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对于优化建设用地布局、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该研究以北京市大兴区农村建设用地现状为基础,综合考虑大兴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新城规划、村庄体系规划等相关规划,确定农村建设用地腾退规模;然后结合土地整治战略分区,分区域科学估算了大兴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根据各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特点,提出了迁村并点整治模式、城镇化整治模式和村庄内部整治模式3种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开展土地整治,加快秦州区农村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进程,通过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测算农村建设用地理论潜力,进一步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确定现实潜力,并采用综合评价因子分级法对秦州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进行分级。结果表明:秦州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类型应优先考虑空间分布分散、空间规模指数大、整村搬迁行政村以及群众基础好的区域。在注意生态环境保护及充分保障农民权益的前提下,宜在华歧乡、牡丹镇、平南镇、秦岭乡、天水镇、汪川镇及皂郊镇的大部分行政村进行土地整治。  相似文献   

3.
受"保障经济发展,保护耕地红线"政策以及国家重要的现代农业基地建设的影响,商丘市土地资源日益紧张,城镇化、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的矛盾日益凸显。但是,在商丘市农村普遍存在建设用地布局松散、闲置与废弃地比重较大等问题。该研究根据商丘市农村建设用地现状、产业结构的调整方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目标,因地制宜、统筹考虑,划分不同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模式分区——城中村改造区、近郊集中整治区、农业综合整治区、复垦重建区、迁村并点中心村建设区、生态保护区,并在分区的基础上,提出6种整治模式,以明确不同区域的整治方向和重点,更好地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  相似文献   

4.
马俊杰  陈友博 《安徽农业科学》2022,50(10):177-180+184
以许昌市为例,用人均用地估算法对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进行分析,测算出全市整治理论潜力为18 428.67 hm2,占现状农村建设用地面积的30.21%。通过建立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修正模型,从自然、社会、经济3个方面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得到全市整治现实潜力为9 425.37 hm2,占现状农村建设用地面积的15.45%,占理论潜力的51.15%。采用四象限法进行潜力分区,其中Ⅰ级潜力区涉及全市28个乡镇,现实潜力5 457.75 hm2,该类区域是许昌市全域土地综合整治的先行示范区。  相似文献   

5.
刘晓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6,44(21):179-181
土地整治活动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优化用地结构布局、改善人居环境、破解建设用地难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河南省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对土地整治活动提出新的要求,该研究在重新审视土地整治目标和任务的基础上,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以生产、生活、生态多重功能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视角构建了3种土地整治模式——农业土地整治模式、新农村建设整治模式、生态型整治模式,并根据各模式内涵提出土地整治措施。  相似文献   

6.
为推动我国土地管理制度创新,采用文献资料分析法,厘清重庆和成都市土地管理制度的核心,并结合我国一二线城市的特性,提供相对应的建议。结果表明:1)重庆和成都市地票制度的突出特点是将农村低效土地转化为城市建设可利用的发展空间,并通过整治农村低效建设用地,腾出了建设用地指标来满足农村发展。且以市场化方式进行用地指标的公开交易,既能够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农村低效建设用地整治,又能通过市场配置建设用地指标,实现城乡土地的空间布局的优化。2)对于一线城市,其可以将地票制度与城市更新政策结合,实现开展存量土地的再开发;而对于二线城市,其可以在地票制度的基础上,出台不同性质地块的地票置换的数量,缓解土地资源紧张的状况。  相似文献   

7.
开展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评价及整治潜力分析,对各市(县)农村居民点用地现状进行评价,查找存在的问题及整治潜力的影响因素,设定评价模型和权重系数,测算人均标准居民点、农村危房改造、中心村建设、进城农民土地腾退及异地扶贫等5个方面的整治潜力。结合ArcGIS软件对遥感影像图、土地变更调查图、土地总体规划图等矢量数据的空间叠加分析成果,得出各市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结果,并划分各市县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潜力的等级,用以指导市县级土地整治规划的编制以及具体的农村建设用地整治项目的安排。  相似文献   

8.
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开展不仅对农村建设用地起着重要作用,而且对空心村的改造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工业化的快速发展,无形中加大了土地综合整治工作的难度。为此,本文结合土地综合整治内涵,就土地综合整治的理论创新与实践问题展开探究。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中国农村的土地整治,是拉动内需、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通过土地整治可以挖掘农村土地潜力,促进城乡用地挂钩,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缓解建设占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探索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整治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该文首先构建城乡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到城乡协调度高值区、城乡协调度较高值区、城乡协调度中值区和城乡协调度低值区。针对不同区域内的城乡发展状况,提出不同的土地整治模式:适应城镇扩张型土地整治模式、基础设施改进型土地整治模式、中心村辐射带动型土地整治模式和特色农业发展型土地整治模式。  相似文献   

10.
新时期中国农村的土地整治,是拉动内需、推动新农村建设、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战略的重大举措。通过土地整治可以挖掘农村土地潜力,促进城乡用地挂钩,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缓解建设占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因此,探索基于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整治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该文首先构建城乡协调度评价指标体系,对江苏省13个地级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得到城乡协调度高值区、城乡协调度较高值区、城乡协调度中值区和城乡协调度低值区。针对不同区域内的城乡发展状况,提出不同的土地整治模式:适应城镇扩张型土地整治模式、基础设施改进型土地整治模式、中心村辐射带动型土地整治模式和特色农业发展型土地整治模式。  相似文献   

