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菜用大豆的蛋白质、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脂肪含量与磷酸二铵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磷酸二铵施用量呈负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磷酸二铵施用量呈正相关.同样施肥水平下,菜用大豆的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普通大豆,而脂肪含量低于普通大豆.蛋白质含量与磷酸二铵施用量呈负相关,脂肪含量与磷酸二铵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磷酸二铵施用量呈不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菜用大豆的蛋白质、脂肪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大豆脂肪含量与磷酸二铵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蛋白质含量与磷酸二铵施用量呈负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磷酸二铵施用量呈正相关。同样施肥水平下,菜用大豆的蛋白质和可溶性糖含量高于普通大豆,而脂肪含量低于普通大豆。蛋白质含量与磷酸二铵施用量呈负相关,脂肪含量与磷酸二铵施用量呈显著正相关,可溶性糖含量与磷酸二铵施用量呈不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1优化大豆品种,做好种子处理1.1品种选择选择优质品种是提高大豆品质、增加效益的主要手段。目前,应该大面积种植高脂肪品种(脂肪含量在22%以上)和兼用型品种,蛋脂总量在63%以上,其中脂肪含量不低于20%。而适合肇原县栽培的优质品种有东农434、绥农11、合丰40等。1.2种子质量标  相似文献   

4.
高油大豆-晋大70是一种含油量较高的大豆品种,脂肪含量高达22.06%,是用于榨油加工的大豆品种。太原市小店区农作物品种试验站通过2年的引种试验,试验面积13.4hm^2,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5.
米糖约为糙米重量的4%~7%,含有15%~22%的脂肪,与大豆的脂肪含量相当,可加工生产食用油。现将一种较为简单的米糠榨油新技术简述于后。 1.筛选与烘炒 将刚碾出的新鲜米糠过21目筛,除去碎米和杂质后,将米糠投入铁锅中烘钞,当米糠温度达100℃~105℃,全部变黄时即可。烘炒时火力不宜太旺,并不停地搅拌,防止焦化而破坏  相似文献   

6.
采用脱脂乳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两种不同组成和结构的蛋白质构建冰淇淋乳液,通过分析蛋白质/蔗糖酯的红外光谱、脂肪球表面蛋白质吸附特性、zeta电位、粒径以及搅打凝冻后乳液的微观结构,研究蔗糖酯质量分数对两种蛋白乳液体系脂肪球低温失稳的影响;在最佳蔗糖酯质量分数条件下,采用大豆分离蛋白对乳蛋白进行不同比例的替代,探究不同蛋白组成对脂肪球低温失稳作用及冰淇淋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蔗糖酯与乳蛋白和大豆分离蛋白在脂肪球表面的界面作用存在复合和竞争性吸附两种作用机制。当蔗糖酯质量分数增加至0.3%时,蔗糖酯与蛋白质的界面作用主要以竞争吸附为主,此时两种蛋白冰淇淋乳液体系中,蛋白质在脂肪球界面的吸附量显著降低,脂肪球部分聚结失稳程度较高。在蔗糖酯质量分数为0.3%和不同蛋白质组成条件下,当脱脂乳蛋白与大豆分离蛋白的蛋白比例为7∶3时,更有利于脂肪球的低温部分聚结失稳,此时冰淇淋具有较高的膨胀率和最佳的抗融性。  相似文献   

7.
基于气相离子迁移谱的大豆分离蛋白风味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改善大豆分离蛋白的风味,特别是降低大豆蛋白的豆腥味、提高大豆分离蛋白的豆香味,利用气相离子迁移谱分析了不同原料和不同加工工艺生产的大豆分离蛋白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含量变化。分析了由普通大豆和缺失3种脂肪氧化酶的大豆生产的大豆分离蛋白的风味变化,结果表明,脂肪氧化酶缺失品种生产的大豆分离蛋白的(E)-2-己烯醛含量低、没有己醇生成,说明脂肪氧化酶是产生己醇的关键控制酶,对(E)-2-己烯醛的产生有较明显的影响,DF3品种中的豆香味成分明显高于其他两个品种。酶解工艺分析表明,蛋白酶的使用能够促进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大豆蛋白的分离,植酸酶和蛋白酶两步处理法能更有效降低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与大豆蛋白的结合,非酶解样品主要豆腥味物质的浓度明显高于酶水解的产品,与蛋白酶水解法的样品相比,两步酶解方法豆腥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浓度明显降低,豆香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浓度也有所降低。脱气工艺分析表明,二次脱气工艺能够促进部分豆香味成分的生成,同时有效降低豆腥味物质的浓度,豆香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如苯甲醛及其多聚体、苯乙醇、(E,E)-3,5-辛二烯-2-酮、3-辛烯-2-酮等物质的浓度有不同程度的增加,二次加热是促进豆香味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生成的原因。粉碎工艺分析表明,粉碎不利于豆香味物质的产生,但有利于改善冲调后的口感。  相似文献   

