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比较不同形态饲料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及血清生化指标的影响,将240尾健康无病、平均体重为(10.92±0.18)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随机分为3个处理组:饵料鱼(蓝圆鲹)组、软颗粒饲料组和硬颗粒饲料组,每个处理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20尾鱼。试验期为42d。从生长性能指标来看,饵料鱼组最佳,硬颗粒饲料组次之,软颗粒饲料组最差;但软颗粒饲料组和硬颗粒饲料组反映蛋白质利用、肝脏功能和机体非特异性免疫能力有关的血清生化指标优于饵料鱼组,且软颗粒饲料组和硬颗粒饲料组的血清生化指标(除血清白蛋白水平外)比较接近。结果表明,饵料鱼的促长效果优于软颗粒饲料和硬颗粒饲料,从促进机体的健康角度来说使用配合饲料较好;建议使用硬颗粒饲料,且参照饵料鱼的营养特点优化饲料配方。  相似文献   

2.
为研究原花青素(OPC)对饲料镉(Cd)胁迫下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及体成分的影响,将平均体重为(31.30±0.05)g的240尾试验鱼随机分为4个组,即对照组(基础饲料)、Cd组(基础饲料+300 mg/kg Cd)、Cd+OPC组I(基础饲料+300mg/kg Cd+400 mg/kg OPC)、Cd+OPC组II(基础饲料+300mg/kg Cd+800mg/kg OPC),试验期为42天。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d胁迫组终末体重、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摄食率均显著降低(P0.05),仅Cd+OPC组II显著高于Cd组;Cd组饲料系数与Cd+OPC组I存在显著差异(P0.05),与其他组接近(P0.05);Cd+OPC组I和Cd+OPC组II摄食率显著高于Cd组(P0.05);各组间鱼体水分、粗脂肪、粗蛋白含量接近(P0.05);Cd组和Cd+OPC组I的灰分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珍珠龙胆石斑鱼在300mg/kg饲料镉胁迫下,添加800mg/kg的原花青素可明显缓解饲料镉所致的生长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为探讨海带多糖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及胃肠道酶活性的影响。试验选用120尾平均体质量为(90±2.6)g的斜带石斑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2个重复,每重复15尾鱼,分别投喂海带多糖水平为0(CK组)、0.5%(F1组)、1.0%(F2组)和1.5%(F3组)的试验软颗粒料,经过48 d饲养期,测定生长性能、胃肠蛋白酶和二糖酶的活性。结果表明:F1和F2组的末均质量(FAW)、增重率(WGR)和鱼体丰满度(CF)均显著高于CK组(P0.05),饲料系数(FCR)均极显著或显著低于CK组(P0.01或P0.05);F1组的内脏比和肝体比(HSI)也显著高于CK组(P0.05)。F1组胃和肠蛋白酶及麦芽糖酶活性均极显著高于CK组(P0.01),F2组均显著高于CK组(P0.05);F1和F2组中肠段乳糖酶活性均显著高于CK组(P0.05),与CK组相比,各试验组各肠段蔗糖酶活性虽有提高,但大体无显著差异(P0.05)。可见,饲料中添加0.5%的海带多糖时,可明显改善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和提高消化酶活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糖种类及糖水平对松浦镜鲤肠道消化酶活性及肠道和肝脏组织结构的影响。以酪蛋白和鱼粉为主要蛋白质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葡萄糖和淀粉分别为糖源,配制糖水平分别为25.0%和50.0%的4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选用初始体重为(8.30±0.15)g的松浦镜鲤42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4组试验鱼饲喂2种糖类型和2种糖水平的4种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低淀粉(LS)组、高淀粉(HS)组、低葡萄糖(LG)组和高葡萄糖(HG)组。试验期为60 d。结果表明:HS组的肠道淀粉酶活性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蛋白酶活性显著高于HG组和LG组(P0.05);HG组和LG组的肠道脂肪酶活性显著高于LS组(P0.05)。HG组的前肠皱襞高度显著低于LG组(P0.05),中肠皱襞高度显著低于LS组(P0.05),后肠皱襞高度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5)。各组前肠、中肠和后肠肌层厚度没有显著差异(P0.05)。HG组的前肠和中肠皱襞宽而短,皱襞密度低于LS组和LG组。HS组和HG组的肝细胞膜破裂,出现空泡现象。