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杭州市梅家塢十月茶叶生产合作社是龙井茶的主要产地,全社228戶,1118人,有男女正半劳动力492人,以茶叶生产为主,茶叶收入占全社总收入的80%以上,有茶园785亩,其中生产茶园675亩。公社化后改为十月生产队(茶叶专业队)。十月社1958年茶叶总产量力154,162斤(其中粗茶6624斤),比1957年117.397斤增加31.4%,每亩平均产干茶233斤,比1957年增加36.3%,每亩平均增产62斤,超过了过去5年所增加的产量。历年来产  相似文献   

2.
我社是在55年12月由11个低級社合并起来的高級社,全社465戶,是一个大社。地屬半山丘陵地区,生产內容极为丰富,有农业、特产、畜牧以及桑皮紙、毛紙、燒磚瓦等副业。1957年各項生产的比重是:农业生产收入占总产值的36.87%,副业38.17%,林业13.99%,茶叶9.69%。全社有茶园317.1亩,其中幼龄茶园39亩。在总路綫光輝的照耀下,全社社员千勁冲天,各項生产正在大跃进  相似文献   

3.
浙江省余杭县双溪乡黎明农业社是个半山区,全社共有542户,有茶园434.1亩(市亩),自 1956年組織茶叶專管队以后,茶叶的产量和質量已迅速提高,茶园面积在1956—57年间也扩大143.03  相似文献   

4.
上海军天湖茶叶总厂实行茶园、茶厂合一的生产经营体制,拥有四个茶叶初制分厂和一个茶叶精制厂。现有茶园6000余亩,其中幼龄茶园1000多亩,实际开采茶园4977亩,年产干茶1.5万担左右。近年来,在改革开放的形势推动下,我厂逐步走上了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康庄大道,特别是1988年四厂联合成立茶叶总厂以来,实现了茶叶的产、供、销一体化,为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承包方法效果和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5.
江苏金坛产茶历史悠久,是我国古老茶区之一,据县志“舆地志”记载:“金坛设县于隋,物产之特殊者有稽插、茶叶”。但在解放前,茶叶生产受到严重破坏,茶园荒芜,产量下降,到1949年,茶园面积只残存331亩,产量只有二十担左右。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重视下,随着生产条件的逐步改善和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茶叶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全县茶园面积已达20534亩,其中可采茶园18000亩1986年产茶24093.8担。  相似文献   

6.
浙江省富阳县里山人民公社两年来评为省茶叶丰产模范,1958年从生产大跃进以来,加强茶园肥培管理,队队建立丰产茶园,为茶叶增产树立红旗,58年全社茶叶总产达22,016斤,在连续增产两年的基础上,又增产32.06%,平均亩产337.74斤,其中一块0.501亩(市亩)尖端“卫星”茶园,亩产1,053斤,这块茶园位于里山乡石门坑高山顶,海拔400公尺以上,气候寒冷,土质是黄泥土,树龄在12年,它的特点是:  相似文献   

7.
金寨县全境位于大别山区,茶叶年产量近2000多吨,年产值2000多万元。全县8.75万亩茶园,其中可采茶园6万亩,密植、高产、高效茶园不足2万亩。全县茶园中尚有一半为“老、稀、缺棵、跑土、低效”的老茶园。金寨县茶叶生产规模收益如何、发展规划多大的茶叶生产规模,这是县政府决策机构面临的一个问题,也是事关广大茶农切身利益的大事。为此我们对金寨县历年来茶叶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规模收益分析。  相似文献   

8.
以机采为龙头普及推广茶叶生产机械化徐四清(安徽省周王茶场)安徽省国营周王茶场是一个拥有六千余亩茶园,有着近三十年茶叶生产历史的国有企业,年产茶900吨左右,茶园管理水平高,投产茶园平均亩产都在150公斤以上,是皖南地区大面积高产茶园的重要基地。自19...  相似文献   

9.
《茶业通报》2014,(2):71-71
正近年来,宁国市高度重视茶产业发展,以建设标准茶园为抓手,大力推进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无性系良种茶园由五年前的两三千亩发展到现在的近15000亩;先后组织实施了"万亩高效茶园示范片"、"茶叶清洁化加工"、"高效标准茶园建设"等项目,在高效茶园建设、茶叶标准化、清洁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等方面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项目的建设实施,大大提升了宁国市茶叶生产管理水平,提高了茶  相似文献   

10.
根据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精神,一九八五年安徽各类茶叶由统购包销变为多渠道经销,茶叶市场的流道体制由封闭型变为开放型;这种茶叶流通领域的变化给生产领域带来许多新问题。为适应这一新形势,开创茶叶生产新局面,必须调整茶叶生产结构。现就本人管见所及分述于后:一、调整茶园结构茶园结构包括树龄、生态和品种等项,须作如下调查:1.树龄结构:我省现有茶园总面积181万亩,其中生产茶园137万亩,幼龄茶园44万  相似文献   

