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科学评价天然草地类型饲草饲料品质的质量,采用模糊概率综合质量比较法对海南州天然草地各草地类型饲草饲料,在常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质量评定,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各草地类型中温性草原类饲草饲料品质最好,其次是高寒草原类、高寒草甸类、低平地草甸类、温性荒漠草原类、温性荒漠类饲草饲料,分别居第3、4、5、6位。  相似文献   

2.
为了科学评价天然草地各类型饲草的质量,采用模糊概率综合质量比较法对海南州天然草地各类型饲草,在常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质量评定,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各类型中温性草原类饲草品质最好,其次是高寒草原类,高寒草句类、低平地草甸类、温性荒漠草原类、温性荒漠类饲草分别居第3、4、5、6位。  相似文献   

3.
为了科学评价天然草地类型及牧草饲料的质量,应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青海省海南州天然草地各草地类型牧草饲料,在常规分析的基础上进行了综合质量评定和量化评估,通过对各天然草地类型牧草饲料品质主成分分析的综合得分进行对比,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天然草地各草地类型的优劣。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各类型中高寒草原类牧草饲料品质最好,其次是低平地草甸类、高寒草甸类、温性荒漠类、温性荒漠草原类、温性草原类。  相似文献   

4.
为了科学评价天然草地各草地类型中牧草饲料品质的质量,在常规分析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青海省海南州天然草地各草地类型中的牧草饲料进行了综合质量评定和量化评估,通过对天然草地各草地类型牧草饲料品质主成分分析的综合得分进行对比,较为全面客观地评价了天然草地各草地类型的优劣。结果表明,天然草地各草地类型中高寒草原类牧草饲料品质最好,其次是低平地草甸类、高寒草甸类、温性荒漠类、温性荒漠草原类、温性草原类。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草地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柴达木盆地天然草地面积696.9万公顷,依据中国草地类型分类系统,可分为温性草原类、高寒草原类、温性荒漠类、高寒荒漠类、低地草甸类、山地草甸类、高寒草甸类及沼泽类等8类、38个草地型。主要由于水分、热量条件的变化,导致柴达木盆地草地类型在东半部以温性草原类为主,西半部以温性荒漠类为主。受地形地貌特征及海拔高度的影响,草地类型垂直分布格局明显,从盆地中心至边缘呈现沼泽类、低地草甸类、山地草甸类、温性荒漠类或温性草原类、高寒草原类、高寒草甸类或高寒荒漠类。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青海湖流域天然草地生产力2010~2019年10a监测结果显示:草地生态环境恶化局面得到了初步改善。草层高度不同程度上升,植被覆盖度增加,青海湖流域自然区域各草地类型生产力与2010年相比,温性草原类、高寒草原类、高寒草甸类3种草地类型均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而温性荒漠草原类和高寒草甸草原类草地产量分别增长44.55%、 14.41%。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青海省9个天然草地类产草量、可食饲草量及其在时间、空间分布差异分析,表明青海草地的主体是高寒类组草地,面积占全省天然草地总面积的85.83%,草地总产草量和可食产草量也占全省草地总产草量和可食产草量的85.54%和83.99%;近40年来,高寒草原类、高寒草句类和温性荒漠草原类等3个草地类,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退化趋势,其中退化最为明显的是高寒草甸类,其次是温性荒漠草原类,居第三位的是高寒草原类.从分布区域看,全省牧区6个藏族自治州可食饲草总量为206.06×108kg,占全省可食饲草总量的91.67%,表明青海藏区六州是青海天然草地的主要分布区域,是高寒类草地的主产区,也是青海草地畜牧业生产的基础所在.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气候的变化,人类活动的加剧,草地利用不合理和鼠虫危害以及自然因素的影响,草地生态环境日趋恶化,高寒干旱区草地荒漠化问题日益突出。青海省自然环境十分复杂,山高谷深,高差悬殊,气候类型丰富多样,孕育了不同的草地类型。即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高寒草原类、温性荒漠类、低平低草甸类、高寒草甸类。  相似文献   

9.
青海湖区普氏原羚及鸟类栖息草地的调查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青海湖流域普氏原羚与鸟类栖息的草地类型,以温性草原类、高寒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及高寒草甸类草地为主.本文分别简述了各草地型的植被结构、植物种类以及草地生物量,同时对普氏原羚、鸟类栖息地各草地型的生物量进行了比较分析.  相似文献   

