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部科技司1997年发出了关于规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方法的通知,把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设计的"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作为农口测算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统一使用方法。应用这一方法,测得吉林省2003~2008年期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年平均值已达到53.36%。通过分析可知,吉林省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主要依靠农业物质费用的投入和科技的进步,但物耗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占首位,科技进步居第二位。  相似文献   

2.
基于固定弹性和变动弹性,分别以年度数据、五年平均数据作报告期和基期,采用多种方法,测算了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显示,"十一五"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22%,实现了农业科技进步率超出农业物质投入贡献率的跨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的较高水平;山东省农业开始步入集约型增长模式,在农业保持较高增长率的基础上,物质费用增长率则低于总产值增长率。但山东省农业集约型增长模式面临着物质费用占比过高的突出问题。因此,通过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即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3.
基于固定弹性和变动弹性,分别以年度数据、五年平均数据作报告期和基期,采用多种方法,测算了山东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显示,"十一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率达到22%,实现了农业科技进步率超出农业物质投入贡献率的跨越;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8%的较高水平;山东省农业开始步入集约型增长模式,在农业保持较高增长率的基础上,物质费用增长率则低于总产值增长率。但山东省农业集约型增长模式面临着物质费用占比过高的突出问题,因此,通过科技进步,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要素的生产效率即提高农业投入产出比,仍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4.
《山西农业科学》2019,(9):1663-1666
采用索洛余值法对"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山西省晋中市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行测算,并对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晋中市在"十五"、"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主要来自于农业物质费用投入及农业科技进步;在"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率逐渐提高,农业物质费用投入的贡献有所下降。说明晋中市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已经达到我国现阶段农业技术贡献率的平均水平。  相似文献   

5.
以1988~2012年湖南省14个市州农业面板数据资料及运用面板数据单位根检验、面板协整检验、豪斯曼检验对农业机械总动力、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劳动力、化肥施用量、有效灌溉面积、农村用电量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进行回归分析。农业劳动力和有效灌溉面积对农业经济增长没有显著影响关系,而其它四个解释变量对农业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需要加大对农业机械的投入、确保农村电力供应、控制化肥施用量及提高农作物播种面积等措施来促进湖南省农业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6.
为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提供政策参考,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法,测算并比较1991—2013年山东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该时期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4.77%,资本投入的贡献率为53.70%,劳动力和土地投入的贡献率分别为-1.56%和-0.02%。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且其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资本投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仍具有重要作用,而劳动力和土地投入的下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7.
通过建立经济-气候模型探究西藏自治区农业产值的影响要素并量化其贡献率,分析各影响要素对农业总产值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990—2016年农作物播种面积、农业机械总动力、年均气温对西藏农业总产值的贡献表现为正向作用,农业机械能提高土地的精耕程度,增加单位面积产值;温度升高能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能力,同时可扩大适宜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8.
以1990~2013年江苏省农业总产值为农业经济增长指标,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播种面积为农作物播种面积指标,利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江苏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协整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江苏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对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起到很大作用,而经济作物与其他作物播种面积对促进农业总产值的作用不显著。建议江苏省增加农作物播种用地的有效面积,并注重优化三大类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信息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制高点,对农村经济增长具有重要影响。采用主成分分析、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分析等方法,探究了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结果显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对农业信息化的贡献率最大,为51.741%;其次是农业信息化投入水平,贡献率为36.829%。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和农业总产值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信息化投入水平对农村经济增长呈正向推动作用。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河南省农业总产值的Granger原因,但农业总产值不是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的Granger原因;农业信息化投入与农业总产值互为Granger原因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农村人力资本积累与西部农业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智 《农业与技术》2007,27(2):140-142
本文运用C-D生产函数测度了西部农村人力资本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农业经济的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费用的增加和农业科技进步,同时农业科技进步的贡献60%源于农村人力资本的积累。论文提出了提高西部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促进西部农业经济稳定增长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何春燕  郑顺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536-11538
运用索洛余值法估算得到四川省不同时间段、不同区域和不同行业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通过纵向、横向比较,评价判断科技进步对四川省农业发展的贡献水平,为提高四川省农业科技的投入、推广和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四川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不断提高,由"八五"的40.90%提高到"十五"的45.54%,但增长趋势减缓,与全国的差距由"八五"的正差距(6.62%)转变为"十五"的负差距(-0.14%);四川省不同区域间以丘陵区的科技进步贡献率最高,为69.8%,其他地区差异不大,在41.0%~43.0%,但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要素存在较大差距,丘陵区主要靠科技进步,而平原区和山区靠物质投入和科技进步,民族地区则是靠物质投入、劳动力增长、扩大耕地面积和农业科技的综合作用;四川省农业内部各行业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以种植业最高,为61.3%,其次为畜牧业(27.1%)、林业(21.9%),渔业最小,仅为17.8%,差距较大,表明科技在畜牧业、林业和渔业发挥作用的空间十分巨大。  相似文献   

