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树种混交对红皮云杉人工林土壤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东北林业大学森林培育实验站天然林窄带状皆伐后营造的31年生红皮云杉(Picea koraiensis)人工纯林、红皮云杉-胡桃楸(Juglans mandshurica)人工混交林、红皮云杉-水曲柳(Fraxinus mandshurica)人工混交林、红皮云杉-黄檗(Phellodendron amurense)人工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对照原有天然混交林土壤,测定各林型不同土壤层(h) 0h≤10 cm、10 cmh≤20 cm、20 cmh≤30 cm的土壤养分,分析红皮云杉人工纯林和混交林与原有天然混交林之间、红皮云杉人工纯林与红皮云杉人工混交林之间土壤中有机C、全N、全P、水解N、有效P的差异。结果表明:与天然混交林相比,红皮云杉人工纯林和混交林土壤有机C、全N、全P、水解N、有效P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分别降低了3.50%~32.75%、4.41%~42.20%、0.66%~24.87%、5.41%~32.74%、0.44%~27.01%。与红皮云杉人工纯林相比,红皮云杉人工混交林土壤的全N、全P、水解N、有效P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分别提高了11.39%~41.0%、14.25%~57.06%、6.20%~28.17%、8.49%~34.50%、8.48%~33.45%。从改良土壤角度看,培育红皮云杉人工混交林,尤其培育红皮云杉-胡桃楸人工混交林,优于培育红皮云杉人工纯林。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研究河北塞罕坝地区落叶松林纯林和混交林凋落物层土壤动物的群落组成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为保护该地区人工林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和可持续经营利用提供资料和理论依据。【方法】以研究区内的落叶松纯林和落叶松白桦混交林为对象,于2013年7月,用Tulligren漏斗法分离林分内凋落物层的中小型土壤动物,分析比较其群落组成和结构特征;同时测定凋落物理化性质,利用统计分析软件进行土壤动物与环境因子相关性研究。【结果】共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11 609只,隶属于11目24个类群,其中落叶松纯林4 529只,隶属于10目18个类群,落叶松白桦混交林7 080只,隶属于10目19个类群;两种林分内的优势群类群均为弹尾目和蜱螨目。方差分析显示,落叶松纯林凋落物层土壤动物个体密度和类群数低于混交林,其中个体密度差异显著(P0.05);落叶松纯林的香浓维纳多样性指数和匀性指数显著高于混交林;相关分析表明,全氮含量是影响土壤动物多样性的主要因子。【结论】落叶松纯林更新成混交林,能够吸引更多数量的土壤动物,在人工经营过程中应避免营造单一结构的落叶松纯林。  相似文献   

3.
2008年7月至9月,对茂兰喀斯特森林3种植被类型下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研究,共获5 728只,隶属3门7纲23类.选用类群数、个体数及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指标来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中,优势类群为膜翅目(蚁科)和蜘蛛目2类,稀有类群为原尾目、石蛃目、等翅目、同翅目、半翅目、双翅目(包含幼虫)、缨翅目、综合纲8类;两个优势类群的个体数占总捕获量的50.93%,3种植被类型的优势度:乔木林大于乔灌混交林大于草坡;均匀性指数差异不大;群落相似性系数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4.
2008年7月至9月,对茂兰喀斯特森林3种植被类型下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研究,共获5 728只,隶属3门7纲23类.选用类群数、个体数及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指标来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茂兰喀斯特森林生态系统中,优势类群为膜翅目(蚁科)和蜘蛛目2类,稀有类群为原尾目、石蛃目、等翅目、同翅目、半翅目、双翅目(包含幼虫)、缨翅目、综合纲8类;两个优势类群的个体数占总捕获量的50.93%,3种植被类型的优势度:乔木林大于乔灌混交林大于草坡;均匀性指数差异不大;群落相似性系数差异较小.  相似文献   

5.
洞庭湖环湖丘岗区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及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洞庭湖环湖丘岗区4个生态系统为标准样地研究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垂直结构及季节性变化。全部调查共获得土壤动物31 298只、30类分别隶属于4门13纲29目。其中,蜱螨类、弹尾类、等翅目、膜翅目、鞘翅成虫和双翅幼虫为最重要类群。被调查的4个生境的土壤动物群落,个体数量变化趋势是:针阔混交林>茶林>竹林>阔叶林,类群数变化趋势是:竹林=茶林>针阔混交林>阔叶林。4个生境土壤动物的个体数和类群数均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并随土层加深动物个体数及类群数递减的规律。土壤动物的多样性以冬季、春季最丰富,夏季最少,季节变化的波动性较大。  相似文献   

