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正>陕北耕地辽阔,光照充足,雨热同季,发展大豆生产具有广阔前景。但多年来大豆产量徘徊不前,单产很低,主要原因是耕作粗放、稀种植、品种退化。笔者认为,选用适宜的高产品种,合理密植,科学管理,才能提高大豆产量。  相似文献   

2.
<正> 山东是夏大豆主要产区,为了适应农业结构调整和发展高产高效农业的需要,我们积极开展了大豆高产、优质、抗病新品种的选育。经过多年的培育,选育出高产、抗病适合一年两作及立体种植的夏大豆新品种“潍8640”。一般栽培亩产175公斤左右,高产栽培亩产275公斤以上。该品种优于当前生产上应用的品种,现已大面积示范种植。  相似文献   

3.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家对农业的重视,大豆种植面积越来越多。但是,近几年大豆品种多而杂,品种逐年退化的现象严重,很难适应市场的需求。我们根据吉林省东部山区及本县的气候特点和自然状况,引进大豆优良品种进行试验、示范。经过两年多的省、州区域试验、示范,认为"延农11号"是适宜种植在早熟区的高产优良大豆品种。"延农11号"是延边农业科  相似文献   

4.
张峰 《北京农业》2012,(21):19-20
当前,国内外关于大豆高产与超高产技术方面的研究甚多,并记录下了高产与超高产的国家。比如美国的Cooper选择培育的半矮秆大豆品种,年产量达到了400.0kg/667m2,最高产量甚至达到了530.0kg/667m2。日本所选择培育的东京1号大豆年产量达到了210.0~413.0kg/667m2。我国黄淮地区安徽省蒙城县种植的"MN91413"生产田为1081.21m2,年产量达到了315.1kg/667m2,2000年辽宁省海城市,生产田为3134.90m2,年产量达到了327.2kg/667m2,我国大豆产量最高的要属1999年新疆选育的"新大豆1号"在生产田为765.05m2中,年产量达到了397.1kg/667m2。主要以新疆为例对大豆超高产的品种及栽培技术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5.
黑龙江省北部高寒山区及半山区是我省大豆主产区之一,该区过去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黑河14、东农41和北疆1号等早熟品种因熟期适宜,丰产性较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但因这些品种种植年限较长,已经退化,针对生产中的问题黑河农科所育成了超早熟、高产、抗病大豆新品种黑河41.  相似文献   

6.
克山县主推大豆品种栽培技术试验示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2006年-2007年对克山县生产上应用的大豆品种,以及主要栽培技术进行科技示范,初步明确了适合我县种植的高产大豆品种有4个,栽培技术两项。县中南部乡镇高产品种为黑河43号、丰收27号;北部乡镇高产品种为黑河27、丰收25号。栽培技术以垄距45cm垄上双条密植方法、行间覆膜两项技术较对照“垄三”栽培技术增产11.6%、10.5%。  相似文献   

7.
0 引言 伊犁州具有发展大豆生产的优势和潜力,已成为自治区大豆生产的重要基地.目前,大豆推广品种主要有新大豆1号、新大豆2号、王中王等,常年种植面积50万(667m2)左右.由于种植年限长,品种发生不同程度的退化,产量低,平均产量196.6 kg/667m2.因此,伊犁州农科所1999年从大豆品种黑农33中选出的突变株系,经过参加自治区区域化试验,通过多点鉴定试验,表现出高产、优质、早熟的特性.2009年3月通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命名.命名为新大豆10号,审定编号:"新审豆2009-26号".  相似文献   

8.
大豆新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7个大豆品种的种植比较试验,筛选出适宜贵州毕节地区自然条件,抗逆性强的高产大豆品种。  相似文献   

9.
福建省大豆常年种植面积10万公顷左右,种植上以春、秋大豆为主,面积各占一半。由于我省大豆育种较薄弱,大豆科研人员少,育种上以春大豆为主,因此生产上推广应用的品种主要是春大豆品种,秋大  相似文献   

10.
通过品种展示试验,筛选出适宜我区种植的高产、抗逆性强的大豆品种。经试验对比,适宜我区种植的品种有宁豆6号、宁京豆7号、宁黄LD222、中黄318、冀豆17、铁丰31。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第四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北部土地资源丰富,土壤肥沃,气候适宜,是黑龙江省和国家重要的大豆产区和商品豆出口基地.这一地区过去大面积种植的黑河9号等品种,因熟期比较适宜,丰产性较好,抗逆性较强,曾获省科技进步奖.但是,随着生产的发展,栽培水平的提高,这些品种已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加之这些品种种植年限过长,混杂退化严重,生产上已被淘汰.针对生产中的问题,我所1991年冬在海南基地以黑交88-1156为母本、以北交87-9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经有性杂交和定向选择,育成了早熟、高产、优质、适于机械化栽培的大豆新品种黑河27,代替了生产中原有的黑河9号等品种.2002年3月6日经黑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推广,尔后相继在黑龙江省和内蒙北部、吉林、辽宁、新疆等地迅速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省北部地区气温低、无霜期短 ,水稻、玉米面积小 ,主栽作物是大豆 ,大豆种植比例占 70 %以上。为适应国内外市场的需求 ,抵御国外大豆的冲击 ,必须提高大豆的品质和产量。目前 ,黑龙江省大豆产业的工作重点是开发优质高产品种 ,组织专品种规模化生产、加工 ,提高生产与加  相似文献   