综上,含50%淀粉的饲料可增加松浦镜鲤肠道消化酶活性,含50%葡萄糖的饲料则会降低肠道皱襞高度,且饲料糖水平为50%时对松浦镜鲤肝脏组织结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试验旨在比较营养成分相同的软颗粒饲料和硬颗粒饲料对大菱鲆幼鱼生长、饲料利用性能及体组成的影响。试验设计2个处理组,分别为软颗粒饲料组和硬颗粒饲料组,每个处理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50尾大菱鲆幼鱼,初始体重为(7.23±0.02) g,试验期56 d。结果表明:2种饲料类型对大菱鲆幼鱼的存活率(SR)和摄食率(FR)均没有显著影响(P0.05),但软颗粒饲料显著提高了大菱鲆幼鱼的终末体重(FBW)、相对增重率(WG)、特定生长率(SGR),降低了饵料系数(FCR)(P0.05)。2种饲料类型对大菱鲆幼鱼的脏体比(VSI)、肥满度(CF)以及鱼体营养成分没有显著性影响(P0.05),但软颗粒饲料组的大菱鲆幼鱼肝体指数(HSI)显著高于硬颗粒饲料组(P0.05)。由此可见,软颗粒饲料是更适合大菱鲆幼鱼的料型。  相似文献   

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脂肪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脂肪酸组成、脂肪代谢相关指标的影响。挑选450尾体格健壮、大小均匀、平均体重为(17.67±0.03) 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鱼苗,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30尾鱼。各组分别投喂以鱼油(FO)、豆油(SO)、亚麻籽油(LO)、菜籽油(RO)、花生油(PO)为脂肪源配制的5种等氮(粗蛋白质约49%)、等脂(粗脂肪约11%)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表明:1)FO组和LO组的增重率(WGR)、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PO组(P0.05)。2) RO组的肝脏C18∶1含量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SO组的肝脏C18∶2n-6含量显著高于除PO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FO组的肝脏C20∶5n-3、C22∶6n-3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3) PO组的血清甘油三酯(TG)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FO组的血清超氧化物酶(SOD)、过氧化氢酶(CAT)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最高,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4) LO组的肝脏谷草转氨酶(AST)活性显著低于SO组(P0.05),谷丙转氨酶(ALT)活性显著高于FO组和RO组(P0.05),总抗氧化能力(T-AOC)显著低于FO组和PO组(P0.05)。FO组的肝脏脂肪酸合成酶(FAS)活性显著高于除LO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LO组的肝脏肉碱脂酰转移酶1(CPT-1)活性显著高于PO组(P0.05)。综上所述,饲料脂肪源对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血清生化指标及肝脏脂肪酸组成、脂肪代谢相关指标均有一定的影响。FO组和LO组的生长性能相对较好,而SO组和RO组次之,SO、LO、RO可以作为珍珠龙胆石斑鱼饲料中良好的植物油源。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酵母培养物(yeast culture)对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初均重(69.51±6.29)g的草鱼144尾,随机分为3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6尾鱼,分别饲喂基础饲料和添加1000mg/kg、2000mg/kg酵母培养物的试验饲料,经过70d的池塘网箱养殖试验,结果显示:①与基础饲料对照组相比,添加酵母培养物能够提高草鱼的特定生长率(SGR),降低饲料系数(FCR),其中1000mg/kg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②与对照组相比,各试验组肠道皱襞高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粘膜层厚度与皱襞高度表现一致(P0.05);微绒毛高度、宽度均高于对照组,其中1000mg/kg组微绒毛高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微绒毛密度均高于对照组,其中2000mg/k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酵母培养物能够通过改善草鱼肠道粘膜形态,促进草鱼对饲料的吸收利用,从而促进草鱼生长。  相似文献   

8.
