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运用AHP法评价地板木树种资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地板木对木材品质的要求,应用层次分析法对福建省23种主要用材树种做地板木的优劣问题进行分析探讨。建立了综合效果层次分析结构模型,排出它们用做地板木材料的优劣次序。结果表明:福建青冈、桃叶石楠、黄檀、青冈栎较好,枫香、南岭栲、杉木、米槠则较差。  相似文献   

2.
采用指数模型的形式,根据21株标准木数据分别建立甜槠、苦槠、青冈栎、绵槠的生物量与胸径、树高的数学模型。生长分析表明,绵槠生长最快,其次为甜槠、苦槠和青冈栎;并以Logistic模型模拟出胸径、树高以及生产力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规律。群落中甜槠群体的叶面积指数最高,绵槠和苦槠次之,青冈栎最小,同时建立4个主要树种单株叶面积的指数模型。  相似文献   

3.
以浙江天童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在选取的永久样方中应用每木调查法调查了群落的种类组成,并对群落结构进行了分析.通过收获法直接测定了群落草本层和灌木层的生物量,并采用标准木法间接测定了乔木层生物量,同时分析了该群落及其主要组成树种的生物量特征.结果表明:木荷Schima superba,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为群落优势种,它们与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细叶青冈Cyclobalanopsis myrsinaefolia共同构成了该群落的主要树种.群落生物量主要是由群落内主要组成树种的生物量构成的,主要集中在乔木层,其生物量主要分配在米槠和木荷上,各层生物量绝大多数由主要组成树种的生物量构成,乔木层和灌木层主要树种的生物量器官分配为干>枝>叶.图2表3参17  相似文献   

4.
应用种间联结系数研究南方红豆杉天然群落中主要乔木树种的种间关系,结果表明:与南方红豆杉伴生关系较好的有闽粤栲、米槠、刨花楠、铁冬青、山矾等,而与之发生较强烈竞争的是椤木石楠、杨梅等树种,人促更新中去除这些竞争树种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5.
西湖风景名胜区森林群落结构特征与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西湖风景名胜区森林植被为研究对象, 在样方法野外调查的基础上, 进行组平均聚类, 划分出8个群落类型, 分别为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林、马尾松-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林、朴树 Celtis sinensis-珊瑚朴C. julianae林、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麻栎Quercus acutissima林、木荷Schima superba-苦槠林、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林、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和毛竹-槲栎Quercus aliena林。用"空间序列代替时间变化"的方法, 对优势种群的年龄结构、存活曲线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苦槠林、木荷-苦槠林、青冈林为增长型的种群, 马尾松林属于衰退型种群, 朴树-珊瑚朴林属于稳定型向衰退型过渡的类型。樟树-麻栎林为不稳定类型, 有发展成为樟树纯林的可能。采用方差/均值比率法、负二项式法和平均拥挤指数等方法, 研究优势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 种群随机分布的是马尾松林、马尾松-苦槠林、樟树-麻栎林和毛竹-槲栎林, 集群分布的是朴树-珊瑚朴林、木荷-苦槠林、青冈林和毛竹林。  相似文献   

6.
突脉青冈群落乔木层优势种群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统计学、数学方法对突脉青冈群落乔木层生态位状况进行定量分析,揭示突脉青冈群落优势种群生态位特征,以恢复其退化生态系统的树种结构和生态功能。结果表明,突脉青冈和米槠生态位较宽,其生态位值分别为0.96和0.83,群落内其它树种的生态位宽度在0.2-0.4之间。生态位相似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值表明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种,在群落中与其他种生态位相似比例和生态位重叠值较高。说明突脉青冈和米槠2个树种是群落中的优势种群,能更好地适应当地环境,充分利用群落中的资源。该群落继续向前发展,可能发展成为突脉青冈和米槠占优势的顶级群落。  相似文献   

