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用奶牛乳房性状预测产奶量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选择西安市草滩农场第四奶牛场第二泌乳期的奶牛 30头 ,测定乳房宽、乳房深、乳房长、乳房围、乳静脉直径、体长、体高、胸围、胸深、十字部高、腰角宽、尻长和 30 5 d产奶量 ,经相关系数分析 ,剔除了与 30 5 d产奶量相关不显著的体尺指标 ,以前 5项乳房性状为自变量 ,以 30 5 d产奶量为因变量 ,采用通径系数分析方法 ,计算了各自变量对依变量的通径系数 ,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 ,经统计检验后保留作用大的自变量 ,最后建立了 R=0 .930 6的“最优”回归方程。经对 30头奶牛 30 5 d产奶量进行估测 ,所得估测值与实际值的均数经差异显著性检验(t检验 ) ,差异不显著 (P>0 .0 5 )。 相似文献
2.
3.
本文据119头初产母牛的产奶性能、体高、体长、胸围及体重资料,用微机作了产奶量与体尺性状间的多元回归分析,并建立了体尺性状及体重与产奶量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经F检验,该回归方程极显著。其中,胸围与产奶量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体长和体高;产奶量与体重之间存在极微弱的负相关。作者还分析了该牛群体型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今后育种工作中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5.
本文据119头初产母牛的产奶性能、体高、体长、胸围及体重资料,用微机作了产奶量与体尺性状间的多元回归分析,并建立了体尺性状及体重与产奶量之间的多元回归方程。经F检验,该回归方程极显著。其中,胸围与产奶量之间的关系最为密切,其次是体长和体高;产奶量与体重之间存在极微弱的负相关。作者还分析了该牛群体型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今后育种工作中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6.
7.
德系黑白花奶牛数量性状基因定位研究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德系黑白花奶牛中,对产奶量、乳蛋白量、乳脂量和奶中体细胞数数量性状进行基因定位,试验采用祖孙女设计法,试验动物为16个父系半同胞家系共755头种公牛,试验共测定了8对染色 的64颗微卫星,你代公牛性状的育种值由孙代母在算得到,连锁分析采用加在归间距定位法,临界F值由置换试验法得到 相似文献
8.
奶牛产奶量校正系数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西安市草滩农场第四奶牛场1994~2005年178头中国黑白花奶牛不同胎次、不同产奶月龄、不同泌乳天数和不同产犊月份的产奶量测定结果为材料,采用回归分析方法,分别建立了产奶量对胎次、年龄、泌乳天数、产犊月份等因素的最优回归方程,对其显著性进行了检验,根据这4个最优回归方程分别以第三胎、41月龄、305d、1月份估计产奶量为标准,计算了产奶量的校正系数,制定出该场的产奶量校正系数表,并对由奶牛产奶量不同影响因素构建的产奶量校正系数表进行了产奶量校正的实际应用计算。结果表明,所建立的回归方程拟合度高,所得的4类校正系数表准确、可靠,对该奶牛场育种工作的开展及生产计划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10.
11.
奶牛体型外貌评分与产奶量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西安市第二奶牛场选取的健康、泌乳正常的第3泌乳期奶牛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50头奶牛,测定其305d产奶量及15个体型外貌评分性状,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确定整体评分及15个性状与305d产奶量之间的关系,以整体评分及15个性状为自变量,305d产奶量为依变量,采用多元回归分析法,经统计检验后,保留作用大的自变量,建立了"最优"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整体评分与305d产奶量之间存在弱正相关,差异不显著;15个评分性状中,后房高度、后房宽度与305d产奶量呈极显著相关;乳房中隔和乳房深度与305d产奶量呈显著相关;利用这4个评分性状建立了估计305d产奶量的"最优"回归方程,通过对生产中30头牛的估测,并与实际测定值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t-检验),差异不显著(P>0.05),表明该回归方程准确可靠;后房高度、后房宽度、乳房中隔和乳房深度是影响305d产奶量的最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研制该计算机软件,使奶牛产乳计划的编制科学化,同时可缩短制定产乳计划的时间.据奶牛的生产规律及解决问题的要求,采用BASIC语言,设置了6个结构化功能模块.在计算预产期模块中,针对每月日数的变化,使用开关语句判断处理;在自然月产乳量转换的模块中,采用破碎再组合的计算方法.数据的输入以提示方式进行.利用该软件处理冖奶牛场的记录资料,得知各月预产奶量与实际奶量高度吻合,表明其使用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西农萨能奶山羊泌乳均衡性与产奶量的相关关系,为奶山羊良种选育与改良提供依据。【方法】选择健康、泌乳正常的西农萨能奶山羊120头,测定衡量泌乳均衡性的泌乳初期日数、泌乳盛期日数、泌乳后期日数、最高日产奶量、最低日产奶量、最高日产奶量与最低日产奶量之差6个指标,采用相关系数分析法确定这6个指标与300 d产奶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建立最优回归方程。【结果】通径分析表明,最高日产奶量和最低日产奶量是影响300 d产奶量的最主要因素(通径系数分别为0.269 5和0.235 7),同时也是衡量泌乳均衡性的重要指标;对120只羊300 d产奶量实测值与估测值的差异显著性分析表明,二者差异不显著,说明用这2个性状建立的多元回归方程准确性良好。【结论】利用最高和最低日产奶量这2个性状建立的回归方程估计奶山羊产奶量简便易行,可为奶山羊育种及提高产奶量提供可靠的依据,也是估计产奶量的一种适用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不同柠条水平对奶牛产奶量及乳品质的影响,试验选用6头年龄、胎次相同,体质量、泌乳天数相近的中国荷斯坦奶牛,随机分为3组,1组对照组,2组试验组,每组2头牛.整个试验期分为3阶段,进行3×3重复拉丁方饲养试验.2组试验组分别用柠条替代15%和30%的粗料,3组配方为等能等氮,研究柠条的最适添加量.结果表明:3组之... 相似文献
15.
