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影响松毛虫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因子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室内以寄主的地理种群、产卵底物、寄主卵龄期及冷藏与否、寄生蜂的饲养寄主以及蜂卵相对密度等作为试验因子,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暝的接受程度、寄生能力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蜂的饲养寄主是一个重要因子,用柞蚕卵育出的蜂比用米蛾卵育出的蜂寄生能力强约1倍多。寄主卵龄期是另一个重要因子。随着寄主卵龄的增加,蜂与寄主卵的相对接触次数、寄生成功的雌蜂比例、卵粒寄生率和每雌产卵量都急剧下降。在26℃下当  相似文献   

2.
邱中良  邱鸿贵 《昆虫天敌》1990,12(3):116-121
本文描述了群聚寄主卵和间隔分布的寄主卵对松毛虫赤眼蜂子代分配的影响。单头雌蜂产卵于群聚寄主卵时,平均每粒寄生卵的子蜂数明显少於单粒寄主卵时的子蜂数,但每头雌蜂所产的总子蜂数和被寄生的寄主卵数随着寄主卵群的卵数增加而增加。表明,雌蜂产卵于群聚寄主卵时能减少在每粒寄主卵中所分配的子蜂数,而增加寄生的寄主卵数目。密度制约是限制每头雌蜂寄生寄主卵数目的因素。在分散的寄主卵中,平均每粒寄生卵的子蜂数随着卵粒间距离增加而增加,但每头雌蜂所产的总子蜂数和被寄生的寄主卵数并没有明显地随着寄主卵粒间的距离大小而改变。可见,在分散寄主卵中,雌蜂的生殖力则是限制每头雌蜂寄生寄主数目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影响松毛虫赤眼蜂寄生亚洲玉米螟的因子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室内以寄主的地理种群、产卵底物、寄主卵龄期及冷藏与否、寄生蜂的饲养寄主以及蜂卵相对密度等作为试验因子,观察了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接受程度、寄生能力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蜂的饲养寄主是一个重要因子,用柞蚕卵育出的蜂比用米蛾卵育出的蜂寄生能力强约1倍多。寄主卵龄期是另一个重要因子。随着寄主卵龄的增加,蜂与寄主卵的相对接触次数、寄生成功的雌蜂比例、卵粒寄生率和每雌产卵量都急剧下降。在26℃下当寄主卵龄从0—6小时增加到18—24小时时,上述寄生指标就下降了一半多。而其余供试因子影响不显著。本文结果还表明,虽然亚洲玉米螟不是松毛虫赤眼蜂嗜好的寄主,但在适宜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对亚洲玉米螟的卵粒寄生率可达50%—60%,表现出一定的控制潜能,可在玉米螟防治中加以利用。  相似文献   

4.
研究表明:在松林内,14种松毛虫卵寄生蜂中有9种能寄生柞蚕卵。利用柞蚕卵作为马尾松毛虫卵寄生蜂的补充寄主是可行的。补充寄主的林地,卵蜂种群密度比对照提高0.68~1.43倍,而长年补充又比阶段补充增加1.37倍,比对照区增加2倍。林间补充寄主后提高了平腹小蜂和白角小蜂的种群密度。第一代松毛虫卵期总寄生率补充寄主区较对照区提高5.16~28.96%,第二代提高3.62~24.97%;第三代提高8~17.99%。根据卵蜂在不同生态条件下的消长规律,补充寄主的方法应有所不同,在地被物稀少的松林中补充寄主的次数应多一些,而在地被物丰富的松林中,补充寄主的次数可相应减少。  相似文献   