7.
森林生物量测定一直是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的主要内容,也是地区森林生态系统长期监测所必需的基础性研究。以浙江天童国家森林公园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于2003年10月份采用收获法(草本层、灌木层)和标准木法(乔木层)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以木荷Schimasuperba,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为优势种的群落地上部分生物量。结果表明:群落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为(141.0770±17.4298)t.hm-2(平均值±标准差,n=3),其中接近90%集中于乔木层,其他层生物量分配较少。群落及其各层生物量种间分配差异较大,以优势树种木荷和米槠生物量为主,其生物量主要由树干组成,器官分配大小顺序为干>枝>叶。群落萌枝生物量主要集中在灌木层,50%以上由米槠萌枝生物量构成。群落生物量及其分配状况基本体现了以木荷和米槠为优势种的该群落结构特征及常绿阔叶林群落生物量分配特征。表5参15  相似文献   

8.
未来极端干旱的强度与频率将增加,势必影响树木的生长与生存。然而,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nonstructural carbohydrate,NSC)的含量变化对树木死亡的贡献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亚热带地区常见落叶树种(无患子、枫香)和常绿树种(深山含笑、苦槠、木荷、青冈栎、杜英、樟树)为研究对象,设置对照(CK)和致死性干旱(D)两个处理,研究干旱死亡时各树种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包括可溶性糖(soluble sugars,SS)和淀粉(starch,ST)]含量差异。结果显示:致死性干旱胁迫下,深山含笑、苦槠、杜英及樟树的叶、茎、根的可溶性糖的含量下降;枫香、深山含笑、苦槠及青冈栎的叶、茎、根的淀粉含量下降;深山含笑、苦槠、青冈栎、杜英及樟树的叶、茎、根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下降。而无患子的叶、茎、根与木荷的叶、根却显示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本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受试树种在干旱死亡过程中可能受到一定程度“碳饥饿”威胁,但存在树种与器官间的差异。另外,落叶树种与常绿树种之间的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干旱响应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9.
物种多度分布是格氏栲林物种多样性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该文以格氏栲林7个主要群落组成类型:①格氏栲 木荷 木姜子(Castanopsis kawakamii Schima superba Litsea mollifolia);②格氏栲 虎皮楠 木荷(Castanopsis kawakamii Daphniphyllum oldhamii Schima superba);③格氏栲 青冈栎 冬青(Castanopsis kawakamii Quercus glandulifera Ilex purpurea);④格氏栲(Castanopsis kawakamii)纯林;⑤马尾松 木荷 杜英(Pinus massoniana Schima superba Elaeocarpus decipiens);⑥格氏栲 马尾松 老鼠刺(Castanopsis kawakamii Pinus massoniana Symplocos stellaris);⑦甜槠 格氏栲 木荷(Castanopsis eyrei Castanopsis kawakamii Schima superba),进行种类数量调查,提出采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对格氏栲林7个主要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及所有木本植物的物种多度进行拟合、检验以及图解分析.结果表明:核估计方法能很好地描述格氏栲林不同的主要群落乔木层、灌木层及所有木本植物物种多度分布,表明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方法是格氏栲林物种多度分布模拟的一种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0.
长苞铁杉林林隙内外更新层主要树种生态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对林隙内及其所对应非林隙更新层主要乔木树种的生态位进行了测定,计测指标包括生态位宽度及生态位重叠.计测结果表明:长苞铁杉林隙内更新层主要树种生态位宽度大小顺序为长苞铁杉、细叶青冈、青冈、猴头杜鹃、米槠、深山含笑、山矾、香桂、木荷和甜槠;非林隙生态位宽度位序为猴头杜鹃、米槠、细叶青冈、木荷、深山含笑、青冈、香桂、甜槠、山矾和长苞铁杉.长苞铁杉群落林隙内外更新层主要物种生态位重叠基本符合以下规律:林隙内更新层主要物种生态位重叠值较非林隙大;更新层长苞铁杉在林隙内与生态位宽度较大的物种有较小的生态位重叠值,而与生态位宽度较小的物种有较大的生态位重叠值,非林隙则相反.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报道了1990年7月在江西省三清山采集的乔木树种:青岗[Cyclobolonopsis glauca(Jhunb)]、甜槠[Castanopsis eyrei(Champ.ex Benth.)Tutch,]、苦槠[C.sclerophylla(Hindl.)Schott,)、石栗[Lithocarpus glaber(Thunb.)Nakai,]、长叶石栗(L.henryi(Seem.)Rehd.et wils]、木荷[Schima superba Gard.et Champ]、樟[Cinnamomum camphora(L.)Presl]的叶片对重金属元素 Pb、Cd、Zn、Cu 的吸收与富集,并与从黄山、庐山等地采集的同种材料作了比较,从一个侧面显示了三清山现时的环境质量。  相似文献   

