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通过观测试验对地枫皮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地枫皮种子于3月中旬,气温20℃左右时开始萌发,发芽率高,发芽势和发芽指数低,平均发芽天数长。地枫皮幼苗子叶期约2个月,之后每2个月左右萌生一次枝梢,一年萌生3次梢;幼苗适宜在20℃以上的气温条件下生长,当气温为10~20℃时幼苗生长缓慢,10℃以下则几乎停止生长。一年生地枫皮幼苗的地下部分长度大于地上部分高度,干质量则是地上部分大于地下部分,根冠比为1∶7;其叶绿素含量高,叶绿素a/b值低,具有一定的耐阴性。根据地枫皮幼苗生长特性,在育苗期应加强水肥管理,促使其地上部分和地下部分协调生长,同时可通过适当遮阴提高幼苗成活率。  相似文献   

2.
通过控制不同土壤相对含水量,研究土壤水分对喀斯特山顶植物地枫皮种子萌发和早期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地枫皮种子在40%~90%土壤含水量范围内均能萌发,其中60%和70%相对土壤含水量下的种子萌发率最高。干旱胁迫下,地枫皮种子的萌发开始时间和萌发持续时间均显著延长,土壤含水量低于40%时种子不能萌发,但水分胁迫解除后能恢复萌发,且萌发开始时间和萌发持续时间均显著缩短。地枫皮早期幼苗在40%~100%土壤含水量范围内均能生长,其中70%相对土壤含水量下的长势最好,地上和地下部分积累的生物量最多,低于和高于该水分范围,其生长均受到显著影响。地枫皮幼苗的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均随干旱程度的加深呈显著上升的趋势,增强了干旱胁迫下的渗透调节能力。随着干旱强度的加深,地枫皮早期幼苗的丙二醛含量上升,渗透调节物质的增多对早期幼苗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但仍受到了较大的过氧化伤害,进而影响到生长与生物量积累。  相似文献   

3.
镍胁迫对玉米幼苗氮、磷、钾积累与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发现吉林省黑土中镍含量逐年增加,造成土壤理化性质恶化和玉米产量、品质降低,因此,了解镍胁迫对玉米植株生长特性的影响有重要意义。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镍浓度(0、50、100、200、400 mg/kg)胁迫处理下玉米植株各部位的生物量、生物量分配格局以及氮、磷、钾积累和分配特征。结果表明,(1)镍浓度为50 mg/kg时,增加了玉米幼苗根、茎、叶生物量和总生物量,镍浓度大于50 mg/kg时,减少了各部位生物量及总生物量;(2)各部位对镍的吸收和积累随土壤外源镍浓度的增加而增加;(3)镍浓度为50 mg/kg时,增加了各部位的钾含量和根、茎钾的积累比例,而植株中的氮、磷含量随土壤中镍含量的增加呈降低趋势。因此得出,镍浓度为50 mg/kg的处理增加了玉米植株的生物量、根茎叶中钾含量及养分积累,改变了养分在玉米植株内的分配格局,而浓度大于50 mg/kg时抑制了玉米生长,降低了根茎叶中氮和磷的含量及积累。  相似文献   

4.
张家界不同植烟土壤类型腐殖质的组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田间调查、取样及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张家界5种不同植烟土壤类型的腐殖质含量、组成、性质。结果表明:胡敏酸碳含量由高到低为:黄壤>水稻土>黑色石灰土>红壤>紫色土;富里酸碳含量由高到低为:黄壤>水稻土>红壤>黑色石灰土>紫色土;胡敏素碳含量由高到低为:黑色石灰土>黄壤>水稻土>红壤>紫色土;胡敏酸/富里酸(HA/FA)为:黑色石灰土>紫色土>水稻土>红壤>黄壤。松结态腐殖质碳含量为:黄壤>黑色石灰土>水稻土>红壤>紫色土;紧结态腐殖质碳含量为黑色石灰土>黄壤>水稻土>红壤>紫色土;稳结态腐殖质碳含量为:红壤>黑色石灰土>黄壤>水稻土>紫色土;松/紧比值由高到低依次为:紫色土>红壤>水稻土>黄壤>黑色石灰土。这说明5种植烟土壤类型中黄壤的腐殖质含量最为丰富,紫色土的腐殖质品质最好,水稻土和黑色石灰土的腐殖质含量和品质均为中等,红壤最差。各腐殖质组分与有机质之间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胡敏酸和松结态腐殖质可作为衡量植烟土壤肥力的表征指标。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目的为筛选出适宜红海榄幼苗生长的基质,提高栽培效率和幼苗的环境适应能力。本研究设置沙、沙:泥(7:3)、沙:泥(3:7)、泥4种不同基质配比,测定红海榄幼苗在不同基质配比条件下的生长指标、生物量、根系形态指标及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沙:泥(7:3)处理的红海榄幼苗具有较高的生长指标、根系指标、生物量、光合色素含量和活性氧清除能力,有利于生长发育。随着泥比例增加,红海榄幼苗各项生长生理指标均下降。沙的养分含量较泥低,生长后期应密切注重养分的需求程度,及时补充养分输入。主成分综合得分排序显示,沙:泥(7:3)基质处理是红海榄的最佳育苗基质。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AM真菌Glomus versiforme在缓解连作障碍中的潜力,以黄瓜为试验材料,于黄瓜播种同时接种G.versiforme,并设立相应对照,苗龄40天时,将幼苗分别移栽至自然连作土与灭菌连作土上,研究2种土壤条件下G.versiforme对黄瓜幼苗的生长,氮磷养分吸收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G.versiforme对幼苗地上部与根系生长的影响因土壤条件而异。出苗第55天时,连作土上接种G.versiforme的幼苗地上部生物量是其相应对照的1.81倍,且该处理与灭菌土上菌根化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同时,灭菌土上接种G.versiforme的幼苗根系生物量是连作土上菌根化处理的1.22倍,是连作土上非菌根化处理的2.11倍。连作土上菌根化幼苗地上部生物量的显著积累与G.versiforme对幼苗叶片中氮营养的改善有关,与此同时,灭菌土上G.versiforme可促进根系对磷的吸收。此外,接种G.versiforme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环境,使连作土中的细菌数量增加,真菌数量降低。土壤灭菌处理或将菌根化幼苗移栽于连作土壤上均可有效缓解设施黄瓜连作障碍。  相似文献   