枯草芽孢杆菌对草鱼生长性能与肠道黏膜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枯草芽孢杆菌对草鱼生长性能的影响,选取初均重(69.51±6.29)g的草鱼24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16尾鱼,分别饲喂基础饲料添加0、1000、1500、2000mg/kg和2500mg/kg枯草芽孢杆菌的试验饲料,经过70d的池塘网箱养殖试验,结果显示:(1)添加枯草芽孢杆菌能够提高草鱼的特定生长率(SGR),降低饲料系数(FCR),其中2000mg/kg组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2)各试验组肠道皱襞高度均高于对照组,其中1500mg/kg和2500mg/k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肠道微绒毛高度基本高于对照组,其中1000mg/kg和2500mg/kg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微绒毛宽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微绒毛密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以上结果表明:枯草芽孢杆菌能够通过改善草鱼肠道黏膜形态,促进草鱼对饲料的吸收利用,从而促进草鱼生长。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旨在研究水解单宁对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lanceolatus♂×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肠道组织结构与菌群多样性的影响。选取600尾初始体重为(21.43±1.31) 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在基础饲料配方的基础上分别以0(F0组,作为对照组)、0.05%(F1组)、0.10%(F2组)、0.15%(F3组)和0.20%(F4组)的水解单宁替代等量微晶纤维素,配制5种试验饲料,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F2组的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高于F0组(P0.05),饲料系数(FCR)则显著低于F0组(P0.05)。肥满度(CF)和存活率(SR)各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与F0组相比,F2和F3组血清和肝脏碱性磷酸酶(AKP)、酸性磷酸酶(ACP)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以及肝脏过氧化氢酶(CAT)、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Px)的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与F0组相比,F1、F2、F3组的肠道绒毛高度显著增加(P0.05),F3组的肌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Illumina MiSeq测序结果显示,添加水解单宁的各试验组肠道菌群的Shannon指数和Chao1指数均高于F0组。从门水平看,各组肠道菌群中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与F0组相比,各试验组肠道菌群中变形菌门的比例降低,放线菌门、拟杆菌门和厚壁菌门的比例增加。主坐标分析和UPGMA聚类分析发现,F2和F3组的微生物群落较为接近,而与F0组差别较大。综上可知,饲料中添加0.10%~0.15%的水解单宁可提高珍珠龙胆石斑鱼的生长性能,增强鱼体免疫及抗氧化能力,改善肠道组织结构,优化肠道菌群结构。以WGR为评价指标,通过回归方程确定珍珠龙胆石斑鱼饲料中水解单宁的适宜添加量为0.10%。  相似文献   

10.
本试验旨在研究珍珠龙胆石斑鱼(Epinephelus fuscoguttatus♀×Epinephelus lanceolatus)闭锁小带蛋白-1(ZO-1)、闭锁蛋白(Occludin)和跨膜蛋白-15a(Claudin-15a)基因的克隆及其在精氨酸干预下的肠道组织表达。通过cDNA末端快速扩增(RACE)-PCR技术克隆珍珠龙胆石斑鱼ZO-1、Occludin和Claudin-15a的cDNA全长,运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其在健康珍珠龙胆石斑鱼脑、鳃、皮肤、肌肉、肝脏、胃、前肠、中肠、后肠、头肾、体肾、脾脏和心脏13种组织中的mRNA相对表达量。选择375尾珍珠龙胆石斑鱼,初重为(20.79±0.09) g,随机分为3组,每组5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鱼。各组饲料精氨酸水平分别为1.96%、3.06%和3.74%。养殖8周,测定肠道中ZO-1、Occludin和Claudin-15a mRNA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1) ZO-1的cDNA全长为6 355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5 106 bp,可编码1 701个氨基酸,5′-非翻译区(UTR)和3′-UTR分别为105、1 144 bp,无跨膜区域。Occludin的cDNA全长为2 222 bp,其中ORF为1 515 bp,可编码504个氨基酸,5′-UTR和3′-UTR分别为69、638 bp,有4个跨膜区域。Claudin-15a的cDNA全长为1 584 bp,其中ORF为669 bp,可编码222个氨基酸,5′-UTR和3′-UTR分别为387、528 bp,有5个跨膜区域。2)系统发育树和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珍珠龙胆石斑鱼ZO-1与高体鰤的同源性最高(94%),Occludin与大黄鱼的同源性最高(84%),Claudin-15a与环纹圆天竺鲷的同源性最高(92%)。