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黑光灯诱集麦长管蚜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黑光灯可诱集有翅蚜虫,但由于蚜虫个体细弱,易受其它昆虫碰撞而损伤影响鉴别,一直未能受到重视。笔者曾于1975年5月19日傍晚在内蒙丰镇县铺路村一台高压杀虫灯下,观察到大量有翅麦长管蚜,以后在山西、朔县和内蒙丰镇又利用黑光灯诱蚜,并获得麦蚜远距离迁飞传布小麦黄矮病毒的重要证据。1987年山西,陕西,内蒙、甘肃、北京等地分别设置黑光灯诱蚜,以系统观察有翅麦蚜发生规律。本文主要报道北京本所一盏黑光灯下有翅麦长管蚜的消长情况。 一、黑光灯的设置与观察结果:20瓦黑光灯管(华东电子管厂生产)离地面2米,管下装有分虫漏斗,漏斗下设集虫箱。4月10日开灯,4月16日始见有翅麦长管蚜,6月8  相似文献   

2.
麦蚜俗称腻虫、油汗.在河南许昌为害小麦的蚜虫主要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在干旱坡岭地以麦二叉蚜为害较重:平原灌溉区以麦长管蚜、禾谷缢管蚜为主,尤其在小麦穗期麦长管蚜猖獗发生.许昌市位于河南中部,是河南省小麦主产区,常年小麦种植面积20万hm2左右.近年来,麦蚜在本市发生程度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3.
2003年6月2日,在海门市德胜镇水稻育秧基地发现麦长管蚜[Sitobionavenae(Fabricius)]为害水稻叶片,使秧苗叶色轻度发黄。据调查,当时有蚜株率为62%,平均百株蚜量459.7头,最高百株1135头。麦长管蚜是长江中下游麦区麦蚜的优势种,也能使长江流域部分晚稻受害,但在海门市发现麦长管蚜为害水稻尚属首次。据调查,该田块为麦稻两熟,多年连作,品种为“5566”(安徽),育秧基地四周为成片的蜡熟末期小麦,未防治过蚜虫。分析麦长管蚜转移为害水稻的原因,可能是随着小麦逐渐成熟,麦长管蚜食料条件恶化,陆续就近迁入水稻育秧基地为害。普查本市其余稻区,…  相似文献   

4.
作者在田间系统调查的基础上对麦无网长管蚜空间分布格局,垂直分布动态和数量时序变化方面进行。组建了由气象因素和小麦生育期为自变量的数量预测模型。对三种主要麦蚜的空间生态位的定量计算,了解麦无网长管蚜,禾谷缢管蚜和麦长管蚜之间的种间竞争关系。用相关分析和通径分析方法寻找影响麦无网长管蚜种群消长的关键因子。认为该蚜在北京地区轻发生的原因是越冬虫源少和小麦生育阶段气温过高抑制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5.
小麦品种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的生态调控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麦田遗传多样性对麦长管蚜的生态效应,系统调查了麦长管蚜及其天敌的种群时序变化,并分析了对麦长管蚜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所有间作处理麦田中高峰期麦长管蚜无翅蚜的百株蚜量均显著低于单作麦田,其顺序为:小麦单作北京837(7 422.0头)>与KOK间作(5796.7头)>与红芒红间作(5406.7头)>与郑州831间作(5291.7头)>与JP2间作(4493.4头)>与中四无芒间作(4 155.0头),且麦蚜由聚集分布趋于均匀分布;蚜茧蜂发生的高峰期,各间作处理麦田中蚜茧蜂的平均数量高于小麦单作田,且差异达极显著水平(P<0.01);各间作处理麦田小麦理论产量增加,与小麦单作处理差异显著(P<0.05).表明大田小麦品种间作抗蚜品种对麦长管蚜有显著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6.
冬小麦品种中糖及氨基酸含量与抗麦长管蚜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近年来麦长管蚜(Sitobion avenae F.)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等地有为害加重趋势。在小麦各个生育阶段,以扬花一灌浆期蚜量最大,约占总蚜量的84%,是造成小麦产量损失的关键时期(杨奇华等,1982)。迄今为止,化学防治仍是防治麦蚜的主要方法,这对麦田主要天敌杀伤甚大,也不利于粮棉混作区棉花害虫、粘虫等害虫的综合防治。为了减少用药,必须考虑与其他防治方法协调应用。据本室1978—1981年对3516份品种(系)材料进行抗蚜性筛选的结果,不同冬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的抗性存在  相似文献   