7.
领春木幼苗形态及生物量分配对光环境的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了旷地、林窗和林下三种不同生境中,领春木(Euptelea pleiospermum Hook.f.et Thoms.)幼苗的生长、形态特性、生物量及其分配对不同光环境的响应。结果表明,1)光资源不足的情况下,领春木幼苗生长受到抑制;2)生长于林窗的领春木幼苗有更多纵向生长趋势以获取更多的光资源,并通过增加叶片数和总叶面积来提高对光能的利用;3)领春木幼苗通过提高根生物量比和降低比叶面积,减小强光对幼苗的损伤;光强较弱时,则是将更多的生物量投资于地上部分,主要用于高生长和叶生长,以增加对光辐射的吸收。领春木生长环境光照偏弱,但其幼苗适于生长于光照偏强的环境,这可能是领春木幼苗在其种群更新中受到光环境抑制的原因,加上对成年植株及其生长环境人为的破坏,可能是导致领春木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
NaCl和Na2CO3胁迫对菊芋幼苗生物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丽娜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9):215-218
采用无土盆栽方式,以菊芋为材料研究不同浓度的NaCl,Na2CO3胁迫下菊芋幼苗总鲜重、根、茎、叶鲜重、干重、叶绿素含量等生物量变化。结果表明:低浓度25mmol.L-1的NaCl促进幼苗的生长,与对照相比生物量略增;当NaCl浓度为100mmol.L-1~200mmol.L-1时幼苗的生长受到抑制,生物量、叶绿素含量呈降低趋势,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当NaCl浓度>200mmol.L-1 生物量突增。低浓度的Na2CO3促进幼苗的生长,当Na2CO3浓度>20mmol.L-1幼苗的生长受到抑制,随浓度的递增生物量呈下降趋势,叶绿素含量也呈下降趋势。菊芋幼苗受碱胁迫比受盐胁迫强烈,说明菊芋幼苗具有很强的耐盐性。  相似文献   

9.
施氮对‘青引1号’燕麦生物量积累及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青引1号’燕麦(Avena sativa‘Qingyin No.1’)采用不同施氮处理,探讨氮肥处理下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和分配规律,以了解燕麦生物分配格局对氮肥响应机制,为燕麦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影响了‘青引1号’燕麦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和分配,在施氮75 kg/hm~2时茎、叶、穗、根和总生物量积累最高,分别达到1332.97、375.53、587.52、205.20、2501.22 g/m2;茎、叶、穗和根分配分别在30、60~90、90~120、0~60 kg/hm~2施氮处理下较高。‘青引1号’燕麦随生育期推进,总生物量、茎、根生物量呈先慢后快的增长变化,叶生物量呈先增后降的变化,穗生物量呈持续增加的变化。乳熟期生物量分配模式表现为茎穗叶根;茎、叶、穗和根生物量间均呈异速生长关系,茎、穗生物量的积累高于根,而叶生物量的积累则低于根。各器官在不施肥状态下的形态可塑性高于施肥处理。  相似文献   

