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按青虾摄食、栖息生态习性设计池塘青虾养殖工艺,养殖实践表明:(1)采用虾苗一次放养,每1000m^2池塘面积投放4.5-7.5万尾虾苗,饲养期间采用地分期分批捕捞的方法,青虾养殖池塘每1000m^2净产为90-150kg,其中60-70%的商品虾规格可达2.0-2.5g以上。(2)采用一年二茬养殖青虾的方式,每1000m^2净产可达204.3kg左右,但操作较为复杂。(3)青虾高产养殖池塘以面积6  相似文献   

2.
在河流中设置简易网箱养殖鲢鱼,经一个年度饲养当年鱼苗可达150g/尾以上,放养量0.3 ̄1.0kg/m^2,单产1.5 ̄3.0kg/m^2,年生产投入6.00 ̄8.00元/m^2年利税2.10 ̄5.50元/m^2,产投比1.61 ̄1.70;成鱼养殖(入箱鱼种〉50g/尾)可达500g/尾以上,放养量1.5 ̄3.0kg/m^2,单产5.0 ̄13.0kg/m^2,年生产投入11.00 ̄26.00元/m  相似文献   

3.
在总面积为8867m^2的3口池塘中进行了罗氏沼虾高产高效养殖试验。全年放养2批虾苗共110万尾,平均放苗123尾/m^2;共收获罗氏沼虾7641kg,平均8617.5kg/hm^2;共消耗饲料16500kg,饲料系数2.16;总产值311630元,平均产值351462.45元/hm^2,总利润165373元,平均利润186510.90元/hm^2,利润率为113.07%。本试验获得高产高效的结果证明了所采取的技术措施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4.
淡水白鲳食性杂,适应性强,易于饲养,在池塘养殖的条件下,经3~4个月的养殖,体重可达0.7~1.1kg以上,每667m^2水面可生产淡水白鲳400~500kg,是一种极具推广价值的养殖品种。  相似文献   

5.
秀麦3号具有强蘖多穗、矮秆抗倒、耐湿耐肥、综合抗(耐)病性好,增产潜力大等特点,产量400kg/666.7m^2,高产可达450kg/666.7m^2。1996年5月3日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种植面积已达22600hm^2,预计今后推广面积更大。  相似文献   

6.
自1989年起,在城西水库用规格5m×5m×2.5m风箱养殖团头鲂,鱼种箱、成鱼箱配套,投喂颗粒饲料,单产38kg/m^2,高产44.3kg/m^2,增重倍数40-10倍,成鱼上市规格350g以上,饵料系数2.67-3.98,最高投入产出比达1:1.64。  相似文献   

7.
民和县灌区1991-1995年实施春小麦套种黄豆7769.3hm^2,套田五年平均单位面积产小麦4291.5kg/hm^2,黄豆1582.5kg/hm^2混合5874kg/hm^2,比小麦单种五年平均单产4200kg/hm^2增产小麦2.2%,混合增产39.9%。  相似文献   

8.
基围虾壳薄体肥,肉嫩味美。其海水养殖由来已久,而淡水养殖始于最近几年。池塘养殖亩产可达150kg以上,养殖规格可达8~14厘米。该虾食性杂、生长快、耐高温、适盐范围广、抗不良环境能力强。基围虾淡水池塘养殖技术如下:一、池塘条件及准备1.池塘选择面积3~10亩,水深1~1.5米,坡比1∶2~1∶2.5。池塘底质为泥沙或沙泥,水源充足,水质清新无污染,有独立的进排水系统,每3~5亩水面配增氧机一台。2.清塘虾苗放养前10~12天,每亩用生石灰100~150千克全池泼洒消毒,池坡及池底要泼洒均匀,清除野…  相似文献   

9.
青海东部农业区雨水集流补灌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青海东部干旱山区的自然特点,提出雨水集流的可行性及获得3750kg/hm^2产量的最佳补水量(127.5-195m^3/hm^2)、补水时间和施一。产量增长率达到16.8%,补灌1mm水生产粮食31.5kg/hm^2。  相似文献   

10.
玉米全地面地膜覆盖节水增产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结果表明,全膜覆盖玉米产量高于15000kg/hm^2的综合农艺措施保苗密度81900-84300株/hm^2,施N307.5-396.0kg/hm^2,P2O5216.0-313.5kg/hm^2,N:P2O5为1:0.77-0.79;灌溉定额3747-43086m^3/hm^2,灌水3-4次,头水于拔节前后灌溉二水于大喇叭口期灌溉。  相似文献   

