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现代农业》2006,(3):29-29
由于气候、土壤、栽培措施、品种特性的不同,小麦一生中吸收的氮、磷、钾的数量及其在植株不同部位的分配也有变化。一般认为亩产500公斤的麦地,需吸收大约纯氮14~16千克,磷(P2O5)5~7.5千克,钾(K2O)10~20千克。根据小麦的生育规律和营养特点,应重施基肥和早施追肥。基肥用量一般应占总施肥量的60%~80%,追肥占40%~20%为宜。基肥应以农家肥为主,配合施用化肥。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吸收养分的数量是不同的,一般情况是苗期的吸收量比较少,返青以后吸收量逐渐增大,拔节到扬花期吸收最多,速度最快。钾在扬花以前吸收量达最大值。一、小麦施…  相似文献   

2.
利用10年定位试验研究长期秸秆还田对湖北省江汉平原水稻-小麦轮作制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配施氮、磷、钾肥基础上,10年20季作物连续秸秆还田,水稻和小麦的子粒年均增产量分别为584和264 kg/hm~2,增产幅度分别为7.37%和8.15%;秸秆年均增产量分别为398和611kg/hm~2,增产幅度分别为6.50%和15.44%。秸秆还田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作物子粒中氮的含量和秸秆中钾的含量。秸秆还田显著提高作物氮、钾吸收量,但对磷吸收量影响不显著,其中水稻年均氮、磷、钾吸收量分别提高9.59%、3.95%和9.94%,小麦分别提高12.70%、7.39%和29.90%。秸秆还田对提高作物产量和促进养分吸收的效应表现为小麦水稻,钾氮磷。作物产量和养分吸收的年度变异大于小区变异,其中小麦的变异大于水稻。在不施肥条件下,水稻比小麦更能维持较高的产量和养分吸收量。  相似文献   

3.
为优化小麦施肥结构,推动化肥减量化,提高肥料利用率,通过田间试验,开展了常规施肥、测土测土配方施肥等不同施肥方式对小麦生长及肥料利用率影响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测土配方施肥有助于提高小麦籽粒产量。测土配方施肥处理下小麦籽粒产量为7845 kg/hm2,较常规施肥处理增产3.56%。测土配方施肥提升了小麦籽粒与秸秆对氮和磷养分的吸收,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小麦籽粒氮和磷含量分别提高5.85%、8.75%。各处理中测土配方施肥处理100kg籽粒养分吸收量中氮、磷、钾养分吸收量最大,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小麦氮、磷、钾养分吸收量分别提高12.34%、10.95%、4.67%。测土配方施肥处理有利于提高小麦肥料利用率,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小麦季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提升了3.5、2.3、6.5个百分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给黄土旱地经济合理施肥、粮食增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长期定位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施肥对小麦产量、各生育期钾素营养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施肥小麦增产效果差异显著。单施氮肥小麦增产75.3%,单施磷肥小麦产量则降低24.7%,NM、PM、NPM配施小麦增产75.9%~92.9%;小麦钾素的吸收主要集中在生长发育前期,孕穗期以后因泌钾现象多表现为负吸收,施用有机肥,特别是无机肥与有机肥配施,促进小麦吸钾作用明显,小麦植株各器官含钾量明显提高;单施N肥、NP配施小麦钾素的吸收量、吸收速率较高,单施有机肥及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小麦钾素吸收量和吸收速率比对照也有明显提高;单施N肥小麦氮肥利用率较高为76.73%,单施P肥小麦磷肥利用率较低仅为14.20%,NP配施与单施P肥相比,吸磷量、吸钾量分别增加112.53%和79.36%。施用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作物氮、磷、钾吸收量,但肥料利用率却不高。[结论]施用有机肥以及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可以明显促进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陕西关中西部灌区小麦氮、磷、钾养分吸收及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方法】在户县、周至和扶风3个县设置16个田间试验点,采用"3414"试验设计,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冬小麦氮、磷、钾养分吸收及其利用率的影响。【结果】不同施肥处理中,均以氮、磷、钾配合施用处理(N2P2K2)的氮、磷、钾养分吸收量、肥料利用效率及肥料偏生产力最高,其中以氮、磷吸收量的增加幅度较为显著;N2P2K2处理的氮、磷、钾肥料利用率分别为30.94%,21.65%和41.49%;随着产量水平的增加,每形成100 kg籽粒时的冬小麦氮、磷、钾养分携出量呈降低趋势,当小麦籽粒产量由4 000增加到8 000 kg/hm2时,每形成100 kg小麦籽粒的氮、磷、钾养分携出量分别降低了18%,15%和17%。【结论】在推荐施肥过程中,有必要根据产量水平确定适宜的单位经济产量养分携出量参数,以较准确地确定作物养分携出量。  相似文献   

