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一我国是植棉历史较早的国家之一。对于棉花栽培管理,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其中棉花整枝技术,早在十三世纪以前就开始了,据较早的1273年出版《农桑辑要》(孟棋撰,共七卷)中记载;棉“苗长高二尺之上,打去冲天心,旁条长尺半,亦可打去心,叶叶不空,开花结实。”到了十四世纪的《王祯农书》(共二十二卷、1313年出版)中说;棉花产量高“其株不在乎高,其枝干贵乎繁衍。”在1314年出版《农桑撮要》(鲁明善撰)有棉花“掐去苗尖,勿要苗长高,若苗旺者,则不实。”  相似文献   

2.
梅莉 《农业考古》1991,(1):338-342
(一)湖北在地理上属华中棉区,土壤和气候条件都适合于棉花生产,是理想的植棉区域。棉花何时传入湖北,史籍无明确记载。但据史实旁证可知,宋末元初似已开始植棉。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湖广已置有木棉提举司,“责民岁输木棉十万匹”。元元贞二年(1296)定江南(包括湖广)夏税制度时开始把棉花列入常赋予以征收。可见,宋末元初湖广一带已有棉花种植。由  相似文献   

3.
我国植棉业发展史基本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纪元前到纪元后的十二世纪,这时棉花只在新疆和闽、广地区种植;十二世纪以后才逐渐广泛地种植在我国中部各省,并很快地在国民经济上占据了重要地位。 在第一阶段中,只有一些传记,游记及诗咏中偶而提到棉花,这样的材料也相当多,但都很零碎,本文未予介绍。 到第二阶段,才有了关于棉花栽培技术的记载,接着又有了专门的棉业文献。这些文献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以总结前人经验或发表个人意见为主的;另一类是汇编性质的。如徐光启农政全书中的“木棉”一卷及铙孰秩植棉纂要基本上属于前一类;而像广群芳谱中的“木棉花”、钦定授时通考中的“木棉”及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本典中的“木棉部汇考”等则应属于后一类。  相似文献   

4.
我国古代棉花播种保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惠民 《农业考古》1991,(1):325-326,333
我国是世界上主要产棉国家之一。植棉历史悠久,对植棉技术有非常丰富的经验。本文就棉花的播种保苗技术,考证如下。一、播种期棉花的播种期,根据各地气候条件而定。我国古农书中,对各地气候条件不同,有不同的记载。据较早的宋代(1084年)司马光撰《资治通鉴》中,对长江以南地区,棉花播种“以春二、三月(农历)之晦,下子种之”。在元代(1286年)孟棋等人撰《农桑辑要》中有:“至谷雨前后,拣好天气下种”。元代(1314年)鲁明善撰《农桑撮要》中  相似文献   

5.
利用灯光诱杀棉铃虫效果显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灯光诱杀棉铃虫效果显著李宪廷,杨超然,刘连良,郭立明(太康县棉花办公室,太康475400)太康县地处豫东平原,气候、地理、土壤等自然条件十分适宜棉花生产,历史上素有“银太康”之称。1985~1994年,年均植棉70多万亩,1995年植棉80万亩,...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棉花协会一届三次常务理事会上,河北省棉花协会会长杨善兴介绍了2005年河北棉花生产情况及收购预计。2005年河北省植棉面积850万亩,目前总体长势良好。据河北省棉花调查,该省今年前期干旱,虽然后期长势不错,但是棉铃虫发生面积较大,预计总产50万吨。对新年度的棉花收购形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利用地方志、农书、诗集等资料,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对河南植棉历史的考察,发现棉花至迟在十四世纪四五十年代首先从南方通过两条路径传入到豫北和豫南,明初在政府的命令下开始推广种植。同时,河南的植棉存在区域差异性,从空间的角度看,由于自然、社会条件等因素之间的不同,豫北与豫西地区是发展较快的地区;从地理环境的角度看,棉花多种植在丘陵贫瘠之地。到了清朝,植棉地域有一定程度的扩大,特别是铁路修建和美棉传入之后,植棉分布区域出现两种趋势,一是多在铁路沿线,二是从较贫瘠地向肥沃之地扩展。  相似文献   

8.
<正>近几年,我国棉花生产持续滑坡,这一问题已引起国家有关部门领导、专家的高度重视。棉花是我国大宗经济作物,其形成的产业链容纳了超亿人就业。棉花生产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关乎国计民生,需要我们认真思考。1棉花种植面积持续下滑令人担忧邢台市地处河北省核心棉区,常年植棉面积250万亩。2015年,据邢台市农科院科技人员多次到棉区调研时估算,邢台  相似文献   

9.
<正> 形台县具有悠久的植棉历史和良好的植棉条件,在八十年代期间,全县每年植棉面积20万亩左右,皮棉单产50公斤上下,但进入九十年代,棉花生产直线下滑,总面积不足3万亩,皮棉单产也只有20—30公斤。究其原因主要是近几年棉铃虫持续大发生所致。特别是由于植棉效益陡降,棉农以应付上级任务分散种植,尽管用药次数多,用药量大,棉铃虫仍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使棉农伤透了脑筋,谈虫色变。 为了寻求控制棉铃虫的有效措施,恢复我县棉花生产,1995年春在河北省农科院棉花所的大力支持下,引进了两个抗虫杂交棉RH—1和RH—2在  相似文献   

