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5 毫秒
1.
陈思行 《海洋渔业》1988,10(4):186-189
虾类是各国人民喜爱的水产品.近年来,世界虾类产量逐年上升,1970年为100万吨,1977年突破150万吨,1985年增至190万吨,其中,养虾产量占虾类总产量的7%.虾类增产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对虾类需求甚殷,从而促进了捕捞强度的增加以及新捕虾场的探捕与开发。据预测,到1990年世界虾类需求将增至190万吨。而目前普遍认为,虾类捕捞量已达极限,若要进一步增产,满足需求,  相似文献   

2.
目前,养虾业已成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重要产业。当代是信息时代,我们提供一点信息,希望能对我省发展养虾业有所裨益。现就收集到的资料,加以归纳整理,提供参考。但我们的水平不高,定有许多错处,请读者批评指正。一、世界养虾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1.发展速度迅猛,产量直线上升虾类是各国人民喜爱的水产品。近年来由于活虾和冻虾出口量增加,全世界虾类产量呈直线上升。1970年为100万吨,1977年突破150万吨(实际为165.5万吨),1985年增至190万吨,1987年已达218万吨。其中,养虾产量所占的比重也迅速地增长。在七十年代至八十年代前期,全世界养虾产量占虾类总产量的比重,一般是7%左右,至1986  相似文献   

3.
捕虾技术     
虾类是世界贸易最重要的产品之一,这一点由其捕捞蓬勃发展方面足资说明。50年代,国外捕虾50万吨,而1986年世界虾类捕捞量是190万吨,其渔获量保持了增长的趋势,同时,虾类的人工养殖将得到发展。1983年时,印度、中国、泰国、印度尼  相似文献   

4.
陈思行 《海洋渔业》1987,9(1):46-48
<正> 产销概述虾类是各国人民喜爱的水产品。近年来,世界虾类产量一直在逐年增加。1970年为100万吨,1972年为120万吨,1977年突破150万吨,1980年为165万吨,1983年增至170万吨,或者说4倍于国际市场贸易量,产值70亿美元。在170万吨虾中,养殖虾为8~10万吨,占总产量的5%。虾类产量逐年增加的主要原因是国际市场对虾类的需要量不断增加,从而加强了捕捞强度以及新渔场的探索与开发。  相似文献   

5.
1990年世界养虾总产量估计达63.3万吨,创历史最高记录,较1989年增长12%;养殖虾类的产值已达数十亿美元,仅中国、印尼、泰国和厄瓜多尔的对虾养殖产值已达3~6亿美元。目前,世界虾类总上市量为260万吨,其中养殖虾占25%.按目前的发展速度计算,到2000年世界市场所需的300万吨虾类中,养殖虾可占到50%。从事养虾的国家和地区达40余个,养殖面积超过100万公顷。东半球养虾业较发达,有养虾场16565个,养殖水面共计89.35万公顷,育苗场3300个,带头虾产量达53.5万吨,占世界养虾总产量的84.5%,主要集中在中国和东南亚;西半球有养虾场1800个,养殖水面12.945万公顷,育苗场133个,  相似文献   

6.
舒扬 《海洋渔业》1988,10(3):138-139
据美国海洋渔业署声称,到1990年世界养虾的产量可达47.5万吨,约占全球虾类产量的25%。主要产虾国是中国,厄瓜多尔、中国台湾省、印尼、菲律宾和印度。  相似文献   

7.
据FAO报道,自1977年以来,世界虾的年产量约170万吨,预计到1990年,需要再增加20万吨,而这一增加量主要通过养殖来满足。亚洲和拉丁美洲是世界主要的养虾区。在亚洲,咸淡水养虾巳成为一个规模庞大、发展迅速的行业。1984年亚洲养虾产量10.8万吨(约占世界虾产量的6%),大部分供出口,产量中的70%来自东南亚。据预测,1990年亚洲养虾产量将达23.8万吨,比目前产量增长1.2倍。1990年,印度尼西亚虾养殖产量仍居亚洲之冠,中国台湾省将并驾齐驱。泰国、中国、菲律宾、孟加拉国都将大幅度增长。  相似文献   

8.
池塘养虾业是最主要的水产养殖工业之一,从1984年到1990年,全世界的虾产量预测可增加151%,约相当于世界总产量190万吨的13.5%.  相似文献   

9.
亚洲国家的养虾业在世界养虾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据估计,1988年世界养殖虾产量为56万吨,其中亚洲国家的产量就占85.2%。对此贡献最大的是中国,其次是印度尼西亚、泰国、中国台湾省、菲律宾、印度、越南和孟加拉国。从世界捕虾业的情况来看,1987年的上市量为201万吨。仅比1984年增长9%, 而养虾1987年和1988年的增长率分別为25%和27%。由于虾供过于求,造成1989年初的市场崩溃,并影响到1990年养虾产量。  相似文献   

