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紫花苜蓿刈割和晾晒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是我国种植面积最大的豆科牧草,但在常规的收获制度中因收获技术不当往往造成其品质下降和产量降低。为研究不同刈割留茬高度和不同晾晒时间对苜蓿干草品质的影响,将苜蓿草按留茬高度为0,2~5,5~8,8~11 cm进行刈割,并对其草产量、茎叶比、越冬率、水分散失规律及营养价值进行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刈割留茬高度为2~5 cm时不仅能获得高产的苜蓿草,且其后2茬的草产量也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的(P<0.05),具有较高的持续生产能力;同时其粗蛋白(CP)含量和相对饲喂价值(RFV)较高。末茬苜蓿草的刈割留茬高度应在8~11 cm,此条件下其翌年的返青率(77.44%)显著高于其他留茬高度下的(P<0.05)。苜蓿经72 h晾晒至安全含水量时,叶片脱落率达56%,而在含水量降至52%时叶片损失率仅为29%,即后期出现严重茎叶干燥不同步现象。基于此,建议苜蓿干燥过程中采用茎秆压扁技术。  相似文献   

2.
为了明确刈割次数对杂花苜蓿草产量、营养成分、越冬率和可持续利用所产生的影响,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进行了不同刈割次数的研究试验,并对不同刈割处理下草原3号杂花苜蓿的生长特性、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刈割次数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平均株高、生长速度影响不显著,而对茎叶比、鲜干比、越冬率影响显著(P〈0.05)。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在刈割1次处理下的茎叶比、越冬率最高,分别为0.98、95%;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平均株高、生长速度、鲜干比较高,分别为59cm、1.30cm/d、3.76;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全年干草总产量最高,为5211kg/hm^2;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粗蛋白含量和相对饲用价值平均值较高,分别为20.5%、140;在刈割2次处理下的酸性洗涤纤维和中性洗涤纤维含量平均值较小,分别为35.9%、40.6%。综合考量刈割次数对种植当年草原3号杂花苜蓿生长特性、干草产量、营养品质及越冬率的影响,种植当年刈割1次最佳。  相似文献   

3.
试验旨在确定辽宁地区苜蓿干草最适收获条件。试验以“康赛”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测定不同刈割期、刈割次数和留茬高度对苜蓿干草产量、品质及越冬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刈割期推迟,苜蓿的营养品质明显下降,干草产量明显增加(P<0.05)。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苜蓿的干草产量和越冬率变化不显著(P>0.05)。留茬高度越高,第三茬苜蓿的营养成分、越冬率显著提高(P<0.05),干草产量显著下降(P<0.05)。研究表明,辽宁地区苜蓿干草初花期收获最佳,全年刈割3次较为合理,留茬高度5~8 cm,末次刈割留茬高度10~13 cm为宜。  相似文献   

4.
苜蓿是一种优质牧草,苜蓿干草被认为是家畜最有价值的粗饲料,营养价值为各类牧草之首,其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消化纤维、钙、胆碱、胡萝卜素、硒、钾、硫等,消化率比一般的牧草高。苜蓿草的质量优劣与刈割时期和刈割后于草的调制方法和调制水平有很大的关系,为了保证生产出高质量的产品.苜蓿的刈割时期应在现蕾晚期到开花早期收割,并在收割后短时间  相似文献   

5.
刈割次数对肇东苜蓿生产能力影响的综合评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辉  刘荣  刘惠青  崔国文 《草业科学》2010,27(4):144-148
刈割是苜蓿的主要利用方式,刈割次数不仅影响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的当年草产量及营养价值,而且对其安全越冬和持久利用具有重要的影响。肇东苜蓿是哈尔滨地区苜蓿主栽品种,确定合理的刈割次数对紫花苜蓿的生产有重要意义。对肇东苜蓿进行了连续2年的不同刈割次数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种植第2、3年的肇东苜蓿的最优刈割次数是2006年(种植第2年)刈割2次,2007年(种植第3年)刈割2次;肇东苜蓿2006年(种植第2年)刈割次数与2年间总生产能力呈显著负相关,并且起了最主要和最直接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英 《中国草地》1993,(6):33-34,39
本文研究了新疆大叶苜蓿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及刈割时期。结果表明,抗荒播种,施P肥和根外追Zn,Mo微肥,可增加苜蓿产量,另外,合理割草是提高苜蓿鲜干草产量和质量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7.
刈割次数对肇东苜蓿连续两年生产影响的灰色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连续两年在哈尔滨地区,对肇东苜蓿进行了每年刈割1、2、3次的田间试验,比较了各处理在干草产量、粗蛋白产量及越冬率方面的差异,并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对各个处理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种植第2、3年的肇东苜蓿的最优刈割次数是2005年(种植第2年)刈割2次,2006年(种植第3年)刈割2次。  相似文献   

