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8 毫秒
1.
森林采伐与造林对土壤化学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对小兴安岭林区森林采伐与造林后土壤化学性质的变化进行了调查与测定,结果表明:森林采伐后,土壤pH值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土壤养分(N、P、K)初期表现为明显增加,随后迅速减少,以至低于采伐前水平,择伐对土壤影响不明显,而皆伐使土壤养分流失较多,采伐后及时营造速生树种既可有效地利用采伐初期大量的养分,又可减少和防止土壤养分的流失。 相似文献
2.
以山西农业大学苗圃试验田为研究对象,通过选取样地进行试验,测定了在土表施用保水剂(SAP)和SAP+PAM(土壤结构调理剂)2种处理方式后,喷灌和渠灌条件下不同层次(0~20,20~40,40~60 cm)土壤容重、田间持水量、土壤含水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施用SAP,SAP+PAM后可以明显降低土壤容重、增加田间持水量、提高土壤含水率,并且沙壤土较砂性土作用效果明显;沙壤土的2种灌溉方式相比,容重降幅相差不大,渠灌的田间持水量增幅大于喷灌。研究结果可为半干旱区农区提高水分利用率及灌溉效率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论森林采伐作业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是生态系统最基本的资源,不可再生的物理组分,各类经营活动必须以维护土壤的持续利用为前提。森林采伐作业不可避免地会对森林生态系统产生一定的扰动,其中最为主要的方面是采伐作业后林地土地理化性质的改变。本文从生态学的原理出发,阐述了采伐作业引起土壤理化性质改变的机理,并分析了这些变化对森林生长和森林生态系统经营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5.
生态恢复是指修复破坏生态系统的活动,其本质是依据生态理论,人为的克服或者消除妨碍生态系统发展的因子,使生态系统能够迅速的恢复。森林被采伐后留的迹地,如果不进行森林的恢复,那么生态系统就会遭到破坏,进而影响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本文从采伐迹地的概念以及采伐后,不同的树种造林的生产能力,概括出同一树种连载的使得生产能力低下,以及更换树种后的造林效果,并总结出采伐迹地森林恢复树种选择对国内大面积林区的重要性以及如何选择树种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为了明确土壤搬迁的环境变化和土壤移动对土壤物理性质产生的影响,选择长期定位施肥试验中的4个代表性处理(CK、NPK、MNPK、M)调查其土壤容重、水分、孔隙度和三相比等指标。结果表明:原状冻土搬迁的扰动对土壤物理性质有一定的影响,其对表层0~20cm土层的影响大于20~40cm土层土壤。不同处理间的横向比较,M、NPK、MNPK处理搬迁后0~20cm土层的土壤孔隙度均高于搬迁前;而20~40cm土层表现为搬迁后低于搬迁前,平均低11.8%;土壤孔隙度搬迁前后的变异系数分别为2.3%~5.9%和0.6%~1.7%,搬迁后土壤孔隙度的变异系数比搬迁前有所降低。土壤三相率在搬迁后各处理0~20cm土层固相率普遍减少,20~40cm固相率增加、水分减少;土壤容重搬迁前及搬迁后的变异系数为1.7%~7.2%及1.5%~17.1%。CK处理搬迁前的田间持水量处于众多处理的最低水平,为28.7%,搬迁后为44.3%,其它处理搬迁后为35%~45%,以M和MNPK处理较高,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能够提高土壤对水分的保蓄作用。土壤含水率搬迁前0~60cm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含水率降低,搬迁后的土壤与当地的土壤能够较好地融合。 相似文献
7.
8.
9.
10.
一、采伐 美国年采伐量近5亿立方米,采伐前主要考虑三个要素:①市场的需求和经济效益;②采伐对资源和社会的影响,包括木材、草场、矿产、水源、游憩、野生动物、采伐后的林象外观等;③生态系统特点,包括:现有林分的状况,如树种、龄级、立地条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弃耕砂田人工造林试验,并且以相邻的农作物砂田和原生地裸地为对照,对弃耕砂田造林地土壤水分生态进行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整个观测期内,弃耕砂田灌木造林地0~40 cm层土壤含水量平均为12.6%,与农作物砂田、原生地裸地含水量相比,分别高出9.5%和40.7%,这说明弃耕砂田的保水效果虽较新砂田有所下降,但较原生地裸地仍具有较好的水分保持能力;在整个生长期内,弃耕砂田灌木造林地土壤水分变化虽有上下波动,但总体呈下降趋势,7月份达到最低.而经过8~9月雨季后,土壤含水量得到补充而快速增加;与对照相比,弃耕砂田灌木造林地土壤含水量在(0~10 cm)与农作物砂田和原生地裸地差异不大,但在10~40 cm层的土壤含水量均高于农作物砂田和原生地裸地.观测研究初步表明,弃耕砂田具有植被恢复与利用必要的水分基础条件. 相似文献
12.