5.
中红侧沟茧蜂成虫日龄及粘虫幼虫龄期对寄生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室内研究了不同日龄中红侧沟茧蜂成虫对粘虫幼虫龄期的选择、寄主被寄生时的龄期对寄生蜂幼期发育历期和茧重的影响。结果表明:当寄主1~5龄幼虫同时存在时,该蜂可以寄生1—4龄幼虫,不寄生5龄;偏爱寄生2龄和3龄幼虫;对1、2、3和4龄幼虫的选择系数分别为0.21、0.31、0.27和0.21;寄主幼虫供寄生后,其寄生率随寄主幼虫供寄生时的龄期增大而下降。寄生于4龄寄主幼虫的蜂,其卵至结茧的历期显著长于寄生于2或3龄寄主幼虫的蜂;寄生4龄寄主幼虫所育出的蜂茧明显重于寄生于2或3龄寄主幼虫所育出的蜂茧。雌蜂日龄增加,寄生能力下降;但雌蜂日龄对寄生蜂子代卵至结茧的历期和茧重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6.
据《天敌昆虫图册》(科学出版社)记载,螟甲腹茧蜂Cheionus munakatae Munakata寄生于二化螟Chilo suppressalis Walker和甘蔗二点螟Chilo infuscatellus Snellen,蜂产卵于螟卵内,蜂幼虫孵化后即在寄主幼虫体内取食。从螟虫幼虫体内钻出结茧化蛹,该蜂属卵~幼虫期寄生蜂。据我们在1970~1981年间,从田间采集枯鞘、枯心于室内剥查获得的1712头二化螟幼虫进行饲养,并采用幼虫分龄饲养观察寄生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寄生桃蚜Myzus persicae(Sulzer)的单性内寄生蜂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 Ashmead的种内识别与内部竞争,研究测定不同寄主密度对烟蚜茧蜂雌蜂卵的分布影响,以及不同产卵时间间隔对自身和同种寄主识别、种内内部竞争的影响。结果显示,烟蚜茧蜂在寄主密度为30头以下时,过寄生率高于31.16%;而寄主密度为50头以上时,过寄生率低于6.64%。在24 h以上的产卵时间间隔下,烟蚜茧蜂的自身过寄生率高于37.04%,而同种过寄生率在22.45%~25.93%之间;而且龄期较高的幼虫在种内内部竞争中获胜的概率高于72.00%。表明烟蚜茧蜂在低寄主密度下倾向于过寄生,在高寄主密度下有避免过寄生的趋势;烟蚜茧蜂倾向于自身过寄生,而对同种过寄生表现出一种产卵限制;在烟蚜茧蜂的种内内部竞争中,龄期较高的幼虫一般具有优势。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寄生蜂调控寄主的免疫反应,研究了淡足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allidipes Szepligeti寄生对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幼虫血淋巴的影响。结果表明,寄生总体上降低了寄主血淋巴的黑化率;与未被寄生幼虫相比(对照),寄生蜂寄生引起寄主血细胞总数和颗粒血细胞数量下降,且寄生后第1~3 d和6 d达到显著水平;寄生蜂寄生后第1~3 d致使寄主浆血细胞数量下降,但第4 d开始寄主桨血细胞数量增高,且寄生后第6 d显著高于对照。寄生蜂寄生也改变了寄主浆血细胞和颗粒血细胞构成比例。本研究揭示了寄生蜂寄生引起寄主血淋巴黑化和血细胞数量及其构成的变化是寄主对寄生蜂入侵产生免疫响应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中间寄主对甘蓝夜蛾赤眼蜂寄生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麦蛾卵和米蛾卵作繁蜂寄主对甘蓝夜蛾赤眼蜂G和F两个品系的寄生行为是有影响的。尽管两种卵均可作为甘蓝夜蛾赤眼蜂繁蜂寄主 ,但用米蛾卵繁殖甘蓝夜蛾赤眼蜂比用麦蛾卵繁蜂更好。甘蓝夜蛾赤眼蜂G和F品系在米蛾卵上的总寄生卵量分别为 75.90粒和 67.00粒 ,明显高于在麦蛾卵上的总寄生卵量。用麦蛾卵和米蛾卵作繁蜂寄主 ,将甘蓝夜蛾赤眼蜂G和F品系各 20头进行5d的逐日寄生试验 ,结果表明 :每日平均的寄生卵量、子代羽化率、子代发育历期以及子代性比均随寄生日期的推延而降低。  相似文献   