8.
瑞蕾苜蓿(Medigol)于80年代初由中科院畜牧所从美国少量引进,1982年分配河南郑州畜牧兽医专科学校试种,我场于1984~1987年试种,显示出草质好,鲜草产量高,耐湿耐牧,耐热耐寒和抗病性强等综合优势.1984年春播当年刈割4次,亩产鲜草4500多公斤,晒干草1300多公斤;第二年刈割2次,亩产鲜草2500多公斤、晒干草700公斤;第三年刈割6次,合计产草量达7200多公斤、晒干草2000公斤,和我场引进的其它11个苜蓿品种相比,增产20~30%.  相似文献   

9.
不同刈割时期与刈割高度对苜蓿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不同刈割时期与刈割高度对苜蓿品质的影响,开展不同刈割时期和刈割高度对紫花苜蓿干草质量影响的研究,以1:1比例种植的金皇后(Golden Empress)与三得利(Sanditi)紫花苜蓿为试验材料,于不同生育时期与刈割高度进行干草产量和营养成分测定。结果表明:与初花期收获的苜蓿相比,苜蓿生长高度80 cm(现蕾期)左右时刈割,鲜草产量和干草产量比初花期分别高2510.4 kg·hm-2和807.3 kg·hm-2,粗蛋白(Crude Protein,CP)量和相对饲用价值(Relative Feed Value,RFV)值分别高2.45%、1.35,差异极显著(P<0.01)。综合得出,在赤峰地区,以生长高度为刈割标准,株高在80 cm左右时刈割可以得到质量兼优的苜蓿草。  相似文献   

10.
影响苜蓿草产量和品质诸因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56,自引:4,他引:52  
分析了苜蓿草产量和品质构成因地株丛密度(播种量)、施肥(N、P、K)、刈割制度,利用年限(生长年限)及形态发育的响应,阐明了协调苜蓿草产量和品质关系的管理技术。  相似文献   

11.
为解决科尔沁沙地苜蓿(Medicago sativa)秋末是否应该刈割及最佳刈割时期的争议,本试验对秋末不同时期刈割处理和未刈割的8个苜蓿品种(‘草原2号’、‘草原3号’、‘东苜1号’、‘农菁1号’、‘农菁8号’、‘肇东’、‘龙牧801’、‘公农1号’)根颈中抗氧化酶活性及脯氨酸含量变化测定。结果表明:土壤冻融交替期,未刈割与秋末早割(10月1号)相比苜蓿根颈中SOD活性显著增强(P<0.05);10月1号刈割苜蓿根颈中POD活性显著高于未刈割和秋末晚割(10月15号)苜蓿根颈中POD活性(P<0.05);不同时期刈割和未刈割苜蓿根颈中CAT活性无显著变化;10月1号刈割紫花苜蓿根颈中MDA含量高于未刈割与10月15号刈割苜蓿根颈中含量;未刈割苜蓿根颈中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不同时期刈割苜蓿根颈中含量(P<0.05)。土壤封冻期,未刈割苜蓿根颈中SOD、POD活性显著高于不同时期刈割根颈中SOD活性(P<0.05);10月1号刈割苜蓿根颈中CAT活性显著高于未刈割和10月15号刈割苜蓿根颈中CAT活性(P<0.05),且MDA含量显著低于未刈割与10月15号刈割苜蓿根颈中含量(P<0.05);未刈割苜蓿根颈中游离脯氨酸含量显著高于10月1号刈割根颈中含量(P<0.05)。研究结论为:进入寒冬,刈割与未刈割相比,未刈割苜蓿根颈中SOD、POD活性增强,游离脯氨酸含量增加,适应低温环境能力强,秋末敏感期刈割刺激苜蓿根颈中CAT活性增强,但SOD、POD活性较低,游离脯氨酸含量下降,适应低温环境能力弱,因此不建议秋末敏感期刈割。  相似文献   

12.
为明确科尔沁沙地适宜种植苜蓿秋眠级和刈割次数,在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以不同秋眠级的6个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刈割2次、3次和4次对产量、品质和越冬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刈割次数的增加,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越冬率逐渐降低;秋眠级1~3级苜蓿品种年刈割3次总产量最高,秋眠级4~5级苜蓿品种年刈割4次总产量最高;不同刈割次数各茬次间苜蓿品质不同。综合分析得出,在科尔沁沙地灌溉苜蓿种植区,选择秋眠级1~4级的苜蓿品种,年刈割2~3次为宜。  相似文献   

