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对"免深耕"土壤调理剂茶园施用效果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春茶萌芽前施用"免深耕"土壤调理剂能够较好地促进茶树根系生长,改善茶树长势,增加春茶新梢发芽密度和百芽重,促使茶叶产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是在常规种植(行株距150×50厘米)的成年条栽茶园中采用免耕减耕技术。八年的试验结果表明:免耕减耕处理根系发达,单位土体内吸收根与总根量的比率,比常规耕作分别高19.28%和13.77%;中下层土壤容重减轻,有效孔隙度较高,通气透水性能良好;后期产量增长幅度明显高于常规耕作,鲜叶品质基本接近,亩成本分别比常规耕作减少17.03%和12.27%,经济效益显著。作者认为,在建园时土层经过50—80厘米深翻,施足基肥,树冠覆盖度达80%以上的常规条栽成年茶园推行免耕减耕技术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茶树喜湿润、怕淤涝。进入春季以后 ,春雨往往使茶园土壤积水 ,地下水位升高 ,造成茶园土壤水分过多而导致湿害。因此 ,必须做好茶树湿害的预防与排涝工作。(1)凹凸不平的茶园由于土层浅、透水性能差 ,易使地面径流的水和重力水汇聚在低处土层而发生湿害。因此 ,应采取措施 ,降低这些茶园的地下水位 ,缩短地面径流在这些茶园的停滞时间 ,以减轻茶园湿害。(2 )底部有不透水层的茶园 ,由于在开垦时遇到硬盘层、粘盘层 ,使茶园开垦的深度不足而造成湿害。排除湿害的做法是 ,在雨季到来之前 ,对茶园进行深耕 ,打破不透水层 ,使地下水位控制在 1…  相似文献   

4.
二、披碱草草地的基本培育技术 (一)土壤的耕作与整地耕作须在头年五月中、下旬,施以腐烂或半腐烂的有机肥料后,进行第一次耕翻,暴晒,待田间杂草出齐苗长至5厘米左右,进行第二次耕翻,将杂草压入土内,使其腐  相似文献   

5.
1整地保墒 鉴于土壤含水量低,整地是保证一次播种出全苗的基础。准备播种玉米的原垄地块要早灭茬,并秋深耕,要在前茬农作物收获后进行,深耕同时结合秸秆还田,一般施农家肥60~75吨/公顷,尽量多施,以利于抗旱。耕深20~30厘米可以促进土壤熟化,积蓄雨雪,沉实土壤。前茬腾地晚,来不及深耕,  相似文献   

6.
不同耕作方式下春小麦生育期土壤酶时空变化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的保护性耕作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在春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和不同土层深度的动态变化。4种耕作方式包括: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结果表明,NTS可以显著提高耕层0~30 cm土壤过氧化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和蔗糖酶活性,春小麦整个生育期分别比T 增加了4.02%,8.74%,20.51%和31.45%;而NT和TS对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的效应有一定的阶段性。在空间分布上,NT和NTS 处理条件下4种土壤酶活性随着土层加深均呈下降趋势;T处理条件下4种土壤酶活性和TS处理条件下土壤脲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随土层加深呈先增后减趋势,而TS处理条件下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随土层加深呈递减趋势。进一步研究发现,不同因子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效应各异,其中生育时期对脲酶影响最大,耕作方式和覆盖材料对蔗糖酶影响最大,交互作用对过氧化氢酶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7.
1选地整地种植大黄要选择排水良好的沙质壤土或含腐殖质壤土的地块,耕后除去草根、石块,施适量的厩肥或堆肥。平整土地后作成宽1.3米,高30-40厘米的畦,以备播种育苗。移栽地必须深耕33厘米以上,耙细,使土壤疏松、平整。翻地时应结合施肥,每亩(667平方米)可施3 000-4 000千克厩肥。  相似文献   

8.
<正>一、棉田耕整地机械化技术棉田耕整地机械化技术的核心是深耕、深松,熟土层要深翻,心土层要深松,耕作层深度应大于22厘米。土层深厚肥沃,质地疏松,才能使棉花吸足养料和水分,生长发育好,以利于高产和提高纤维品质。棉田耕整地机械化技术主要有三种形式:1.深耕机械化技术。该技术用铧式犁或圆盘犁实现翻土、松土和混土,以利于恢复土壤团粒结构,增强蓄水保  相似文献   

9.
1选地整地 饲用高粱对土壤的要求不严,在各种类型的土壤均可种植,但以有机质含量丰富,pH值为6.5~7.5,黑土层较厚的土壤为好。以秋季深翻地为宜,翻耕深度应20—30厘米。有灌水条件的地块也可早春深耕、起垅、灌水,为播种作好土地准备。由于饲用高粱种子比较小,播种前必须要精细整地,土地要平整,无杂物和杂草,整地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种子的出苗和保苗。  相似文献   

