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房仕钢 《广东园林》2012,34(2):28-31
通过介绍增城小楼镇东西境古村落老街的景观环境改造设计,探析历史文化街区的改造模式、改造规则与方法、改造内容等。寻找在街区改造中使历史文化能够得以保存、更新和延续的做法。  相似文献   

2.
为了探索城市历史文化街区更新改造的有效途径,对成都宽窄巷子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发现在特色景观的空间营造和后期的协调管理上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提出了补充特色景观空间、协调街区环境、再塑场所精神等可行性措施,旨在为历史文化街区的更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由于历史文化街区能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特色,以安阳市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对仓巷街历史文化街区的景观风貌进行了调查、归类和总结,确定了仓巷街的主体基因、胞质基因、附着基因、调节基因,最后针对历史文化街区的风貌保护提出了划定相应的保护等级和保护范围进行针对性保护,维护景观风貌的整体性和一致性,注重文脉的传承,充分将街区文化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做好科普宣传,以实现历史文化街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滨水型历史风貌街区景观改造规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滨水型历史风貌街区的内涵与特点、发展定位、生态景观环境的营造到旧城区城市肌理特征、空间形态特征的控制、历史建筑的保护、文化的再现与城市文脉的延续等方面,深入探讨滨水型历史街区景观改造的原则、策略与方法。  相似文献   

5.
选择广州玉带濠及其沿岸景观作为研究对象,从城市历史景观视野出发,基于玉带濠沿岸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的遗产特征,构建了城市景观形态物质特征-经济社会文化非物质特征的关联性研究框架,探讨城市经济社会与文化与城市遗产物质形态的互动,从而综合得出玉带濠沿岸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城市历史景观意象,以期为广州城市历史景观整体性的理论研究提供案例资料。  相似文献   

6.
孙小涛  徐惋秦 《绿色科技》2019,(17):251-255
指出了研究地域历史街区建筑有助于挖掘民族历史文化及其内涵。为了挖掘传统建筑文化、探讨其空间布局和建筑特点,以及目前老街存在的问题。以四川省大竹县城老街为研究区,通过实地踏勘和问卷调研等方式,分析了大竹老街建筑空间布局及特征、历史文脉、旧城老街改造中存在的问题。总结提出了老城改造的规划思路:保护街道肌理,增加公共空间;延续传统建筑格局--新旧融合;以绿化景观彰显地域特色;延续传统文化,传承城市记忆。研究结果对文化传承和乡村振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王丽萍  许大为 《绿色科技》2020,(5):31-32,37
指出了历史文化街区是人类文明的“活化石”,是人类历史文化遗迹和日常生活的重要空间载体。历史文化街区的街道景观是街道展示景观的主要载体,通过对街道界面景观要素的提取、归纳与总结,得出街道界面景观要素由底界面、侧界面以及顶界面三大核心要素组成,并将其应用到鱼山历史文化街区街道景观内进行了分析研究,提出了一些保护策略。旨在进一步了解历史文化街区街道界面景观要素构成,为历史文化街区景观的保护提供更加清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景观设施既是造景要素也是文化载体,历史街区中的景观设施应有利于保护和弘扬历史文化。分析了济南市宽厚里、老商埠二个历史街区中道路景观设施、导视系统、观赏小品、服务设施等现状、优势和存在问题,提出了基于以人为本、因地制宜、传承历史、弘扬文化原则的景观设施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9.
指出了以三线建设文化为主题打造的跃进路历史文化街区和126文化创意园是绵阳市两处具有代表性的后工业景观。对跃进路历史文化街区和126文化创意园的建筑、植物、景观设施等景观元素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发现:两处景观在满足市政服务和改善生态环境功能需求的同时,通过创意景观元素,实现了现代文明与三线建设文化的融合,得以三线建设文化为主题的后工业景观成为现代城市发展建设中传承城市文化精神:诠释城市文化形象、展现地域文化特色,改善人居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以湘潭市雨湖公园改造工程为例,探讨对人文、历史的旧景点进行保护与更新改造的手法.在修复原有景点的基础上通过新的设计手法,利用现代生态技术进行生态化设计,实现人文、生态、景观的有机结合,实现景观、经济的互动,建成休闲、娱乐、餐饮为一体的综合服务场所.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作为我国农耕文化的重要承载地,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本文以肖家店传统村落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区位概况、生态资源、文化资源及空间形态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以适宜性、整体性、原生性和宜人性为设计原则,分别从农用地景观、道路、水洗、公共空间和民居建筑几方面对肖家店传统村落进行了景观生态规划设计,以期为后续传统村落开发与改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福州市上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总体格局和街巷空间布局特征,街道空间独特空间感受,以及空间序列、视觉空间在街道景观中的应用,认为上下杭街区空间具有综合性,开敞空间、轴线空间、点状空间相互穿插复合,能给予游人独特的空间体验。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我国随之产生了大量的工业废弃地,这些工业废弃地是宝贵的历史遗存,该文论述了用现代景观设计的手段对其进行更新改造,总结了城市化进程中的工业废弃地景观更新方法,结合场地所在地区的地域特征和历史文化背景,设计出具有民族特色、时代特征、工业特点的城市景观,满足人们对绿色的渴望,完善城市的生态系统,从而展示工业遗存的历史文化特征,引起人们对工业文明的追忆。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隐喻的角度简述景观设施的表达与创新性问题,简单的介绍了隐喻及景观设施隐喻的概念。主要选取长沙市湘江风光带、黄兴路步行街、太平街历史文化街区、文化碑广场、火车南站怀旧广场以及烈士公园、南郊公园等景观设施为例。以实证研究的方法,从隐喻的传达途径——景观设施的色彩、形式、肌理等方面对景观设施中隐喻进行分析,并归纳长沙市景观设施中的隐喻特征及其表达形式,指出目前长沙景观设施中隐喻表达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进而就在景观设施的设计中如何表达隐喻提出建议,以提升城市艺术品味。  相似文献   