10.
刘左安 《海洋渔业》1985,7(2):87-87
<正> 墨西哥的虾类养殖在拉丁美洲是最有潜力的国家之一,国内的捕虾业在拉丁美洲仅次于巴西居第二位。其捕获的虾类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1982年输出的虾类超过36,000吨,其价值接近3.75亿美元。而养虾业的发展则意味着将进一步增加墨西哥虾类产量和出口换汇。  相似文献   

11.
外刊信息     
<正> 1998年全球养殖虾产量创新高 据Bob Rosenberry撰写的《1998年世界虾类养殖》一书中估计,世界养殖虾产量将在上年的66.02万t的基础上可能增幅12%,创73.72万t历史新高。增产的部分主要是由于头号产虾国泰国的增产所致,1998年该国2.5万个养殖场估计产量为21万t。 东半球养虾国1998年的产量可望达到53.02万t,较1997年  相似文献   

12.
梁文忠 《海洋渔业》1987,9(3):116-117
<正> 为了充分利用虾类资源,打破单一的作业形式,以减轻对主要经济鱼类的捕捞强度。近年来,普陀县大力发展机帆船拖虾作业,拖虾产量从1979年的0.93万吨,增加到1985年的2万吨。1986年春夏汛,在其他作业减产减收的情况下,拖虾产量达0.59万  相似文献   

13.
国际渔业     
<正> 1992年世界虾类产量1992年世界天然虾的产量继续呈下降趋势。印度虾拖网渔业令人十分沮丧,主要是些个体小的虾类。美国热带虾的产量约为6.5万吨,较1991年减产8%。墨西哥也呈减产。至于冷水性虾,却令人满意。挪威虾的产量为4.85万吨,与1991年持平。冰岛  相似文献   

14.
短讯     
<正> 养虾业前景看好 1990年养虾业将开始走出低谷,并有向上攀升之势。主要依据是:1.世界对虾需求量明显增加。美国是对虾的最大消费市场,每年达30万吨。预计世界对虾消费量年增长率在8%左右。2.各主要养虾国和地区都在持续减产,乃至供应量锐减。据报道,泰国和台湾以往各产十多万吨对虾,皆因发生对虾病变及污染日趋严重,致使养虾业不断萎缩。印度尼西亚养虾条件良好,但因财团投资经不起前几年国际市场对虾价格一再下跌,养虾情绪不振产量难于突破10万吨。  相似文献   

15.
机帆船大围缯是我市主要捕捞作业,由于黄鱼、带鱼等主要经济鱼类资源严重衰退,直接影响到我市捕捞生产的发展。为了开发利用经济价值高的大中型虾类,近年来,我们把捕虾作为海洋捕捞的重点来抓,通过引进消化,研制多种不同规格的对虾三重流刺网,在渔区进行多点捕虾试验,筛选出一种与本市现有渔船设备、渔场条件、捕捞对象相适应的对虾三重流刺网,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1988年共发展对虾三重流刺网483个单位,产量28.66吨,产值276.98万元,为我省对虾人工育苗提供了5317尾成熟的亲虾,降低了虾苗成本,促进了对虾人工养殖的发展。现将对虾三重流刺网捕捞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一、国内外对虾配合饲料发展概况世界上研究虾用配合饲料的历史不长,六十年代中期,美国、日本等国相继开始了对罗氏沼虾和日本对虾的营养研究。目前已有成虾养殖配合饲料和幼体的配合饲料—悬浮性微粒饲料。这些配合饲料的研制成功,有力推动了养虾业的发展。美国1973年养虾产量900吨,由于配合饲料研制成功,1983年养虾产量增至11000吨,计划1990年达到  相似文献   

17.
据《国际养鱼》杂志最近报道,1991年世界养殖虾产量为69万余吨,接近70万吨,比1990年63.3万吨增长9%。养虾场大部分是在亚洲,其中中国仍然是养虾产量最多的国家,虽然其总产量在1991年减少5000吨,但仍在  相似文献   

18.
据《Infofish》1988年第2期报道,亚洲十六个国家和地区,1985年虾类养殖产量达到201,000吨;预计到公元2000年虾类养殖产量将达到80万吨,其中孟加拉国养虾产量达到60,000吨,缅甸5,000吨,中国20,000吨,印度50,000吨,印度尼西亚120,000吨,日本3,000吨,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15,000吨,  相似文献   

19.
<正> 虾类是海珍品之一,其经济价值较一般鱼类高出许多,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虾类的需要量供不应求,国内外市场畅销,国际虾价节节上涨,海区虾捕获量既不稳定,且有逐减的趋势,这就促使对养虾业的重视并迅速发展.台湾自然环境良好,亚热带海洋性气候,很适合养虾.台湾省渔民养虾历史颇久,养殖的品种是以斑节对虾和刀额新对虾为主,日本对虾以及罗氏沼虾的养殖正在大力发展,目前,屏东县养殖罗氏沼虾丰收,1978年生产量30吨,1979年增至600~800吨,  相似文献   

20.
世界虾类养殖产量迅速增加,据对虾养殖产量统计,中国对虾养殖产量居世界首位,1987年中国对虾产量为8(?)5万吨,到1990年,根据现有发展水平,中国对虾养殖产量可超过20万吨。亚洲15年来,虾类养殖产量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