10.
1 发展有机茶符合当今绿色消费发展有机茶生产 ,一是能够满足人们对茶叶的优质、保健、安全、无污染的需求 ;二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需要。长期以来 ,由于茶园中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农药 ,造成茶园土壤退化板结和微量元素损失 ,严重损坏了茶园生态环境。发展有机茶生产 ,普及推广有机肥料和生物农药 ,能够实现从化学耕作进入自然耕作 ,从化学茶业过渡到自然、生态、绿色有机茶业 ,使土壤呈良性循环 ,实施茶业的可持续发展。三是可以提高茶叶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能力。目前 ,茶叶市场竞争激烈 ,供求矛盾十分突出 ,高档优质走销 ,反之滞销。发展有…  相似文献   

11.
深松作业是解决翻耕作业存在的动土大、功耗高、不利于水土保持等问题的耕作技术。在不引起土壤全面翻转的条件下,利用松土铲疏松土壤,加深耕层而不翻转土壤,使地表继续保持覆盖,减轻土壤风蚀与水蚀,减少水分蒸发,提高土壤保持水分的能力。因此,深松成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重要作业内容。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生物黑炭对茶园酸化土壤的改良效果,寻找对土壤改良效果好、能提升茶叶品质、增加茶叶产量的最佳生物黑炭施用量,指导茶农科学改良酸化土壤,实现茶叶优质高产。采用田间试验,设置0t/hm~2(CK)、15t/hm~2、30t/hm~2、60t/hm~2、90t/hm~25个不同处理,研究生物黑炭施用量对酸化茶园土壤交换性酸、茶叶品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施用不同用量的生物黑炭处理:0~20cm土层土壤pH值提高0.25~1.62个单位,交换性酸降低1.15~4.83 cmol/kg;20~40cm土层土壤pH值提高0.04~0.38个单位,交换性酸降低0.01~3.1 cmol/kg。当生物黑炭施用量大于等于15 t/hm~2时,各处理氨基酸均与不施用生物黑炭(CK)差异性显著(P0.05);当生物黑炭施用量大于等于30 t/hm~2时,酚氨比较不施用生物黑炭(CK)显著降低(P0.05)。百芽重增加2.05%~16.77%,发芽密度增加4.33%~9.45%,但与CK相比,差异均不显著(P0.05)。产量与对照相比,增幅-5.29%~14.45%。综上试验结果认为,施用30 t/hm~2的生物黑炭能够有效改善茶园土壤酸化情况,提升茶叶品质,增加茶叶产量。  相似文献   

13.
针对江西省茶园管理机械化现状,立足建立茶园耕作、茶树修剪、鲜叶采摘、土壤施肥、病虫草害综合防控、茶园灌溉等田间管理环节全程机械化体系,通过实地走访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深入茶叶生产重点县、乡镇和村调研茶园管理方式、耕作培肥环节的机械化水平、茶园管理机械使用情况等,查找江西茶园管理机械化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推进江西茶园管理机械化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不同耕作措施对西北绿洲灌区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于爱忠  黄高宝  柴强 《草业学报》2012,21(1):273-278
在西北绿洲灌区多年田间定位试验基础上,研究了免耕秸秆覆盖(NTS)、免耕不覆盖(NT)和传统耕作(T)3种耕作措施下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变化特征及其对土壤温湿度的敏感性。结果表明,3种耕作措施土壤呼吸速率日变化和生育期变化呈单峰曲线。免耕秸秆覆盖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日峰值出现在15:00,免耕不覆盖和传统耕作处理出现在14:00。3种耕作措施土壤呼吸速率生育期峰值出现在冬小麦开花期。从冬小麦返青至成熟,免耕秸秆覆盖和传统翻耕处理土壤呼吸平均速率分别较免耕不覆盖处理高43.01%和33.33%。3种耕作措施下土壤呼吸对土壤温度的敏感性(Q10)依次为NT>NTS>T,敏感性为1.93~3.00;3种耕作措施下土壤呼吸对土壤含水量不敏感。说明在西北绿洲灌区,不同耕作措施下冬小麦农田土壤呼吸主要受耕层土壤温度的控制。  相似文献   

15.
<正> 1977——1979年作者在勃良斯克省的田间试验中,研究了化肥与灌水对禾本科人工刈草地产量的影响。土壤是粗砂质的生草灰化土,在70——90厘米深度夹有轻壤质的冰碛物。0—30厘米土层的主要农化性状如下:腐植质含量(丘林法)1.7%,全氮含量(开氏法)0.08%,全 P_2O_5含量(克罗萨诺夫法)6.0毫克/100克土,全 K_2O 含量  相似文献   

