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铃薯新品种试验与利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省种子总站组织安排了坝57、坝58、鄂马铃薯5号等8个马铃薯新品种在福州、泉州等7个点进行三重复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品种与地点互作也存在极显著差异。坝58、闽薯1号、中薯3号、坝薯8号等品种产量、农艺性状等表现突出,可进一步加大试验力度。  相似文献   

2.
甘薯新品种综合性状鉴定与利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维禄 《种子科技》2005,23(6):347-349
组织安排了金山67、连薯98、泉薯84等9个甘薯新品种在龙岩、泉州等9个点进行三重复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品种与地点互作也存在极显著差异.泉薯84、宁薯6号等品种产量、农艺性状等表现突出,可进一步加大试验力度.  相似文献   

3.
为了及时鉴定福建省近年来选育的甘薯新品种的丰产性和适应性,加快品种更新更换。2006、2007连续两年组织了泉薯76、福薯8号、金山679、龙薯13号等7个甘薯新品种,在福州等9个点进行三重复试验,通过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品种与地点互作也存在极显著差异。泉薯76、福薯8号、龙薯14号3个品种食味评分、晒干率、出粉率均高于对照,且抗蔓割病、中抗薯瘟病以上。金山679、金山763、龙薯13号3个品种鲜薯产量比对照增产极显著,其他性状与对照相当。这6个品种可在全省进一步加大试验力度;福薯9号食味评分、晒干率、出粉率均高于对照,薯肉带紫色。但仅在莆田、浦城、龙岩、南安、泉州5个试点表现丰产性较好,可在这些区域进一步加大试验力度。  相似文献   

4.
选取近年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主推的10 个玉米品种,分别在3 个不同环境下种植,以期筛选出适宜凉山州种植的玉米品种应用于生产。试验结果表明,不同试验点产量依次为西昌>盐源>昭觉;不同年际间产量表现为2020年>2019年;年份间、品种间、地点与年份间互作、地点与品种间互作以及地点、品种、年份3 因素互作间差异极显著,地点间、品种与年份间互作差异不显著;雅玉988 产量最高,达12280.58kg/hm2,高稳系数最高,是表现最好的品种。  相似文献   

5.
大粒花生品种区域试验的AMMI模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AMMI模型分析了2015-2016年国家北方片花生区域试验荚果产量数据,结果表明,品种、试验地点、品种与试验地点互作、交互效应主成分值(IPCA)均达极显著水平。不同花生品种在各试验地点的稳定性和不同试验地点对品种的分辨力差异较大,开农705的稳定性参数最大(Dg=32.9718),对照品种花育33号的稳定性参数最小(Dg=11.3287);8个花生品种中高产稳产的品种是商花11号和郑农花15号,产量高而稳定性一般的品种是开农705和龙花二号,稳产但不高产的品种是花育33号;19个试验地点中山东日照和河南洛阳的分辨力强,河南漯河和安徽固镇的分辨力较差。  相似文献   

6.
陆作楣 《种子》1990,(2):35-37
有些范围较大的品种区域试验,由于试验点环境条件的差异,品种间的反应常有不同。有时,试验结果的联合方差分析中,品种平均产量之间差异可能不显著,品种和环境(包括地点或年份)的交互作用却达显著甚至极显著  相似文献   

7.
为选择适宜本地优质高产甘薯品种,进行不同甘薯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甘薯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有显著差异,产量间也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当地品种从产量上高于引进的新品种,但从实际口感、品质上看,美国SL—9、86—21、甘薯1号比当地品种好,可以作为推广的甘薯品种进一步试验示范。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生态差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豆异黄酮由于其特有的生理保健功能而受到日益广泛的关注。为了明确黑龙江省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的生态差异规律, 2005选定5个生态条件差异明显的试验点及4个大豆品种进行试验。结果表明, 年份、地点、基因型及基因型×环境互作对大豆籽粒异黄酮总含量及3种酸解处理后所得苷元的含量具有显著效应。2006年的大豆异黄酮总含量及3种苷元组分含量的平均值显著高于其他2年;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不同基因型间及不同地点间均差异显著,大豆籽粒异黄酮总含量及其3种酸解后所得苷元含量与纬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据此认为,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在黑龙江省存在优势生产区, 对大豆籽粒异黄酮含量进行品质区划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基因型和环境对小麦烘烤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40,自引:0,他引:40  
朱金宝  刘广田 《作物学报》1995,21(6):679-684
利用12个小麦品种在5个地点的试验结果,分析了品种、环境以及品种与环境的互作对小麦烘烤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品种、环境以及品种与环境的互作对小麦烘烤品质都有显著影响,品种和地点的互作效应在同一品种不同地点间是不同的,在较差的环境下,也有表现好的品种。不同环境下,烘烤品质指标的变化大于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变化,小麦品种品质的评价,不仅应考虑其蛋白质含量在不同地点之间的变化,更重要的是研究最终加工品质的变  相似文献   