6.
<正>一、小麦需肥量小麦对氮、磷、钾三要素的吸收量因品种、气候、生产条件、产量水平、土壤和栽培措施不同而有差异。在黄淮平原地区中、高等生产水平下的小麦,每亩生产100千克籽粒,需从土壤中吸取纯氮2.6~3千克、纯磷1.2~1.5千克、纯钾2~2.5千克。随小麦产量的提高,对氮、磷、钾的吸收比例也相应增加。二、小麦需肥规律小麦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量,随植株营养体的生长和根系的建成,从苗期、分蘖期至逐渐增多,于孕  相似文献   

7.
采用大田裂区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花生不同基因型品种对养分吸收、分配和利用的差异,为豫北花生主产区潮土上麦套花生高效施肥提供技术支撑。结果表明,施肥能显著增加花生对氮、磷、钾的吸收量,豫花9719对氮磷钾的吸收量最高,分别为286.9,36.2,107.5 kg/hm~2,豫花9620对氮钾的吸收量最小,分别为269.6,95.4 kg/hm~2,豫花9326对磷的吸收量最小,为34.3 kg/hm~2;花生吸收的氮主要分配在花生仁和叶中,分别占吸收总量的73.8%~77.7%和10.2%~13.1%,磷主要分配在花生仁和茎中,分别占总吸磷量的75.5%~86.0%和6.3%~15.8%,钾主要分配在茎和花生仁中,分别占吸收总量的38.6%~49.7%和27.0%~37.8%;不同基因型品种对氮、磷、钾在花生叶、茎、根、花生仁和花生壳中分配的比例有明显的差异;豫花9719的氮磷钾的养分利用率最高,为41.9%,其次是豫花9620,为32.6%,豫花9326的最低,为29.8%。在N,P_2O_5,K_2O施用量分别为180,120,150 kg/hm~2条件下,豫花9326是氮磷利用低效型的花生品种;豫花9719是氮钾利用高效型的花生品种;豫花9620是磷利用高效型、钾低效型的花生品种。  相似文献   

8.
小麦秸秆碳氮比调控施用对烟叶氮磷钾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小麦秸秆碳氮比调控施用对烟叶氮磷钾吸收的影响。[方法]2008~2009夏种季节,于云南省曲靖市板桥镇进行田间小区试验,探讨小麦秸秆及其碳氮比调控后施用对烤烟产量、产值及上、中、下部烟叶对氮、磷、钾含量及累积吸收量的影响。[结果]小麦秸秆无论单独施用,还是碳氮比调控后施用均能促进烟叶产量、产值显著提高,同时,烟叶钾含量、钾和氮的累积吸收量也均有显著增加,而且小麦秸秆进行碳氮比调控后施用更有利于烟叶钾的吸收。与不施用秸秆相比,小麦秸秆单独施用、小麦秸秆+苕子、小麦秸秆+油枯、小麦秸秆+尿素进行碳氮比调控后施用,烟叶产量分别提高6.59%、3.58%、5.98%、8.80%,烟叶钾含量分别提高3.85%、7.76%、8.82%、11.21%,烟叶钾的总累积量分别提高10.71%、11.62%、15.32%、21.01%,烟叶氮的总累积量分别提高9.76%、1.22%、8.14%、14.00%;而不同处理之间烟叶氮含量无显著差异,烟叶对磷的吸收降低。[结论]在烤烟生产中施用高碳氮比小麦秸秆,即要注意补充氮素调节碳氮比,也要考虑磷素的补充。  相似文献   

9.
一、小麦对营养条件的要求小麦在正常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吸收碳、氢、氧、氮、磷、钾、硫、钙、镁、铁、氯、锰、硼和钼等营养元素。小麦产量不同,对矿质元素的吸收量、吸收比例也不同。在高产水平条件下,氮的吸收比例小,钾的吸收比例大;在中产水平条件下,氮的吸收比例相对较大;在  相似文献   

