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正光唇鱼俗称石斑鱼。生活于山区溪涧中,是一种杂食性的小型溪流性经济鱼类。近年来,由于光唇鱼市场需求的不断扩大,光唇鱼的价格也不断攀升。江山市地处浙西南山区,水资源丰富,利用优越的自然条件,开展人工养殖光唇鱼已成为本地渔民致富的途径之一。江山市水产技术推广站在渔业科技示范基地——江山市溪坑家庭农场,组织开展了光唇鱼水泥池流水养殖试验,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正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又称石斑鱼,属鲤形目、鲤科、光唇鱼属,主要分布于长江以南的山区溪流中,是一种小型经济鱼类,经济价值高。近年来,随着该鱼价格的不断上涨,该鱼的人工养殖逐渐兴起,已成为山区渔民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方式。笔者从2010年起从事该鱼的人工养殖技术开发试验,取得较好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现将光唇鱼池塘健康高效养殖技术总结如下,供广大渔民朋  相似文献   

3.
<正>云南光唇鱼和滇池金线鲃均是地方土著品种,为国家二级保护水生野生动物,云南特有鱼类,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科研价值。为开展云南光唇鱼和滇池金线鲃的推广养殖,2018年1-7月,云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在寻甸县曾美仙特种鱼养鱼场开展了流水池塘混养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的养殖效果,现总结如下。一、材料与方法1.材料(1)池塘情况:养殖基地位于云南省昆明市寻  相似文献   

4.
<正>光唇鱼俗称石斑鱼,属鲤形目,骨少肉嫩,味道鲜美,深受浙江等地区广大消费者喜爱,商品鱼售价高,养殖前景被业者十分看好,已成为山区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致富产业之一。光唇鱼现有的养殖模式主要有水泥池、土池、循环水、网箱、帆布池等,尚未有微咸水池塘养殖的研究报道。本试验选择在杭州钱塘江入海口围垦区域开展光唇鱼大棚养殖试验,旨在丰富养殖技术模式,为光唇鱼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正>半刺厚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俗称"石板",属鲤形目、鲤科、光唇鱼属。福建省三明市主要分布在沙溪河、尤溪、金溪等水系的中上游、支流水域流水环境中,喜生活于水流湍急、水质清澈、石砾底质的山区溪流及江河的常集小群活动,是当地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小型淡水鱼类,野生半刺厚唇鱼食性以着生藻类为主。近年来,野生半刺厚唇鱼原产栖息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物种的种群数量和质量严重衰竭,捕捞产量大幅度减少,市场一直供不应求。2012年笔者开始进行池塘套养野生半刺厚唇鱼生产试验,以期解决  相似文献   

6.
巫一安 《齐鲁渔业》2020,37(2):39-40
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光唇鱼属,是一种小型溪源性经济鱼类,喜欢生活在山区溪流中。光唇鱼体呈纺锺形,较低矮,吻突出,唇发达、肥厚,体色深青黑,腹部较淡。近年来,随着野生光唇鱼的减少,人工养殖光唇鱼的数量也逐渐增加,发病几率也增加。现将光唇鱼在养殖过程中常见疾病及防治方法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正>光唇鱼俗称淡水石斑鱼,生活于山涧溪流和江河中上游等急流环境中,是一种杂食性的小型溪流性经济鱼类。在早期的光唇鱼人工养殖中,大多以拥有优质水源的水库进行网箱混养或单养。近年来,随着"五水共治"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光唇鱼养殖户开始靠岸,选择以优质水库水或溪水为水源,建造水泥池或池塘开展流水式养殖,但该养殖方法对场地选择有很大限制,不利  相似文献   

8.
<正>温州光唇鱼俗称石斑鱼、溪斑鱼,是浙江土著鱼类,主要分布于瓯江水系和飞云江水系。该鱼体细长侧扁,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颇具地方特色的溪流性鱼类,深受老百姓喜爱。温州光唇鱼在市场上供不应求,进行人工养殖是山区渔民致富增收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温州光唇鱼养殖病害问题频发,严重制约产业规模化发展。加强病害防治技术研发,对推动温州光唇鱼产业健  相似文献   

9.
<正>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广泛分布在南方山区溪流中,肉质鲜美,一直是产地重要的捕捞对象,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随着野生资源的枯竭,光唇鱼的人工驯养繁殖已取得重要突破,成为皖南和浙西北山区重要的水产养殖对象。光唇鱼生长适宜水温为15~25℃,最高忍受温度28~30℃,在高密度流水或网箱养殖条件下,极易暴发车轮虫、指环虫、小瓜虫等寄生虫病。车轮虫、指环虫对药物比较敏  相似文献   

10.
<正>半刺光唇鱼(Acrossocheilius hemispinus),隶属于鲤科(Cobitidae),鲃亚科(Barbinae)光唇鱼属(Acrossocheilus),半刺光唇鱼属于溪河小型鱼类,常生活于水流湍急、水色清澈、溶解氧丰富的山区溪流和江河的中上游及其支流。喜集小群,游泳速度快,性急躁,遇阻碍善跳跃。半刺光唇鱼为杂食性鱼类,主要用下颌发达的角质层,铲食石块上的苔藓与藻类,也喜欢摄食水生昆虫、底栖无脊椎动物等。易驯化,可完全摄食人工配合饲料。主要分布于中国湖南省的湘江、沅水、资水、澧水,  相似文献   