13.
选择优良的苜蓿品种、因地制宜适时播种、病、虫、草害的防治、中耕施肥灌溉、冻前灌溉培土防寒、适时多次刈割和机械化收割以及科学加工与利用等技术,是获取优质苜蓿草高产高效的重要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4.
种植及收获因子对紫花苜蓿干草产量和茎叶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苜蓿品种及播种量、行间距、 播种深度、刈割高度等栽培因子对苜蓿干草产量及茎叶比的影响。结果表明,行距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前三茬及年总干草产量中,行距的产量贡献率均最大。而苜蓿品种及刈割高度对茎叶比的影响较大。不同的行距处理中,苜蓿产量以20 cm行距最高,显著高于50 cm,随着行距的加大,干草产量逐渐下降,但与30 cm行距的产量无显著差异。第4茬干草产量在不同品种之间差异较大,新疆大叶和金皇后苜蓿品种产量较高。而播种深度、播种量、刈割高度各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苜蓿的茎叶比在苜蓿品种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中苜1号苜蓿茎叶比最小,金皇后茎叶比最大。茎叶比在行距、播种量和播种深度不同水平之间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河西地区进行苜蓿产业化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但晾晒打捆时间是保证苜蓿草捆质量的关键,一般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刈割24 h后,水分达30%时打捆,可减少日照辐射对蛋白质的损失,也可减少打捆时叶片的损失,使草捆的粗蛋白含量提高3~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6.
河西地区晾晒打捆时间对苜蓿草捆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河西地区进行苜蓿产业化生产具有良好的自然条件,但晾晒打捆时间是保证苜蓿草捆质量的关键,一般在天气晴朗的情况下,刈割24h后,水分达30%时打捆,可减少日照辐射对蛋白质的损失,也可减少打捆时叶片的损失,使草捆的粗蛋白含量提高3-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17.
刈割对无芒雀麦和苜蓿混播草地翌年头茬草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草原3号杂花苜蓿和无芒雀麦为试验材料,对两种牧草混播后当年进行刈割处理,结果表明:随刈割频率增加,两种牧草翌年返青期的株高呈减小趋势,苜蓿头茬草总产呈逐渐降低趋势,无芒雀麦呈逐渐上升趋势。刈割频率增加能够抑制苜蓿翌年叶片的光合速率,促进无芒雀麦光合速率;在初花期刈割翌年苜蓿总产量达到最高,首次刈割时期推后,翌年无芒雀麦头茬产量和光舍速率呈逐渐降低趋势,苜蓿叶片的光合速率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适栽紫花苜蓿品种的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15个紫花苜蓿品种年鲜草产量、年干物质产量、茎叶比和粗蛋白质产量4个生产性能指标的综合评定,初步确定了适宜浙江省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根据苜蓿草生长规律,南方苜蓿在越夏后的头茬草尽早刈割,可促进秋季草生长,提高草产量。  相似文献   

19.
景电灌区沙地苜蓿种植试验示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在景电灌区北部沙地上引种、种植优势苜蓿,使单位面积苜蓿草地的产量,质量高于沙区当地苜蓿,也高于当地其它类型的牧草。沙区种植苜蓿要适当增加播种量,着重提高保苗率和越冬率,加强管理,年刈割3-4次,可大大提高产量、质量。对改善沙地土壤养分,改良盐碱地及节水效果也很显著。  相似文献   

20.
2012~2015年,在海河平原区以2个苜蓿品种为材料,设置2种刈割制度,每种刈割制度下设置3种刈割次数,从苜蓿各茬次产草量、饲用品质以及农艺性状等方面研究适宜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的合理刈割制度。试验结果显示:末次刈割时间确定情况下年刈割5次时产草量和粗蛋白产量最高,年刈割5次处理时产草量和年刈割4次处理差异不显著,显著高于年刈割6次处理,而粗蛋白产量显著高于年刈割4次和年刈割6次处理。两个品种粗蛋白含量、相对饲用价值(RFV值)均随着刈割次数增加而逐渐升高,饲用品质更优,表现趋势一致。综合考虑苜蓿产草量、粗蛋白产量和饲用品质,海河平原区苜蓿生产以年刈割5次为宜,建议第1茬草刈割在现蕾期,一般在5月上、中旬进行,第2茬草刈割间隔为30d,而第3茬、第4茬和第5茬草刈割间隔为40d,此种刈割方式为该地区苜蓿优质高产的合理刈割制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