11.
在水温27±2.0℃的条件下,对体质量为0.199±0.089 g的日本沼虾进行了56 d的室内水循环系统饲养试验,探讨了添加植酸酶对日本沼虾生长、体组成和消化酶的影响。试验设7个组,其中试验组1-6分别在基础日粮中分别添加0、250、500、1 000、1 500和2 000 U/kg的植酸酶,试验组7不加植酸酶,加1.2%的磷酸二氢钙。每个试验组设3个重复。结果表明:添加植酸酶对日本沼虾成活率没有显著影响;WGR和SGR以添加500 U/kg植酸酶的试验组显著高于正对照组(P〈0.05);植酸酶添加各组与对照组虾体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粗灰分和总磷含量差异不显著;与正对照组相比,日本沼虾肝胰脏蛋白酶、脂肪酶活性提高显著(P〈0.05)。结果说明,在特定试验条件下,饲料中添加植酸酶对日本沼虾的WGR、SGR有显著影响(P〈0.05),对日本沼虾体组成影响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2.
配合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日本沼虾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鱼粉作为主要饲料蛋白源,利用酪蛋白来调节饲料的蛋白质含量,设置蛋白质水平为30%~46%的6种不同梯度的试验饲料,试验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放养日本沼虾100尾,平均初重0.067g。每天投喂2次,试验共进行60d,研究配合饲料中不同的蛋白质水平对日本沼虾生长的影响并得出日本沼虾配合饲料中的最适蛋白质含量。结果表明:蛋白质水平为39.32%和41.67%的试验组的虾体增重和特定生长率均显著高于其它试验组(P〈0.05);以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为衡量指标,采用二次方程回归分析法,得出日本沼虾配合饲料中蛋白质的最适含量约为41%~41.5%。饲料中不同蛋白质水平对日本沼虾虾体(全虾)的水分和粗蛋白质含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其成活率,粗脂肪含量和粗灰分含量均无显著影响(P〉0.05)。  相似文献   

13.
为贵州山区规模化生产台湾泥鳅种苗提供科学依据,2015—2016年采用人工催产技术对规格为17~19尾/kg和12~14尾/kg的雌亲鳅505.5kg进行了人工繁殖研究。结果表明:2015年繁育台湾泥鳅种苗4批共840万尾,平均受精率70.25%,孵化率73%,种苗成活57%;2016年繁育种苗5批共1 640万尾,平均受精率93.40%,孵化率96.8%,种苗成活70%;2年共繁育泥鳅种苗2 480万尾,实现种苗销售产值224万元,利润89.6万元。在一定的亲鳅标准(8~10尾/kg)、科学合理的孵化设施(一槽一系统)以及育苗池(单池面积1 200~1 300m~2,池深1.4~1.5m,水位保持1.2~1.3m)条件下,贵州山区能较好地对台湾泥鳅种苗进行规模化人工繁殖,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对水深1.2-1.5m,渗水量7-11m~3/h·亩的低产渗水池塘,采取调整主配养鱼的种类结构和比例、强化投饲、适时注水和轮捕轮放等综合技术措施,使每亩鱼产量从150—200kg提高到500kg,亩增经济收入达800-1000元.该技术为提高渗水池塘鱼产量和经济效益提供成熟的经验.  相似文献   

