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朵采棉田带状种植方式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介绍了既适于采棉机采收,又符合新疆棉区生态条件下的“密、矮、早、膜、匀”技术路线的棉花新型种植方式——带状种植方式的演变历史、技术规格、生育特点、产量结构、群体结构及群体内生态因素的空间分布,同时提出了带状种植方式的栽培要点。  相似文献   

2.
带状种植小麦带型—群体—产量相关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本研究在高产田条件下, 选用中穗型冬小麦品种泰876161, 在留有70 cm间套行条件下, 研究了带状种植小麦的带型—群体—产量相关规律。 主要结果是: (1) 带状小麦同常规方式, 在精量播种下获得高产。 大播量、 大群体栽培减产。 (2) 带状小麦实播面积下降, 最优群体产量较常规方式最优产量减产。 带型愈窄, 实播面积愈  相似文献   

3.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稳定粮食增产的重要方式,可以使大豆的边行效应和固氮养田效果得到最大程度发挥,从而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在保证玉米产量不降低的前提下,增加一茬大豆收益,实现土地集约利用,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文章分析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特点和优势,探讨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要点和推广策略,旨在为相关工作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4.
郭奎 《种子科技》2023,(4):46-48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一种综合利用玉米和大豆两个不同季节作物,使其生长特征相辅相成,达到单位面积玉米、大豆增产的一种集约化农业技术。传统的间作套种虽然可以增加耕地产量,但不能实现机械化生产且经济效益较低。采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既能促进作物间的和谐共生,又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同时从根本上解决由于连续耕作造成的土地钙化和病虫害大规模暴发等问题,推动循环农业的发展。文章主要介绍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概念,阐述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研究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分析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推广和应用的重点工作,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陆代平 《种子科技》2023,(17):60-62
在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背景下,我国农业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调整,耕地资源不足问题日益凸显。玉米和大豆是我国主要种植的农作物,在实践中,采用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缓解土地紧张问题,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也符合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在山区玉米和大豆种植过程中,选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可以保证玉米的产量,并且多收获1季大豆,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文章主要论述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分析了该技术的具体应用要点,以期为广大种植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总结贵州山区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实施,从起步到规模化种植技术要领,分析带状种植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张鑫 《种子科技》2023,(1):30-32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产种植技术不仅可以提升大豆玉米的产量和质量,还能增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文章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高产种植技术的应用方式,阐述了该技术的推广策略,涵盖健全推广机制、加大宣传力度以及出台优惠政策等,概括了推广该技术对大豆玉米种植的作用,以供业内人士参考。  相似文献   

8.
贵港市作为我国大豆、玉米主产区之一,该地区具有气温偏高、年降水量较多等气候特点,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贵港市地势平坦,适宜大豆、玉米生长,为其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地理区位条件。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能够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大豆、玉米产出率。基于此,文章深入分析了贵港市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现状,探究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  相似文献   

9.
胡辉荣 《种子科技》2024,(3):155-157
随着大豆及玉米种植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提升种植质量、促进增产,带状复合种植理念逐渐融入大豆玉米种植工作中,相关的推广工作也在逐步开展。因此,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相关理论研究及实践探索大量涌现。基于此,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价值,深入探讨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及相关的技术推广策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覆膜栽培玉米的冠层和根层结构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试验采用层切法研究地膜覆盖和露地两种种植方式玉米的冠层结构和根层结构,认为地膜覆盖种植玉米(以下简称覆膜玉米)与未覆膜(露地)玉米相比,具有较高的叶面积和较全合理的群体光分布,较强的干物质积累能力,较主的粒叶比以及较发达的根系等优点,从而有利于高产。  相似文献   

