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4 毫秒
1.
包装对香榧坚果贮藏中的油脂酸败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香榧坚果为材料,研究不同包装方式对香榧原料和加工后成品的酸价、过氧化值、总酚含量、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和和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的影响,以期了解真空包装对香榧坚果贮藏过程中脂肪氧化和抗氧化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香榧原料和成品在贮藏过程中均发生油脂的氧化酸败,表现出过氧化值和酸价上升,总酚含量下降.采用真空包装可显著降低香榧成品贮藏过程中酸价和过氧化值的增加幅度,减轻脂肪的氧化酸败,保持较高的总酚含量,减缓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的下降,抑制亚油酸脂质的氧化,相对较好地维持组织的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澳洲坚果花的功能性食品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2个类群的澳洲坚果品种‘NY2’和‘HAES 695’为试材,对花发育过程中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活性、FRAP值)进行测定分析。【结果】在花的发育过程中,‘NY2’花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抗氧化活性均显著高于‘HAES695’。其中,‘NY2’花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FRAP值均表现为“升—降—升”的变化趋势,且在花蕾伸长期表现出最高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及抗氧化活性,其次则是花开放盛期;除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外,‘HAES695’花的总酚含量、总黄酮含量、清除ABTS自由基活性、FRAP值均呈现出“降—升—降”的动态变化,且在花开放盛期表现出最低的总酚和总黄酮水平以及抗氧化活性,其总酚和总黄酮含量以花蕾初始期与花开放初期较高,抗氧化活性则以花开放初期最高。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澳洲坚果花的抗氧化活性与其总酚、总黄酮含量之间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其中,‘NY2’花的清除DPPH和ABTS自由基能力与总酚、总黄酮含量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在高温加热的条件下,外源性多酚的添加对茶油p-茴香胺值以及脂肪酸和甘三酯变化的影响。【方法】在茶油中添加了5种不同种类多酚并在180℃条件下分别加热0、6、12、18、24 h,通过测定p-茴香胺值和脂肪酸以及甘三酯的变化对比了在高温条件下多酚对茶油氧化稳定性的影响。【结果】当加热时间达到24 h时,对照组茶油的p-茴香胺值的增加量高达26.56,而添加没食子酸、没食子酸丙酯、槲皮素、3,4-二羟基苯乙酸和儿茶素的组别分别只增加了5.40、0.98、8.60、3.66、9.01。在加热24 h后,对照组的不饱和脂肪酸损失率为15.33%,添加没食子酸、没食子酸丙酯、槲皮素、3,4-二羟基苯乙酸和儿茶素的组别分别下降了8.41%、8.15%、10.96%、9.79%和13.58%,对照组的总甘三酯含量降低了18.11%,而添加没食子酸、没食子酸丙酯、槲皮素、3,4-二羟基苯乙酸和儿茶素的茶油总甘三酯分别降低了8.35%、8.13%、12.05%、10.03%和14.26%,此外多酚的存在对加热条件下不同种类甘三酯的衰减也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结论】多酚在高温条件下对茶油p-茴香胺值的升高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茶油在高温条件下随着加热时间的延长,不饱和脂肪酸和甘三酯含量均会有所下降,多酚的加入能明显降低茶油在加热过程中脂肪酸和甘三酯的损失。  相似文献   

4.
采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法提取美藤果籽粕多酚,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法确定了美藤果籽粕多酚的较佳提取条件。结果显示,较佳提取条件为乙醇体积分数80%、料液比1∶10、提取时间40 min和提取次数3次,在此条件下,美藤果籽粕多酚含量为0.623 mg/g。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测定方法评价了美藤果籽粕多酚的抗氧化活性,其清除DPPH自由基的SC50值为159.303μg/m L。  相似文献   

5.