11.
正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是南方山区溪流中重要的小型经济鱼类,是一种极具前景的人工养殖对象,目前光唇鱼的人工繁殖普遍存在着设施落后、规模小、繁殖效率低等问题,远不能满足光唇鱼养殖业的需求。该文讨论了光唇鱼育苗场养殖水体、供水流量、管道、过滤设施的设计方法,并用实例说明计算方法和步骤。1设计与方法1.1养殖水体养殖水体计算公式为:  相似文献   

12.
“清水鱼”是在优越的山区自然环境中,利用清澈、常年流水的山泉、溪水,完全以纯天然绿色植物为饲料养殖的,具有独特风味品质的水产品。地处浙江西部钱江源头的衢州市开化县山区,境内山重水复、层峦叠翠、清泉长流,提供着“清水鱼”养殖所必须的优越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富溪、泉流水资源。近几年,随着生态、绿色、特色水产品养殖业的兴起,“清水鱼”的养殖开始得到较为系统地开发和完善,并在向规模化养殖发展。笔者总结当地“清水鱼”养殖的历史经验,结合绿色水产品养殖生产的要求和近几年养殖技术的开发与研究,就山区“清水鱼”养殖的技术作一…  相似文献   

13.
正光唇鱼俗称淡水石斑鱼,自然条件下生活于山涧溪流和江河中上游等急流环境中,人工养殖条件下可在水库网箱、水泥池及坑塘等环境中正常生长。近年来,光唇鱼已成为浙西山区重点开发的小型经济鱼类。随着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增殖放流指标的增加,光唇鱼苗种出现了供不应求的现象。但迄今为止,光唇鱼规模化育  相似文献   

14.
光唇鱼仿生态繁殖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林衍峰  甘成叙 《水产科技情报》2016,43(3):136-138, 142
为解决目前光唇鱼人工繁殖中存在的繁殖率低、操作繁琐等问题,根据野生光唇鱼的生境选择和生理需求,设计了一种仿生态型光唇鱼繁殖池。利用持续且变化的水流刺激亲鱼性腺发育成熟,用紊流波浪和砾石诱导光唇鱼主动产卵,用斜置的收卵箱自动收集受精卵,在弱光环境下微流水孵化。繁殖试验结果,在不使用鱼类催产激素和其它药物的情况下,受精率和孵化率分别达91.64%、89.53%,平均每尾雌鱼产卵594粒,出苗488尾。试验结果表明,在人工养殖条件下,光唇鱼繁殖群体属分批产卵类型,水流刺激能提高产卵量,较浅的水体能提高受精率,孵化水温以(22±2)℃为宜。  相似文献   

15.
正一、基本情况流水养殖水泥池18个,每个池平均80米~2,总面积1440米~2。水深控制在0.3~0.5米,每池放养温州光唇鱼约1600尾,规格40~60克/尾,为繁殖用亲本。养殖水源引自上游山溪流水。5月上旬尚未发现鱼体异常,到5月中旬,发现其中两个池发病,少数鱼浮在水面,摄食减少,每天各有  相似文献   

16.
<正>近年来,光唇鱼已成为浙西山区重点开发的小型经济鱼类,其价格逐年攀升,目前市场价达120~160元/千克。随着"五水共治"的开展,水库网箱不断拆除,越来越多的养殖户开始尝试用水泥池进行光唇鱼养殖,但养殖效益不甚理想。究其原因,养殖环境选择的不适宜、养殖技术水平的低下和管理经验的缺乏,导致光唇鱼病害频发、生长缓慢、成活率低、养殖产量不高。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在浙江龙游  相似文献   

17.
光唇鱼味道鲜美,外形漂亮,市场需求潜力大,但人工繁殖存在技术瓶颈.本文介绍了光唇鱼仿生态繁育与健康养殖技术以及光唇鱼养殖水质调控池、成鱼(亲本)养殖池、孵化和鱼苗培育养殖池等养殖设施的设计与建造,对推动光唇鱼养殖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我们于2003年~2004年进行了水池微流水养殖光倒刺鳃商品鱼试验,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平定河水库养鱼水面12.0ha,坝下有配套鱼池5口、面积0.76ha。1991年进行养鱼高产试验,主要技术措施是大库实施化肥养鱼,鱼池开展流水、微流水投饵养殖,并配套鱼种生产。经过200d 余的饲养管理,共产鱼30548.1kg,总产值16.9万元,获利5.9万元。  相似文献   

20.
吴卫君  吴流坤 《中国水产》2016,(12):108-110
正光唇鱼是一种小型的杂食溪流性经济鱼类。因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青睐,目前自然资源已难满足市场需求,是近年来新兴的特色土著鱼类。本文从环境条件、苗种选放、饲料管理、病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光唇鱼养殖技术。光唇鱼,俗称:(淡水)石斑鱼、罗丝鱼。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光唇鱼属。生活于山涧溪流中,喜栖息于水清流急、石砾底质的溪流,以下颌发达的角质层铲食石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