13.
秦皇岛市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秦皇岛市常年种植大豆0.7万hm2以上,产量低,农民以分散种植为主。通过高产品种的引进,加之配套技术研究,有效提高了大豆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增加了农民种植大豆的积极性。秦皇岛市种子管理总站通过实施"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项目,3年引入大豆品种9个,经过试验筛选,肯定了中黄30在秦皇岛地区的推广价值,通过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获得大面积生产平均亩产262kg的产量水平,为秦皇岛市大豆品种更新和高产创建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黑龙江大豆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龙江省是全国种植大豆面积最大的省份,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近年来,由于种植大豆的经济效益远不如玉米和水稻,导致大豆的种植面积严重下滑。针对当前大豆的紧张局面,通过选用合适的品种,配合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提高大豆产量、降低成本,维持黑龙江非转基因大豆的种植面积势在必行。文中对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论述,希望对黑龙江省的大豆生产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一般来说,对于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要从大豆种子的选择开始进行,然后进行精细施肥,并挑选优质的种子进行播种,同时还要加强大豆生长的田间管理工作,以及生长中的病虫害防治等多方面进行,才能保证大豆种植的高产。一、大豆品种的选择大豆的生长过程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因此,为了大豆高产就要根据实际情况选用优质的高产品种,并且综合  相似文献   

16.
1 品种选择 前几年大豆育种的主攻方向是高产品种,对品质育种重视不够,因此选育出的高脂肪大豆品种较少.现在面对市场急需,许多育种单位纷纷推出育成的高脂肪大豆品种(系).作为良种繁育单位引种时,对品种的选择应谨慎.老品种要防止种性退化,应选择提纯复壮后的原种或原原种;新品种要注意生育期、有效积温,既要优质也要高产,但同时还要注意品种的适应性,要进行引种试繁.大豆脂肪含量受遗传因素控制,但受气候环境条件(温度、降水等)影响也较大.因此,同一品种在不同地区表现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7.
淮北夏大豆面积占全省的70%,由于采用传统的栽培方式,大豆单产水平长期徘徊在80公斤左右。1986年以来,我们在本场进行了夏大豆高产栽培技术研究,1988年4亩、300亩夏大豆田亩产分别达212.8公斤和171.2公斤。其关键栽培技术如下。 (一)因地制宜,优化品种 淮北地区种植夏大豆历史长,品种多、乱、杂,退化现象严重。要获得高产,必须优化品种,稳定推广良种面积。根据洪泽农场农科所区试及其他区试18个点次示范结果  相似文献   

18.
2011年黄泛区农场大豆品种比较试验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在黄泛区农场对不同大豆品种比较试验,根据其适应性和丰产性及可机械操作性筛选出适合当地种植的大豆品种泛豆5号,可大面积种植;并对各供试品种进行了总结,为大豆的高产、优质、高效栽培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黑龙江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多的省份,也是我国重要的大豆生产基地。为维护大豆生产的健康发展,提升大豆的单产水平,进而保证良好的经济效益。除需加大推广高抗高产优质品种外,适合当地生长条件的种植技术尤为重要。因此,文章通过对黑龙江大豆高产栽培技术进行分析,旨在提升黑龙江大豆的生产效益。  相似文献   

20.
中国是大豆的原产地,而黑龙江则素有"中国大豆之乡"的美誉,作为黑龙江种植面积最大的作物,大豆生产占全国四成左右,是我国非转基因大豆的主产区。所以在我省推广配套的大豆高产栽培技术措施,对提高我国大豆总产量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一、选用优质高产品种由于各地的自然环境条件不同,所以选用品种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应注意生育期问题。一般来说,生育期长的品种产量高,生育期短的品种产量低。选用品种要从各地实际出发,既能充分利用生育季节,又能保证高产、稳产为原则。应选择在本地无霜期日数最少的年份也能达到黄荚期的品种。2、应注意倒伏性问题。茎秆弱的大豆品种容易倒伏造成减产,茎秆强的品种肥水过多、密度过大,也会出现倒伏现象。高产栽培水平下的品种应选用茎秆强度大的半矮秆、产量潜力大的品种,配方施肥,合理密植。3、应注意选用抗病品种。应针对当地病害发生情况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