接骨木籽油抗氧化、降血糖和降血脂生物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DPPH清除法和普鲁士蓝法(总还原力)测定接骨木籽油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结果表明,接骨木籽油具有抗氧化活性,在DPPH清除自由基实验中,接骨木籽油显示出清除自由基的能力,且其清除能力和油脂浓度呈良好线性(R=0.9996)。此外,接骨木籽油清除DPPH自由基的IC_(50)值是61.30±0.88mg/mL。在总还原力测定实验中,接骨木籽油具有还原能力,且其还原能力与油脂浓度呈正比,具有浓度依赖性。通过研究接骨木籽油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测定接骨木籽油的降血糖活性。主要是通过测定反应体系在400nm下的吸光值判断样品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能力的大小。实验结果表明,接骨木籽油的浓度在1.56~25mg/mL范围内,其有效抑制了α-葡萄糖苷酶,抑制率在62.66%~85.22%。采用动物体内试验测定接骨木籽油的降血脂活性。首先建立高血脂的动物模型,然后通过灌胃给药接骨木籽油,再测定血清中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的水平。实验结果表明,接骨木籽油低、中、高剂量3个实验组与高脂模型对照组比较,TC、TG、LDL-C水平极显著(P0.01)降低,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5),说明接骨木籽油能有效降低高血脂小鼠血清中的TC、TG、LDL-C的水平,有效抑制HDL-C的水平的降低,所以接骨木籽油可以降低小鼠血脂,故具有降血脂的作用。此外,比较这3个剂量实验组可以发现接骨木籽油剂量越大,小鼠血脂水平下降的效果越明显,说明接骨木籽油的降血脂作用具有剂量依赖性。  相似文献   

6.
板栗雄花序萃取物抗氧化及抑菌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板栗雄花序不同萃取物的抗氧化及抑菌效果,为其进一步开发与利用提供基础。【方法】用不同极性溶剂对板栗雄花序乙醇浸膏进行萃取分离,得到石油醚萃取物、二氯甲烷萃取物、乙酸乙酯萃取物、正丁醇萃取物4个部分;并采用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 DPPH·)自由基清除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测定醇提物及不同萃取物的抗氧化能力,以滤纸片琼脂扩散法和共培养测定抗菌活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 HPLC)和核磁共振波谱法(NMR)鉴定出板栗雄花序中的鞣花酸(EA),并对其进行初步定量与结构分析。【结果】1)通过系统提取法得到板栗雄花序醇提物提取率为16.6%,其他4种萃取物提取率在2.6%~26.2%,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物提取率最高。2)板栗雄花序醇提物及不同萃取物对 DPPH·自由基、卵黄脂质过氧化物都有一定的清除能力,其中乙酸乙酯萃取浓度为0.01 mg·mL -1时,对 DPPH·清除率达到94.4%,对卵黄脂质过氧化物的清除率为95.69%,与同浓度的抗坏血酸(Vc)和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BHT)清除率相当。3)板栗雄花序醇提物对12种细菌都有一定程度的抑制效果,在不同萃取物中乙酸乙酯萃取物抑菌效果最好,对大肠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为0.98 mg· mL -1,最低杀菌浓度为1.96 mg·mL -1。板栗雄花序样品中有游离鞣花酸,含量为2.267 mg·g -1。【结论】板栗雄花序中含有较多抗氧化和抑菌的活性物质,其醇提物及不同极性萃取物的抗氧化能力存在较大差异,乙酸乙酯萃取物抗氧化活性较高,对清除 DPPH·自由基和脂质过氧化物都有较好的效果。各个萃取物对 G +菌和 G -菌都有一定作用,其中乙酸乙酯萃取相的抑菌活性最好。  相似文献   

7.