10.
近30年山丹天然草原面积及盖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将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选择决策树分类和像元二分模型等方法,对山丹草原资源和草地植被盖度现状及变化进行了研究与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草原总面积39.59万hm~2,其中高寒草甸、山地草甸、温性草原、温性荒漠和温性草原化荒漠分别为8.47,3.14,9.61,8.23和10.14万hm~2;2014年研究区草原总面积比1987年减少了2.59万hm~2,山地草甸、温性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分别减少了8592.75,2377.08,3357.69和11559.75hm~2。各类型草地平均盖度依山地草甸、高寒草甸、温性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次序降低,分别为82.35%,57.60%,33.79%,17.07%和9.94%,正常年份分别以Ⅱ,Ⅰ,Ⅳ,V和V级草地盖度为主;从1987年到2014年,山地草甸盖度呈现逐年降低的趋势,高寒草甸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温性草原、温性草原化荒漠和温性荒漠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1.
青海省海西州天然草地资源现状及动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慧清  李世雄 《草业科学》2010,27(6):153-157
根据2005-2009年对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然草地资源的监测结果发现,目前该州天然草地可划分为高寒草原、温性草原、温性荒漠草原、高寒草甸、低地草甸和高寒草甸草原6类;海西州可利用草地面积不断减少,与2007年相比,2008年和2009年全州可利用草地面积分别减少226.07和169.31万hm2;各类型草地鲜草总产量大幅度降低;草地连年超载过牧,且逐年加重,2005、2007和2009年全州草地分别超载13.97、26.56和33.94万羊单位;草地生态破坏,出现不同程度的沙化、退化现象。分析海西州天然草地资源现状,建议对现有天然草地实施封育保护,加强人工草地建植,调整畜群结构,严格控制放牧强度。  相似文献   

12.
以祁连山保护区5个主要草地类型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草地类型植被及土壤微量元素的分布特征,应用冗余分析(RDA)分析了微量元素对植被特征的解释关系.研究发现:1)不同类型草地植被总盖度依次为高寒草甸>温性草原>高寒草原>温性荒漠>高寒荒漠,草层高度依次为温性荒漠>温性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草甸>高寒荒漠,地上生物量依次为温性草原>高寒草原>高寒草句>温性荒漠>高寒荒漠;禾本科、豆科和杂类草生物量及比例因草地类型而异;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温性荒漠和高寒荒漠土壤Mg含量降低,Mn、Zn、Fe、Cu和Mo含量升高,而高寒草甸、温性草原和高寒草原的土壤Mg、Mn和Zn含量先升高后降低,Fe、Cu和Mo含量降低;3)不同类型草地土壤微量元素含量因草地类型而异.RDA分析发现,影响草地植被特征重要性依次为Mg>Zn>Cu>Mn,且Mg对植被特征的影响达显著水平.综上所述,土壤微量元素Mg、Zn、Cu和Mn与草地植被关系密切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草地植被状况,尤其土壤Mg含量.  相似文献   

13.
青海海西德令哈市位于柴达木盆地东北边缘,东西最大距离为150km,南北264km,整个海西德令哈市地域辽阔,地形复杂,草地类型有温性荒漠、温性草原、高寒荒漠、高寒草原、高寒草甸、山地草甸和沼泽类等草地类型,天然草地植被稀疏,种类单一,种群结构简单,平均每公顷产量为1350-1800kg左右。海西德令哈市是以畜牧产业为主的农牧结合地区,畜牧业的发展对草地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再加上气候的变化,天然草地资源不能满足地区畜牧产业发展要求,因此地区积极发展人工种草,满足畜牧产业发展需求。本文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气候变化对温性荒漠牧草种植产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青海天然草地在发育形成上表现出其特殊的类型和分布规律。在北半部(不包括祁连山地)表现为径向的水平分布规律。从湟水流域向西,地势逐步抬升,经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到柴达木盆地,天然草地由温性草原逐渐向温性荒漠过渡。在青南高原面上由东南向西北,草地类型大体出现山地疏林草甸→高寒疏灌草甸→高寒(嵩草)草甸→高寒(针茅)草原的...  相似文献   