6.
对东洞庭湖平原和丘岗地带茶林、针阔混交林、棉田、稻田等4种植被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分布、垂直剖面、多样性及相似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共调查到土壤动物5门13纲25目31个类群23526个体,其中以弹尾类、螨类和线虫类为优势类群.在4种植被土壤动物群落中,个体数的大小依次是茶林、棉田、针阔混交林、稻田;类群数的大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棉田、茶林、稻田;多样性指数H’大小依次为针阔混交林、稻田、棉田、茶林,与群落均匀度的变化显著相关,与群落的优势度关系不密切.Jaccard指数分析结果表明,东洞庭湖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动物群落极其相似,其中,茶林和棉田的相似性最高,针阔混交林和稻田相似性最低;4种植被土壤动物类群及数量均具有表聚性,并随土层加深逐渐减少,且递减速率加快.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为开展城市土壤环境质量的生物学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的Tullgren分离法对吉尔吉斯斯坦比什凯克市市区人工林、灌木林、草地3种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其与环境要素的关系进行比较。[结果]获得中小型土壤动物个体共5 775只,隶属4门11纲29种类群,其中甲螨亚目(44.73%)和中气门亚目(20.42%)为优势类群,占总个体数量的65.14%。垫刃目(7.79%)、弹尾目(7.06%)、前气门亚目(7.06%)、蛭态目(2.55%)、膜翅目(1.25%)、原尾目(1.04%)、无气门亚目(1.14%)7类为常见类群,占总个体数量的27.89%,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共占总个体数的93.03%,并组成该市区中小型土壤动物的主体。另外,双翅目幼虫、鞘翅目幼虫、鳞翅目幼虫、蜘蛛目、等翅目等20类为稀有类群,占总个体数的6.97%。不同生境下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多样性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个体数间差异极显著(P0.01),其中个体数水平分布表现为人工林草地灌木林,类群数依次为灌木林人工林草地。在垂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表聚性特征,即0~5 cm5~10 cm10~15 cm15~20 cm。[结论]不同生境的中小型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和多样性指标之间存在差异,这与植被类型、人为干扰程度、土壤环境因素等有关。  相似文献   

8.
2013年7—10月,对茂兰喀斯特漏斗森林的大型土壤动物进行研究,共获15 808只,隶属于3门,7纲,20类。选用类群数、个体数及多样性、均匀性、优势度指标来分析土壤动物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茂兰喀斯特漏斗森林生态系统中,优势类群为膜翅目(蚁科)和鞘翅目2类,稀有类群为寡毛类、缨翅目、等翅目、石蛃目、鳞翅目、革翅目6类;优势度方面,海拔最高的样地最大,海拔最低的样地最小;各样地均匀性指数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9.
北京八达岭林场水源涵养林林分结构与土壤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北京八达岭林场水源涵养林主要森林类型人工针叶林、天然阔叶林、人工针阔混交林和天然灌木林的土壤理化性质以及林分结构与土壤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4种主要森林类型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显著;天然林的土壤理化性质优于人工林,针阔混交林优于针叶纯林,天然灌木林的林分稳定性最强;与土壤化学性质相比,土壤物理性质与林分结构的相关性较大。研究结果为研究区水源涵养林经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为填补小秦岭自然保护区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及物种多样性研究的空白,为该地区的保护和科学管理提供理论依据,采用Tullgren干漏斗法和手捡法对小秦岭自然保护区4种代表性生境[刺槐-杨树混交林(Ⅰ)、人工油松林(Ⅱ)、栎类-油松混交林(Ⅲ)和橿子栎灌丛(Ⅳ)]的土壤动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共获得土壤动物1 287只,隶属于4门11纲20目25类。其中,优势类群为弹尾目(30.38%)、甲螨亚目(30.15%)和中气门亚目(14.69%),常见类群为双翅目幼虫(4.43%)、膜翅目(4.04%)、虫齿目(3.65%)、双尾目(1.48%)、小蚓类(1.71%)和线虫类(4.20%),其余为稀有类群。优势类群和常见类群构成该地区土壤动物群落的主体,对土壤动物群落的特征起决定性作用。土壤动物个体数的垂直分布具有一定程度的表聚性。4种生境的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排序依次均为ⅡⅣⅠⅢ,Simpson优势度指数依次为ⅠⅢⅣⅡ;Jacard相似性系数表明,Ⅱ和Ⅲ之间为中等不相似,其他生境两两之间为中等相似。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川西米亚罗亚高山暗针叶林土壤pH和养分空间异质性进行研究,可为深入了解川西亚高山林区土壤质量以及区域生态恢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依托在四川米亚罗省级自然保护区建立的亚高山暗针叶林9.6 hm2(400m×240 m)动态样地,采用野外布点采样、实验室测定、经典统计学、地统计学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动态样地...  相似文献   