11.
安阳市花生主产区由于连作病虫危害严重,花生与鲜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既能破除花生连作障碍,减轻花生病虫害的发生,又能增加农民收入。根据安阳市花生生产实际,从带状种植方式、品种选择、鲜食玉米延后分期播种、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提出花生与鲜食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为安阳市实现粮油协同增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黄春莲 《种子科技》2023,(20):56-58
大豆和玉米作为我国两大重要经济作物,其生产和供应关系着国家的粮食安全及农民的经济收益。当前,单一种植模式的局限性已经显现出来,如土地资源浪费、种植风险增加、经济效益下降等。因此,寻求一种新型的种植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为大豆和玉米的种植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通过对广西百色地区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试验研究,探讨其增产增效效果,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前,我国种植结构、种植方式和种植水平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专业合作社为代表的种植大户蓬勃发展,他们必将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中的一个重要角色。面对现代化农业的迅猛发展趋势,以及日益涌现的种植大户群体,农资企业要及时做出正确的抉择,制定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牢牢把握住种植大户这个群体,以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走的更好更稳……  相似文献   

14.
黄方华 《种子科技》2024,(6):122-124
玉米、大豆在我国农业经济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当前随着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不断优化,出现了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应用该技术能够有效提升玉米及大豆产量,不仅实现了农业资源集约化利用,还实现了农业生产技术健康发展。基于此,分析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优势,阐述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要点与成效,提出几点发展建议,希望为相关人员提供参考和借鉴,促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5.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是一种高产出和高质量的栽培模式,科学间种大豆和玉米,能有效解决大豆和玉米争夺土地资源的问题,对推动我国农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优势明显,通过扩间增光和塑株保密等措施,发挥大豆的固养地作用,提高土壤水平,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增加一茬大豆的经济收入,同时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文章以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的应用优势为切入点,分析了该种植模式的种植要点,并且提出了病虫害防治措施,以期为种植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杨建松  张邦琨  龚雪芹 《种子》2007,26(3):70-73
在黔西乌蒙山区的高海拔地区,采用不同的品种、密度以及分带套作的先进种植方式,通过对不同玉米品种不同发育期的田间小气候和生长动态的平行观测,探索不同玉米品种在超高产栽培中不同群体结构下光能分布特征与光能利用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黔西鸟蒙山区的高海拔地区,适宜的玉米带距为1.5—1.7m,种植密度为4000—5000株/667m^2;品种以株型较紧凑的中杆大穗型杂交种3638为宜,在生长发育期间能更好地解决群体与个体的矛盾,形成合理的群体结构,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但目前光能利用率和气候资源利用率还相对较低,增产潜力非常大。  相似文献   

17.
张瑞霞 《种子科技》2023,(20):80-82+88
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是通渭县近年来旱作农业发展的主要技术,是扩大油料面积、提高产量的一项重要保证。该技术是对传统间种套作技术的改良和提升,充分发挥边行效应和大豆固氮、养地的作用,有利于改善土壤条件,提高土壤肥力,以实现稳粮增收的目的。但在实际推广过程中,因部分农民对该种植技术缺乏了解,难以正确掌握该种植技术,在实施过程中出现了很多问题。基于此,分析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在推广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日前,农业农村部种植业管理司会同全国农技中心和四川农业大学,组织编发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指南,包括《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技术》《全国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模式图》和短视频等系列,指导各地高标准高质量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技术模式,盯紧盯牢关键环节,抓住抓好关键区域,落实落细关键技术.  相似文献   

19.
玉米大豆间作复合群体光效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玉米大豆不同间作种植方式的光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形成的镶嵌结构有利于光在群体中的均匀分布与利用。间作作物间既存在光互补又有光竞争。合理的田间配置有利于缓解光竞争矛盾,充分发挥互补效应。此外,还对生产中玉米大豆间作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实施大豆和油料产能提升工程,在黄淮海、西北、西南地区推广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该技术是稳玉米、扩大豆的有效途径。介绍了阜阳市颍泉区推广的46式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栽培技术,并对此项技术的主要优势、栽培要点、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探讨,力求科学、规范、有序推广该项技术,切实发挥稳粮增油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