10.
据调查统计:受2004年棉花价格下跌,植棉效益下降的影响,2005年河北棉花实际播种面积在上年大幅增长的基础上出现回落。全省棉花实际播种面积为860.2万亩,比上年减少143.5万亩,减幅14.3%。虽然棉花种植面积下跌,但我省种植棉花的科技含量仍比上年有所提高。地膜棉面积占棉田总播面的比重由上年93.9%上升为95.6%,提高了1.7个百分点,抗虫棉种植面积占总播面的比重也有所提高,达到总播面的99%以上。今年河北棉花实际播种面积减少143.5万亩!050081$河北省农村社会经济调查队@袁庆芳…  相似文献   

11.
<正>棉花是河北省邱县主要经济作物,常年种植棉面积40余万亩,全部是地膜覆盖抗虫棉。邱县植棉历史悠久,被河北省农业厅命名为"河北棉花之乡",是全国优质棉基地县、全国棉花50强县,素有"冀南棉海"明珠之誉。棉花的病虫害防治是棉花生产中重要的一环。目前,虽然广大农民的素质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在棉花病虫草害的防治上,仍然存在用药量大,防治不及时等问题,致使防治效果不理想。1存在的主要问题  相似文献   

12.
连山区是辽西地区的老棉区,历史上最多的植棉面积曾达到10万多亩,产量水平一直跃居省先进植棉行列。但进入八十年代末期棉花生产出现低潮,主要表现棉花面积太少植棉水平下降、产量水平不高,尤其是近几年棉花生产已面临绝迹的边缘。96年钢屯镇农业站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有力支持下引进辽棉15号(辽9001)新品种并推广应用配套  相似文献   

13.
威县是河北省植棉大县,常年植棉在70万亩以上。棉花产业是威县经济支柱产业。近几年随着抗虫棉的推广和应用,棉田病虫危害发生了新的变化,棉盲蝽、蚜虫、棉蓟马,红叶茎枯病、黑斑病、褐斑病危害呈上升趋势,棉花早衰问题日益严重,为了实现棉花优质高产,根据近几年棉花生产经验,总结棉花防病、防虫、防早衰综合配套技术。  相似文献   

14.
摘 要:河北省是中国重要的棉花集中产区之一,有着悠久的植棉历史。多年来,农学、史学专家对河北省植棉的历史不断挖掘、研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在河北省植棉开始时间问题上,一直没有明确的结论。大致有3种不同观点,一是河北植棉开始于宋代末期至元代初期,二是始于宋代,三是始于唐代或更早。笔者通过广泛查阅河北植棉史料,梳理、归纳、分析,认为河北植棉始于唐代的观点更符合史实。  相似文献   

15.
<正> 对河北省内40多个县、180个村棉花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01年河北省实际播种面积为41.8万公顷,比上年的30.7万公顷增加了11.1万公顷,增长36.2%,这是河北省棉花种植面积在1999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之后,连续第二年呈现快速恢复性增长的年份。2001年棉花种植的特点是: 1 植棉积极性高涨,扩种范围大。由于近几年植棉效益较高,部分农民在积极调整种植结构中,减少粮田面积,增加效益较好的棉花面积。据调查,全省9个植棉市与上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尤其是作为主产区的黑龙港流域的4个植棉大  相似文献   

16.
山东省政府确定,今年全省棉花生产的任务是确保800万亩植棉面积,确保44万吨的棉花总产量,那么,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如何才能实现呢?何处“筑底”?’今年定局 山东是棉花生产大省,80年代种植面积曾连续保持在1000万亩以上的“高点位”,最高的1984年达2568万亩,连续十几年保持全国第一。90年代初,一场棉铃虫大暴发导致植棉面积和棉花产量一路“狂泻”,1993年仅收21.5万吨,本以  相似文献   

17.
<正>沧州市是河北省四大植棉市(邯郸、邢台、衡水、沧州)之一,常年棉花种植面积200万亩左右,占全市耕地面积的17.6%,占全省棉花面积的20%左右。旱地指无灌溉水源或只能浇一次底墒水,作物生育期内基本靠"雨养"为主的耕地。  相似文献   

18.
新疆是我国最早植棉的区域之一,据史书记载,高昌国时期已有植棉活动。至唐,植棉范围进一步扩大到喀什、和田等地区,棉产量颇具规模,当地藉此进行纺棉织布,所产棉布除上贡朝廷外,还用以支付军用、缝制衣物、兼行货币职能。唐代新疆的植棉活动不仅促进了棉在全疆范围的普植与推广,还促成了棉花种植技术的东传敦煌。  相似文献   

19.
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之初,河北省河间市(传统的植棉大县)农民卢国欣,切身体会到承包土地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民,迫切需要开展合作,进行技术、信息和经验交流,不断提高植棉效益。于是,他于1984年组织周围12户棉农,牵头成立了国欣棉花研究会(简称国欣棉研会,后随服务  相似文献   

20.
<正> 1987年国家确定新乡县为优质棉基地县,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采取多种措施,落实植棉面积。通过宣传发动,全面贯彻植棉奖励政策,坚定了棉农的植棉信心,全县1987年植棉17.22万亩。由于准备充足,棉花播种质量好,增产管理措施具体,战胜了历史上罕见的干旱,取得了棉花大面积丰收。全县九个乡一个镇都实现了棉花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