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系统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扼要论述了河西走廊荒漠绿洲景观及生态系统的态势,分析了河西走廊绿洲生态系统及对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针对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了河西走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设想与开发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2.
河西走廓绿洲生态系统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本文扼要论述了河西走廓荒漠绿洲景观及生态系统的态势,分析了河西走廓绿洲生态系统及对农业发展的有利条件与不利因素。针对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明确提出了河西走廓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设想与开发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地处干旱区内陆的河西走廊绿洲为例 ,阐述了绿洲的形成与发育分布特征 ;较为系统的分析了绿洲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了河西走廊水资源及利用现状 ,提出了绿洲水资源开发利用的三个阶段 ;探讨了节水的必要性与绿洲水资源开发利用关系。  相似文献   

4.
甘肃河西走廊地区的水与绿洲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作者以河西走廊地区为实例,论述了绿洲的形成与演变,尤其以绿洲的形成与水资源的密切关系,并以水资源为根据,推断了河西走廊绿洲发展的规模与方向。  相似文献   

5.
论河西走廊绿洲水资源面临的短缺问题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河西走廊做为 2 1世纪我国西部大开发中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其区域内绿洲及绿洲周边的生态系统和景观结构却在日趋恶化 ,绿洲人口密度在扩大 ,水资源的短缺问题日渐严重 ,制约了该区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总结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提出了一些改善和解决水资源短缺的措施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河西走廊绿洲环境经济系统与生态农业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首先分析了河西走廊绿洲环境经济系统的组成结构与现状 ,认为目前该系统中各组元之间的协调性及整体功能较低、对河西走廊生态农业发展的正向作用发挥不明显。其次 ,分析了河西环境经济系统中存在的人口、资源、资金、技术等问题。最后 ,文章以索洛经济增长模型为理论依据 ,提出了河西环境经济系统内部协同共存并与生态农业和谐发展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7.
绿洲土地类型在河西走廊经济发展上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根据对敦煌、武威等绿洲土地类型的实地考察,重点分析研究了影响绿洲土地类型形成的因素、绿洲土地类型及其形态单位的组成、结构与特征、绿洲土地类型的基本地理过程,并对绿洲土地类型的开发利用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河西走廊绿洲区的粮食生产在干旱区的粮食生产、供求和粮食安全中一直处于重要的位置,本文基于人粮关系,运用土地资源承载力(LCC)模型,从分市和分县两个空间尺度上对河西走廊绿洲1985-2009年的土地资源承载力的时空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5-2009年河西走廊绿洲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LCCI)介于0.690 ~ 0.894之间,其中,只有2000年和2001年处在0.875 ~l,其他年份的土地资源承载力指数总体上处在富裕和盈余状态;从分市格局来看,1985-2009年河西走廊绿洲的土地资源承载力与总体水平的变化趋势相一致,粮食盈余和人粮平衡的市多于严重超载的市;从分县尺度上来看,河西走廊绿洲土地资源承载力以粮食盈余为主,55%的县域处于不同程度的盈余状态,这些县域主要分布在河西走廊中部和东部;人粮关系处于平衡的县域占全区的5%;40%的县域处于不同程度的粮食亏缺状态,需要大量区外调配.  相似文献   

9.
本文论述了干旱区绿洲大农业(农、林、牧、副、渔)与人类的生态关系,及绿洲生态系统中物质与能量循环的特征,强调了草业与牧业在绿洲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10.
近20多年来西北绿洲植被指数的变化及其成因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利用NASA GIMMS 1982-2003年逐月的标准化植被指数NDVI数据集以及相关的气候资料,选黄河、河西内陆河以及新疆内陆河的典型绿洲为代表,分析了22年间各绿洲春、夏、秋季NDVI的变化和绿洲面积变化,比较了不同年代间NDVI的年变化特征,并研究了绿洲NDVI与气候和人类活动的关系。结果表明:①近22年来,各绿洲夏季和秋季NDVI均呈显著增加趋势,以夏季NDVI增加幅度最大。从地域上看,新疆塔里木盆地南侧绿洲和河西走廊绿洲各季NDVI增加较其他绿洲明显。②不同年代间各绿洲NDVI年变化较大,主要表现为年代间植被生长季NDVI的增加和NDVI峰值出现时间的改变。③近22年来,西北绿洲面积均呈现增加趋势,以河西走廊和新疆内陆河绿洲面积增加最为显著,黄河绿洲面积扩大趋势不太显著。④绿洲NDVI增加的主要原因为绿洲面积的扩大、种植结构的调整,气温的升高和降水量的增加,对绿洲NDVI增加有正效益,但降水量的变化对不同绿洲NDVI的驱动作用随着降水量在地域上的减少而变弱。  相似文献   