7.
麦长管蚜自然种群结构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采用田间系统调查的方法,观察了麦长管蚜在小麦拔节期一成熟期种群结构的动态.结果显示,麦长管蚜在种群发展过程中世代重叠,内部组成结构是一个有翅型与无翅型、成虫与若虫并存的混合体;各组分占种群的比例不均等.并随着小麦生育期和麦蚜种群发展过程而变化.在小麦乳熟期,翅型和虫态结构的比例表现为有翅型高于无翅型.若虫低于成虫.在其他生育期,则有翅型低于无翅型,低龄若虫>成虫>高龄若虫.结果表明,麦长管蚜内部结构的比例动态与小麦生育期关系密切,其组成结构特征直接反映了麦长管蚜种群的兴衰.  相似文献   

8.
80年代初开始,我们在研究麦长管蚜发生为害规律的同时,结合工作实际,探索了麦蚜调查及测报方法,取得一些进展,在实践应用中反映良好。1 改进调查方法,积累田间调查资料针对麦蚜测报资料积累不系统,调查时间不固定等问题,1985年以来,我们进行了“三改”:一改3d1查为2d1查,由于田间调查加密,麦蚜数量的消长过程更清楚了;二是建立麦蚜预测圃,规定测报田不许打药,为按蚜量标准划分发生程度提供了依据;三是定时系统调查与定时大面积普查相结合,大大方便了分析虫情。由此积累了十几年的麦蚜系统资料,为进行预报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麦田间作对麦长管蚜种群的生态调控作用。[方法]田间调查小麦单作田、小麦与绿豆、小麦与豌豆以8:2行距间作田麦长管蚜种群数量及其时间动态变化;室内利用"Y"型嗅觉仪测定麦长管蚜对小麦、小麦与绿豆、小麦与豌豆不同组合气味的选择性。[结果]麦田间作不能影响麦蚜种群随时间动态变化曲线,但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麦长管蚜无翅蚜和有翅蚜的数量。室内麦长管蚜无翅蚜和有翅蚜显著选择寄主植物的气味。当小麦与绿豆或小麦与豌豆组合时对麦长管蚜没有吸引作用。[结论]非寄主植物的气味对寄主植物气味起掩盖作用,干扰蚜虫的寄主定位,这可能是间作低于单作蚜量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0.
麦长管蚜自然种群生命表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1986—1987年,用分代隔离观测等方法克服世代重叠和有翅蚜迁飞的干扰,研究了麦长管蚜自然种群特定年龄生命表,共获得9个世代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影响麦长管蚜自然种群波动的主要因素是天气条件和天敌;低龄若蚜主要受风雨影响,一次大风雨可使其密度下降30—80%,高龄若蚜和成蚜则受天敌和风雨共同作用;捕食性天敌对4种麦蚜间无选择性,而蚜茧蜂对禾谷缢管蚜和麦无网蚜控制作用很小。因此,麦长管蚜种群还受其它种麦蚜密度影响。  相似文献   

11.
麦蚜是我县沿江圩田三麦上重要害虫,尤以晚小麦受害更重。对其发生危害及防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一、麦蚜种类和发生特点 沿江圩田三麦上蚜虫有二种:禾谷缢管蚜(又名黍蚜)Rhopalosiphum padi[Linnaeus]及麦长管蚜Macrosiphum avenae[Fabricius]。 定点田系统观察结果:前期以麦长管蚜较多,后期禾谷缢管蚜所占比例逐渐上升,最高可占到99%以上(见表1)。 大田调查,禾谷缢管蚜比例占59.2—96.4%。禾谷缢管蚜所以能占绝对优势,主要因为这种蚜虫生长势强,繁殖速度快,5月下旬单个蚜虫繁殖平均达45只,而麦长管蚜虫只有4.2只。  相似文献   

12.
1992 ̄1995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河北省春麦区麦长管蚜是传播小麦黄矮病毒的优势种群,占张家口坝上、坝下及承德麦蚜发生总量的94.75% ̄100%。有翅蚜迁入麦田的时期和数量是影响春麦黄矮病发生程度的重要因素。张家口坝上小麦黄矮病毒株系以麦二叉蚜、麦长管蚜株系(GAV)占绝对优势,张家口坝下及承德地区的株系种类较为复杂,除以GAV株系为主外,存在禾缢管蚜、麦长管蚜、麦二叉蚜株系(PAGV)及麦二叉  相似文献   

13.
《植物保护》1981,7(5):7-7
我县为害小麦的五种蚜虫中,麦长管蚜占总量的92.4—94.7%。在麦长管蚜天敌群落中,数量最多、控制能力最大的是“麦蚜茧蜂”。为了探求生物治蚜的途径,自1978年开始进行了观察,初步认为“以蜂治蚜”是有  相似文献   

14.
马晓光  沈佐锐 《植物检疫》2007,21(4):201-204
本文对北京市温度、降水量、麦长管蚜发生量风险因子进行等级划分之后,采用相关分析方法、分级随机模拟方法、马尔柯夫链(MarkovChain)方法等,在麦长管蚜风险函数模型的基础上,对麦长管蚜进行了风险模拟。计算出北京市麦长管蚜的风险概率、风险后果和风险值。结果表明,北京市麦长管蚜发生危害的风险高,1~2级的发生风险很低,4~5级的风险较大,5级的发生风险最高。  相似文献   

