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新生代农民工是吉林省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主要力量,农民工返乡创业能够促进中小微型企业发展,实现城镇中心集聚和空间的扩散。但是,金融排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文章分析了金融排斥对新生代农民工创业意愿的影响,提出要打造高效全面的小城市金融制度、金融机构转变观念承担社会责任、降低金融产品价格提升新生代农民工创业能力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法和灰色聚类分析法,基于吉林省39个县的数据,对县域农村金融排斥地域差异及影响因素进行测度,结果表明:1)吉林省县域金融排斥严重,金融排斥指数FEI(Financial exclusion index)0.5的县占44%;2)县域农村金融排斥存在显著的地域差异,FEI0.5的县,50%以上分布在东部地区;3)东部地区半数以上的县FEI≥0.5;4)第一产业比重越高、城乡收入差距越大,则农村金融排斥越严重;5)工资性收入的比重越高、农村金融贡献度越大、农户人均收入水平越高,则金融排斥程度越低。缓解农村金融排斥应该根据影响因素的作用方向采取针对性措施。  相似文献   

3.
金融排斥问题指社会中的某些群体被排斥在金融服务体系之外,没有能力以适当形式获得必要的金融服务。金融排斥现象影响着经济的良性发展,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关注。本文是关于贫困人群金融排斥问题跨学科研究的文献回顾,提供一个已有研究的学术成果鸟瞰,指出现有研究上存在的缺陷和空白,给学者们提供未来研究的一些参考方向。  相似文献   

4.
观点     
正当前,改变收入不平衡状况,缩小地区收入差距,一个重要的议题就是消除"金融排斥"。数字普惠金融应用基于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网络技术,可以跨越金融机构的实体网点,突破金融服务的空间限制,不仅节省时间更节省成本,提高了资金的使用效率,帮助小微企业、个体获得平等机会。  相似文献   

5.
虽然辽宁农村金融一直在不断完善和发展,但是仍然存在金融排斥问题。在分析辽宁农村金融体系现状基础上,从地理排斥、条件排斥、价格排斥、评估排斥、市场营销排斥和自我排斥六个方面对辽宁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剖析,并提出促进辽宁农村金融发展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6.
农村金融排斥使农村的金融发展困难,加剧了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不平衡,这种经济发展差距引发的金融制度在地区间的不对称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从农村金融机构、农户自身观念、国家制度层面对排斥现象出现原因进行了梳理,结果发现金融排斥现象使得农村经济未能与金融机构进行良好的接轨,会对农村地区经济与社会发展产生众多不利影响,农村金融尚未发挥出极大的经济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7.
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结合金融排斥理论,从供给视角对我国农村排斥困境进行原因剖析.给出了破解我国当前农村金融排斥的建设措施.缓解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程度,应该从金融机构、政府和农户着手.  相似文献   

8.
基于供给偏好视角下的我国农村金融排斥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谭露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6):7694-7695
从农村金融供给主体的行为层面,运用成本和收益的经济学分析方法,从农村金融机构供给偏好的角度探求金融排斥产生的原因。得出了适于农村经济结构特征的金融机构缺失是产生金融排斥的根源的结论,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关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9.
利用ArcGIS,GeoDA,Matlab工具,结合非参数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分析河南省传统农业地区51个县域空间单元金融地理排斥现象和空间地理溢出效应,并对金融空间发展格局进行β趋同检验。结果表明,金融的“第二财政”功能是传统农业地区金融地理排斥的主要推手;城乡经济发展严重不平衡更多的是在于农业地区金融市场彼此分割,呈“条块”分布格局;传统农业地区的县域金融发展“空间溢出”效应有助于金融格局的演变,而推动县域金融发展的途径在于利用金融支持推动中小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0.
金融排斥抑制了农业科技的发展,文章分析了农业科技金融发展的理论演进:农业信贷补贴理论、农村金融市场理论、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然后分析了农业科技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美国多元化农业科技金融、德日银行主导的农业科技金融、韩以政策性金融,最后构建了多层次的农业科技金融支持体系。  相似文献   