15.
直湖港陆域水产养殖区污染特征及输出通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太湖主要入湖河流直湖港陆域水产养殖污染问题,于2010年4~11月对其水产养殖较为集中区域进行排污量和水质同步监测与分析,并对其污染特征及输出通量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传统养殖模式下,主要污染物为总磷(TN)和CODMn,两者占总输出通量的88.1%;鳖塘、鱼塘与鱼苗塘TN含量随时间变化波动较大,蟹塘TN含量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夏季TN含量明显增高,有机污染严重,各养殖塘变化趋势相似,其余指标常年处于平稳;鱼苗塘和鱼塘向水环境中TN的年排放量分别为135.9kg/hm2和97.5 kg/hm2,总磷、有机污染物及其他污染物均为各类养殖对象中最高;传统养殖模式下,养蟹死亡率较高,生产单位水产品所带来的污染较为严重;利用单位面积土地养殖鱼类和鱼苗的总污染物输出通量高,分别达377.85 kg/hm2和485.7 kg/hm2,是鳖塘的5~6倍,对环境压力较大;养殖塘投饵量与TN和亚硝态氮的输出通量相关性较大、为0.97和0.94,与高锰酸盐指数的相关性较低、为0.79。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武威鱼种供应问题,我们在该市四坝乡进行家鱼水花的培育研究工作.结果表明:抓住清塘灭害、运输保活、合理饲养几个环节,成活率可在60%以上,四十天内在每平方米的水体中,可育出4.2cm 规格的鱼苗100尾。甘肃武威渔业生产一直收效甚微,主要原因是缺乏养鱼技术,鱼苗、鱼种供应困难。武威无家鱼繁殖场,苗种靠外地调运,全长6cm 以上的鱼种,每公斤售价在20元以上,每尾售价0.13元。且品种单调,数量不足,质量差。鉴于目前苗种需求量不大,家鱼自繁难以实行的情况下,从外地引进水花培育,能否育成大规格鱼种?效益如何?是本试验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赤眼鳟江河人工放流前适应性驯养试验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赤眼鳟江河人工放流的成活率,采取放流前强化饲养育肥和流水密集锻炼两项技术措施,结果显示,强化培育的鱼种比常规培育的鱼种肥壮,丰满度比后者高12.37%~24.05%,肝脏含脂率高35.63%~43.27%,处于饥饿并在流水环境中,其生存时间比后者延长6d;流水密集锻炼24~30h的鱼种瞬时耗氧速率比静水密集锻炼2h的鱼种低25.11%,缺氧昏迷点(Cd)比后者低18.72%,窒息点(Sd)低33.33%,鱼种运输成活率比后者提高23个百分点;在来宾市清水河放流鱼种4万尾,放流后鱼种活动正常,回捕率为30.36%.表明采取放流前强化饲养育肥和流水密集锻炼两项技术措施,能提高赤眼鳟的成活率,提高其江河人工增殖放流效果.  相似文献   

18.
在水温24.0±0.2℃条件下,采用静水停食法开展了pH对日本沼虾存活、耗氧率及鳃组织CAT、SOD活力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1)日本沼虾对碱性环境的耐受性略强于酸性环境,其pH耐受范围为5.5~8.5,该范围内日本沼虾组内耗氧率均呈夜均显著高于昼均(P〈0.05),组间昼均和夜均耗氧率均无显著差异(P〉0.05),且鳃组织SOD、CAT活力均呈先降后升走势;(2)日本沼虾pH适宜范围为6.5~8.5,该范围内日本沼虾鳃组织SOD低谷期均比pH 5.5实验组后延24 h,各观测时段CAT活力均显著低于pH 5.5实验组(P〈0.05);(3)日本沼虾pH最适宜区间为6.5~8.5的中央区域,本研究所设实验梯度中pH 7.5实验组日本沼虾鳃组织SOD、CAT活力最为稳定。  相似文献   

19.
梁仁杰  施时迪  张邦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36):11863-11866
[目的]研究鱼苗的生长与食性变化,研制相应的生产流程与设施。[方法]依据苗种的习性与食性,对鱼苗进行"培水"与饵料的投放,详细地观察池养线纹尖塘鳢鱼苗的摄食与生长变化。[结果]孵化3d后的鱼苗进入混合营养期,孵化5d后的鱼苗体长4.11mm;进入外源营养期,鱼苗的开口饵料以小型轮虫和藻类为主;孵化20d后的鱼苗体长10.76mm,以枝角类为主要饵料;孵化30d后的鱼苗体长15.62mm,能很好地摄食人工投喂的水丝蚓;鱼苗具明显的昼夜摄食节率,以16:00~20:00时摄食活动最强烈。建立了鱼苗全长(L)与日龄(D)的关系式;鱼苗体重(W)与日龄(D)的关系式;鱼苗个体间的生长速度有一定的差异性。池塘培育期间,以放养密度130~150尾/m2,经40~55d培育至规格3.1~4.1cm的商业性苗种,其成活率达35.3%。[结论]线纹尖塘鳢是塘鳢科中生长较快的鱼类,具有广阔的养殖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