10.
极早熟玉米品种籽粒脱水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采用裂区设计方式,对5个极早熟玉米品种的籽粒含水率及脱水速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品种间生理成熟时的籽粒含水率存在显著差异,变化幅度为35.61%~42.17%;收获时的籽粒含水率品种间差异极显著,变化幅度为15.49%~28.50%。抽丝后35d至生理成熟前籽粒平均脱水速率品种间差异显著,变化范围为0.5296%/d~0.9007%/d;生理成熟后至收获期籽粒的平均脱水速率品种间差异显著,变化范围为0.4246%/d~0.5935%/d。出苗至抽丝的天数、株高、灌浆期绿叶数、单穗产量等性状与籽粒含水量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穗长和穗粗等性状对脱水速率有显著影响。另外试验条件下相对湿度对生理成熟后部分品种的脱水速率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黄淮海南部玉米新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及应用前景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初步证明有应用前景的新苗头组合进行区域内多年多点鉴定试验,在丰产性、稳产性和区域适应性方面综合评价有应用前景的新杂交种。本研究于2016-2018年以黄淮南部地区种植的7个品种组合在6个试验地点产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参试品种产量的环境效应和基因型×环境互作效应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从参试地点看出苏试51417丰产性和稳产性综合评价很好;金大丰1906和苏玉41稳产性很好,丰产性较好,综合评价良好,相对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空间,适合江苏省春夏播区域种植。  相似文献   

12.
低温与土壤水分含量对玉米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5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了25℃、10℃及5℃3个发芽温度及5个土壤水分含量,研究了温度和土壤水分含量与玉米发芽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各个温度条件下,玉米种子的萌发率在品种间及品种与土壤水分含量的互作下均呈极显著差异,土壤水分含量间仅在25℃处理7d时差异不显著,其他情况均呈显著或极显著差异。玉米品种10℃处理21d与5℃处理4d+25℃处理3d发芽率呈显著正相关,与发芽势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水分含量为15%时,发芽率的变异系数最小。初步明确了玉米萌发期耐冷性鉴定的条件为:5℃处理4d+25℃处理3d,土壤水分含量为15%。  相似文献   

13.
4个苏丹草品种和6个高粱品种在营养生长阶段的生物学性状差异性分析表明:27个数量性状除性状3、9、13、15、19、27在两类间差异不显著外,其余21个性状在高粱和苏丹草间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高粱和苏丹草两两品种间差异极显著;苏丹草类内品种1与2、10的F测验不显著;高粱品种5、6、9三者间F测验不显著。逐步判别分析剔除14个性状后,筛选出最主要的16个性状指标,全部观察个体基本散布成两大类但有交叉。聚类分析表明,参试的l0个品种被分成两大类,即苏丹草1、2、3、10为1类,高粱5、6、7、8、9为1类。  相似文献   

14.
测定18个日本品种(系)、18个江苏品种(系)及3个DH群体粳稻稻米淀粉RVA谱特征值和蒸煮理化指标并分析了不同测定值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如下:(1)江苏品种(系)峰值黏度(PKV)、热浆黏度(HPV)、冷胶黏度(CPV)、回复值(CSV)和直链淀粉含量(AC)均高于日本品种(系),糊化开始温度(PaT)低于日本品种(系),崩解值(BDV)、消减值(SBV)和胶稠度(GC)则差异不显著。根据RVA谱特征值将品种分为4种类型。(2)3个DH群体的RVA谱特征值和蒸煮理化指标均有广泛变异和超亲现象,其中以SBV变异系数最大。(3)各RVA谱特征值间有较好的相关性,PKV、HPV和CPV之间相互呈极显著正相关,PKV、HPV与BDV分别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HPV、CPV、SBV与CSV分别呈极显著正相关,BDV与SBV呈极显著负相关,5个群体表现出比较好的一致性。另外,在3个DH群体中,CPV与BDV也呈现极显著正相关,PaT与PKV、BDV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PaT与SBV呈极显著负相关。(4)3个DH群体的蒸煮理化指标与RVA谱特征值的关系也很密切,AC与SBV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与PaT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GC与PKV、BDV、PaT极显著正相关,与SBV极显著负相关。用HPV、CPV、SBV、CSV和PaT5个特征值能较好反映稻米食味品质的优劣。  相似文献   