10.
<正>小麦需肥特点:每生产100千克小麦,大约需要氮(N)3千克、磷(P_2O_5)1~1.5千克、钾(K_2O)2~4千克。小麦在不同生育时期对氮、磷、钾的吸收量不同,对氮吸收有两个高峰,一个是冬前分蘖盛期(占12%~14%),一个是在拔节至孕穗期(占35%~40%);对磷的吸收高峰在拔节至扬花期(占60%~70%);对钾的吸收高峰在拔节至孕穗期(占60%~70%)。小麦测土配方施肥计算公式:施肥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了揭示在不同施氮水平下,间作小麦蚕豆各生育期磷养分吸收累积规律。【方法】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氮水平(N/2、N、3N/2)对间作小麦、蚕豆的磷养分动态累积吸收变化和养分竞争规律的影响。【结果】推荐施氮水平下(N),小麦、蚕豆生物量最高;相同施氮水平下,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了小麦、蚕豆生物量。随施氮量增加,小麦、蚕豆磷养分吸收量增加。与单作相比,间作小麦提高了磷养分吸收量,间作小麦灌浆期至成熟期磷养分吸收量分别提高了20%~72.8%和20%~28.12%,蚕豆差异不明显。同时,随施氮量增加,小麦磷养分吸收速率增加,蚕豆磷吸收速率减少。与单作相比,间作提高了小麦磷吸收速率,3个施氮水平下,间作小麦抽穗至成熟期磷养分吸收速率分别提高了0.1~5.3倍、21.9%~90%和2%~242%;常规施氮和高氮水平下,间作蚕豆分枝期至鼓粒期磷养分吸收速率分别增加了38.4%~89.8%和8.7%~48.6%。【结论】氮肥施用量和间作种植方式同时改变了小麦、蚕豆生物量和磷素吸收累积。  相似文献   

12.
小麦在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规律基础相似。一般氮的吸收有2个高峰:一一是从出苗到拔节阶段,吸收氮量占总吸收量的40%左右;二是拔节到孕穗开花阶段,吸收氮量占总量的30%-40%。根据小麦不同生育期吸收氮、磷、钾养分的特点,通过施肥措施,协调和满足小麦对养分的需要,是争取小麦高产的一项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3.
1花生的需肥特点花生是含油和蛋白质较多的作物。正常生长发育需氮、磷、钾、钙、镁、硫、锌、铜、铁、锰等多种元素。花生在全生育过程中,对氮、磷、钾的吸收是:苗期需要的养分数量较少,氮磷钾的吸收量仅占一生吸收总量的5%左右,开花期吸收养分数量急剧增加,氮的吸收占一生吸收总量的17%、磷占22.6%、钾占22.3%;结荚期是花生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最旺盛的时期,有大批荚果形成,也是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氮的吸收占一生吸收总量的42%、磷占46%、钾占60%;饱果成熟期吸收养分的能力渐渐减弱,氮的吸收占一生总量的28%、磷占22%、钾占7%。  相似文献   

14.
《农家致富》2011,(19):24-25
小麦营养特性一般中等肥力水平每生产100公斤小麦籽粒,需要氮3公斤左右、磷1.0~1.5公斤、钾2.5~3.1公斤。小麦不同生育期对氮、磷养分的吸收率不同。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个是从分蘖到越冬期,这一时期的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13.5%,是群体发展  相似文献   

15.
<正>1适用范围适用于长垣县冬小麦生产。2技术原理2.1需肥规律2.1.1不同生育期需肥规律(1)小麦出苗至拔节期阶段,适量的氮素营养和一定的磷、钾肥,促使麦苗早分蘖、早发根,形成壮苗,这一时期吸收氮量占总吸收量的40%左右;(2)拔节至孕穗、抽穗期,是小麦吸收养分最多的时期,这一时期施肥对增加穗粒数和提高产量有显著作用,这一时期吸收氮量占总吸收量的30%-40%;(3)抽穗至乳熟期,应保证氮、磷、钾的营养,以提高小麦籽  相似文献   

16.
<正> 1 需肥的特点 1.1 西瓜在整个生长发育期间对氮、磷、钾养分的吸收规律。钾最多、氮次之,磷最少,且不同的生长发育期对氮、磷、钾养分吸收量不同,幼苗期少,伸蔓期吸收量增多,果实膨大期吸收量达到高峰,成熟期趋于缓慢。  相似文献   

17.
《农家致富》2012,(2):22-23
一、小麦的营养特性一般中等肥力水平每生产100公斤小麦籽粒,需要氮3公斤左右、磷1.0~1.5公斤、钾2.5~3.1公斤,小麦不同生育期对氮、磷养分的吸收率不同。氮的吸收有两个高峰,一个是从分蘖到越冬,这一时期的吸氮量占总吸收量的13.5%,是群体发展较快时期;另一个是从拔节到孕穗,这一时  相似文献   