选取30个不同熟期的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分别测定各品种的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叶面积指数、总干物质生产量、粒叶比、单茎茎鞘重和株高,采用相关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水稻群体产量构成性状、群体质量性状间及其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针对不同水稻群体,其千粒重、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与水稻产量的相关关系并不完全一致,以结实率表现最明显;水稻群体质量性状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在不同群体中也表现不一致,以粒叶比与产量的相关关系变化最明显。因此,在生产实践中,针对不同群体,明确不同产量性状和群体质量性状在产量形成中的作用,应抓住重点性状并协调其与产量的相互影响和制约作用,以获得水稻最高产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奶牛脂肪酸合成酶(Fatty acid synthase,FASN)基因多态性对产奶量和乳成分的影响,为中国荷斯坦牛的优化育种提供相应的分子遗传学依据。【方法】以464头中国荷斯坦牛为研究材料,参照奶牛生产性能测定(Dairy herd improvement,DHI)方法采集产奶量和乳成分数据;采集试验牛血样,提取DNA,PCR扩增FASN基因,用单链构象多态性(Single-strand 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SSCP)技术并结合测序确定基因型;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基因多态性与泌乳性状的关联性分析。【结果】FASN基因外显子34存在2个等位基因、2种基因型,A、B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0.813 9和0.186 1,试验群体在这一位点上极显著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1),遗传杂合度(He)和多态信息含量(PIC)分别为0.372 3和0.257 0。测序结果显示,与普通黄牛FASN基因序列(GenBank登录号:AF285607)相比,B等位基因在第16 024和16 039位核苷酸处分别发生了A→G和C→T碱基突变,其中A→G突变导致苏氨酸变成丙氨酸,C→T突变导致精氨酸变为色氨酸;A等位基因与AF285607序列相同。最小二乘法分析表明,AA型个体305d乳脂量显著高于AB型个体(P<0.05),等位基因A为高乳脂量优势基因。【结论】FASN基因外显子34突变位点可作为高乳脂的分子遗传标记应用于中国荷斯坦牛的标记辅助选择育种中。 相似文献
17.
利用单链构向多态性方法检测了牛DGAT1基因第8外元AA→GC碱基突变,分析了该突变在三河牛、中国荷斯坦奶牛和中国西门塔尔奶牛中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以及该突变对这3个品种奶牛群体产奶量、乳脂和乳蛋白含量的影响,并分析了该突变在鲁西牛、晋南牛、秦川牛和南阳牛中等位基因分布频率。结果表明,编码赖氨酸的等位基因K在三河牛、中国荷斯坦牛和中国西门塔尔牛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17,0.33和0.04,在鲁西牛、晋南牛、秦川牛和南阳牛4个中国地方品种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0.72,0.39,0.46和0.83;K232A取代与三河牛的平均乳脂率相关(P=0.017),KK和KA基因型个体的平均乳脂率分别较AA基因型个体高0.80%和0.41%。 相似文献
18.
高产奶牛泌乳初期能量需要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试验研究高产奶牛泌乳初期能量的需要。选取体重、胎次、泌乳日龄和产奶量基本相同的健康荷斯坦奶牛20头,随机分成5组,每组4头,每组分4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A组为添加脂肪300 g;B组为添加脂肪450 g;C组为添加脂肪600 g;D组为添加自制脂肪450 g;E组为对照组。预饲期17 d,试验期3 d。加300 g脂肪酸钙的A组增奶效果差异显著(P<0.05)。加300g脂肪酸钙的试验组增加产奶量12.5%(P<0.05)。添加玉米油脂肪酸钙450 g增加产奶量16%(P<0.05)。结果表明,玉米油的性能优于其他脂肪酸钙。添加过瘤胃脂肪使乳脂率显著提高12.5% ̄16.28%(P>0.05)。随着添加过瘤胃脂肪量的增多,乳蛋白有升高的趋势(P>0.05)。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