15.
杨爽  尹姣  曹雅忠  樊东  李克斌 《植物保护》2015,41(3):104-109
OBP是蚜虫嗅觉功能中的一类重要分泌蛋白,能选择性地结合气味分子并进行信号转导。本试验使用显微注射法将麦长管蚜OBP7的小干扰RNA(siRNA)导入麦长管蚜体内,通过qRT-PCR检测OBP7mRNA相对表达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在siRNA浓度0.32μg/μL,注射量23nL,注射后24h,麦长管蚜成蚜的mRNA相对表达量降低到37.1%,证明了显微注射方式进行RNA干扰的可行性。在注射23nL的siRNA-467,经过36h后,麦长管蚜出现了对EβF趋性行为的改变(P0.05),表明OBP7蛋白在麦蚜对EβF的识别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麦蚜是麦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为了研究小麦黄矮病,我们自1983年以来,在人工控制温度和光照的条件下,室内用盆栽种植小麦饲养麦二叉蚜、禾缢管蚜和麦长管蚜。但近几年来麦蚜常常被霉菌感染严重影响研究工作开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们参照国外经验,对麦蚜的饲养方法进行了改进,用土壤种植小麦改为用营养液培育麦苗。效果很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麦长管蚜是宜宾地区小麦的主要害虫,大发生年份,会造成小麦生产上的巨大损失。据六年研究,宜宾地区麦长管蚜在10月中、下旬小麦播种出土后,即由禾本科杂草上陆续迁来麦田,盛期在10月下旬至12月中旬,主要以成、若蚜在麦地内过冬,杂草上过冬的极少。  相似文献   

18.
麦田食蚜天敌对麦长管蚜控制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1987-1989年系统调查麦田食蚜天敌与麦长管蚜种群动态的关系表明,天敌发生的时间、数量均与麦长管蚜的发生情况有密切关系。笼罩试验表明,每一标准天敌单位,最多可有效控制105头麦长管蚜。当天敌单位数与麦长管蚜的比例在1:125以上时,即可控制麦长管蚜危害。  相似文献   

19.
麦长管蚜种群消长与小麦植株游离氨基酸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小麦抗蚜品种冀保1号和感蚜品种中旱101不同生育期叶片和穗部氨基酸种类和含量的测定,结合对田间麦长管蚜自然种群的系统调查,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研究了麦长管蚜种群消长和小麦氨基酸含量的关系。相关性分析表明,甘氨酸、缬氨酸等10种氨基酸与麦蚜种群消长呈显著相关;回归分析表明,感蚜品种中旱101叶片中缬氨酸、苏氨酸和甘氨酸与麦蚜种群相关显著,回归方程为y中叶=4.030+3.229x苏+1134.504x甘-79.458x缬;穗部的甘氨酸、缬氨酸与麦蚜种群相关显著,回归方程为y中穗=320.931+105.262x甘-33.528x缬。抗蚜品种冀保1号叶片中缬氨酸、谷氨酸和丙氨酸与麦蚜种群相关显著,回归方程为y冀叶=-2.440+23.844x缬+8.010x谷-1.911x丙;穗部的甘氨酸、缬氨酸与麦蚜种群相关显著,回归方程为y冀穗=-235.666+20.245x甘+44.640x缬。综合分析得出:缬氨酸含量的高低可以作为评价小麦抗蚜性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20.
为更有效地将耐害性用于小麦病虫害的绿色防控,该文就小麦对麦长管蚜的耐蚜性及其评估方法进行总结。具有耐蚜性的小麦受到一定数量蚜虫为害时,田间产量损失不明显,或能够通过生理生态途径补偿产量损失。耐蚜性不影响蚜虫的取食及生物学参数,对蚜虫进化压力小,因此田间表现更稳定。耐蚜小麦可以允许田间存在一定数量的蚜虫,这不仅可以减轻防治压力,还可以为天敌提供食物,有利于天敌的保护和利用,更符合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理念的核心。然而,目前抗麦长管蚜的小麦抗源鉴选主要是以蚜量为基础的抗生性和不选择性,耐害性被忽视。鉴于麦长管蚜田间蚜量与小麦产量(千粒重)损失率正相关,且峰值蚜量和小麦千粒重受损敏感期在小麦灌浆期重合,因此提出了以耐蚜值(千粒重损失率和灌浆期蚜情指标的比值)为依据计算耐蚜指数来评估小麦耐害性的方法,该方法可弥补抗源鉴选中忽视耐害性的不足,也能克服以田间千粒重损失率为依据评估耐害性时很难实现蚜量统一的不足,同时消除抗生性和不选择性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