15.
试验研究比较了5种农家栽培薏苡与5种野生薏苡在株高、日生长速度和分蘖动态上的异同。日生长速度与株高测定结果表明,农家薏苡中,龙薏1号与临2无显著差异,但与其余3个品种有显著差异;野生薏苡品种间,日生长速度没有显著差异;品种间的株高存在极显著差异,河2株高最高,与河1、石陂没有显著差异,但与寿宁有显著差异,与临1有极显著差异;野生薏苡株高伸长的延续时间上较栽培薏苡长15d。农家品种表现出2个明显的分蘖缓慢期,分别在5月底(5月30日,约44d)与6月初(6月5日,约50d),野生品种没有明显分蘖放缓现象,直到营养生长后期才放缓分蘖。采用一元非线性Logistic回归模型拟合了株高与分蘖的方程,决定系数都在0.92以上。  相似文献   

16.
5个超级杂交水稻组合在品比试验中的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5个超级杂交水稻品种(组合)进行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各参试品种生育期适中、株型好、抗倒伏、产量均高于对照。其中,川江优527、Ⅱ优084与对照产量达极显著差异水平,Q优6号、黔南优2058与对照产量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7.
本文给出的处理区试资料数学模型,对1993年黄河流域区试17个试点9个参试品种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品种间产量差异达显著统计学水平;各品种间均能抗枯萎病,但对黄萎病的抗性不及对照中棉所12,属感黄萎;品种对环境的稳定和适应性存在差异;品种与环境正、负互作效应显著;多性状模糊综合评判以石远321、苏杂16和邯4104较好;以品种的丰产、早熟性和纤维品质等方面确定了地点对品种及品种对地点的优化决策。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马铃薯不同品种块茎矿质营养元素钾、铁和锌含量的差异,选取了20个四倍体马铃薯栽培品种作为试验材料,开展1年两地的田间试验,测定了块茎中钾、铁、锌3种矿质元素含量,比较了不同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块茎的钾、铁和锌含量在马铃薯品种间、地点间以及品种和地点互作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块茎中钾、铁含量的变幅较小,而锌含量存在丰富的变异。供试品种中以东农310、克新22号、克新27号的钾元素含量较高,均在300mg/100g FW以上;东农310、大西洋、定薯3号、中薯5号、费乌瑞它、克新12号、东农308的铁含量在2.20mg/100g FW以上;克新12号、东农308和克新22号的锌含量大于0.80mg/100g FW。所有供试品种中东农310的钾、铁含量最高,克新12号的锌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9.
为探究年份间、地点间、品种间及其互作效应下大豆产量差异,对2016-2017年黄淮海夏大豆产区的北片、中片和南片区试数据进行多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北片年份×品种互作效应对大豆产量差异不显著外(P>0.05),其他各片的年份、地点、品种以及年份×地点、年份×品种、地点×品种、年份×地点×品种互作效应的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P<0.01)。其中地点对黄淮海北片、中片和南片的产量差异贡献率最大,分别为57.92%、71.76%和46.91%,品种的贡献率分别为3.85%、4.67%和8.52%,年份的贡献率分别为2.85%、1.02%和0.71%。多重比较分析表明,北片、中片和南片中平均产量最高的河北宁晋、邯郸和山东菏泽比平均产量较低的河北石家庄、河南洛阳和安徽宿州分别高45.66%、71.67%和50.13%,差异达极显著。中黄78、中黄70和中黄301平均产量极显著高于相应对照品种,变异系数小。相关性分析表明,大豆产量与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性,与经、纬度无显著相关性。因此,在实现大豆高产的过程中,选择优质、高产、广适的大豆品种是首要条件,同时提高管理水平,发挥高产潜力,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20.
卢秉生  杨辉  陈殿军  丰光  刘君  王亮  唐文明 《种子》2018,(3):102-105,106
对具有不同血缘类型的9个玉米新组合和郑单958在辽宁省8个不同地区的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10个中晚熟品种在辽宁地区随着地域的不同产量有极显著的差异;不同杂优模式组配的不同血缘类型的10个中晚熟品种产量有极显著的差异;品种与地点的互作达极显著水平。品种丰产性和稳定性分析结果表明,9个新组合中丹02是本试验中的最高产组合,比对照郑单958增产9.02%,产量显著高于丹06和郑单958,极显著高于丹13和丹05,是高产型品种,有较大的增产潜力,但稳定性还有待提高;丹14、丹04、丹10、丹01和丹09丰产性较好,丹01稳定性较差,其它稳定性也较好,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互作效应分析结果表明:10个中晚熟品种在不同地区适应性不同。8个试点平均产量随经纬度变化分析表明:10个中晚熟品种平均产量在辽宁地区随纬度增加略有增高趋势,随经度增加有降低的趋势,辽宁地区有从南至北和从东至西逐渐增强的适应性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