10.
夜蛾黑卵蜂寄生草地贪夜蛾和斜纹夜蛾卵的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9年7月,我们在贵州黔东南地区采集的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块内发现1种卵寄生蜂,经分子鉴定确认为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为验证该蜂对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效能,本研究以草地贪夜蛾卵为主要研究材料,以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卵为对照,统计了夜蛾黑卵蜂对这两种寄主卵的卵粒寄生率、单卵出蜂数、雄性比和个体大小等指标。结果显示,夜蛾黑卵蜂对草地贪夜蛾卵和斜纹夜蛾卵的卵粒寄生率均可达到95%以上。与斜纹夜蛾卵相比,草地贪夜蛾卵育出的子代蜂个体较大,但单卵出蜂数相对较低。结果说明夜蛾黑卵蜂是草地贪夜蛾潜在的高效生防作用物,斜纹夜蛾卵可以作为替代寄主用于繁育夜蛾黑卵蜂。本研究将为我国利用夜蛾黑卵蜂防治草地贪夜蛾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柞蚕Antheraea pernyi灰卵(工厂化繁育赤眼蜂过程中广泛存在的一种感病寄主卵)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及其繁育子代蜂寄生能力的影响,以柞蚕灰卵作为供试寄主,健康卵作为对照,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研究松毛虫赤眼蜂对其的寄生选择与适应性,并比较灰卵和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1、2、3日龄米蛾Corcyra cephalonica卵的寄生能力。结果表明,在无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0.0%、54.1%、39.3头和48.7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达到96.0%、93.0%、82.5头和96.8头。在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上的寄生率、羽化率、单卵出蜂数和总蜂数分别为33.3%、27.1%、24.7头和52.2头,而在健康卵上分别为68.0%、86.3%、60.6头和74.2头。在无选择和双向选择条件下,松毛虫赤眼蜂在灰卵和健康卵上的发育历期和后代雌性比均不存在显著差异,但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1、2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则显著低于健康卵繁育的子代蜂,且后者对米蛾卵的寄生数随着米蛾卵日龄的增加呈逐渐下降趋势,而灰卵繁育的子代蜂对0、3日龄米蛾卵的寄生数要显著高于1、2日龄的。表明柞蚕灰卵会对松毛虫赤眼蜂的寄主选择与适应性以及子代蜂的寄生能力产生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2.
寄主抗药性对菜蛾绒茧蜂寄生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察了在使用氰戊菊酯的条件下 ,小菜蛾抗药性对菜蛾绒茧蜂寄生能力的影响。在杀虫剂作用下 ,用抗性寄主饲养的菜蛾绒茧蜂RRC品系对抗性寄主RRP品系幼虫的寄生率达89% ,寄主幼虫死亡率仅 5% ,比RRC对小菜蛾敏感品系SSP幼虫寄生时、或用SSP饲养的菜蛾绒茧蜂SSC品系对SSP寄生时的寄生率显著要高 ,寄主死亡率显著要低。表明杀虫剂存在时 ,寄主抗药性使其具较高存活率而给寄生蜂提供更多的寄主 ,有利于寄生蜂的繁衍。方差分析结果显示 ,小菜蛾品系及蛾×蜂互作对供试小菜蛾幼虫的被寄生率及死亡率均有显著影响 ,表明小菜蛾抗性改变了其对菜蛾绒茧蜂的适合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菜蛾盘绒茧蜂的主要寄生因子(多DNA病毒、毒液和畸形细胞)对寄主小菜蛾生长和发育的影响.通过利用结合假寄生和过寄生方法,证明寄生蜂寄生因子对寄主生长和发育有明显影响.结果显示,假寄生初期,寄主体重降低;但到后期,当未寄生寄主正常化蛹后,假寄生寄主继续取食、发育,寄主末龄幼虫期显著延长,不能化蛹,成为超重幼虫,最大体重可达10.52mg.正常寄生后,寄主的发育与未寄生寄主相比,始终处于抑制状态.过寄生对寄主生长、发育的抑制程度加剧.研究结果表明,假寄生与正常寄生后寄主的生长和发育有明显差异,这种差异的部分原因可能是由畸形细胞引起的.  相似文献   

14.
在华北地区枣园中,发现了绿盲蝽的一种卵寄生蜂,形态鉴定为盲蝽黑卵蜂Telenomussp.。直接观察寄生蜂羽化情况表明,绿盲蝽越冬卵中盲蝽黑卵蜂的寄生率为0.67%~1.25%。设计了盲蝽黑卵蜂的特异性引物,对绿盲蝽越冬卵的分子检测显示,寄生率为13.04%~23.91%。与直接观察方法相比,分子检测技术能更加准确地评估盲蝽黑卵蜂对绿盲蝽卵的寄生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日本细毛环腹瘿蜂Leptopilina japonica是斑翅果蝇Drosophila suzukii的优势寄生性天敌之一, 对斑翅果蝇具有良好的生防潜力。为更好地利用日本细毛环腹瘿蜂防控斑翅果蝇, 本研究在室内观察了日本细毛环腹瘿蜂的行为活动和生长发育特征。采用室内接虫法研究了该蜂对斑翅果蝇2龄幼虫的寄生能力。分别运用Holling Ⅱ型圆盘方程、搜寻效应方程和Hassell-Varley模型拟合分析了日本细毛环腹瘿蜂的寄生功能反应、搜寻效应和自身密度干扰效应。结果表明:日本细毛环腹瘿蜂的寄生功能反应符合Holling Ⅱ模型, 其拟合方程为:Na=0.70N/(1+0.03N); 寄生效能(a/Th)为15.78; 在一定空间内, 寄生蜂的寄生量随寄主密度增加而增大, 至寄主密度达25头/罐后寄生量趋于平稳; 寄生蜂的搜寻效应随着寄主密度的增加而减弱; 当斑翅果蝇的密度分别为10、20、30头/罐时寄生蜂自身密度干扰模型分别为E10=0.487 8P-0.871 3; E20=0.442 0P-0.676 8和E30=0.346 2P-0.433 7, 在同一寄主密度下, 日本细毛环腹瘿蜂的寻找效应均随自身密度的增加而减弱。日本细毛环腹瘿蜂对斑翅果蝇2龄幼虫具有较好的寄生效能, 但寄主密度较大会导致日本细毛环腹瘿蜂的寄生效能减弱, 随着寄生蜂自身密度的增加, 其种内个体间会出现干扰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被认为是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卵期的高效寄生蜂。明确夜蛾黑卵蜂基本生物学特征将为其繁育及应用提供重要参考。本研究对雌、雄蜂外部形态及雌蜂寄生行为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1、除雌蜂产卵器和雄蜂外生殖器等第一性征外,夜蛾黑卵蜂雌、雄蜂个体还具备一些典型的第二性征,可通过触角环节数量、触角棒节和柄节形态以及足和触角的颜色进行区分。2、在同一卵块上,雄蜂先于雌蜂羽化,并撕咬寄主卵壳协助雌蜂羽化;雌蜂羽化后雄蜂会立即求偶并与其交配。3、夜蛾黑卵蜂雌蜂通过利用寄主卵表鳞毛空隙、主动清理鳞毛和移动表层卵粒3种行为策略实现对大部分草地贪夜蛾卵的寄生。本研究建立了夜蛾黑卵蜂雌、雄蜂的鉴别方法,并明确了雌蜂应对夜蛾黑卵蜂卵表结构防御的行为策略。  相似文献   