11.
甘肃河西地区生态问题与生态环境建设   总被引:14,自引:3,他引:14  
生态问题是制约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 ,南部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减少 ,中部绿洲人为破坏和北部荒漠区土地沙漠化是主要的生态问题。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 ,导致河西走廊生态环境呈恶化趋势。欲实现河西地区可持续发展 ,需从水土资源适宜配置、加大投资、改变经济结构、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公众环境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2.
甘肃河西走廊春末夏初降水高空环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河西走廊1961-2002年19个气象站的春末初夏降水,采用EOF,REOF分析了其空间分布及其多雨与少雨年的500 hPa高度场700 hPa流场的特征.结果表明:多雨年中纬度500 hPa高度距平场东正西负, 东亚大槽弱,欧洲低槽强.700 hPa流场非洲至欧洲、西伯利亚海和菲律滨海盆为辐散区,印度和中国河西走廊为辐合区;少雨年500 hPa高度距平场西正东负,中亚到新疆的高压脊强,东亚槽偏强.700 hPa河西走廊春末夏初矢量风距平场,欧洲、西西伯利亚、泰国为辐合区,中国河西走廊为辐散区.  相似文献   

13.
河西走廊实际水资源及其确定的适宜绿洲和农田面积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根据甘肃省河西地区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三大内陆水系的祁连山区流域水资源和出山径流量计算,得出河西走廊各县市绿洲的实际年水资源为285-770mm,是其年降水量的1.3-18.5倍。从生态平衡角度出发,确定了各县市绿洲和农田的生态需水量分别为400-500mm和450-650mm。据此,计算出基本能保持各县市自然生态平衡的适宜绿洲面积为2.92-17.26×10 ̄4ha,全走廊适宜绿洲面积达117.24×10 ̄4ha,比现有绿洲面积可扩大6.61×10 ̄4ha;各县市适宜农田面积为1.43-8.28×10 ̄4ha,全走廊适宜农田面积达57.98×10 ̄4ha,比现有农田面积可扩大9.32×10 ̄4ha。  相似文献   

14.
河西走廊绿洲灌淤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根据甘肃河西走廊绿洲灌淤土的剖面特征及理化性状,对绿洲灌淤土的形成及分类系统进行了探付,并阐述了灌淤土不同亚类的基本特征。  相似文献   

15.
基于旅游形象提升的河西走廊区域旅游营销策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河西走廊地带旅游业发展迅速,但比起其他省区,差距却十分明显,原因之一就是旅游形象定位、旅游营销策划和市场宣传上存在着弱点。基于此,在分析河西走廊现状旅游资源特征和旅游产品开发的基础之上,结合旅游市场调查和旅游地空间竞争分析,对地方文脉进行深入剖析,构建河西走廊区域旅游形象。最后,提出河西走廊区域旅游营销策划思路,...  相似文献   

16.
河西走廊生态环境重建的机遇、挑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河西走廊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在全国和甘肃省具有重要意义。世纪之末 ,中国西部大开发的实施 ,全国生态环境建设浪潮兴起 ,世界经济格局变化为河西走廊生态重建带来新的机遇 ,但是区域生态环境恶劣 ,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全球经济冲击对河西走廊生态重建造成一定不利因素。为实现河西地区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应从加大国家投资力度 ,生态建设社会化 ,改变经济结构和建立生态安全预警系统等方面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7.
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区气候环境演变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河西走廊荒漠-绿洲交错区敦煌、金塔及民勤3站1960-2007年气温、降水、蒸发量等观测资料,利用距平时间序列和多阶自回归序列分析方法,探讨荒漠-绿洲交错区的年际气候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在1960-2007年荒漠-绿洲交错区年均气温分为两个主时段,即1967-1986年为一低温时段,1987年开始转为一个相对较长的偏暖时段。目前,年均气温正处在历史的波峰状态,年均蒸发量显著增加。利用荒漠-绿洲交错区1980-2007年灌溉面积、地下水开采状况等资料,分析其历史演变特征,说明了在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人类活动与环境的不相适应,大量扩耕、超采地下水是导致荒漠-绿洲交错区气候环境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