11.
在分析研究农村居民点土地集约节约利用因素的基础上,结合城乡用地增减挂钩的相关内容,以兰州市七里河区黄峪乡为例,采用综合评价模型等评价方法,研究农村居民点用地节约集约评价的方法。得出的结论以大力推进土地整治和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允许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出让、租赁、入股,实行与国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权同价。与国有建设用地单一的入市途径不同,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有3种入市途径,即就地入市、调整入市和整治入市。由于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受城市经济辐射作用强弱不同,存量土地历史遗留问题较多,合理的选择入市途径有助于实现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因地制宜入市和高效集约利用。在对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从解决存量土地历史遗留问题视角和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视角分别进行入市途径选择。结果表明,为解决存量用地历史遗留问题,安达市98.25%的宗地应采用就地入市途径,1.75%的宗地应采用调整入市途径;为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52.82%的宗地应采用就地入市途径,45.48%的宗地应采用整治入市途径,1.70%的宗地应采用调整入市途径。  相似文献   

13.
土地整治是人类在土地利用实践活动中不断建设土地和重新配置土地,对土地利用进行外部干预,以实现土地优化利用目标的过程,也是一项推动农村发展的有效工具。本文在充分考虑宣城市经济社会条件、土地利用现状的基础上,立足于宣城市土地整治的发展条件,确定了宣城市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推进城乡建设用地整治、开发土地复垦力度、利用土地后备资源的土地整治战略目标。根据宣城市各县(市)区土地整治潜力、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差异,将全市划分为中心城建设用地整理功能拓展区、北部平原农用地整理区、中部丘陵综合整治区、南部中低山水源涵养生态修复区4个土地整治分区,并提出各分区土地整治方向与整治重点。  相似文献   

14.
《安徽农业科学》2020,(5):82-84
以都匀市作为研究区域,通过现场调查并借助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都匀市农用地整治、农村居民点用地整治、工矿废弃地复垦和未利用地开发整治潜力实施调查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地整治潜力总规模为6 966.28 hm~2,可补充耕地规模1 534.23 hm~2,新增耕地率22.02%。其中耕地整治规模4 957.46 hm~2,可补充耕地规模95.69 hm~2;农村建设用地整治规模31.42 hm~2,可补充耕地规模25.14 hm~2;工矿废弃土地复垦规模47.98 hm~2,可补充耕地规模4.93 hm~2;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规模1 929.42 hm~2,可补充耕地规模1 408.47 hm~2。通过土地整治可提高研究区域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水平,有效解决人地矛盾,保障城市建设发展对土地资源的用地需求,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深入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对于引领新农村建设、耕地红线保障和城乡土地统筹配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研究以辽宁鞍山为例,采用实地调查与统计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法,全面评价研究区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进而提出做好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基于熵值法评价伽师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水平,采用极值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利用熵值法对建设用地投入、产出、利用强度三个方面八项指标赋权,借助多因素综合评价和协调度模型探究伽师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动态变化以及各项子系统土地集约状况。结果表明:2015年伽师县建设用地总集约度仅为0.462 4,为"不太集约"状态,其中最制约因素为建设用地产出效率低;在2008~2015年期间,伽师县建设用地集约利用综合指数偏低且波动性强,但上升年份多余下降年份,可以尝试从促进优势资源的转化升级,探索科学的地方土地管理人才培养、引入机制,着重农村居民点的整治、规划入手,推动建设用地利用向着健康、集约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化城市建设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越来越多的建设力量开始投入到乡村振兴与建设中,并且也在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加快乡村振兴背景下全域土地的综合整治以及转型发展。乡村全域土地的综合整治和转型发展主要目的是使农村地区的经济水平能够得到大幅度的提升,进而大幅缩小农村和城市地区的贫富差距。本文阐述了我国土地整治的历史演进过程,并从实现以人为本转型、实现目标导向转型、实现空间统筹化治理转型3个方面提出了土地整治优化转型构思,总结了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实施路径,以期为农村地区建设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土地整治是节约用地,增加耕地面积的重要手段。本研究采用净增耕地潜力系数法分析了大竹县农用地整治潜力,采用节约用地系数法分析了大竹县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内土地利用类型以耕地、林地为主,草地、园地分布较少。耕地在坡度上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主要分布在坡度6°~15°区域,区域内田坎系数高,人均农村居民点用地大,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比例高,耕地肥力水平低,土地整治潜力大;研究区域农用地整治潜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分别达6404.74hm~2和6828.05hm~2,且均以Ⅰ级潜力区、Ⅱ级潜力区为主。其中农用地整治潜力Ⅰ级、Ⅱ级潜力区占新增耕地面积的80.54%,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Ⅰ级、Ⅱ级潜力区占新增耕地面积的86.59%。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上海市农村居民点现状:上海农村建设用地总量规模大,人均建设用地面积大,居民点布局分散,土地使用效率低下,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水平低,村庄总体发展滞后于城镇化进程,不均衡和不协调现象比较突出。近30年上海市农村居民点整治变迁分为迁村并点、镇区集中、多元化3个阶段,对各整治模式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为促进社会经济与土地资源协调发展,合理利用土地,依据国家要求和现状将编制新一轮的土地整治规划.该研究以黄龙县为例,根据编制土地整治规划需要准备的基础数据,分析了黄龙县在农用地整治、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土地复垦、宜耕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各方面的整治潜力,并依据重点项目要求,安排整治项目,平衡投资与收益,从而完成整治规划的编制,形成最终成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