8.
米糠榨油     
米糠是稻谷加工大米后剩下的副产品,重量约占糙米的4~7%。米糠含有15%~22%的脂肪,相当于大豆的脂肪含量。下面介绍一种比较简单的米糠榨油新技术。 筛选与烘炒 将刚碾出的新鲜米糠,用21目的筛子筛去碎粒和杂质,然后放在铁锅里烘炒,烘炒时要不断搅拌,但火力不  相似文献   

9.
选择优质品种是提高大豆品质,增加效益的最主要手段。目前应大面积应用蛋白质含量43%以上或脂肪含量21%以上或蛋白质总量61%以上的品种。在品种选择上,必须保证种子纯度,一个乡镇最多种2-3个品种。  相似文献   

10.
根据大豆叶片氮素含量光谱检测技术研究结果,设计了具有4个通道、两种检测模式的便携式检测装置,分别采用540nm波段冠层反射率和比值植被指数RVI检测大豆开花前期和结荚前期叶片氮素含量.该装置由敏感波段光电传感器、信号放大电路、A/D转换器和单片机系统构成.单片机系统内建立了敏感波段冠层反射率及相关植被指数与大豆氮素含量的反演模型,可直接根据冠层反射率反演出大豆叶片氮素含量,也可通过串口通讯将反射率数据传给上位机进行进一步的处理.经田间试验验证,该仪器具有质量轻、价格低、操作简便和检测精度可行等优点,可以为大豆氮肥合理施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1.
实验采用框栽试验的方式,选用3种不同基因型的大豆:小金黄、丰收10、龙选1号,对其各生育时期的植株果糖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营养器官中果糖含量的变化没有表现出一致的规律性,但相同器官的果糖含量的变化趋势大体相同;不同品种大豆荚果中果糖的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不同营养器官的果糖的最大含量值出现在结荚期;3个品种的叶柄的果糖含量明显高于其他部位。  相似文献   

12.
东北半干旱区大豆水肥耦合效应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盆载实验,研究不同土壤含水量情况下氮、磷、钾不同肥量的配比对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可以提高大豆产量,提高肥料的利用效率;氮、磷、钾肥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对大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规律性不强;利用模糊多准则决策对不同肥量处理进行经济效益评价,结果表明,高氮低磷低钾的高水处理为最优的组合,经济效益最大。  相似文献   