12.
吕圣吉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3844-13846
[目的]研究杉木—木荷混交林土壤肥力与水源涵养功能。[方法]通过对23年生杉木—木荷混交林以及杉木纯林的生物量和土壤进行调查。[结果]与纯林相比,混交林更能促进林木生长,混交林中的杉木的平均树高、平均胸径比纯林中的杉木分别提高了20%、18.97%。混交林林分的总蓄水量为1 947.98 t/hm2,纯林林分总蓄水量为1 640.16 t/hm2,混交林能明显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水分状况,同时混交林比纯林具有更好的改土培肥作用,0~20 cm土层中,混交林土壤的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钾、有效磷、水解氮分别比纯林中提高34.05%、47.66%、19.29%、55.04%、49.15%和20.63%,而在20~40 cm土层中各种养分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结论]与纯林相比,混交林的营造对林木生长、土壤的物理性质、土壤肥力以及水源涵养均具有良好的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明佛坪自然保护区大熊猫活动频繁的森林群落植物种类组成、优势树种和生活型谱等特征。[方法]采用样方调查法,对秦岭大熊猫喜居森林群落(冬居地、夏居地)中的乔木、灌木及草木进行了调查,并计算各物种重要值及优势度。[结果]秦岭大熊猫冬季喜居群落是以锐齿槲栎、四照花、榛子、油松、华山松、白檀、野樱桃、漆树、木姜子和板栗为优势树种的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夏季喜居群落是以巴山冷杉、牛皮桦、红桦、野山楂、青柞槭、栓翅卫矛、茶条槭、臭樱、稠李为优势树种的亚高山针叶林。调查群落内共出现种子植物256种,分属于72科158属。种子植物中有木本植物160种,草本植物96种,分别占植物总数的62.5%和37.5%。在区系组成上主要反映了大熊猫喜居群落的过渡性和孑遗性特征。从生活型谱可以看出高位芽和地面芽植物占优势,分别为62.49%和28.13%。由此可见秦岭大熊猫喜居森林群落同时具有暖温带针阔混交林和亚高山针叶林性质的特征。[结论]结果为大熊猫生境恢复和重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亚高山针叶林自然恢复过程中的物种多样性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亚高山针叶林的恢复与重建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与配置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为对象,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群落学调查方法,对亚高山针叶林自然恢复过程中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物种多样性变化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糙野青茅(Deyeuxia scabrescens)、高山柳(Salix paraqple-sia)、白桦(Betula platyphylla)、紫果云杉和桦木(Betulaspp.)混交、岷江冷杉(Abies faxoniana)、紫果云杉(Picea purpurea)和粗枝云杉(P.asperata)群落的物种丰富度(S)分别为46、54、69、38、61、38和26,Shannon-Wienner指数(H)分别为2.42(±0.10)、2.71(±0.06)、2.93(±0.06)、2.59(±0.11)、1.83(±0.43)、1.81(±0.32)和1.75(±0.24),均优丰多样性指数(Z)分别为17.39(±1.81)22.52(±1.09)、23.76(±2.09)、18.13(±1.74)、7.05(±1.75)、6.69(±1.01)和5.26(±2.30)。②在植被恢复的过程中,物种的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性都在不断波动,其变化趋势是"低-高-低",随着演替的进行,草本逐渐被灌木替代,灌木又逐渐被乔木替代,到顶极时期,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虽然较少,但结构更完整。③在生态恢复的相邻阶段,群落间的物种相似性高、群落结构类似、共有物种也较多。  相似文献   