10.
不同龄级辽东栎幼苗根系形态对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究混交林内辽东栎实生幼苗高死亡率的原因,以植物根系生长为切入点,探讨实生幼苗根系的变化规律,以期了解根系形态对幼苗生长的影响,对黄土高原子午岭地区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辽东栎(Quercus liaotungensis)混交林中3个龄级(1龄、2龄、3龄)辽东栎实生幼苗的形态、生物量、根系长度和表面积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龄级的增加,幼苗根冠比、根系长度与表面积呈上升趋势,表明2、3龄幼苗地下部分需要更多的光合产物。幼苗根系形态研究表明,随龄级增加,根系组成变化使幼苗细根细化,这将导致幼苗生物量分配趋向地下。根系细化与细根表面积减小对于根系的稳定性与吸收作用均有影响。相关分析表明,地上生物量与根系形态间存在相关性,但并非线性,表明根系形态与生物量间关系复杂,应用连续测定与控制试验将有利于揭示两者之间深层次的关系。混交林内,幼苗根系形态的变化对其稳定性和幼苗生物量分配均产生影响,但此类影响是复杂的。对于根系变化如何影响幼苗生长及其对资源的竞争能力,还需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相似文献   

11.
匡双便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16):231-237
通过研究不同颜色滤光农膜大棚对三七种苗形态和生物量的影响,从而为三七健康育苗选择适合颜色农膜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采用红、橙、黄、绿、青、蓝和紫色农膜搭建三七生长棚,在三七种苗子条膨大中期,测定与分析不同彩色农膜下三七种苗的形态特征和生物量积累。结果表明,在红色和橙色农膜大棚下三七种苗株高和冠幅最大;根数、根长及块根直径在青色农膜大棚下具有最大值;在黄色农膜大棚下三七种苗茎粗显著大于其它颜色农膜大棚下的三七种苗的茎粗;在蓝色农膜大棚下叶绿素含量相对值最高;橙色、黄色、青色和紫色农膜大棚下生物量积累最大;与其它颜色农膜相比,青色和黄色农膜下三七生物量根重比较大,绿色农膜大棚下叶重比较大。总的来看,在橙色、黄色、青色和紫色农膜大棚下三七种苗生长较好。  相似文献   

12.
文冠果幼苗对盐胁迫的生长策略响应和耐盐性阈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盐胁迫对文冠果幼苗生长影响,对不同浓度配比(0%、0.2%、0.5%、0.8%) 盐分(NaCl:Na2SO4=9:1)胁迫处理下一年生文冠果幼苗的存活率、苗高、地径、生物量、根冠比、茎叶比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幼苗生长指标呈现逐渐下降趋势,生长明显受到抑制,在轻度盐胁迫(0.2%)处理下,地径、根系干重、根冠比高于对照;而中度(0.5%)和重度(0.8%)胁迫处理幼苗各生长指标均显著低于对照。对照、轻度和中度胁迫幼苗存活率为100%,重度胁迫幼苗存活率下降明显。试验表明在盐胁迫条件下,轻度胁迫对幼苗存活和抑制作用弱于中度和重度胁迫,当幼苗受轻度胁迫后通过增粗茎干,增加根系的生长发育,来维持幼苗的正常生长;将总生物量抑制率为50%的盐浓度定义为该幼苗的耐盐性阈值,文冠果幼苗的耐受阈值的盐浓度为0.8%。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旨在探明无基质营养液育苗中可溶性盐浓度(EC值)对南瓜幼苗生长和荧光特性的影响,为育苗产业数字化升级提供理论基础。以‘香蜜’小南瓜为供试材料,采用不同EC营养液进行培养,分析南瓜幼苗生物量、表型指标、快速光曲线等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EC显著影响南瓜幼苗生物量、根冠比、叶面积、根系结构。生物量、叶片参数、根系结构指标数值随EC增加均有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EC值为5 ms/cm时综合表现最优。根冠比随EC值增加而增加。Fv/FmY(II)、Y(NO)以及快速光曲线随EC值的变化与南瓜幼苗的生物量参数及表型参数变化趋势一致,但是响应速度更快。本研究探明了南瓜无基质营养液育苗的最适EC值为5 ms/cm,证明叶绿素荧光参数能直观、快速地反映EC值对植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沙埋对毛乌素沙地沙芥和斧形沙芥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沙生植物幼苗对沙埋逆境的适应机理,以中国特有种沙芥(Pugionium cornutum L.)和濒危种斧形沙芥(Pugionium dolabratum Maxim)为研究材料,取自然生境的沙土,采用人工模拟试验,研究沙埋对沙芥、斧形沙芥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遭受沙埋后,沙芥和斧形沙芥幼苗节间伸长的顺序均为T2/3>T1/2>T1/3>T0。沙埋深度在沙芥与斧形沙芥幼苗高度的1/3、1/2时,幼苗存活率100%,地上干重、总生物量、叶面积增长百分率、每天净增加的生物量和每天单位面积所固定的净光合产物均明显高于对照,根冠比显著低于对照;沙埋深度在幼苗高度2/3时,沙芥和斧形沙芥存活率分别为80%、60%,以上各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根冠比显著高于对照;全部沙埋时,均不能成活。本研究说明,沙芥、斧形沙芥幼苗对沙埋具有较强的适应性,当幼苗遭受到沙埋后,沙芥、斧形沙芥延长了节间伸长和分配较多的生物量用于地上部分的生长,这种生长方式和分配模式可能是沙芥和斧形沙芥幼苗对沙埋环境的重要适应对策。  相似文献   