白刺造林对重盐碱地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白刺是野生灌木,抗性强,能够在重盐碱地上生长。选择白刺在黄河三角洲重盐碱地上进行了造林及其对土壤改良效果的研究。结果表明重盐碱地段栽植白刺后,植被覆盖率有了很大提高,土壤迅速脱盐,造林5年后0~20cm土层土壤含盐量显著降低,而土壤容重则显著减小,起到了疏松土壤的作用。此外,白刺的生长还能有效地提高土壤肥力,使得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全氯、速效磷、有效氯含量有了很大提高,起到了改善土壤性状培肥地力的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13.
14.
为了提高雷竹林雷笋产量以及控制土壤障碍因子的发生,经连续3年施荣宝土壤消毒剂对雷竹产量及土壤性状影响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施荣宝土壤消毒剂600kg/hm2结合施45%复合肥3000kg/hm2,比不施荣宝土壤消毒剂对照区(施45%复合肥3000kg/hm2)平均提高雷竹产量30.1%。通过施荣宝土壤消毒剂后的农田pH值比对照区提高,达到了显著性差异水平(P<0.05);施荣宝土壤消毒剂后,交换性酸含量比对照区有明显降低,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对照区雷竹林土壤有18种细菌,施荣宝处理之后土壤中未鉴定出细菌。表明施荣宝土壤消毒具有灭菌效果,有效降低了土传病的危害,提高了雷竹成竹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贵州省天保区6种森林类型土壤肥力状况及持水性能。[方法]设置针叶林(人工)、针阔混交林(人工)、常绿阔叶林(天然)、落叶阔叶林(天然)、杂灌林(天然)、竹林(人工)6种不同森林类型的样地,于2006、2009年调查土壤理化性质。[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pH略有降低;土壤肥力增加主要表现在A层土壤且明显高于B层;土壤化学性状:增加的指标是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钾,减少的指标是有效磷、全钾;工程区中各森林类型的土壤肥力呈增加趋势,天然林类型的常绿阔叶林、杂灌林及落叶阔叶林比人工林类型的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和竹类的土壤肥力明显增高;各森林类型土壤容重降低而孔隙度增高;各森林类型的土壤蓄水能力增高。[结论]该研究为贵州省天保工程的进行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不同造林模式对石灰岩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以徐州市铜山县吕梁林场小黑山为研究区,选取侧柏黄栌栾树混交林(CHL)、侧柏青桐混交林(CQ)、侧柏枫香混交林(CF)、侧柏纯林(C)、侧柏女贞混交林(CN)5种造林模式及对照荒坡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造林模式及对照荒坡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①5种造林模式都显著改良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其中侧柏枫香混交林对土壤改良效果最为明显.②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侧柏黄栌栾树混交林比其他4种造林模式效果差,其他4种模式改良效果差异不明显.③对土壤化学性质的改良效果:侧柏枫香混交林对土壤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磷的改良效果较好;侧柏纯林对土壤全氮的改良效果较好;改良全钾的效果以侧柏黄栌栾树混交林最好.[结论]侧柏枫香混交林比其他4种造林模式更适宜在研究区种植. 相似文献
17.
我国森林采伐剩余物利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是一个森林资源极其匮乏的国家,而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的林制品,因此就需要对森林采伐剩余物加以合理利用。本文探讨了我国森林采伐剩余物利用的意义、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便缓解木材供应紧缺的矛盾。 相似文献
18.
结合大通县退耕还林作业区的实际现状,大部分的退耕地选择了沙棘为主要造林树种,为了验证树种选择的准确性,我们选择了沙棘林地蓄水能力、沙棘林对土壤性质的改变作用二个方面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世界森林生态采伐理论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综述了世界森林生态采伐理论的研究进展,介绍了新林业理论、“接近自然的林业”理论、多效益理论、林业分工论、森林多功能论、效益协同论、“船迹”理论、森林效益永续论、木材培育论、法正林理论,同时也探讨了中国森林经营模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