3)后肠中ZO-1 mRNA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而脑、鳃、心脏、头肾、胃、肝脏、肌肉、体肾的ZO-1 mRNA相对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前肠、中肠中Claudin-15a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织(P0.05);皮肤、前肠、中肠、后肠和鳃中Occludin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各组织(P 0.05)。4)3.06%精氨酸水平组的增重率及ZO-1、Occludin、Clauin-15a mRNA相对表达量显著高于1.96%和3.74%精氨酸水平组(P0.05)。由此可见,本研究通过RACE-PCR技术克隆获得了珍珠龙胆石斑鱼ZO-1、Claudin-15a、Occludin的cDNA序列长度。饲料适宜精氨酸水平可显著上调珍珠龙胆石斑鱼肠道ZO-1、Occludin、Claudin-15a mRNA相对表达量,维护肠道黏膜屏障完整,促进鱼健康生长。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表面活性素对斜带石斑鱼肝脏健康相关指标的影响,将360尾平均体重为(46.67±0.07)g的斜带石斑鱼随机分为6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15尾鱼,分别投喂添加0(对照组)、25、50、100、150和200 mg/kg的表面活性素的试验饲料,试验期8周。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表面活性素对斜带石斑鱼血清谷丙转氨酶和谷草转氨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除200 mg/kg添加组外,其他各表面活性素添加组斜带石斑鱼肝脏丙二醛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仅200 mg/kg添加组过氧化氢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50 mg/kg和100mg/kg添加组抗超氧阴离子自由基能力和抑制羟自由基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100 mg/kg添加组最高;各表面活性素添加组(200 mg/kg添加组除外)斜带石斑鱼肝脏总抗氧化能力水平和超氧化物岐化酶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仅100 mg/kg添加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还原型谷胱甘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添加表面活性素对斜带石斑鱼肝脏过氧化氢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因此,本试验条件下,改善斜带石斑鱼肝脏健康状况的饲料表面活性素适宜添加水平为100 mg/kg。  相似文献   

12.
试验旨在研究复合添加剂果寡糖(FOS)+短小芽孢杆菌(SE5)+三丁酸甘油酯(Tb)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免疫和肠道形态的影响。选取300尾初重为(18.13±0.02)g的斜带石斑鱼幼鱼,随机分为4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25尾。对照组(T1组)斜带石斑鱼饲喂基础饵料,T2组、T3组、T4组分别在斜带石斑鱼基础饵料中添加0.05%FOS+SE5+0.10%Tb、0.10%FOS+SE5+0.10%Tb、0.20%FOS+SE5+0.10%Tb,其中SE5添加量均为1.0×10^(8) CFU/g。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与T1组相比,T2组~T4组斜带石斑鱼在56 d时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FCR)趋于下降。与T1组相比,T3组和T4组斜带石斑鱼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提高(P<0.05);T2组~T4组斜带石斑鱼溶菌酶(LZM)活性仅在28 d时显著升高(P<0.05),T3组酸性磷酸酶(ACP)活性显著升高(P<0.05)。补充复合添加剂提高了石斑鱼肠蛋白酶、淀粉酶、脂肪酶活性,并明显改善了肠绒毛高度、绒毛宽度、绒毛数量和肌层厚度。研究表明,复合添加剂能够提高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增强免疫力和维持肠道形态,T4组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酵母水解物对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肠道形态和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的影响。选择初始体重为(0.41±0.01)g的凡纳滨对虾幼虾640尾,随机分为4组(每组4个重复,每个重复40尾),酵母水解物的添加水平分别为0(对照组)、0.5%、1.0%、2.0%,共配制出4种等氮(42%粗蛋白质)等脂(8%粗脂肪)的试验饲料。进行为期8周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1)各添加组的成活率、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1.0%添加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2.0%添加组(P0.05),而饲料系数显著低于2.0%添加组(P0.05)。