊维持正常繁殖机能生育后代的能力,它是肉羊生产的一项重要指标。要提高母羊生产力,一是增加母羊每胎的产羔数;二是缩短母羊各胎的间隔期。1影响繁殖力的因素1.1遗传品种不同,遗传力也不同。小尾寒羊1年2胎或2年3胎,每胎双羔常见,多的产4只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品种选育对贵州白山羊繁殖性能的影响,在选育群中选择符合贵州白山羊品种标准的初产日龄体重的公、母羔羊进行了同期跟踪观测研究。结果表明,选育群公羊性成熟日龄平均为106.63 d,母羊初情日龄平均为118.82 d、发情周期平均为20.46 d、发情持续时间平均为46.91 h、初配年龄平均为175.39 d、妊娠期平均为149.67 d,这与自繁群羊各项繁殖生理指标基本一致,符合贵州白山羊品种早熟性能的繁殖生理特点,说明该品种繁殖生理遗传性能稳定;选育群母羊产配间隔平均为57.77 d、产羔周期平均为207.60 d、年只均产羔胎数平均为1.76胎,选育群母羊产羔率、繁殖羔羊断奶(2月龄)成活率平均分别为187.70%和95.27%,与自繁群相比产配间隔缩短11.68 d(P0.05)、产羔周期缩短11.86 d(P0.05)、年只均产羔胎数提高0.1胎(P0.05),产羔率、羔羊断奶成活率分别提高12.54%和12.96%(P0.05),这既体现了贵州白山羊多产、高繁性能特征,也说明品种选育对提高其繁殖水平具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0.
小尾寒羊血液蛋白(酶)多态性与产羔数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对小尾寒羊的4个血液蛋白(酶)位点(Hb、Tf、Es和LDH)进行多态性及其与母羊产羔数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兼有HbBB、TfCD、Es一一基因型的个体母羊第2胎的产羔数显著高于其它基因型的个体(P<O.05),且它们的平均产羔数也最高。母羊的产羔数在其余住点的基因型及胎次之间,差异不显著(P>O.05)。  相似文献   

11.
鄂西北马头山羊繁殖性能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湖北省 6个县、市农户饲养的马头山羊繁殖性能调查资料 ,表明马头山羊公、母羔的初情日龄分别为 14 0 4± 16 9和 10 8 4±19 1,母羊发情持续期为 5 8 6h± 15 9h ,发情周期为 19 7d± 1 5d。母羊妊娠 15 0d± 7 4d ,产羔数平均为 (2 14± 0 9)只 ,羔羊成活率平均为 90 8% ,公羔和母羔的初生重分别为 1 61kg± 0 45kg和 1 5 9kg± 0 68kg。妊娠期与胎次无关 ,但随窝产羔数的增加而延长。产羔数以头胎最低 ,第 4胎时达到最高峰 ,然后逐渐降低。羔羊成活率在第 1~ 5胎差异不明显 ,第 6和第 7胎显著降低 ,第 8胎以后又升高。窝产羔数为 1~ 4时 ,羔羊成活率最高 ,产羔数为 5时 ,成活率最低。羔羊初生重与性别有关 ,公羔显著大于母羔。公羔的初生重与胎次有关 ,但与窝产羔数相关关系不明显。头胎母羊所产公羔的初生重最低 ,随胎次的增加 ,初生重有增大的趋势 ,而母羔则没有这种趋势。比较发现马头山羊类似于多胎动物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肉羊高效养殖技术,以2~3岁健康舍饲空怀滩寒杂种母羊、小尾寒羊母羊、肉用杂交母羊为研究对象,开展为期2年的舍饲肉羊分段营养调控试验研究,评价营养调控技术对母羊繁殖性能的影响。结果显示,与传统饲养技术相比,分段营养调控饲喂技术能够降低3种参试母羊的1年1胎率,提高1年2胎率和2年3胎率,并且能够提高母羊产羔数,表明分段营养调控技术能够提高母羊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13.
分别对293只泌乳期母羊和344只产羔母羊进行泌乳量和产羔数统计,分析文登奶山羊胎次对泌乳性能和产羔性能的影响。在一个泌乳周期中,二胎和六胎及以上母羊泌乳量显著高于一胎母羊(P<0.05);三胎、四胎和五胎母羊泌乳量极显著高于一胎母羊(P<0.01)。三胎、四胎和六胎及以上母羊日均泌乳量显著高于一胎母羊(P<0.05);五胎母羊日均泌乳量显著高于二胎、三胎和四胎母羊(P<0.05),极显著高于一胎母羊P<0.01)。二胎、三胎、四胎和六胎及以上母羊平均产羔率显著高于一胎母羊(P<0.05);五胎母羊产羔率极显著高于一胎母羊(P<0.01)。二胎及以上母羊产双羔和多羔比例显著高于一胎母羊(P<0.05)。  相似文献   