采用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超氧自由基清除能力、β-胡萝卜素漂白抑制、还原力测定及抗脂质过氧化等试验方法对山竹果皮提取物及其二氯甲烷可溶部分、正丁醇可溶部分、水可溶部分进行抗氧化活性评估,同时对总酚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山竹果皮提取物的各分离部位以正丁醇可溶部分的抗氧化活性最好,总酚含量也最高。因此,山竹果皮提取物正丁醇可溶部分具有极佳的抗氧化能力,有进一步开发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山杏叶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采用浸提、过柱、梯度洗脱和浓缩,制备山杏叶提取物,分别测定其DPPH自由基清除率、抑制羟自由基能力、总抗氧化能力、总酚和黄酮含量。结果表明:40%乙醇提取物清除DPPH自由基能力和抑制羟自由基能力均最强,分别为88.11%和174.25 U·m L-1,与黄酮和总酚含量呈显著相关和极显著相关性;而纯水提取物的总抗氧化能力最强,与黄酮和总酚含量相关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以杜仲雄花乙醇提取物的石油醚萃取相、乙酸乙酯萃取相、正丁醇萃取相和水相(萃余相)为研究对象,在测定各相总酚含量的基础上,选用DPPH自由基清除率、羟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和抗脂质过氧化活性4项指标评价杜仲雄花各萃取(余)相的抗氧化活性,并与抗氧化剂BHT和VC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杜仲雄花中含有大量的酚类化合物,其中乙酸乙酯相(393.47mg·g-1)和正丁醇相(287.33mg·g-1)中的总酚含量显著高于石油醚相(105.42mg·g-1)和水相(114.74mg·g-1),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91.55%和80.32%,接近于BHT和VC;正丁醇相对羟自由基清除率较高(80.47%);乙酸乙酯相的还原力高于BHT和VC;乙酸乙酯相、正丁醇相和水相的抗脂质过氧化活性显著高于VC。杜仲雄花提取物的还原力、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抗脂质过氧化活性与其总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2>0.9),与萃取(余)相的质量浓度呈明显的量效关系,这说明杜仲雄花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可作为进一步生产保健品的原料。  相似文献   

10.
楸树叶中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前期研究发现,楸树叶粗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相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为了进一步明确其抗氧化活性成分,以硅胶柱色谱结合清除 DPPH自由基法,寻找抗氧化能力较强的组分,并利用半制备液相色谱对该组分进行分离、纯化,以清除 DPPH自由基、还原力和清除 ABTS自由基能力作为考察指标,根据理化性质及光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果从楸树叶粗提物的乙酸乙酯萃取相中分离得到了2个化合物,分别为木犀草素(1)和芹菜素(2)。化合物1的抗氧化活性强于BHT和化合物2;化合物1清除DPPH自由基、还原力及清除ABTS自由基的IC50值分别为23.89,29.77和43.47μg mL -1;化合物1的抗氧化活性强于化合物2,主要因其在黄酮类化合物母核的 B环上具有邻二酚羟基结构。木犀草素和芹菜素2个化合物首次从楸树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山杏种皮黑色素的抗氧化活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山杏种皮黑色素的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山杏种皮黑色素可以显著抑制β-胡萝卜素的氧化褪色,其清除自由基活性具有量效性,清除羟自由基能力与2,6-二叔丁基对甲酚(BHT)无显著差异而高于抗坏血酸(VC),清除超氧阴离子能力超过BHT和VC.山杏种皮黑色素既可以作为氢供体,清除DPPH自由基,但清除能力低于BHT和VC,也可作为电子供体,其还原能力高于BHT和VC.  相似文献   

12.