17.
平腹小蜂和荔枝蝽象卵壳构造扫描电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我国,利用平腹小蜂防治荔枝蝽象已得到广泛的应用。人工繁殖平腹小蜂常以柞蚕卵和蓖麻蚕卵为寄主。在野外,平腹小蜂主要寄生于荔枝蝽象卵内,发育成蜂后破卵壳而出。寄生蜂产卵时先要刺破寄主卵壳,因此寄生蜂的寄生与寄主卵卵壳的结构关系密切。本文是平腹小蜂及其寄主荔枝蝽象卵壳结构研究的结果,主要是利用扫描电镜观察两种卵的表面花纹,受精孔和气孔结  相似文献   

18.
卷叶螟绒茧蜂Apanteles derogatae Watanabe是棉大卷叶螟Sylepta derogata Fabricius幼虫期的一种重要内寄生蜂,对棉大卷叶螟种群有较好的控制作用。在实验室条件下,运用人工接虫观察法研究卷叶螟绒茧蜂对棉大卷叶螟幼虫的寄生行为。结果表明,该蜂搜寻寄主的时间平均为2.38 min,处理寄主的时间仅需0.86 min;寄生寄主的最适龄期为寄主2龄幼虫;对1龄幼虫的致死率达32%,但其寄生率仅为16%,其余16%的个体为穿刺致死。饲喂蜂蜜水能显著增加该蜂的产卵量,延长其产卵历期和增强其穿刺能力。寄生蜂的寄生能力与寄主密度的关系呈抛物线型:在寄生蜂均为16头/m~3雌蜂条件下,当寄主密度从80头/m~3增加到320头/m~3时,寄主的被寄生个体数随之增加,但当寄主密度超过320头/m~3后,寄主的被寄生个体数反而随寄主密度的上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9.
印巴黄蚜小蜂 Aphytis melinus DeBach 在茶长本圆蚧 Abgrallaspis cyanophylli(Signoret)雌成蚧不同时期的产仔蜂总数、寄生介壳虫数和平均每蚧寄生子蜂数以卵成熟期寄主居首位;产卵和出爬虫期寄主居次;发育早期雌成蚧居三。产生的寄生蜂子代雌性比率排列顺序与此相反。在二龄蚧虫,被寄生数最少,子代均为雄蜂。羽化4、12、24和48小时后的印巴黄蚜小蜂分别在卵成熟期寄主首次产卵24小时,结果表明:随着羽化后首次产卵时间的推移,平均每蚧寄生卵数增加,而产于寄主虫体背面与腹面卵的比率降低。  相似文献   

20.
蜚蠊旗腹蜂[Evania appendiganter(L.)]是蜚蠊卵荚寄生蜂的一种。在浙江省已有4个地区(上虞县、杭州市、温州市、台州地区)发现有分布。该蜂主要以美洲大蠊(Periplanetaamericana)卵荚为寄主,其它寄主有褐斑大蠊(Plattina concinna)、黑胸大蠊(Perip-laneta fuliginosa)。该蜂在国外也有广泛分布。寄主有澳洲大蠊(P.australasiae)、东方蠊(Blatta orientalis)和德国小蠊(BIattella germaniaa)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