12.
选用木荷Schima superba,湿地松Pinus elliottii,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杨梅Myrica rubra,樟树Cinnamomun camphora,无患子Sapindus mukorossi和红叶石楠Photinia serrulata等浙江省主要生态经济造林树种,开展容器类型和规格对其1~2年生容器苗生长影响的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树种容器苗对不同容器类型和规格的生长反应差异很大。对于1年生容器苗培育,以无纺布网袋容器作为育苗容器的各树种容器苗生长表现最优,在林木穴盘、塑料薄膜容器和软质塑料杯等3种育苗容器中各树种容器苗生长均属正常,而硬质锥形塑料管和纸杯容器其容器苗生长表现较差;对于2年生容器大苗培育,以可拆式塑料容器作为育苗容器的各树种容器苗生长表现皆显著优于其他类型容器,以无纺布网袋容器为育苗容器的各树种容器苗生长均较好,以软质塑料杯和纸杯容器为育苗容器的容器苗生长较差。相关分析发现,各树种1年生容器苗的苗高、地径、干物质积累量和根体积等生长性状与育苗容器直径和高度相关性不显著,而各树种2年生容器苗的主要生长性状与容器规格皆呈显著的正相关,意味着为培育2年生的容器大苗,选择规格较大的容器是关键的技术措施之一。表4参17  相似文献   

13.
安徽省防火树种的选择及评价研究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在大量的野外调查测定和室内分析基础上,应用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模糊聚类、多目标决策等方法,对安徽省15种针阔叶树种的抗火性能进行了排序、分类和评价.结果表明,拟选的 15种树种依据其抗火性及经济性状可分为4类,即:Ⅰ类树种(抗火性很强)--木荷,是皖南、大别山南坡及皖东部分地区的首选防火树种;Ⅱ类树种(抗火性强)--油茶和珊瑚树;Ⅲ类树种(抗火性较强)--甜槠、苦槠、石栎、青冈栎、茶树、厚皮香、交让木和女贞;Ⅳ类树种(抗火性弱)--马尾松、湿地松、杉木和香樟,这类树种不宜作防火树种,而是被保护的对象.  相似文献   

14.
于10月30日采摘10种壳斗科植物的果实,并测定其果实的含水率和种子(种仁)中总脂肪、蛋白质、还原糖、淀粉、果胶的含量,结果表明:(1)这10种壳斗科植物果实中种子淀粉含量与还原性糖的含量具有相似的规律,即甜槠>茅栗>苦槠>锥栗>红钩栲>多穗柯>华南石栎>青冈>长柄水>细叶青冈;而且甜槠、茅栗、苦槠、锥栗的果实中蛋白质含量都比较高,因此这4个树种的果实作为木本淀粉类资源具有较大的开发价值.(2)脂肪的含量没有明显的规律,其中青冈果实中种子脂肪含量最高,多穗柯最低;果胶含量的变化也没有明显的规律,其中以苦槠果实的种子果胶含量最高,锥栗最低.(3)果实的水分含量分析表明,茅栗、锥栗的果实水分含量都比较高,口感好.  相似文献   

15.
桂林漓江流域马尾松林演替动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立木高度结构代替种群年龄结构,结合乔木层每层的重要值,分析马尾松林在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结构和主要种群结构变化.结果表明:马尾松林先锋阶段种群有马尾松、毛竹、枫香、木姜子等,中期阶段种群有闽粤栲、罗浮柿、黄杞、荷木、乌饭树、野漆等,后期阶段种群有元江栲、大新木姜、栲树、甜槠等,对这些种群划分的结果与其在演替过程中种群结构的分析结果相一致;马尾松林是处于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一个不稳定的过渡类型,在群落演替的进程中,其在群落中的地位不断降低,而栲树等后期阶段的种群则逐渐取代先锋阶段种群的优势地位.  相似文献   