14.
《畜牧与兽医》2014,(12):37-39
对简州大耳羊核心群世代选育母羊繁殖性能进行了系统测定。简州大耳羊发情周期平均为20.66 d,发情持续期为48.52 h,妊娠期平均为148.76 d;初产母羊平均产羔率为153.51%,经产母羊为242.41%;年均产羔1.75胎;公羔平均初生重为3.10 kg,母羔平均初生重为2.95 kg。结果表明简州大耳羊具有多胎、多羔,常年发情产羔,羔羊初生重较大,繁殖性能好的优良特性。通过世代选育,简州大耳羊繁殖性能取得了一定的遗传进展,四世代初产母羊产羔率比零世代提高了3.39%;四世代公羔初生重比零世代提高了9.15%,母羔初生重比零世代提高了7.66%。研究结果揭示了简州大耳羊的发情、配种、产羔等繁殖规律,表明简州大耳羊具有较高的繁殖力,并随胎次的不同而异,而且各世代间稳定性好。  相似文献   

15.
旨在揭示寒泊羊群体BMPR-IB基因位点发生突变的多态性,以及其不同基因类型对母羊胎产羔数的影响。利用PCR-RFLP方法判定寒泊羊个体BMPR-IB基因位点的基因类型,统计不同基因型在寒泊羊种群体中所占比例,并运用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探究不同基因型和不同胎次对母羊胎产羔数的影响。结果: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群体中有BB、B+和++ 3种基因类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66%、33.34%和50.00%。初产母羊BB、B+和++基因型的平均胎产羔数分别为1.87、1.73和1.32只;经产母羊BB、B+和++基因型的平均胎产羔数分别为2.30、2.12和1.54只。母羊所携带的B基因的数量、胎次都与胎产羔数呈显著正相关,其中B基因的影响最大。结论: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存在BB、B+和++3种基因类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6.66%、33.34%和50.00%,B基因对胎产羔数具有正效应。  相似文献   

16.
<正> 前言 养羊是江苏省丹阴市农村传统副业生产之一,山羊占养羊总数的99%。丹阳市山羊属长江三角洲白山羊品种,为皮肉兼用型。该品种在太湖流域优良的生态条件下经多年选育,已具有性成熟早、常年发情等优点。本文就白山羊的内在产羔规律以及人工授精与自然交配两种不同配种方式对产羔性能的影响等加以阐述。 一、材料与方法 1.于1990年随机测定了丹阴市白山羊母羊596头次,其中人工授精的母羊为285头次,自然交配的母羊为311头次。分别记载了母羊在人工授精与自然交配情况下的产羔数。 2.详细测定596头次母羊不同胎次的产羔数,包括单羔、双羔、3羔、4羔、5羔等。 3.测定了母羊各胎次的多羔率(每胎产双羔及  相似文献   