18.
对不同世代脱毒马铃薯不同生长时期的氮、磷、钾吸收量及吸收速率的测定,结果表明,不同世代脱毒马铃薯对氮磷钾的吸收量显著不同,全生育期内以原种对氮磷钾的吸收量最大,商品薯的吸收量最小,原原种、生产种居中。不同世代脱毒马铃薯在幼苗期对氮磷钾的吸收速率差异较小,但在发棵期和块茎膨大期商品薯对氮、磷、钾的吸收速率显著低于其它3个处理,在块茎膨大期其吸收速率分别比原种降低了47.5%、45.8%和44.5%。而原原种、原种和生产种3个处理间在全生育期内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9.
为合理调控氮素营养,减少氮素损失及不良环境效应,以玉米为材料,通过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源处理的玉米幼苗生长、养分吸收和土壤微生物、酶活性、养分状况,以及植物根际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施用氮肥处理的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平均提高2.36μg/(g·d),细菌数量提高4%~60%,硝态氮提高137.47~174.10 mg/kg,p H值平均下降0.12~0.14;根际土壤中的玉米幼苗根冠比下降0.01~0.05,氮吸收量提高86%~193%。铵态氮、有机态氮处理的玉米幼苗磷吸收量分别比对照提高20.36%和15.57%,钾吸收量提高153%和141%。与非根际土壤相比,根际土壤脲酶活性平均提高1.74μg/(g·d),细菌数量提高1.4~3.8倍,速效磷含量平均提高14.38 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降低31.53 mg/kg。根际土壤的磷酸酶活性与株高和地上部干重、铵态氮含量与氮吸收量、细菌数量与钾吸收量、脲酶活性与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硝态氮含量与速效磷含量、p H值与铵态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说明施用氮肥降低玉米幼苗根冠比,提高氮吸收量,提高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细菌数量、硝态氮含量,降低p H值。不同形态氮源对土壤磷酸酶活性、铵态氮含量无显著影响。根际土壤脲酶活性、细菌数量、速效磷含量高于非根际土壤,速效钾含量低于非根际土壤,细菌的根际效应较大。根际土壤的磷酸酶活性、铵态氮含量、细菌数量显著影响植株生长和养分吸收量。不同形态氮源中,铵态氮和有机态氮有利于根际土壤性状改善和玉米生长,促进玉米对磷和钾的吸收。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同一区域不同地点小麦籽粒养分含量差异与土壤养分供应和作物养分吸收利用之间的关系,为科学施肥和培肥土壤提供依据。【方法】于2017—2018年分别在陕西永寿和杨凌布置田间试验,在施N 180kg·hm~(-2)、P_2O_5 100 kg·hm~(-2)、K_2O 75 kg·hm~(-2)的条件下种植来自我国不同麦区的20个小麦品种,收获期取样测定籽粒产量、各器官养分及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两地间土壤养分供应与籽粒大、中、微量元素含量差异的关系。【结果】永寿小麦籽粒氮和钾含量比杨凌低10.6%和6.7%,两地小麦磷含量无显著差异。永寿土壤氮磷供应能力、小麦氮磷钾吸收和向籽粒的转移均高于杨凌;但试验年份永寿的降水总量及其分布均比杨凌的更有利于小麦生长和产量形成,由此引起的产量增幅高于籽粒氮钾吸收量增幅、与磷吸收量增幅接近,产量稀释效应是导致两地间氮磷钾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永寿小麦籽粒钙和镁含量比杨凌高19.0%和10.3%,两地硫含量无显著差异。永寿土壤交换性镁供应能力低于杨凌,交换性钙与杨凌无差异,但永寿土壤较低的pH、速效钾和较高的有效硫更有利于小麦钙镁硫的吸收和向籽粒的转移;与杨凌相比,永寿小麦籽粒钙镁吸收量增幅大于产量增幅、硫吸收量增幅与产量接近,这是两地籽粒钙镁硫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永寿小麦籽粒铁、锰和铜含量比杨凌高9.3%、22.2%和12.7%,锌含量比杨凌低63.1%。永寿0—20 cm土层有效铁锰含量与杨凌无差异,铜锌含量低于杨凌;但永寿小麦灌浆期比杨凌长,有利于小麦从土壤中吸收微量元素,而锌吸收被较高的有效磷抑制,导致永寿小麦铁锰铜吸收和向籽粒的转移高于杨凌而锌吸收和转移低于杨凌,这是两地籽粒铁锰铜含量变化的原因。【结论】在同一区域的不同地点,土壤养分供应和降水差异引起的产量与养分吸收增减幅度不同是籽粒养分含量变化的主要原因。与杨凌相比,永寿小麦籽粒氮含量低的主要原因是产量稀释效应;小麦磷和硫含量不降低的原因是土壤较高的有效磷和有效硫供应使得小麦磷、硫吸收量与产量以相近幅度增加;小麦籽粒钾、锌含量低的原因分别是土壤钾锌供应不足和磷锌拮抗;小麦钙镁含量的增加主要是因为较低的土壤pH和速效钾促进了钙镁吸收和转移;小麦籽粒铁锰铜含量的增加主要归因于较长的灌浆期增加了这些元素的吸收和向籽粒的转移。农业生产中应根据当地土壤养分供应和气候特点有针对性地调控施肥,使小麦养分吸收与产量变化相协调,在实现增产的同时提高籽粒矿质营养品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