11.
茶叶生产要走科技高投入高效益的道路史生南(安徽省农垦总公司农业处)安徽农垦系统现有茶园53578亩,其中正采茶园为45178亩。生产绿茶,兼产红茶、乌龙茶、蒸青茶等。常年产茶六千吨左右,1993年达6549.6吨,采摘茶园平均单产145公斤,亩均产值...  相似文献   

12.
里商公社是一个全山区,全社40个生产队16617人;以生产茶叶、林木、油茶等經济特产为主,占全年总产值的70%,全社6500多亩茶园,去年产茶6837担,超过解放前最高年产量6150担的11%。茶叶等山林經济作物不断的发展,粮食生产成倍地增長,突出的矛盾是劳力十分紧張,群众說:“过了清明,人工难寻,采茶制茶,要去半命”。去年春茶时,由于加施春肥,时晴时雨,茶芽猛发,除发动全社干、群全力以赴外,还从外地調來4000多个劳力,結果还老了春茶5120多担,降低了品質,計算一下,損失达42500元以上。  相似文献   

13.
浙江省东阳县岭脚大队地处半山区,共196户,有投产茶园49.9亩,新发展茶园114.4亩,付业队分二个操作组共23人,去年大队茶厂共加工茶叶50余担(包括部分邻队茶叶),1979年平均担价182.20元,比全县平均担价高16.20元,比全社七个茶厂平均担价150.40元高31.80元。该大队根据历年责任制经验教训加以总结提高,在1980年试行“六定一奖”制。现将有关具体办法概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我国低产茶园面积很大,以亩产干茶低于50斤为标准约500万亩,占茶园总面积30%左右。我省是老茶区,127万亩投产茶园平均单产仅70斤左右,低于三十年前世界平均单产水平,与国内江苏、浙江等省相比较,差距也不小。我省茶叶单产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低产茶园占的面积大,据霍山县调查,低产茶园占全县茶园总面积的44%;名茶之乡、全国第一大产茶县一歙县,30万亩茶园平均单产长期稳定在60斤左右的低水平线上。山区  相似文献   

15.
汉寿县月明潭公社谷家冲大队属岗山陵区,有11个生产队,279户,1253人,耕地面积1250亩,山林900亩,现有茶园400亩,其中幼龄茶园50亩,这些茶园有30%,是解放前的“老祖宗茶”70%是1958年以后逐步发展起来的新茶园,新茶园中约有一半,由于播种和管理粗放,茶树未老先衰,因此,茶叶产量不高,质量低劣,1980年以前,全大队每年茶叶收入只1~2万元。1979年冬,大队党支部为了积极发展茶叶生产,夺取茶叶优质高产,按照党的三中全会精神,在茶叶生产上,推行包产到组、到户的责任制,此后,从实践中又不断总结、完善了包干到户的责任制,并长期稳定不变,有效地调动了茶农的生产  相似文献   

16.
程泽志 《贵州茶叶》2004,32(2):8-11
在万亩茶园中实施无公害生产、加工技术后。茶叶产量、产值、生态效益、社会效益显著,对指导大面积茶叶生产和今后的发展探索出了一条可行的道路。  相似文献   

17.
池州地区所辖一市三县一处(贵池市、东至县、石台县、青阳县和九华山管理处)均产茶叶。茶叶收入占我区财政收入的17%左右,占山区农民收入的40%以上。茶业的兴衰对全区经济形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1989年开始全区实施“茶园低改”省级星火计划项目,计划五年时间改造低产茶园10万亩。到目的为止,全区已改造低产茶园6万余亩。我区地处北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温凉多雨区,无霜期230天,年降水量1600—1700mm,且春多阴雨,夏雨集中,4—7月份茶叶生产季节降雨平均930mm,为全年降雨量62%,相  相似文献   

18.
紹兴县越联社是个高山区。全社317户,有茶山(間作)948亩,仅有水田2.2亩。1957年共产干茶600担,平均亩产干茶63斤。 1957年秋該社在茶园里种了240亩草子(紫云英),平均每亩产鮮莖叶3,770斤,其中产量最高的一亩,产鮮茶叶12500斤,产量在11000斤以上的还有14亩,在2000斤以上的有15亩,在4000斤以上  相似文献   

19.
李传友 《茶业通报》1993,15(4):27-29
一、茶叶生产发展简况及存在的问题湖北茶叶据文字记载有2000多年悠久的生产历史。建国四十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这古老而又闻名于世的茶叶重要产区,茶叶生产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茶叶科技水平有了长足的进步。1992年全省茶园面积138.5万亩,其中投产茶园89.3万亩,在全国产茶省中居第七位;茶叶总产量61.1万担,也居全国第七位,取得了自1978年以来连续十五年稳步增产  相似文献   

20.
第一次尝試浙江省淳安县秋沅乡井坪农业社是一个全山区,全社只有43戶198人,水田35.75亩,旱地7.05亩,平均每戶不到一亩地。但是全社却有茶园98亩,每戶平均有2.28亩,这里山高气候寒,海拔920公尺,85%茶园都在35—60度的坡地上,在1954年組織合作社以前每年只采一次春茶,平均每亩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