17.
对河南大尾寒羊繁殖性能进行了观察与统计分析。大尾寒羊母羊初配月龄约为8月龄。1~8胎次平均产羔率为249.27%,总的单羔率、双羔率、三羔率、四羔率及五羔率分别为8.00%、47.82%、36.36%、6.55%和3.27%。产双羔的母羊比率极显著高于产单羔、四羔和五羔的母羊比率(P<0.01);产三羔的母羊比率极显著高于产五羔的母羊比率(P<0.01)、显著高于产单羔及四羔母羊比率(P<0.05)。1~6胎产羔率总的趋势是随着胎次的增加而上升,7~8胎逐渐降低。胎产羔数与胎次回归方程的决定系数为R2=0.991 2。据回归方程计算了每胎的产羔估计值,并以5、6胎校正产羔值的简单平均数为基准计算了各胎次的校正系数。胎产羔数对初生重、断奶体重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P<0.05或P<0.01),随胎产羔数的增加,初生重和断奶体重减小。  相似文献   

18.
旨在揭示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的多态性及遗传学规律,探讨将BMPR-IB基因第746位碱基发生的A→G突变(FecB突变)作为分子标记进行绵羊多胎品种选育的科学性。本研究对寒泊羊育种核心群的健康种公羊、繁殖母羊、羔羊共计1 267只绵羊个体进行采血,利用PCR-RFLP方法判定个体BMPR-IB基因位点的基因型并进行群体遗传学分析。对繁殖母羊共计980胎次的产羔记录进行统计,分析FecB突变、胎次及产羔季节对胎产羔数性状的影响。统计所设计杂交组合后代共计167只健康羔羊的基因型比例。结果表明,BMPR-IB基因在寒泊羊种群中有BB、B+和++3种基因型,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1.97%、73.40%和24.63%,等位基因B和+的频率分别为38.67%、61.33%;BB、B+和++基因型繁殖母羊的平均胎产羔数分别为2.69、1.91、1.57只,目前寒泊羊种群的胎产羔数平均为1.85只;若经过品种选育使寒泊羊个体中增加一个B基因拷贝,胎产羔数预期增加0.44只;父母本杂交组合为B+×++的后代中B+和++基因型的比例为1.11∶1,父母本杂交组合为B+×BB的后代中BB和B+基因型的比例为0.82∶1,均符合孟德尔分离定律;预测经过6个世代的选育,可使寒泊羊种群母羊基本实现胎产羔数2只的育种目标。本研究结果为绵羊育种实践中制定选种和选配方案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小尾寒羊BMPR-ⅠB基因的多态性、效应及连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Ⅰ B(BMPR-Ⅰ B)的Q249R(A746G)突变使Booroola Merino绵羊的繁殖性能提高.该突变在小尾寒羊群体中也有分布.本研究用PCR-SSCP技术对299只小尾寒羊BMPR-Ⅰ B基因突变位点的多态性进行了检测,BB、B+和++的基因型频率分别为0.541 8,0.364 5和0.093 7,突变等位基因B的基因频率为0.724 1.对2个小尾寒羊羊场的111只有产羔数记录的小尾寒羊BMPR-Ⅰ B的Q249R突变对产羔数的效应进行了分析,估计出突变等位基因B对小尾寒羊产羔数的效应为:替代效应和显性效应,在第一胎分别为0.46和0.16,在第二胎分别为0.56和0.11;在第一胎和第二胎BB比++分别多产0.77和1.02羔.对BB基因型小尾寒羊和微卫星标记OARJL36的连锁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在BB基因型小尾寒羊,BMPR-Ⅰ B的B等位基因与OAR-JL36位点之间仍然存在重组.  相似文献   

20.
旨在利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GWAS)挖掘与湖羊繁殖性状相关的候选基因,解析湖羊高繁殖性状的遗传基础.本研究利用206只湖羊母羊的全基因二代重测序数据(群体平均测序深度为6x),结合第一胎产羔数、第二胎产羔数及2胎平均产羔数的表型性状,基于混合线性模型,并利用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