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梅”(Wrightia Raligiosa)系夹竹桃科倒吊笔属植物。“水梅”盆景树干苍老,盘根错节,枝繁叶茂,生长旺盛。开花时串串白花,花香扑鼻,是新加坡及东南亚一带主要的树桩盆景材料,深受人们喜爱。这次展出的水梅盆景是新加坡盆景协会的创始人、原新加坡盆景协会会长莫泽熙先生于2002年赠送给上海植物园的,全部是他亲自培育了40多年的盆景精品,具有观赏和研究价值。“水梅”是热带植物,上  相似文献   

2.
12月9日,经国家邮政局批准,中国集邮总公司发行的“刘传刚盆景艺术个性化邮票”,在海口市举行隆重的首发式。海南省邮政票品局局长陈凤杰、省林业局副局长周燕华、吴华盛等领导及中国盆景艺术大师王选民、新加坡盆景大师朱勤飞等可外盆景界人士共100余人出席了首发式。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贺淦荪教授也发贺信以祝贺。  相似文献   

3.
有朋友说:大型、超大型盆景,是大城市的需要,是高楼、广场的需要,是现代经济、生活的需要。我移居上海一年多来,所了解到的情况并不是这样,未见上海兴盛大型、超大型盆景,倒是中型、小型、微型盆景占据主流。 上海植物园著名的盆景园中,所展示的盆景作品虽然历史跨度较长,但未见到特大规格的盆景。走访了上海几个新朋友的个人盆景园,所见到的皆是中型、小型、微型盆景。  相似文献   

4.
《中国花卉园艺》2010,(15):15-17
盆景是我国传统的艺术珍品,它以树木、山石等为素材,经过艺术处理和精心培养,在盆中集中典型地再现大自然神貌,犹如立体的山水画。中国盆景“滥觞于汉晋,形成于唐,发展于宋元,兴盛于明清,近代一度衰落,今又复兴”。扬州盆景几乎与中国盆景同步,是中国盆景的先驱和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亚太地区盆景、赏石会议暨展览会是世界园艺界的重要活动之一。前三届会议分别在印尼、香港和新加坡三地举办。中国代表团于1995年5月26日至6月1日赴新加坡参加了第三届盆景大会。上海植物园副园长陆明珍女士是当时中  相似文献   

6.
笔者还没有从余秋雨《道士塔》中王道士用石灰粉刷洞窟,毁坏世界文化遗产的愤怒中走出来.当“文化苦旅”的脚步迈入苏州虎丘万景山庄的时候,再次惊闻,被称为民族文化的活标本,具有500年树龄的盆景《秦汉遗韵》,还有五针松盆景《云蒸霞蔚》等五盆国宝级珍品相继死亡,笔者的脚步再也迈不动了.  相似文献   

7.
《中国花卉盆景》2006,(9):27-27
一、名扬中外的如派盆景花木是如皋的传统特色产业,栽培历史悠久。如派盆景始于宋代,到明朝进入发展盛期。明朝嘉庆年间的《如皋县志·产物》就记载了20多种花木盆景。清朝时,扬州的盐商对如皋的盆景犹为钟爱,所以当时如皋的盆景多数是销往扬州的。但如皋成为花木盆景之乡则是近20年的事,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形成了新的盆景流派——如派盆景。如派盆景以“两弯半”为重要标志,“云头雨足美人腰”,具风、雪、雨、露之姿。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如皋盆景在意大利、荷兰、新加坡、日本等国际花卉博览会上,共获得了7个金奖,3个优秀奖,2个银奖,5个铜奖,在国内先后获得了100多个  相似文献   

8.
在盆景创作中,往往需要根据既得材料的自身条件来决定创作什么样的盆景,称做“因材立意”。山水盆景《巴山夜雨》便是“因材立意”,即兴创作的一个实例。  相似文献   

9.
正确认识盆景分类,让盆景爱好者走出思想误区,实践误区,很有必要。由于中国水旱盆景和山石盆景普及的时间较晚,人们对传统盆景的概念,通常是指单一的树木造型,俗称“盆栽”“树木造型”“树桩盆景”。  相似文献   

10.
银杏,俗称白果,银杏树可以培植、造型成为雄姿浓缩的古态盆景。基干龙钟苍老,嫩枝绿叶奇特幽雅.弯挺自如,疏密如画,野趣横生。银杏品种较多,培植或制作银杏盆景,应取“乳铃银杏”,此类银杏树皮呈乳头状下垂,为银杏珍品;另一种为“实成银杏”,树干矮,高仅尺余,尚能结果,专供培植观果盆景之用。银杏对土壤、气候条件要求不严,北至沈阳,南至两广均可培植。喜阳光,耐旱,耐寒,不耐荫,忌水涝。繁殖方法有播种、扦插、分蘖、嫁接,以播种为主。选用粒大饱满发芽率高的白果。播种前将白果  相似文献   