11.
运用固定影响变系数模型,对2006—2012年新疆82个县(市)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增长的效应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增长的效应不同,南疆地区基础效应高于北疆地区,增长效应更加明显;部分农户收入高增长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水平较高地区以及贫困地区均出现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对农户收入增长呈负效应的情况,存在不同程度的金融排斥和金融体系结构与功能矛盾。基于研究结果,提出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缓解农村金融排斥,优化农村普惠性金融发展环境,鼓励金融机构提供创新性农村金融服务和产品,满足不同金融需求,提高监管有效性,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拓展农村普惠金融领域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7,(21):125-127
互联网金融为解决辽宁农村金融排斥问题提供了新途径。在分析辽宁农村互联网金融主要模式基础上,从四方面深度剖析了辽宁农村互联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促进其发展的相关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3.
数字普惠金融的迅猛发展为推进普惠金融、缓解金融排斥提供了新思路,在缓解城乡差距问题上也可有所作为.在理论分析基础上,利用31个省市2011—2018年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减小城乡收入差距,进一步分地区回归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区域差异,对中部地区的影响最明显,西部次之,东部...  相似文献   

14.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5,(6):122-123
自普惠金融发展战略提出,对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带来了较大机遇与挑战。虽然国家长期以来一直保持对农村金融的重视程度,但是农村金融市场仍有较大空白空间、农村农民融资积极性不高、政府政策契合度有待提高、农村金融排斥不良影响恶性循环等现实情况,而普惠金融对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农村普惠金融发展战略,希望可以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起到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6,(21):147-148
基于CHIP2013中15省9940户农户调研数据,较为全面地分析了我国农户资金借贷需求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农户的资金借贷需求比较旺盛,民间金融在解决农户资金借贷需求过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农户资金借贷排斥方面,主观认识偏差、不了解信贷申请程序以及认为利息较高是导致农户排斥正规信贷的主要原因;认为亲戚或朋友没有能力或不愿意借钱以及碍于情面等方面是排斥民间借贷产生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梅沁芳 《宁夏农林科技》2012,53(5):81-82,143
通过对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自身发展、国内外金融形势的分析,提出金融并购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双赢选择,并从如何培育良好的金融并购环境角度提出若干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基于数字普惠金融和农业产业化的视角,探究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产业化水平的作用机制,为建设“产业韧性强”的农业强国的相关政策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方法 】文章基于2011—2020年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不包括港澳台)的省级面板数据,先对农业产业化水平进行测度,进而使用固定效应模型,从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使用深度、数字化水平分维度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农业产业化的影响机制。【结果 】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数字普惠金融覆盖广度能够缓解农业产业化中金融排斥现象发生,数字普惠金融使用深度能满足农业产业化需求,数字普惠金融数字化程度的提升能为农业产业化提供更多的金融服务。【结论 】应完善农村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村金融服务多样化、提升农村普惠金融数字化管理程度,要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积极影响,助力农业产业化发展。  相似文献   

18.
民间金融内生于中小微企业的融资需求之中,并形成了互利共生的关系。通过对民间金融规模进行测算,然后建立民间金融和中小微企业的共生模型,测算出2001~2012年我国民间金融和中小微企业之间的共生度和共生系数,结果表明中小微企业对民间金融的影响要小于民间金融对中小微企业的影响。因此,政府应明确民间金融的合法地位,并进行必要的监管和风险防范,努力将民间资金纳入到体制内循环中。  相似文献   

19.
融资难是小微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小微企业因自身人员规模小,注册资本低,生产能力弱等原因,在融资市场不占优势。互联网金融的发展,特别是余额宝、P2P网贷等新型融资模式的出现,为化解小微企业融资难开辟了新的路径。探讨互联网金融的优势,梳理当下互联网金融主要融资模式,就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20.
小微企业已经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小微企业因受自身特点的限制容易出现融资困难。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恰好为小微企业融资提供了一条新的较为便捷的途径。从目前金融市场运行的情况看,小微企业融资与互联网金融在很多层面具有相关性。基于上述认识,本文重点探讨小微企业融资与互联网金融的契合,首先分析互联网金融与小微企业融资相互关联性,然后进一步分析二者之间的契合性,最后依据分析的结果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