紫甘薯花色苷的组分及抗氧化活性研究(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紫甘薯花色苷的化学成分和抗氧化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采用大孔树脂AB-8纯化紫甘薯花色苷,高效液相色谱-2极管阵列法(HPLC-DAD)分析表明,纯化后的提取物中共含有11种花色苷,其中主要成分为酰化的矢车菊素和芍药素.并测定了紫甘薯总花色苷在DPPH自由基清除体系、超氧阴离子体系、还原力和亚油酸体系的抗氧化活性.在质量浓度均为0.5g/L时,花色苷、L-AA和 BHT的还原力分别为0.572、0.460 和0.121,花色苷的清除DPPH自由基的半数抑制浓度(IC50)和清除超氧阴离子IC50分别为6.94和3.68mg/L,表明花色苷还原能力强,并能有效地清除DPPH自由基和超氧阴离子.此外,紫甘薯花色苷能较好地抑制脂质过氧化.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究油用‘凤丹’籽粒适宜的储藏条件以及各储藏条件下籽粒的保质期,为油用‘凤丹’籽粒的采后储藏加工提供参考。【方法】以当年采收的‘凤丹’籽粒为材料,分别以室温散装、室温真空包装、4℃散装、-20℃散装共4种储藏方法对籽粒进行为期1 a的储藏。储藏期间每隔30 d测定籽粒的酶活性(过氧化物酶POD、脂肪酶LPS和脂肪氧合酶LOX)、籽粒出油率以及所提取籽油的油脂品质(酸值、碘值、过氧化值)和脂肪酸含量(亚麻酸、亚油酸、油酸等)。【结果】在整个储藏期间,‘凤丹’籽粒的POD活性、出油率以及所提取籽油的碘值、亚麻酸含量、亚油酸含量、不饱和脂肪酸总含量呈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所提取籽油的酸值、过氧化值、油酸含量呈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凤丹’籽粒的LPS、LOX活性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与室温散装储藏对比,室温真空包装储藏、4℃散装储藏和-20℃散装储藏均能有效抑制‘凤丹’籽粒和所提取籽油的劣变。综合各项指标可知,室温散装、室温真空包装、4℃散装、-20℃散装条件下储藏‘凤丹’籽粒分别不宜超过60、150、120、300 d。【结论】储藏环境的温度和氧含量对‘凤丹’籽粒的保质期有较大影响,结合生产实际,建议油用‘凤丹’籽粒的储藏环境应低温、少氧,且宜在半年内提取籽油。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榛子油氧化过程中的品质变化规律、自由基产生规律以及油脂内部分子结构的变化,揭示榛子油氧化特性,为榛子油品质检测与货架期预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方法】以平欧杂种榛主栽品种‘达维’为试验材料,采用60℃烘箱法进行榛子油加速氧化试验,测定榛子油在氧化过程中过氧化值(POV)、p-茴香胺值(AV)、总氧化值(TV)、共轭二烯值、脂肪酸相对含量、总类胡萝卜素含量、自由基相对含量和分子内部结构的变化规律,并对各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榛子油氧化过程中,POV、AV、TV和共轭二烯值的初始值分别为6. 22 meq·kg~(-1)、0. 31、12. 75和0. 12,加速氧化40天后分别显著增加至370. 47 meq·kg~(-1)、25. 91、766. 85和3. 48,饱和脂肪酸、不饱和脂肪酸相对含量分别从5. 96%、93. 69%变化至6. 35%、93. 20%,自由基相对含量从8. 41快速增加至28. 09;榛子油中总类胡萝卜素氧化30天时含量为0;拉曼光谱中类胡萝素1 158和1 524 cm~(-1)特征峰强度变化与总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趋势保持一致;拉曼相对强度I_(972 cm~(-1))/I_(1 441 cm~(-1))、I_(1 268 cm~(-1))/I_(1 441 cm~(-1))、I_(1 158 cm~(-1))/I_(1 441 cm~(-1))和I_(1 524 cm~(-1))/I_(1 441 cm~(-1))均与不饱和度呈正相关。【结论】榛子油氧化大致分为3个阶段,即初始缓慢氧化阶段、中间快速氧化阶段和后期深度氧化阶段,综合4个常规氧化指标(POV、AV、TV和共轭二烯值)可以很好评价榛子油的氧化程度;类胡萝卜素是榛子油色泽的主要贡献因子,与榛子油氧化程度密切相关;自由基相对含量、拉曼光谱特征峰强度和总类胡萝卜素含量指标与常规氧化指标具有极显著相关性,证明电子自旋共振和拉曼光谱技术可用于评价榛子油的氧化程度;电子自旋共振和拉曼光谱技术作为传统油质氧化评价方法的补充或替代具有很大潜力,可为油脂品质快速检测提供新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离鉴定新疆药桑枝条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