11.
对于中国山水盆景起源这个学术问题,国内一直处于争鸣之中。归纳起来有4种说法。一说起源于晋代。《盆景》一书认为《南齐书》中曾记有‘会稽剡县刻石山,相传为名’,这可以算是盆景假山的滥觞”。另一说起源于夏朝,《岭南盆景》一书载:“盆景起源……有近400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12.
真正的盆景精品都有一种“遗世独立”之美,它的美甚至让人敬畏,让人有点不敢亲近。因为,“一切完美的事物皆属于超人的境界(张爱玲)”。可能就是这个缘故吧,作为盆景“读者”的我,往往更喜欢盆景爱好者的初成之作,因为不成熟的“手艺”里,包含着苦涩、朴拙、窘迫甚至冒险,然后达到初步的“圆满”,那种“可爱”,那种“可亲”,往往使人动容。  相似文献   

13.
附石盆景是中国盆景中的一门传统技艺,它通过树与石的互相依附,紧密配合,去开拓盆景艺术的表现范围,增强盆景的表现力。柽柳作为河南盆景的地方树种之一,在历次盆景展出中受到盆景界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张瑞堂先生的《丰收在望》开创了柽柳“垂枝式”盆景的先河,王选民大师又进一步深化,细作了柽柳的“垂枝式”,使柽柳得到了升华。除做“垂枝式”外,柽柳还可作“仿松式”、“朵云式”、“自然式”等等。  相似文献   

14.
枸杞是大家熟知的盆景素材。与《中同花卉盆景》结缘久了,受到它的熏陶,总不时地想动动手,搞些“小制作”。如今制作了一件所谓的作品,希望大家能给予批评和指教。同时也想与初学盆景制作的朋友尤其是北方的朋友相互交流,共同提高。  相似文献   

15.
2009年金秋时节,在庆祝共和国建国60周年的喜庆日子里,美丽的天然“山水盆景”——鹭岛,迎来了“首届海峡两岸(厦门)盆景精品展”。一时间。鹭岛上汇集了来自福建、广东、台湾的270多盆树桩盆景,吸引了海峡两岸数十名盆景艺术家前来交流技艺。  相似文献   

16.
我的恩师贺淦荪先生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倡动势盆景,走树石、丛林组合多变之路,并留下了精辟的论述:“树石盆景能充分表现自然美、高度创造艺术美和意境美。一传自然之神,二传作者之神,两神于一体。融作品思想性、艺术性于一炉,既弘扬民族文化,又展现时代精神。”过去的盆景分类,忽视了树石结构的盆景类别简单地称为石上式、附石式,不是归类于树桩盆景,就是纳入山水盆景或水旱盆景。  相似文献   

17.
近几年来,我国北方盆景界频频出现“南热北冷”的议论和慨叹。 不容否认,在盆景人口、盆景市场、经典作品诸多方面,北方较之南方的差距日趋拉大,可谓“南热北冷”。作为身处北方的一位盆景工作者,就此浅谈一二,望业界同仁指正。  相似文献   

18.
4月,位于北京东部的朝园花卉收藏品市场,举办了一次由北京多位盆景赏石名家、花鸟画家及紫砂盆收藏家等参加的精品盆景、古盆艺术展。展览主要展示非常精致、难得面世的小型树桩盆景、赏石、紫砂古盆、花鸟画等。仅盆景就有近百件,涉及30多个树种。既有上一代盆景艺人的遗作,又有百年以上树龄的珍品,其中不乏在国内盆景大展中获奖的精品,当然大部分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重要性的认识,封山育林的规模不断扩大,禁止“生桩”经营,控制山区乱挖滥伐已成必然趋势。当然,“生桩”源头枯竭也给树桩盆景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人工“造桩”便成了盆景树材的有效补充。笔者于20年前就开始探索苗木扦插之术,通过实践,感受颇深。我认为这是一条既符合国家环保政策,又能繁荣盆景事业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20.
近几年来在《中国花卉盆景》和《花木盆景》中,不时有一些有关“文人树”的文章和所谓“文人树盆景”作品出现。应该说是中国盆景艺术创新中出现的大喜事,或者说是中国盆景文化自然进化的必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