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骆文宗 《科学养鱼》2001,(11):34-35
1993年我国沿海较普遍地发生了对虾暴发性流行病主要为病毒病,使我国养虾业遭受沉重打击。国家、各级政府每年因此投入大量的资金,组织科技人员进行对虾暴发性流行病的防治研究,虽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虾病的危害。各地纷纷探索健康养殖模式,如卤水对淡养虾、高位池养虾、工厂化养虾等,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使萎靡的养虾业逐渐复苏。但有的模式因投资大不宜大规模推广,近两年来广西合浦沿海群众兴起的土池封闭式养虾模式,因其投资少、效益好、养殖成功率高而在当地得到迅速推广。现将该模式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2.
一、改进养虾模式,采用先进养虾技术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快速发展,各种先进养虾模式和实用技术不断得到推广应用。我们要一改过去粗放养殖和大水面养虾模式,因地制宜地采取封闭、半封闭小面积高密度精养、多级轮养或淡化养殖等养虾模式.采用虾苗肥水下塘、中间培育和水质调控等技术,培育天然适口的基础饵料生物,使虾池维持一定单细胞藻类等浮游生物数量.以补充对虾适口的天然生物饵料,减少配合饵料投喂量,降低饵料系数.增加养殖效益。  相似文献   

3.
菱湖区淡水甲壳类养殖主要品种是青虾和河蟹,养殖模式是池塘主养青虾和虾、蟹混养两种。为了摸清菱湖区 1998年全区虾、蟹养殖情况,提高虾、蟹养殖水平,为农民增加收入提供成熟的养殖模式,于 1999年 2~ 3月进行虾、蟹养殖现状的调查,调查了新溪、千金、菱湖、下昂、和孚等重点产区养殖户 20户,池塘 122只, 513.64亩,其中池塘主养青虾面积 302亩,池塘虾、蟹混养面积 211.64亩。   一、池塘主养青虾和池塘虾、蟹混养调查结果对比   虾、蟹混养亩收益比主养青虾增收 1363.76元,增幅 66.8%。虾、蟹混养模式更具有实用性和先进…  相似文献   

4.
刘宝金 《齐鲁渔业》2000,17(2):28-30
天津市汉沽区早在1985年,就利用盐场储水池50%。左右的高盐水兑稻田排放水或农用淡水进行池塘对虾养殖,取得成功。尤其是在1993年,我国养虾业受病毒性虾病和近岸海水污染的影响,遭受严重损失的情况下,利用这种模式,避免了虾病的发生,取得了较高单产和经济效益。对此,汉沽区从1994年开始,在稳定养虾面积,注重养殖结构调整,优化养殖模式的基础上,从以防为主,防范污染水源进入虾池,保持和调控好虾池内小环境的生态平衡与稳定,为对虾生长创造一个适宜的栖息场所等方面入手,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这种养殖模式,并连…  相似文献   

5.
<正> 唐海县八里滩养殖场自1993年虾病暴发后,在养殖结构和养殖模式调整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1994年和1995年由于沿岸水质恶化采取了“一池水养一池虾”的养殖模式,但没有得到满意的效果。养虾业仍未走出低谷。1996年,我们借鉴了江苏赣榆县宋庄乡的“二茬三法”的养殖作法,结合  相似文献   

6.
广东珠海养殖户郭幸益认为近年南美白对虾病害多主要是大自然环境的恶化造成的,空气和水质的污染使得养虾越来越难。为了解决这一问题,郭幸益琢磨出了一套南美白对虾和罗氏沼虾混养的模式,他把这种混养方式称为“双保险双丰收”养殖模式。郭幸益这一养虾模式并不是一朝得来的,而是积累了二十余年的养虾经验慢慢摸索出来的。他感叹道:“其实中国人成功的养殖模式都是靠摸索出来的,农民养殖跌倒了又爬起来,一塘失败了又望下一塘,最终才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7.
南美白对虾人工繁殖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美白对虾(PenaeusVannamei)分布于大平洋西海岸至墨西哥湾中部。此虾生长快,病害少,是中南美洲对虾养殖的主要种类。九十年代初,南美白对虾被我国引进。经过几年的试养,其生长快、抗病毒病强的特点,逐渐被广大养虾者认识。1997年山东海阳市养殖该虾,平均亩产达到100公斤以上,规格达到12厘米以上。而同期养殖的中国对虾.由于受病毒危害,亩产仅15~30公斤。虽然该虾深受养虾者欢迎,但受种虾成熟及其育苗技术的影响,我国至今未能大规模生产种苗。为此,特将中南美洲有关繁殖该虾的技术简介如下:1.育苗设施人工繁殖南美白对虾…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各地相继推行了封闭半封闭蓄水养虾、淡水卤水勾兑养虾、渗地下水养虾等不同的精养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也确有些养虾单位和虾农,尽管采取了精养模式,却精养不精,年复一年,养殖产量低、效益差。究其原因,笔者认为:这些经营者,一是对精养认识模糊;二是不能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操作,技术措施不到位。这些问题不尽快解决,势必丧失养虾的信心,更重要的是为对虾精养产业蒙上了一层阴影。一、对坏死亡的原因,不能全归结于病霉病所致。众所周知,1993年以来,因全球性对虾病毒的困扰,对虾死亡现象不断加剧,给对虾养殖业造…  相似文献   

9.
更正说明     
上海地区的对虾是从1982年开始进入规模化养殖的。在有限的水资源条件下,仅奉贤区就上升到9万亩养殖面积。近二十多年的养殖史可以看到,由于养殖模式单一和盲目发展而导致虾病蔓延,给养虾业带来重大经济损失。因此,再讨论养虾业的基本概念就具有必然性了。  相似文献   