1.0%添加组肝体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各组肥满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2)饲料中添加不同水平酵母水解物对全虾以及肌肉的干物质、粗蛋白质、粗脂肪和粗灰分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3)酵母水解物对肠道的皱襞宽度、微绒毛高度和上皮细胞高度影响不显著(P0.05)。而2.0%添加组的肠道皱襞高度显著高于0.5%添加组(P0.05)。4)与对照组相比,添加1.0%的酵母水解物显著提高了血清酚氧化酶(PO)和溶菌酶(LZM)活性(P0.05),且一氧化氮合成酶(NOS)活性也在1.0%添加组达最大值。综上所述,在饲料中添加1.0%的酵母水解物能提高凡纳滨对虾的血清非特异性免疫酶活性,同时对生长性能和肠道形态健康不会产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试验旨在探讨果寡糖对斜带石斑鱼生长性能和消化酶活性的影响。以斜带石斑鱼幼鱼(18.13±0.02g)为试验对象。试验分为4组:T1组为对照组,饲喂基础饲料;T2组饲喂添加0.05%果寡糖的基础饲料;T3组饲喂添加0.1%果寡糖的基础饲料;T4组饲喂添加0.2%果寡糖的基础饲料。每组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饲喂25尾鱼,连续养殖56d。试验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的果寡糖能提高斜带石斑鱼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其中,T2组石斑鱼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上升(P0.05),说明果寡糖能提高斜带石斑鱼的生长性能。此外,饲料中添加不同剂量果寡糖均能提高石斑鱼肠道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活性,其中T3和T4组胰蛋白酶、淀粉酶和脂肪酶的活性显著上升(P0.05)。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五倍子对鳙鱼消化酶活性及肠道形态的影响,本试验以鳙鱼为研究对象,分别饲喂含有0.00%、0.50%、1.00%、2.00%醇提五倍子的饵料,于第15、30、45天采集肠道内容物,检测消化酶活力,并于45 d采集前肠及后肠,制作石蜡切片,观察肠道形态变化。结果发现:(1)第15天试验组胰蛋白酶、脂肪酶活力随着五倍子添加浓度增加而降低,饲养至第45天,0.50%组消化酶活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2.00%组消化酶始终低于其他各组;第15天试验组淀粉酶活力高于对照组,1.00%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第30、45天试验组酶活力有所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2)各试验组间前肠绒毛高度与各组前肠V/C值差异不显著(P0.05),以1.00%组最高;0.50%组、对照组后肠绒毛高度与2.00%组差异显著(P0.05);各组后肠V/C差异不显著(P0.05),以0.50%组最高。由此看出,日粮中添加不同浓度醇提五倍子,初期抑制了消化酶分泌及肠道发育,随饲养时间延长,低浓度五倍子可促进消化酶分泌和肠道发育,而高浓度五倍子抑制消化酶分泌和肠道发育,最适添加比例为0.50%。  相似文献   

16.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花生四烯酸(ARA)水平对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生长性能、抗氧化能力、血清生化指标以及肝脏和肌肉脂肪酸组成的影响。通过在基础饲料中添加ARA纯化油,制成ARA水平分别为0.04%、0.17%、0.35%、0.66%、1.29%和2.16%(干物质基础)的等氮等脂的试验饲料(分别命名为S1、S2、S3、S4、S5和S6)。将上述饲料投喂初始体重为(23.77±0.98)g的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每种饲料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投喂30尾鱼,试验期为8周。结果表明:1)特定生长率(SGR)和饲料效率(FE)随饲料ARA水平的升高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SGR和FE均在S4组有最大值,均显著高于S1组(P0.05)。全鱼和肝脏粗脂肪含量均在S3组最低,显著低于S5和S6组(P0.05)。2)S4组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总抗氧化能力(T-AOC)与S3组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高于S1与S6组(P0.05)。S3与S4组肝脏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S1和S6组(P0.05)。3)血清中谷草转氨酶(AST)、谷丙转氨酶(ALT)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均在S4组最低,且显著低于S1与S6组(P0.05)。4)肝脏和肌肉中C20∶3n-6和C20∶4n-6含量随饲料ARA水平的提高而显著升高(P0.05),而C18∶3n-6、C20∶5n-3和C22∶6n-3含量则随之有不同程度的下降。由此得出,饲料中适宜水平(0.35%~0.66%)的ARA能够促进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的生长,提高抗氧化能力与肝脏健康水平,以SGR与FE作为评价指标,经折线模型回归分析得出珍珠龙胆石斑鱼幼鱼饲料中ARA的适宜水平分别为饲料干重的0.45%和0.56%。  相似文献   

17.