15.
青海大通地区人工林林下植被结构及其生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样地、样线调查法,对青海省大通县的人工林林下植被的物种组成和优势种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林为草本、灌木的发育和植物群落的演替提供了必要的场所。针叶林如紫果云杉纯林、华北落叶松纯林及青海云杉×华北落叶松混交林的林下植被类型为耐荫植物;阔叶林如青杨纯林、白桦纯林的林下植被类型为喜光性杂草;混交林如青杨×沙棘、青杨×青海云杉、白桦×青海云杉混交林的林下植被类型为喜阴性植物。阔叶纯林及阔叶混交林的林下植被生物量相对较大,而针叶纯林及针叶混交林下植被生物量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6.
落叶松人工林养分循环过程与潜在地力衰退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25,自引:5,他引:25  
通过对东北东部帽儿山区人工落叶松纯林土壤肥力和养分循环过程的研究,揭示出落叶松人工林潜在地力的衰退趋势;从物种多样性原理和系统养分循环特点出发,浅析了地力衰减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对策。建议改造树种单一、结构简化的大面积针叶纯林为多物种、多层次的混交林,或小面积块状混交和不同树种林分间的轮作。通过生物自肥过程,实现系统的自我调节,从而维持长期稳定的土壤肥力和生物生产力。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晋西黄土丘陵区不同人工林下土壤养分特性之间的异同,在该区选取了4种典型人工林配置模式,对其土壤表层(0~20cm)和下层(20~40cm)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全量养分(N、P、K)以及速效养分(N、P、K)、pH值等进行了测定和比较,并据此分析了不同人工林下土壤养分分布的特性。结果表明:不同人工林模式下养分含量具有明显的层次性,除全K外,几种主要养分均存在表层(0~20cm)高于下层(20~40cm)的特征;通过相关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和全N、速效N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4种人工林模式下土壤养分综合得分由高到低依次为针阔混交林、人工阔叶林、人工针叶林和灌木林。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究浙江省公益林生物多样性和立地因子对生物量的影响,研究公益林群落结构的稳定性。  方法  依托浙江省3个县的公益林调查数据,探索10个土壤和地形因子(土壤吸湿水、土壤pH、土壤有机质、土壤速效氮、土壤速效磷、土壤速效钾、海拔、坡度、坡向和土壤厚度)以及生物多样性(物种丰富度和谱系多样性)对3种森林类型(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阔叶林)生物量的影响。  结果  谱系多样性较物种丰富度能更好地区分森林类型,其中阔叶林和混交林有较高的生物多样性,针叶林则拥有高生物量。仅考虑单独因子的作用,谱系多样性(P=0.041)和物种丰富度(P<0.001)在阔叶林中对生物量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考虑环境因子的效应时,物种丰富度、谱系多样性、土壤速效氮、土壤厚度和土壤吸湿水对阔叶林中的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土壤厚度和土壤酸碱度对针叶林的生物量具有显著影响(P<0.05)。谱系多样性在环境因子的共同作用下对生物量有消极影响。  结论  生物多样性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浙江公益林的生物量。在未来公益林的经营中,应对不同森林类型采取相应的措施,增加针阔混交林和针叶林的土壤肥力,改善阔叶林的物种结构,以期更好地维持和提升公益林的生态系统功能。图2表2参44  相似文献   

19.
龚文明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5):6763-6766
[目的]评价7年生喜树人工林、光皮桦人工林及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及土壤层水源涵养能力差异,为提高林分水源涵养能力奠定理论依据。[方法]野外调查及结合室内水源涵养能力测定方法。[结果]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最大持水量大小顺序为光皮桦人工林喜树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容重大小顺序为马尾松人工林光皮桦人工林喜树人工林,总孔隙度大小顺序为喜树人工林光皮桦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田间持水量和毛管持水量均表现为光皮桦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喜树人工林,土壤最大持水量表现为喜树人工林马尾松人工林光皮桦人工林;不同林分类型0~40 cm土壤总蓄水量以喜树人工林最大,马尾松人工林次之,光皮桦人工林最小。[结论]不同林分类型凋落物及土壤水源涵养能力大小顺序为喜树人工林(275.68 t/hm2)光皮桦人工林(255.94t/hm2)马尾松人工林(246.76 t/hm2)。  相似文献   

20.
段而军  于清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355-11358,11383
[目的]研究不同树种森林植被对土壤团聚特征的影响。[方法]以地处黄土高原中部半湿润丘陵区的黄陵县双龙林场为对象,研究了不同树种针阔叶纯林和混交林土壤的团聚体数量特征、团聚体的水稳性特征及团聚体水稳性与腐殖质组成的关系。[结果]不同林地土壤团聚体的分形维数为2.21~2.54,重量平均直径为2.07~4.86mm,几何平均直径为1.04~1.69mm,粒径均匀度指数为0.76~0.97,分形维数的大小顺序依次为华山松×辽东栎〉华北落叶松〉侧柏×辽东栎〉华山松〉白桦和油松〉侧柏〉刺槐×油松〉油松×辽东栎〉刺槐。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指数为14.28~24.77,针阔混交林地土壤团聚体水稳性在0.01水平显著大于相应树种纯林土壤团聚体水稳性(侧柏除外),纯林林地土壤团聚体水稳性指数的大小顺序为侧柏〉华山松〉油松〉华北落叶松〉白桦〉刺槐。土壤团聚体水稳性与有机碳质量分数相关性在0.05水平显著。通径分析表明,腐殖质中的富啡酸对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贡献最大,胡敏酸对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起了较大的制约作用。[结论]该地区营造侧柏和华山松林有利于提高土壤团聚体的水稳性,二者可以作为防护林和用材林的首选树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