16.
收割沟渠中的水生植物不仅每年带走大量的氮磷污染物,还可将其养分覆盖还田,循环利用,其覆盖茶园后,得出的结论如下:1)覆盖后,改良了土壤理化性状。覆盖与对照茶园相比明显增加了土壤表层(0~20 cm)有机质、全氮、全磷、碱解氮、有效磷的含量,也增加了土壤微生物量氮、磷含量,且其土壤各养分含量均随深度的增加而递减;2)覆盖后,控制了杂草优势种群,减少了杂草种类,也降低了杂草的株高、密度和生物量;3)覆盖后,通过改善茶园的生态条件,提高了茶叶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17.
1整地做垄 在深耕或深松的基础上进行整地,平整地面,疏松土壤,保储水分.耙地以对角线和横向耙地最好,耙深4~5厘米,一般耙1~2次,土块多的地块应增加耙地次数.要达到土壤细碎、疏松、保温、保水,为甜菜种子提供适宜的苗床.春整地最佳时机是土壤返浆期,做到翻、耙、压连续作业,在煞浆前结束.起垄时期最好是伏(夏)耕秋起垄,来不及秋耕整地的,可采取春耕起垄.为防止土壤跑墒,应做到起垄、镇压连续作业.甜菜垄作的行距一般为60~66厘米,有条件的地区应推广50厘米行距,垄高一般为12~15厘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讨不同耕作和覆盖方式对陇东黄土旱塬农田耕层土壤养分、土壤容重、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置留膜留茬免耕栽培(T)和全膜双垄沟播栽培(CK)2个处理,测定不同生育时期0~10 cm、10~20 cm、20~40 cm 3个土层土壤养分含量、水解酶(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活性及微生物(细菌、放线菌、真菌)数量等指标。结果表明:与CK相比,留膜留茬免耕栽培显著(P0.05)提高了收获期表层(0~10 cm)土壤有机质、全量磷钾及速效磷钾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有机质及全量和速效磷钾含量均呈递减趋势。碱解氮含量在0~20 cm土层降低,在20~40 cm土层出现聚集。留膜留茬免耕栽培显著(P0.05)增加了0~10 cm、10~20 cm、20~30 cm土层土壤容重,增幅为7.1%~12.4%。不同耕作方式玉米0~40 cm土层微生物数量为细菌放线菌真菌。耕作方式对不同土层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数量整体上影响显著(P0.05),为TCK。同一生育期随土层深度增加,土壤微生物数量整体上呈减少趋势,以表层(0~10 cm)最高,为TCK。与CK相比,T的细菌和真菌在苗期、拔节期、抽雄期、灌浆期、收获期分别增加23.7%、64.5%、7.6%、44.0%、5.6%和31.1%、91.7%、85.7%、10.5%、33.3%。放线菌在苗期、拔节期、收获期分别增加79.8%、15.1%、17.6%,抽雄期、灌浆期分别减少17.2%、33.2%。耕作方式对不同土层各生育期土壤酶活性整体上影响显著(P0.05),为TCK。同一生育期随土层深度增加,酶活性逐渐降低,以表层(0~10 cm)最高,T效果优于CK,与CK相比,T的蔗糖酶、脲酶、磷酸酶、过氧化氢酶在玉米全生育期增幅分别为4.7%~126.1%、9.8%~47.0%、5.4%~33.7%、2.3%~43.2%。相关分析表明:土壤酶活性之间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细菌与蔗糖酶显著(P0.05)相关,与磷酸酶极显著(P0.01)相关,放线菌与土壤酶活性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相关,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与酶活性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水平。因此,留膜留茬免耕栽培在旱作农田条件下有利于土壤有机质及磷钾养分含量、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本研究通过设置在陇中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小麦→豌豆和豌豆→小麦轮作系统的长期定位试验,探讨了不同耕作方式对耕层土壤物理质量的影响。6种耕作方式包括: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方式下耕层土壤容重、孔隙度、坚实度和饱和含水量差异显著,团粒结构、有效水分、水分利用率和饱和导水率差异极显著,耕作方式对土壤温度和田间持水量的影响不明显。通过加乘法则和加权综合法2种模型评价了不同耕作方式下土壤物理质量,P→W(豌豆→小麦)轮作序列下表现为NTS>NTP>NT>TS>T(TP)>TP(T),W→P(小麦→豌豆)轮作序列下表现为NTS>NTP>TS>NT>TP>T,说明免耕的基础上进行秸秆覆盖,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入渗,减少土壤侵蚀,促进土壤物理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20.
间种白三叶草对亚热带茶园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亚热带丘陵茶园间种豆科牧草,有利于调节茶园土壤温度和水分状况,改善土壤动物和微生物的生存环境,为茶叶优质高产奠定基础。在连续5年间种白三叶草的幼年茶园和其相临的清耕茶园进行土壤分析和田间调查,系统研究间种白三叶草对亚热带丘陵茶园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和清耕茶园相比,间种白三叶草茶园土壤孔隙度高4.4%,有机质、水解氮和有效磷含量高24.1%,38.2%和16.2%,提高了表层土壤(0~20 cm)和春茶采摘期(4-6月)的土壤水分含量,延缓并缩短了高温和干旱时间,营造了有利于蚯蚓生长发育的土壤环境,增加了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和微生物量碳、氮、磷。在亚热带丘陵幼年茶园间种白三叶草可整体改善土壤生态系统环境,有助于茶叶的优质、安全和高效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