15.
指出了美国城市规划的脚步领先全球,在传统商业社区景观上也值得中国借鉴。通过此次美国景观规划设计的体验之旅,对美国的传统商业社区中的圣地亚哥老城区与旧金山渔人码头进行了初步调查与分析,重在了解其历史街区的景观艺术风格、文化遗产、空间与色彩上的特点,及如何应对老城区人居退化的问题。学习其文化、设计手法等方面经验,作为今后此类设计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指出了历史文化街区保留着许多时代的街巷空间风貌和建筑空间特征,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再利用使街区在不改变自身风貌特点的前提下顺应时代潮流,不仅可提升街区的商业价值、加强街区活力,还可延续其独特的历史文化特点,使街区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城市设计则可以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来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再利用进行探究。从城市设计角度出发,以鞍山市台町历史文化街区作为探究目标,总结了保护和再利用的有效策略,进而探索了台町历史文化街区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蒋敏哲  吴苏 《绿色科技》2019,(12):259-261,269
指出了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涉及多方主体的利益,因各利益主体诉求不同,改造过程常常举步维艰,一直是阻碍城市发展的一大难题。三学街是西安市重要的历史街区之一,沉淀了西安城市建设的历史记忆,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三学街历史街区的更新改造涉及多方因素:历史遗迹的保留、保护、利用,政府、居民、开发商三方主体的利益均衡等。探讨了三学街相关主体的利益关系,寻求了如何在规划设计和实施中实现利益最大化,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具有科学性、可实施性的规划策略。  相似文献   

18.
以通海县兴蒙乡蒙古族村为例 ,依据现场调研资料 ,在分析街巷空间构成及景观现状的基础上 ,提出了少数民族传统村落街道更新的理念 ,探讨了街道界面的更新措施 ,指出了传统村落街道景观应遵循体现生活、满足人情和当地美学需求的设计宗旨 ,期望使传统村落街道景观在更新改造之后不会成为丧失本土文化灵魂的商业街区.  相似文献   

19.
白荞祯  程遂营 《绿色科技》2014,(4):296-300,304
对安徽屯溪老街历史文化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设施从三个维度进行了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游客对屯溪老街建筑的特色、控高、色彩及其历史文化氛围和整体景观效果满意度较高,而街区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对当地生活体验的游客满意度稍低;游客对街区便利的交通、环境卫生、治安、噪音和拥挤度等的满意度较高,而对卫生间、休息设施、车辆停放等的满意度较低;游客对购物商店环境和商品特色、餐馆就餐环境等的满意度较高,而餐饮价格、娱乐场所数量和娱乐项目种类的满意度稍低,据此提出了进一步提升屯溪老街旅游发展水平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文章以苏州6个滨水公园和2个滨水街区为研究对象,在对主要滨水植物来源和典型滨水植物群落结构进行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探讨苏州滨水植物景观地域性特征表达策略,结果表明,苏州的滨水植物群落营建对乡土乔木、灌木的应用比例较高,现代滨水绿地和旱溪景观的草本植物以外来新品种为主;历史文化街区和湿地公园的滨水植物景观地域特色明显,表达模式值得推荐,而现代滨水植物景观设计的地域性特征表达不明显;最后,文章提出苏州滨水植物景观地域性特征表达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