15.
《青海草业》2006,15(3):61-61
海南州目前拥有草原工作站6个,其中州站1个,县站5个。共有职工90人,专业人员47人,非专业人员43人。其中:高级职称1人,中级职称31人,初级职称14人,本科学历的有16人,大专学历的有32人,中专学历的有19人。全州现有天然草地面积338.00×104hm2,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299.11×104hm2,占全州天然草地面积的88.5%;冬春草场165.20×104hm2,夏秋草场200.58×104hm2,分别占可利用草地的55.23%和44.77%。天然植被主要由森林、灌丛、草原、草甸、荒漠等组成。草地类型主要有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高寒草原类、高寒草甸类、温性荒…  相似文献   

16.
基于VOR指数的肃南县草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通过调查甘肃省肃南县退牧还草工程实施前后(2010—2017年,每两年监测一次)3个主要草原类型的植物群落结构特征,并采用VOR综合指数评价了研究区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状况。结果表明,肃南县高寒草甸类、温性草原类和温性荒漠类草地均处于警戒状态,围栏禁牧6年后,高寒草甸类的金露梅-珠芽蓼型、温性草原类的克氏针茅+勃氏针茅型和温性荒漠类的珍珠猪毛菜+合头草型的草地生态系统由"警戒"状态逐步改善为亚健康状态。说明围栏封育的禁牧措施有助于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的恢复。  相似文献   

17.
新疆奇台县草原站在2012~2015年对温性荒漠、草原化荒漠、温性荒漠草原、温性草原、草甸草原、山地草甸及高寒草甸7大类草地进行了生物量监测。监测结果与1986年相比,各类型草地产草量逐年下降,生态环境恶化,出现不同程度退化。监测结果可为评价实施生态奖补机制以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以内蒙古天然草场为研究区域,利用2004~2008年生长季牧草产量观测资料和能够综合反映光、温、水对牧草生长影响的气象条件指数,分析了内蒙古主要天然草场牧草产量与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并分别建立了适用于不同草地类型(温性草原类、温性草甸草原类、低地草甸类、温性草原化荒漠类、温性荒漠草原类)的牧草产量气象估算模型.经过验证,所建产草量估算模型具有良好的估测能力,准确率较高,可以满足应用需要.  相似文献   

19.
锡林郭勒盟不同草原类型EVI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2000–2014年锡林郭勒地区的MODIS/EVI数据,辅以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HANTS)、最大值合成法,在此基础上结合气象数据,利用趋势线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等方法,探究2000–2014年锡林郭勒盟不同草原类型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响应情况。结果表明,1)锡林郭勒盟各类型植被EVI值从5月开始增长,7、8月达到峰值。温性草原化荒漠类、温性山地草甸类和沼泽类植被呈降低趋势,而其他类型植被呈上升趋势。2)锡林郭勒盟大部分区域的植被无明显变化,位于中部、南部、西南部、二连浩特、苏尼特左旗、东乌珠穆沁旗和西乌珠穆沁旗等区域的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温性草甸草原类、高寒草原类、温性荒漠类等植被呈现出缓慢改善的变化,而位于西乌珠穆沁旗东部的温性山地草甸类和东乌珠穆沁旗中部的沼泽类植被呈轻度退化趋势。3)植被EVI主要受平均气温、降水量、平均相对湿度、日照时数的正向调控,受平均风速的制约影响。此外,低地盐化草甸类、改良草地、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草原类EV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高,高寒草原类EVI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低。总体上,2000–2014年锡林郭勒植被状况保持稳定并有所改善,气象因子中的平均气温与各类型植被变化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2—2008年MODIS/EVI卫星遥感数据,对青海省高寒草甸类、高寒草原类、温性草原类3种天然草地类型植被指数动态进行了分析,重点研究增强型植被指数(EVI)在各生长阶段的变化,并利用波动系数对同一草地类型内部的差异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青海省3种天然草地类型的EVI反映了草地生长的动态变化,显示出显著的周期性,与草地生长规律相符,高寒草甸类最为明显,而波动系数的变化表明同一草地类型在不同年份的相同时段内的生长状况具有一定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