13.
介电特性在粮食含水率检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农业物料的含水率对其相对介电常数等电参量的影响关系,对水稻、玉米和大豆等3种物料的含水率进行了标定试验,提供了测定含水率的一种更为简单、易行的方法,对物料电特性与介电常数、含水率的函数关系进行了分析和研究。通过相关研究,提出进一步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4.
切轴流式双滚筒大豆种子脱粒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解决大豆种子脱粒损伤率高和脱净率低的矛盾,提出了钉齿式副滚筒切流预脱、弓齿与钉齿相间组合排列的主滚筒轴流脱粒、切轴流式双滚筒组合脱粒方案,进行了脱粒关键部件结构与参数设计,采用直径较小而短的副滚筒完成大豆植株的打击、抓取和拖带等切流预脱,主脱粒滚筒与副滚筒同向等速且轴向长度和直径均较大,由弓齿与钉齿组合而成,进行大豆的轴流脱粒;设计了样机并进行了脱粒性能试验。采用二次回归正交旋转中心组合优化试验方法,分别建立大豆脱粒损伤率、未脱净率与喂入量、主滚筒转速和主滚筒脱粒间隙关系的回归数学模型,利用Design-Expert 8.0软件对该模型进行优化求解得到最佳参数组合,试验结果表明:在大豆籽粒含水率为17%~19%、秸秆含水率为12%~15%、大豆草谷比1.275条件下,当喂入量为0.44 kg/s、主滚筒转速为489 r/min、主滚筒脱粒间隙为25.06 mm时,大豆脱粒损伤率为1.18%、未脱净率为0.65%;与传统大豆脱粒机相比可使脱粒损伤率和未脱净率分别降低0.22个百分点和0.38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破坏性检测方法已难以满足豆类品质快速检测的需求。现有的无损检测设备存在稳定性及准确性不高等问题,为提高豆类品质含量检测装置的性能,基于近红外光谱技术研发了豆类品质无损检测装置,体积小、便于携带,能够适用于现场检测。基于所研发的装置,各取30个黄豆、绿豆、红豆、黑豆样本,通过旋转静态采集多次光谱求平均值与采集1次光谱的方式,对同一样品重复测量20次,得出随着采集次数的增加,光谱反射率变异系数平均值逐渐减小直至平缓,选取最佳豆类采集次数分别为16、8、14、16,对应的光谱变异系数平均值为2.9%、2.435%、2.763%、3.019%。以黄豆为例,选取80个样品,使用不同的预处理方法,分别建立黄豆蛋白质、粗脂肪和淀粉含量的偏最小二乘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蛋白质、粗脂肪、淀粉质量分数预测的最优模型预处理方式分别为SG-MSC、SNV、SNV,其预测集相关系数Rp分别为0.974 6、0.950 5、0.960 7,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249%、0.572%、0.623%。取40个黄豆样本对装置模型进行试验验证,蛋白质、粗脂肪、淀粉质量分数的独立验证相关系数R  相似文献   

16.
选用SPE硅胶柱对样品进行净化处理,分离提取大豆油中的维生素K_1,运用灵敏、准确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样品中维生素K_1。试验结果表明:SPE硅胶柱固相萃取法样品分离效果好、结果准确,适用于测定不同种类的大豆油中维生素K_1含量。  相似文献   

17.
大豆性状相关性分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晓兵 《湖南农机》2007,(5):159-159,164
大豆的性状主要包含生育期性状,植物学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这些性状表现出一些相关性,本文对其研究的相关性的结果进行了综合的说明。综合了大豆的性状及其各性状间的相关性间的分析。  相似文献   

18.
以兴安多羔羊为对象,利用凯氏定氮法、索氏提取法和灼烧法对羊肉营养组成进行分析,利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羊肉风味物质进行分析,明确不同性别和部位对兴安多羔羊肉营养组成和挥发性风味物质种类及其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兴安多羔羊肉含水率75.32%,粗脂肪质量分数2.41%,粗蛋白质量分数19.81%,粗灰分质量分数1.11%;共检出28种脂肪酸和18种氨基酸;母羔肌肉中粗脂肪含量有低于公羔的趋势;股四头肌含有更多不饱和脂肪酸和脂肪氧化产物;共检测到72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占较大比例的是醛类和醇类物质。不同的性别和部位对羔羊肉营养组成和风味物质有一定影响。母羔中有7种挥发性风味物质含量显著大于公羔;母羔由于脂肪含量低、膻味和油脂气息小,与公羔相比可接受度更高;背最长肌中2(5H)呋喃酮和己醇的含量显著高于股四头肌,但十三醛含量显著低于股四头肌。  相似文献   

19.
近红外光谱分析作为一种快速无损的绿色分析技术,可应用于检测油料原料和油脂产品品质,为粮油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效益。该文采用一款新型国产化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分析仪对大豆油脂工业中的原料大豆和豆粕的水分、粗蛋白、粗脂肪和氨基酸含量指标进行了检测分析,分别建立了相应分析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显示近红外预测结果与国标方法检测结果相关性好、准确度高,表明新型国产化的近红外分析仪可满足大豆油脂企业对原料和成品豆粕产品的质量控制要求。   相似文献   

20.
通过田间试验,以大豆为供试作物.采用二因素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206)进行水肥试验,对不同水肥处理的滴灌大豆产量进行了初步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供试条件下,水、氮对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氯素作用大于灌水作用;两因素交互作用对大豆产量的影响为正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