试验研究复合乳化剂对鲤鱼(Cyprinus carpio)幼鱼生长性能、肝脏脂肪代谢酶活性、肠道脂肪酶活性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初步探讨复合乳化剂在鲤鱼养殖中的应用效果。选用560尾初始体重为(76.55±0.95)g的鲤鱼幼鱼,随机分配分为4组,每组设4个重复,每个重复35尾鱼。分别投喂基础饲料(对照组)和添加0.1%(T1组)、0.2%(T2组)、0.5%(T3组)复合乳化剂的饲料。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T1、T2组鲤鱼的增重率显著提高(P0.05),饲料系数显著降低(P0.05);T1组鲤鱼脏体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各试验组鱼的特定生长率、肝体比和肥满度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与对照组相比,T1组显著提高鲤鱼肝脏和肠道脂肪酶活性(P0.05),T2组显著提高肝脏肝脂酶活性(P0.05)。与对照组相比,T1、T2组和T3组鲤鱼血清TG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T3组鲤鱼血清甘油三酯含量显著高于T1组和T2组(P0.05)。T1组和T3组鲤鱼肝脏TG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T2组鲤鱼肝脏TG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1、T2组和T3组鲤鱼血清低密度脂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1组鲤鱼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T2组和T3组鲤鱼血清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各试验组鱼血清总胆固醇含量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饲料中添加复合乳化剂对鲤鱼幼鱼的生长性能有显著影响,适量的复合乳化剂能提高肝脏和肠道脂肪酶及肝脏总酯酶活性,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调节肝脏和血清脂质代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试验以初始体质量为(71.02±0.37)g的淡水石斑鱼为研究对象,研究不同糖添加水平对淡水石斑鱼的生长、消化酶活性及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以鱼粉为蛋白源,鱼油和豆油为脂肪源,分别添加0%、5.50%、11.00%、16.50%和22.00%的玉米淀粉制作成5种等氮等脂的饲料,每个糖水平设3个重复,饲养50 d。结果显示:11.00%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高,且显著高于22.00%组(P0.05);人工配合饲料中糖水平的升高对饲料系数的影响不显著(P0.05),其中11.00%组的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蛋白质效率最大,饲料系数最小。11.00%组和16.50%组肠道蛋白酶活性最高,但5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11.00%组肠道脂肪酶活性最大,显著高于0%、5.50%和22.00%组(P0.05),与16.50%组差异不显著(P0.05);11.00%组肠道淀粉酶活性最高,显著高于0%组(P0.05)。随着饲料中糖含量的升高,总抗氧化能力(T-AOC)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11.00%组的T-AOC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11.00%组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_X)活性高于其他各组,显著高于0%组(P0.05)。综上所述,投喂糖含量为11.00%的饲料,既能提高淡水石斑鱼生长效果,又可以提高鱼体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19.
试验以淡水石斑鱼为试验对象,采用4×3因子方法,研究饲料中不同蛋白、脂肪含量对淡水石斑鱼生长性能及消化酶活性的影响。其中蛋白质水平为40%、44%、48%和52%,脂肪水平为8%、12%和16%。投喂56 d后,测定其生长性能指标、肌肉成分及肠道蛋白酶、脂肪酶和淀粉酶活性,探讨淡水石斑鱼对饲料中蛋白质和脂肪的适宜需求量。结果表明:48P/8L组末体重最大,显著高于40P/8L组和44P/8L组(P0.05);饲料中不同蛋白和脂肪组对淡水石斑鱼增重率、特定生长率和饵料系数的差异不显著(P0.05),48P/8L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最大。52%蛋白含量组肌肉粗蛋白含量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52P/16L组粗蛋白最大,40P/16L组粗蛋白最小。44P/16L组肌肉粗脂肪含量最大,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48P/8L组蛋白酶活性最大,显著高于除52P/8L、52P/12L和52P/16L组之外的所有组(P0.05),投喂48P/8L的饲料组脂肪酶活性和淀粉酶活性最大,显著高于其它组(P0.05)。因此,淡水石斑鱼蛋白质和脂肪的最适需求量为48%和8%。  相似文献   

20.
为探究低鱼粉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对许氏平鲉肠道结构、免疫及抗氧化能力的影响。选用体质量(36.25±0.04)g的许氏平鲉120尾,随机分为5组,每组3个重复,每个重复8尾鱼,分别投喂牛磺酸添加量为0(T1组,对照组)、0.8%(T2组)、1.6%(T3组)、2.4%(T4组)和3.2%(T5组)的试验饲料,养殖试验为期56 d。结果表明:饲料牛磺酸添加量为0.8%~1.6%时,许氏平鲉肠道消化酶(蛋白酶除外)活性及肠道皱襞高度和宽度依次达到峰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相比,饲料中添加牛磺酸可显著提升许氏平鲉肝脏酸性磷酸酶活性(P<0.05),并显著降低丙二醛含量(P<0.05),肝脏溶菌酶、过氧化氢酶和碱性磷酸酶活性在牛磺酸添加量为0.8%时达到峰值(P<0.05)。综上所述,低鱼粉饲料中添加适量牛磺酸对许氏平鲉肠道结构、免疫及抗氧化能力均有显著提升作用,根据肠道健康指标,建议许氏平鲉低鱼粉饲料中牛磺酸的最适添加量为0.8%~1.6%。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