15.
施肥对烤烟生长及根际土壤磷钾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施肥处理对烟苗生长和根际磷钾养分的影响,采用根箱培养技术,设置有机肥、化肥、有机无机配施、不施肥(对照)4种施肥处理。结果表明,在有机无机配施的处理中,烟苗的生物量、磷钾吸收量均高于其他处理,比对照分别提高了1.2倍、1.5倍和1.7倍。在烟苗根系附近,土壤有效磷钾的含量低于远根区,说明烟苗的吸收速率大于土壤供应速率,合理施肥成为调节烤烟根区磷钾营养的重要手段。根际Ca-P和O-P含量比较稳定,为土壤潜在磷源。有机无机配施提高了烟苗根际有效磷的含量,近根区的Al-P、Fe-P显著降低,酸性磷酸酶活性显著提高,说明有机无机配施增强了烟苗利用Al-P、Fe-P和有机磷的能力。在生产实践中,提倡化肥与有机肥的合理配合施用,对于保持土壤养分的持续供应、提高磷钾利用效率、促进烟苗的生长发育和生产优质烤烟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为探索蚯蚓粪用于葡萄扦插苗栽培基质的最佳配比,以1年生‘紫甜’葡萄扦插苗为试材,对蚯蚓粪、草炭与园土进行不同配比,共设计6个不同的基质处理,并以不加蚯蚓粪的基质为对照,探究蚯蚓粪及含不同比例蚯蚓粪的基质,对葡萄株高、径粗、节间长等生长指标及对根长、根表面积等根系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较于其他基质下的扦插苗栽培效果,葡萄苗栽培基质中蚯蚓粪、草炭与园土的配比为2:3:1时,扦插苗生长指标及根系指达到最佳,可为葡萄育苗基质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氮素与土壤类型对水稻秧苗素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2种类型土壤中氮肥用量对水稻秧苗素质及养分吸收特性的影响,试验以中晚熟品种辽粳401为试验材料,选用黏质土和砂质土2种土壤类型,采用随机区组方法研究了4个氮肥处理对水稻秧苗素质及养分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黏质土为基质育秧干物质积累量明显大于砂质土培育的秧苗,更有利于秧苗地上部与根系的生长、干物质量的积累及对养分的吸收。播后20~30d期间,黏质土培育秧苗的秧苗素质、根系形态、干物质量呈上升趋势,砂质土培育秧苗生长规律与黏质土处理基本一致,25d前秧苗生长缓慢,而在25~30d期间,秧苗迅速生长,干物质积累量明显不足。施氮量在4g/盘条件下,秧苗素质、根系形态与干物质量最佳,黏质土、砂质土培育秧苗总吸氮量最大分别为4.24、4.03g/盘,故施氮量4g/盘可以满足秧苗对氮素的需求,同时,也可以提高氮素的利用效率,减少氮肥损失。  相似文献   

18.
为了科学培育闽楠大容器苗,在福建沙县进行了闽楠大容器苗移植方法和光照条件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采用1年生美植袋苗移栽的方法可提高成苗率;美植袋苗移栽法、空气切根处理和带肥移植等能显著提高苗木的苗高、地径、总生物量、地上和地下生物量以及根冠比和质量指数;光照条件对闽楠大窗器苗的苗高、地径、总生物量、地上和地下生物量和质量指数有着显著性以上的影响,但对根冠比无显著性影响,最佳的光照条件为50%全日照。采用美植袋苗移栽法、空气切根处理、带肥移植等培育措施和50%全日照可提高闽楠大容器苗培育成效。  相似文献   

19.
不同育苗基质对擎天树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探索擎天树人工育苗技术及筛选其适宜的育苗栽培基质,以黄心土、草皮泥、椰糠、粗河砂及珍珠岩等为试验材料,组成4种不同配比的栽培基质进行育苗试验对擎天树容器苗形态生长指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比基质对苗木的苗高、地径、叶片数量与叶面积,根系生长以及生物量积累等指标均有显著的影响。M3(50%黄心土+30%草皮泥+20%椰糠+3%钙镁磷肥)培育的苗木表现最好,平均苗高、平均地径、单株叶面积、单株总生物量比最差基质处理分别高19.41%、14.69%、45.56%和48.26%,是较为理想的配比组合,建议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