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技术在保护我国林业和国家生态建设中的的重要性,介绍了我国近年来林木重大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新进展。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学科组针对我国危害林木的重大有害生物,开展了以利用天敌昆虫为主、以及利用其他天敌如病原微生物等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1)重大食叶类入侵害虫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研究;(2)重大外来入侵蛀干害虫红脂大小蠹生物防治技术;(3)栗山天牛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4)无公害综合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技术;(5)云斑天牛生物防治技术;(6)锈色粒肩天牛生物防治技术;(7)生物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8)白蜡窄吉丁生物防治技术;(9)新疆苹小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10)杨十斑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技术在保护我国林业和国家生态建设中的的重要性,介绍了我国近年来林木重大害虫生物防治研究新进展。中国林科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生物防治学科组针对我国危害林木的重大有害生物,开展了以利用天敌昆虫为主、以及利用其他天敌如病原微生物等无公害防治技术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包括:(1)重大食叶类入侵害虫美国白蛾的生物防治研究;(2)重大外来入侵蛀干害虫红脂大小蠹生物防治技术;(3)栗山天牛无公害综合治理技术;(4)无公害综合防治松褐天牛控制松材线虫病技术;(5)云斑天牛生物防治技术;(6)锈色粒肩天牛生物防治技术;(7)生物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8)白蜡窄吉丁生物防治技术;(9)新疆苹小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10)杨十斑吉丁生物防治技术研究。  相似文献   

3.
光肩星天牛自1997年左右传入哈尔滨市以来,传播区域迅速扩大,严重威胁哈尔滨市的绿化树种。目前哈尔滨市防治光肩星天牛主要采取清除虫源、人工捕杀、化学防治、饵木防治等方法。随着科技的进步,在防治光肩星天牛方面目前还有生物防治和林木防治可以学习借鉴。但是只有从源头入手,各种方法配合使用,才能根治这一害虫。  相似文献   

4.
栗山天牛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栗山天牛Massicus raddei是近年来在我国东北林区危害严重的钻蛀性害虫,主要危害25 a生以上的辽东栎、蒙古栎等栎属树木。文章综述了栗山天牛的分布、寄主、危害、发生与环境的关系及预测预报和防治技术,为其综合治理和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最后,阐述了以生物防治为主的栗山天牛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5.
文章综述了目前我国和我区关于林木害虫天敌昆虫的引进、繁育和利用等方面的主要研究进展,并根据我国现代科学的发展和丰富的生物防治技术,对新疆的林木蛀干害虫—黄斑星天牛天敌昆虫的引进、保护和利用提出建议,使天敌昆虫在新疆具有更广泛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以杨树抗虫品种为主综合防治光肩星天牛技术的研究*秦锡祥高瑞桐李吉震曹桂洪陈维培关键词杨树抗虫品种、综合防治、光肩星天牛光肩星天牛[Anoplophoraglabripennis(Motsch)]是杨树(Populusspp.)重要的蛀干害虫,造成木材...  相似文献   

7.
对新疆林木害虫采用以生物措施为主的防治方法,将是我区今后有害生物防治的发展方向。生物防治是利用当地或引进其他有益生物和微生物来控制有害生物或减轻其危害程度的一种长效方法,因此,我区目前在防治黄斑星天牛的指导思想和措施上应尽快从化学防治为主向以生物防治、生态控制为主转变。黄斑星天牛因是外来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秦皇岛市积极探索无公害防治新技术,逐步实现以化学防治林果病虫害为主向以生物防治为主转变。从研究并利用寄生害虫蛹天敌白蛾周氏啮小蜂人手,继而研究开发利用寄生害虫卵天敌赤眼蜂携带病毒防治松毛虫技术,并试验推广了取代化学农药的物理、生物防虫技术,为全面实施林果业病虫害无公害防治奠定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乌拉特前旗常用的几种光肩星天牛防治措施进行对比,分析各种防治措施的优缺点,物理措施的防治效果明显,但费时费力,且工作效率不高;化学措施操作简单,防治效果比较理想,但容易对环境造成污染。文章提出了对光肩星天牛的防治应以人工招引大斑啄木鸟的生物控制措施为主、其他防治措施为辅的综合治理的方法,在使用化学措施和人工物理措施防治光肩星天牛的同时,要更多采用生物防治和生态调控技术。  相似文献   

10.
我国天牛类害虫生物防治概况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本文概述了我国天牛类害虫天敌资源及繁育应用研究进展,评述了几种主要的天牛生物防治方法,认为肿腿蜂的繁育应用技术是目前天牛类害虫生物防治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