揭示其抗氧化功效的物质基础,为发现新的天然抗氧化成分及新疆药桑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新疆药桑枝条利用70%乙醇冷浸的方法提取,滤液低温减压浓缩;TLC(薄层层析)与DPPH(1,1-二苯基-2-苦基苯肼)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活性检测;以紫外显色、10%硫酸乙醇显色的方式进行物质检测;在活性跟踪下通过不同有机溶剂萃取分段、多次硅胶柱层析、凝胶柱层析及薄层层析,对新疆药桑枝条中抗氧化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将分离得到的化合物以氘代氯仿为溶剂,TMS(四甲基硅烷)为内标,利用MS(质谱)及NMR(核磁共振)技术进行波谱测定及结构解析。以人工合成抗氧化剂BHT(2,6-二叔丁基-4-甲基苯酚)为对照,进行清除DPPH自由基、OH自由基及总还原力的测定。【结果】从新疆药桑枝条乙酸乙酯萃取部分中分离得到1种易溶于甲醇及乙酸乙酯的深黄色粉末,根据其理化性质初步判断为黄酮类化合物。结合其理化性质并通过MS,~1H-NMR,~(13)CNMR,DEPT的波谱数据分析,确定其为已知化合物sanggenon A(桑根酮A),分子式为C_(25)H_(24)O_7,分子量为436。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其清除DPPH自由基和OH自由基的IC_(50)值分别为50.3和96.5 mg·L~(-1)(对照BHT分别为64.2和231.6 mg·L~(-1)),总还原力也明显高于对照。【结论】本文首次从桑树的枝条中分离得到该物质,拓展了提取分离该物质的原材料来源,可为新疆地区广泛种植的林业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李里  王静  宋亚倩  孙然  陆俊  杨奥 《经济林研究》2020,38(3):237-244
【目的】研究黑老虎果皮和种子的抗氧化、抑菌和抑酶活性,为黑老虎果实副产物的资源综合利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湖南通道大红、紫黑2个品种黑老虎的果皮和种子为研究对象,用超声波辅助乙醇提取法制备其提取液。通过测定其DPPH·清除能力、ABTS+·清除能力和铁离子还原力来评价其抗氧化活性。以鼠伤寒沙门氏菌、枯草杆菌、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为试验菌种,采用打孔法测定其抑菌活性,采用刃天青法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通过计算提取液对酪氨酸酶、α-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率来评价提取液的抑酶活性。【结果】黑老虎果皮和种子醇提物抗氧化活性为(0.12±0.04)~(0.39±0.02)μmol/g,且果皮的抗氧化活性高于种子。2种黑老虎品种果皮提取液对鼠伤寒沙门氏菌和枯草杆菌显示了较好的抑菌效果,其中,大红果皮的抑菌效果最好,在试验质量浓度(500 g/L)条件下,提取液对2种菌的抑菌圈直径分别达到(11.90±0.04)和(11.38±0.02) mm,其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均为31.25 g/L。果皮和种子提取液对酪氨酸酶、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活性的抑制率均呈量效关系,其中紫黑果皮对酪氨酸酶的抑制效果最佳,抑制率达到了(93.92±2.47)%,大红果皮对α-葡萄糖苷酶和α-淀粉酶的抑制效果最好,抑制率分别为(62.96±0.95)%和(71.68±1.25)%。【结论】黑老虎果皮和种子具有较好的生物活性,可作为一种功能食品原料进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7.
以‘鲁赫’刺蔷薇籽为原料对其营养成分及活性成分含量进行分析,并对提取物进行抗氧化活性和抗炎活性研究。结果表明:‘鲁赫’刺蔷薇籽的营养成分中总糖含量最高,达(24.78±0.65)%,其次是蛋白质,占(15.47±0.16)%。‘鲁赫’刺蔷薇籽中原花青素含量达(12.84±0.65)mg/g,含量较为丰富,总多酚含量次之,为(6.08±0.55)mg/g,总黄酮含量最少,为(1.13±0.11)mg/g。‘鲁赫’刺蔷薇籽具有优异的体外抗氧化能力,对DPPH自由基和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可分别高达(88.87±1.25)%和(89.86±0.90)%。‘鲁赫’刺蔷薇籽对透明质酸酶和白蛋白变性的抑制率分别高达(83.18±0.28)%和(93.29±0.36)%,具有很强的体外抗炎性。‘鲁赫’刺蔷薇籽具有丰富的营养成分和活性物质并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氧化、抗炎活性,应用潜力巨大。  相似文献   

18.