16.
江淮丘陵地带防火树种选择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在大量的野外调查测定和室内分析的基础上,应用回归和主成分分析、模糊聚类、多目标决策等手段和方法,对江淮丘陵地带15种针阔叶树种的抗火性能进行了排序、分类和评价.结果表明,依据15个树种的抗火性及经济性状可分为4类.即:Ⅰ类树种(抗火性很强)-木荷是皖南、大别山南坡及皖东部分地区的首选防火树种;Ⅱ类树种(抗火性强)-油茶、珊瑚树;Ⅲ类树种(抗火性较强)-甜槠、苦槠、石栎、青冈栎、茶树、交让木、小叶青冈、女贞等;Ⅳ类树种(抗火性弱)-马尾松、湿地松、杉木、香樟,这类树种不宜作防火树种,而是被保护的对象.  相似文献   

17.
杭州市6种常见绿化树种滞尘能力及光合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种滞尘能力成为城市绿化树种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为探究能够有效减少空气中的细颗粒物数量的城市树种类型,对杭州市6种典型阔叶乔木(广玉兰Magnolia grandiflora,樟树Cinnamomum camphora,珊瑚树Viburnum odoratissinum,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木荷Schima superba和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的夏季滞尘能力进行了研究。夏季雨后第5天和第10天,对叶片滞尘能力,林下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 μm的颗粒物(PM2.5),空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 μm的颗粒物(PM10)及空气负离子浓度、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测定。结果显示:6种树种能够有效滞尘,且滞尘能力差异显著(P < 0.05),木荷和广玉兰滞尘能力最强,与其他树种间差异极显著(P < 0.01);不同树种单位叶面积滞尘量随滞尘时间的增加而增加;雨后第5天和雨后第10天,樟树冠下PM2.5和PM10质量浓度最低,空气负离子浓度比较高,削减颗粒物(PM)能力高于其他树种;随滞尘时间增加,大部分树种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Fv/Fm和Yield呈现下降趋势,光合特性受到抑制。根据研究结果,具有高滞尘能力同时叶绿素荧光参数受影响小的树种,如广玉兰和樟树,可以作为城市绿化的优选树种。  相似文献   

18.
植物叶片结构与其耐阴性具有密切关系。为揭示浙江西部常见树种叶片对光环境的适应性,采用常规石蜡切片制片法,比较观察了苦槠Castanopsis sclerophylla,木荷Schima superba,杜英Elaeocarpus decipiens,乌桕Sapium sebiferum,短尾柯Lithocarpus brevicaudatus,石栎Lithocarpus glaber,浙江楠Phoebe chekiangensis,乌冈栎Quercus phillyraeoides,竹柏Podocarpus nagi,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红豆杉Taxus chinensis,红叶石楠Photinia fraseri,美丽胡枝子Lespedeza formosa和红花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等15个树种叶片的解剖结构特征。结果表明:①水杉和红豆杉上、下表皮均为1层,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均不发达。马尾松叶片为2针1束,横截面为半圆形。②9个阔叶树种栅栏和海绵组织平均厚度最厚;木荷、乌桕和竹柏栅栏组织为1层,短尾柯、杜英、石栎和浙江楠为2层,苦槠和乌冈栎栅栏组织最发达,为3层;海绵组织均排列疏松。③灌木树种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排序均为红叶石楠>美丽胡枝子>红花檵木。④对15个树种叶片解剖结构特征进行聚类分析,认为竹柏为耐荫树种;马尾松为强阳性树种;乌桕、红叶石楠、苦槠、乌冈栎归类为阳性树种;短尾柯、美丽胡枝子、浙江楠、杜英、木荷、水杉、红豆杉、石栎和红花檵木归为中性树种。研究结果可为调控现有马尾松单优群落的结构组成,恢复亚热带低山丘陵区地带性森林植被提供理论依据。图2表1参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