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西北地区林草植被及其生态环境建设策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分析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特征、森林植被的作用,阐述了林草植被在生态环境重建中的地位;通过分析林(草)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发展方向和建设林草植被的前景,阐述了该区林草植被及生态环境建设的可行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制定统一科学的林(草)业发展总体规划、继续实施国家和地方大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工程、继续拓展林草业发展空间、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加大林草业发展比重、大力提倡节约用水,保障生态用水安全等建设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2.
植被建设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黄土高原的植被状况,阐述了植被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保持水土,涵养水源,减少地表径流;调节气候,减轻自然灾害;改良土壤,提高土壤肥力。最后针对长期以来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用先进的造林技术,林草并重、草业先行,加强预防监督工作,加大投资力度等措施加快植被建设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植被建设在黄土高原生态环境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黄土高原的植被状况 ,阐述了植被对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 :保持水土 ,涵养水源 ,减少地表径流 ;调节气候 ,减轻自然灾害 ;改良土壤 ,提高土壤肥力。最后针对长期以来黄土高原植被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用先进的造林技术 ,林草并重、草业先行 ,加强预防监督工作 ,加大投资力度等措施加快植被建设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和田河沿岸植被与生态环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和田河沿岸的植被可分为5个植被型、14个群系,多数具有隐域性,胡杨林与灰叶胡杨林沿河岸形成了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绿色长廓。除紧贴河床的沼泽、草甸植被外,多数群落类型的破坏性演替都具有不可逆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沙漠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合理利用水资源,防止人为破坏,是保护和田河沿岸植被、保护沙漠生态环境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中的植被建设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简介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情况 ;论述了林草植被在防止水土流失中的功能作用。针对目前植被建设存在的问题 ,从 5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退耕地植被恢复演替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植被群落演替过程中植被与土壤等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过程的相关研究成果的系统分析,揭示了植被恢复改善土壤结构和提高土壤肥力的作用机制,阐明了植被重建的水土环境效应,在此基础上确定了影响植被恢复重建的自然因素及其时间效应,提出了植被恢复的可能途径,同时对植被恢复的基础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植被根系与生态环境相互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系统分析了植被生长环境条件对根系生长特征、分布规律、形态以及生理生态等特征产生的深刻影响,以及根系对其所生长的环境条件具有的调节改善功能.阐明了根系与环境条件的相互作用可以形成良性微生态环境,在水土流失严重区,植被根系的存在可以大大提高土壤的抗侵蚀性能,在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过程中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同时,根系作为生态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植被演替过程也占有重要地位.演替早期的树种的根系分布深度和根系总长度都要比后期树种的高,这种分布特征使得林木得以吸收深层的水分和养分,并为顶极植物的生长创造良好的 相似文献
8.
朱小莉 《新农村(黑龙江)》2014,(2):2-2
自古以来我国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村人口占全国人口的70%。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的重要发展战略,党中央、国务院做了一系列关于农村环境保护方面的重要决策和部署,重视并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农民安居乐业的必然要求,而且农村生态环境的建设将直接影响我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良好可持续发展,如不及时加以重视并杜绝破坏生态环境的各种行为,必将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近年来全国各地、包括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极端天气、自然灾害等现象,无不给人类敲响了警钟。为此,本文加以浅析。 相似文献
9.
10.
云南东川陶家小河流域总面积为71.16 km2,无明显侵蚀的土地面积0.62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0.9%;植被遭到严重破坏导致水土流失的面积为70.54 km2,占流域总面积的99.1%,其生态环境已经相当恶劣。对流域土地资源进行开发种植利用能对流域内生态环境改善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林业树种的种植能使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植物覆盖度大幅度增加,覆盖时间延长,降低温度和水分蒸发,缓减风速,改良土壤,以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同时,对山区植被建设、恢复环境和陡坡耕地停耕还林还草的有效实施也是极大的支持和保障。最后,对东川陶家小河流域的植被恢复作了初步规划建议并进行了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11.
通过保护、恢复、重建、维持等人为辅助措施,促进毛乌素沙地脆弱的生态系统恢复生物种类的自我维持能力,构建一个要素多样、结构稳定、功能协调和具有一定抗干扰能力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2.
13.
针对青河县河谷林、荒漠灌木林、草地等自然生态系统退化的现状及原因进行了分析,阐述了林业分类经营对生态恢复的作用,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施林业分类经营的三条原则和五项措施,对该县生态环境改善与恢复及农、林、牧可持续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15.
16.
以伊犁地区为研究对象,以2005、2010年和2015年的土地覆被类型数据和植被功能型分类方案为依据,并利用植被固碳模型,分析了近10 a伊犁地区土地覆被变化特征及其对植被碳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伊犁地区土地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农业用地、林地和建筑用地呈增加趋势,年变化率分别为0.007%、0.031%和0.001%,草地和灌木呈减少趋势,年变化率分别为0.003%和0.1%。2)10 a增加农业用地的面积为923.9 km2,主要的转化来源为草地,占转化总量的83.9%,同时也有78.8%的农业用地转化为草地。3)由于土地覆被的变化、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以及不同土地覆被类型之间碳转化系数的影响,导致植被的碳储量总体上减少了2.48×105 t。从整体上来看,伊犁地区的农业用地和草地的变化最为显著,土地覆被的变化导致的植被碳储量整体呈减少的趋势。由此可以得出,近10 a伊犁地区草地和农业用地的变化是影响植被碳储量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特大地震及经济建设和不合理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加之近几年异常的气候条件,导致马尔康县范围内暴发了山洪、泥石流和其他地质灾害,对该县的生态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为了保护和改善全县自然生态环境,实现生态修复和重建,对马尔康县的自然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认真的调查,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和研究,结合马尔康县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全县生态修复和重建的构想、实施方案和具体措施,以更好地保护、改善和美化生态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生态建设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承德市独特的地理位置以及多年来生态环境的干扰和演替变化过程,根据生态环境现状提出适合承德市生态环境建设的规划与建议,以期改善承德市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