桉叶抗氧化物分离纯化及其抗氧化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以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采用Diaion HP-20大孔吸附树脂、Toyopearl HW-40凝聚树脂柱层析、HPLC液相及核磁共振等技术对桉叶中抗氧化活性成分进行分离纯化及鉴定,得到1,2,3,6-四没食子酰葡萄糖和5-甲氧基糠醛,其中后者为首次在桉叶中分离得到.与抗氧化剂Trolox相比,两者具有更强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尤其是1,2,3,6-四没食子酰葡萄糖.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植物源成分氧化苦参碱对台湾乳白蚁纤维素酶活性的抑制作用,为探讨氧化苦参碱在白蚁预防与控制方面的应用提供依据。【方法】在室内条件下[温度(26±1)℃,相对湿度65%±5%,黑暗无光照),供试台湾乳白蚁经饥饿处理2天后,用1%氧化苦参碱溶液处理滤纸后饲喂,分别于饲喂6 h、12 h、1天、3天、5天、7天收集台湾乳白蚁消化道,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蛋白质浓度,还原糖法测定比较白蚁消化道的滤纸酶活性(FPA)及内切β-1,4-葡聚糖酶(EG)、β-葡萄糖苷酶(BG)和纤维二糖水解酶(CBH)的比活力,并于7天后观测记录供试白蚁的质量变化与死亡率。【结果】在测定分析的时间内,除6 h处理组FPA和CBH活性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外,1%氧化苦参碱对台湾乳白蚁FPA及EG、BG、CBH的活性均有显著抑制作用。1%氧化苦参碱对台湾乳白蚁纤维素酶活抑制率整体表现为FPAFG≥BGCBH,纤维素酶活性抑制率随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增强,但是5天EG抑制率、3天BG抑制率、12 h CBH抑制率有所降低。台湾乳白蚁经氧化苦参碱处理7天后,活动水平明显减弱,工蚁质量处理组显著低于对照组,白蚁死亡率处理组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本研究明确了1%氧化苦参碱对台湾乳白蚁FPA及EG、BG、CBH的活性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表明纤维素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是氧化苦参碱杀虫活性的机制之一。氧化苦参碱对台湾乳白蚁具有慢性致死活性,利用氧化苦参碱对台湾乳白蚁纤维素消化的抑制作用,研发台湾乳白蚁消化抑制剂应用于白蚁的防治是一种值得探索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利用固定化细胞发酵技术,选取黑曲霉、枯草芽孢杆菌和酿酒酵母对茶籽壳进行发酵,制备发酵物。分析显示:与未经发酵的水提取物相比,茶籽壳酿酒酵母发酵物(FETSS-3)主要抗氧化活性物质含量明显增加,其多糖、多酚和皂苷含量分别增加至原来的9.19、9.59和4.67倍。从生化水平、细胞水平和酶活性水平对其抗氧化活性进行了探究,并对其皮肤安全性进行试验确认。研究结果表明:在0.1~0.4 g/L和0.5~2.0 g/L,FETSS-3的ABTS和·OH自由基清除活性显著优于V_C(P0.01;P0.01);在0.2~1.2 g/L,其对脂质过氧化半抑制率IC_(50)仅为V_E的21.98%,抑制活性显著高于V_E(P0.01)。FETSS-3在20~120 mg/L能显著降低H_2O_2诱导的人皮肤成纤维细胞(HSF)内的氧化损伤应激水平(P0.01)。体外酶活性实验表明:FETSS-3(120 mg/L)能显著提高HSF细胞氧化应激损伤后的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人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P0.01;P0.01)。人体斑贴实验表明:FETSS-3无皮肤过敏风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