10.
<正> 通过学习和借鉴高岛养虾经验,综合分析我县近二年养虾生产的经验和教训,1996年全县养虾生产的指导思想为“稳定现在面积,调整结构布局,优化养殖模式,强化防病管理,发展综合养殖,注重优质效益。”结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我省2002年龙海、厦门、福清等养虾疾病发生的流行情况的分析,结合现场技术指导的经验,认为改变原有养殖模式及养殖观念,提高日常管理水平(尤其对于溶解氧含量不足及氨氮、NO2^-含量超标的控制),是防止虾病流行、提高对虾养殖成活率及产量的重要举措,半封闭式及封闭式养殖将是今后养虾业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12.
<正>2021年开始,笔者在“小川1亩虾鱼菜共生系统”的基础上,在内陆地区开展循环水虾菜共生的清水养虾试验,克服了地域等限制,利用低盐度的人工海水进行虾和菜的共养,利用蔬菜种植很好地解决了养虾系统中硝态氮和磷酸盐的问题,可重复进行养虾,真正达到养殖用水的零排放,实现内陆地区凡纳滨对虾的养殖。虽然虾菜共生清水养虾模式发展也就几年时间,养殖中还有较多技术问题尚在完善中,但虾菜共生清水养虾相对投入轻,灵活性高,操作性强,可满足内陆地区活虾的就地供应,有着较好的经济效益。本文就2021-2023年开展的虾菜共生清水养虾试验情况进行总结,可为内陆地区的虾菜共生养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黄皓 《内陆水产》2014,(5):52-53
养虾对于中国人来说不陌生,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也尝试过各式各样的养殖模式,目前,存在于中国境内的对虾养殖可以说都是SPF模式。不过,在地球的另一端,南美洲西北部的一个国家--厄瓜多尔,存在一种与中国迥然不同的养虾模式。这种模式现在在学术上尚未命名,不过它的特异性或许有值得业内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14.
正二、虾稻共作标准化养殖技术虾稻共作理论设计之初主要是基于繁养一体化模式,以销售虾苗和商品虾为主题,随着虾稻共作实践的不断深入,虾苗市场萎缩,呈现以生产大规格商品虾为主的养殖趋势。我们已经开始探索繁养分离养殖模式,该项技术正在探索总结阶段,现就虾稻共作繁养一体化技术介绍如下。(一)养虾稻田条件养虾稻田应满足以下条件:生态环境良好,  相似文献   

15.
<正> 1993年唐海县对虾养殖业遭受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但不能因此一蹶不振,而必须以百折不挠的勇气,千方百计地重振唐海养虾雄风。1 立足三个调整1.1 调整养殖模式将目前的开放式养殖模式改为内循环封闭式养殖模式,因地制宜,适量放苗,一池水养一池虾,走低成本、大规格、好效益之路。一是继续推广生态养殖。针对目前池底老化,水质恶化、虾病复杂化、早化等现实,采取生态养殖模式,前期以肥  相似文献   

16.
正我们开展了一种海水池塘混养异位净化养虾废水模式的中试研究。不同于养虾池内原位净化,该模式将高位池排放的养虾废水引入海水养殖池塘,池塘混养沙蚕、贝类、鱼类等经济动物,以期通过生态位互补的理念,大幅降低养殖废水的污染物排放强度,同时提高饵料的利用率和经济产出,为海水高位池养虾废水的无公害处理提供新的思路。一、养殖地点养殖中试地点位于浙江温州市龙湾区永兴围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由于虾病等原因,中国对虾养殖业走人低谷,日本对虾做为恢复养虾业替代品种发展势头良好,已成为北方地区主要养虾品种之一。由于养殖日本对虾绝大部分是在原有的中国对虾养殖地养殖.因此,养殖地老化、水质环境等因素制约着日本对虾养殖方式及产量。一般北方地区养殖日本对虾多来用半精养、粗养模式,经济效益不甚理想。笔者认为,利用现有的养殖条件寻求较好的养殖模式,提高产量及经济效益是养殖日本对虾稳步发展的关键问题。同步两茬养殖日本对虾是在几年养殖实践中探索出的提高养殖效益的养殖模式之一.现将主要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8.
虾苗的质量优劣是直接影响养虾者的切身利益,当前无论养什么虾,采用那种养殖模式,都要进行无公害建康养殖,这是今后水产养殖的唯一出路,首先是以健康的种苗为前提,养虾的虾苗必须是SPF虾苗。当然无公害健康养殖系统是整个养殖系列工程的生产与管理等构成,健康虾苗是确保养殖安全与食品安全的前提。所以每个养殖者都希望能购到最好的虾苗,[第一段]  相似文献   

19.
滦南县是河北省海水养殖重点县,现拥有海水池塘养殖面积3800hm2。近年来,水产技术部门及广大虾农认真总结本县多年养虾经验教训,学习借鉴外地先进技术和经验,改变传统的单一养虾模式,发展多品种立体混合养殖。现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对虾、河鲍、海蜇等多品种生态混合养殖新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华南沿海地区普遍存在虾难养,成活率低,排塘严重的现象,困扰着众多的对虾养殖户。有的养殖户谈虾色变,有的积极寻求养殖良法。广东阳江市大沟镇养殖户冯尊罗与阳江市水产技术推广部门研究摸索出了一套对虾环道式两级高效养虾技术(即本刊2012年12月报道的“塘中塘”养殖模式),并大胆进行了生产尝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