12.
2008~2011年吉林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采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设计的"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测算得出吉林省20082011年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年平均值(54.71%)。通过分析发现:吉林省科技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越来越大;科技进步和物质投入是吉林省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吉林省农业劳动力效率不高和耕地质量下降所带来的负效应越来越大。  相似文献   

13.
檀朝满  谢敏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6):7367-7368,7382
通过构造C-D生产函数模型,采用索洛余值法,测算了1990~2011年安徽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结果显示,1990~2011年安徽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呈现增长趋势。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不同要素对农业总产值的增长的贡献。  相似文献   

14.
《新农业》2012,(13)
中国衣科院副院长唐华俊称,2002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为42.5%,2011年为53.5%,10年增长10个百分点。这一变化标志着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为标志的粗放型增长向依靠科技进步为支撑的集约型增长转变。2011年,我国粮食单产增加对总产提高的贡献率达到85.8%,  相似文献   

15.
党的十八大以来,海南省不断提升科技创新综合能力,大力发展热带特色高效农业,农业科技已成为助力海南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引擎。利用C-D生产函数和增长速度方程对2000—2021年海南省的相关数据进行测算,分析显示,海南省在这一时期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了65.69%。通过回归结果发现,海南省劳动力的投入产出弹性系数较资本和播种面积高,即农业劳动力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最大。今后,为提升农业总产值,应该加大高素质农业劳动力的投入,控制支农资金和土地的投入规模,提高其利用效率;同时,还要重视农业科技的作用,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  相似文献   

16.
湖北省农业技术进步的地区差异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按照湖北省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将其划分为较发达地区、次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三块经济区域,采用CD生产函数模型,结合河北省1995-1999年的农业统计数据,测定不同地区农业科技进步的作用。结果表明:对农业总产值增长发挥作用的因素表现为,农用物质投入起着重要作用,农业劳动力投入作用的地区差异性明显,耕地面积投入起的作用不大,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与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成反比。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发展区域,提出了提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为山东省农业经济增长提供政策参考,运用Cobb-Douglas生产函数和索洛余值法,测算并比较1991-2013年山东省农业生产要素投入和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结果表明:该时期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的贡献率为54.77%,资本投入的贡献率为53.70%,劳动力和土地投入的贡献率分别为-1.56%和-0.02%.农业技术进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占据主导地位,且其贡献率呈上升趋势.资本投入在农业经济增长中仍具有重要作用,而劳动力和土地投入的下降阻碍了农业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18.
以19902013年江苏省农业总产值为农业经济增长指标,以粮食作物、经济作物和其他作物播种面积为农作物播种面积指标,利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对江苏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以及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协整分析结果表明:江苏省农作物播种面积与农业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格兰杰因果检验结果表明:江苏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对农业总产值的增长起到很大作用,而经济作物与其他作物播种面积对促进农业总产值的作用不显著。建议江苏省增加农作物播种用地的有效面积,并注重优化三大类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  相似文献   

19.
赵强军  赵凯 《湖北农业科学》2012,51(6):1270-1273
在对我国1992~2008年农业生产效率测算的基础上,分析了土地、资本及劳动力对于我国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通过分析得出:在研究期间土地对于农业的产出弹性为1.444;土地投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平均保持在10.16%;研究后期各要素投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较前期趋于无序.针对以上结果提出:在以后农业生产中应重视农业要素投入的稳定性,达到要素投入的长期最优.  相似文献   

20.
基于面板数据模型的农业经济增长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2个农业大省1978-2004年的省级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回归技术,对我国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农机总动力、化肥施用量、劳动力投入、播种面积、政府农业支出、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变迁都是影响农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其中农机总动力、政府农业支出、化肥施用量、劳动力投入、播种面积的产出弹性分别是0.295、0.112、0.079、0.236和0.131;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对农业经济增长也具有显著影响,但农业贷款的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