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1 毫秒
1.
【目的】研究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主观相对贫困的影响,为流动人口流向选择、城市发展提供更多经验证据。【方法】基于CLDS 2016年数据,运用Probit、IV Probit等计量模型,从主观角度分析并检验了城市规模对流动人口相对贫困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结果】城市规模越大,流动人口越不容易陷入主观相对贫困。同时,老生代流动人口以及受教育水平较低的流动人口均能从城市规模经济中受益,即城市规模扩大能够显著降低他们陷入主观相对贫困的可能性;城市规模对新生代流动人口和受教育水平较高的流动人口主观相对贫困不存在显著影响。此外,城市规模主要是通过降低失业可能性、提高收入满意度两条途径降低流动人口陷入主观相对贫困的可能性。【结论】大力建设中小城市、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并重、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并合理发挥政府调控、监管职能对缓解相对贫困问题、持续提高流动人口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从而造成大量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成为流动人口.而流动人口子女随着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居住并有学习能力的儿童,即流动儿童.流动儿童是城市中的特殊群体.在受教育方面,流动儿童只有缴纳高额的借读费和赞助费才能进入当地公立学校,而流动人口一般收入微薄,没有能力负担这些费用,于是流动儿童的受教育存在很多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农村流动人口奔波于城乡之间,他们在城市工作,却无法完全融合进城市的生活中,无从享受城镇户籍所附带的社会保障及福利。从经济地位、公共服务、社区参与三个方面陈述了农村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生活的现状,并分析了造成融合障碍的原因:城乡户籍制度、土地征用制度的不完善,及流动人口本身素质限制、流入地的歧视。针对这些具体问题,提出了四大对策:建立准入机制、逐步消除户籍制度弊病,改革土地征用制度,加强城乡文化交流及建立完善的教育、培训机制。  相似文献   

4.
张晶  李昀东 《安徽农学通报》2021,27(13):131-137
采用2017年中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利用Logistic回归模型,在控制个人特征、经济水平、流动特征、社会融合4个维度的基础上,系统分析并探究了土地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及落户意愿的影响.结果表明:流动人口的落户意愿远低于居留意愿,拥有土地或宅基地的人群拥有更低的落户意愿,但拥有土地对居留意愿影响不显著,其中土地流转政策的实施对其有一定的影响;有承包地且遭受劳动力短缺问题的人群,拥有更高的居留及落户意愿;土地对居留及落户意愿影响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对老一代流动人口居留及落户影响更大.总体来看,土地对流动人口城市居留及落户意愿有负向影响,土地的经济保障功能带来了更低的落户意愿,但有限的经济保障功能并非是居留及落户意愿最终决策的关键性因素.居留落户意愿与土地的养老保障作用及流动人口的落叶归根思想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中国城市化飞速发展,流动人口已经成为我国社会经济转型时期所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它涉及到流动人口的生存环境、工作、收入、教育、居住、社会保障等方面。选取宁波市孝闻街老小区、桑家社区、庄市勤勇村三个典型的流动人口聚居区,结合抽样问卷调查与SPSS数据处理分析,研究流动人口在大城市市中心、近郊、远郊的居住空间分异与城市空间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从农村走向城市,从经济欠发达地区走向经济发达地区,这一类人称为流动人口。作为流动人口的孩子,一般有一下两种情况:一种是跟着父母到城市生活;另一种是被父母留在户籍所在地由父母一方或亲戚抚养,这种儿童叫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由于父母经常不在家,他们缺乏来自父母的爱,这一情况导致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非留守儿童有较大的差距。为了了解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及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本文梳理了留守儿童父母教养方式的特征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留守儿童父母如何教育孩子、如何提高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城乡巨大的经济反差使流动人口相对剥夺感加强;城乡文化冲突使流动人口原有的传统准则失效并导致城市亚文化形成;社会管理和控制能力弱化使流动人口长期受到“二等公民”待遇,种种不良社会因素最终必然会导致城市流动人口违法犯罪率的上升。打破城乡二元社会对立,加强流动人口管理的制度性建设和改善,优化进城农民社会心理环境,是控制和减少流动人口犯罪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8.
<正>随着城镇化、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们开始不断的涌入城市,他们为我国经济繁荣和社会建设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流动人口的不断增长,也为城市的社会服务和管理工作增添了不少麻烦和社会问题。由于他们流动性大、变更频繁,给计划生育管理工作带来了新的困难和问题,特别是流动人员政策外生育的管理难度很大,往往出现管不住和无法管的困难。但是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管理关系改革发展稳定大局,因此,健全流动人口的计生管理体制刻不容  相似文献   

9.
流动人口成为流入地社会成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仍然面临制度性、文化因素、社会排斥以及社区功能缺失等方面的障碍。笔者认为通过制度变革、参与式管理理念、社会工作方法的技术性支持以及多元协同共治模式等管理创新能实现流动人口的城市社区融入。  相似文献   

10.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流动,且流动人口逐年增加。特别是1990年以后,农村劳动力流动规模大增。目前,流动人口中,民工人数约为8000万人。这一庞大的流动群体对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等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1.
流动人口成为流入地社会成员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目前流动人口城市融入仍然面临制度性、文化因素、社会排斥以及社区功能缺失等方面的障碍。笔者认为通过制度变革、参与式管理理念、社会工作方法的技术性支持以及多元协同共治模式等管理创新能实现流动人口的城市社区融入。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以来,流动人口已成了中国的重大社会问题。流动人口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给社会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效应,最主要的是流动人口犯罪已成为影响社会治安的突出问题。本文在认识城市流动人口犯罪特点的基础上,深刻分析流动人口犯罪的原因,并提出预防流动人口犯罪的对策,从而创造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长治久安的良好局面。  相似文献   

13.
随着现代化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涌入沈阳,给城市管理和民族工作增加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新要求。本文介绍了沈阳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状况,分析了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给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带来的影响,最后探讨了如何进一步完善城市少数民族流动人口管理和服务工作。  相似文献   

14.
王磊  潘敏 《甘肃农业》2006,(12):36-38
中国城——乡人口流动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同时也给城乡经济结构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通过实证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农村流动人口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合理有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可以解决农村劳动力过剩的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一旦这部分劳动人口被城市经济发展所吸纳,就会促进城市经济结构的优化。但要想使流动人口成为促进经济发展的内在因素,必须不断提高劳动者的素质。  相似文献   

15.
从女性流动人口的月平均收入、职业变动后经济地位变化以及与配偶收入比较这三个方面描述了女性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现状,并通过相关分析证明了受教育水平、职业地位、职业获得途径对女性流动人口的经济地位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意义]流动人口市民化是城市化的核心问题,社会融合是市民化过程中的必经阶段。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程度高低是中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体现,公共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理应发挥促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合的功能。[方法/过程]以流动人口为主体视角,从分析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合中的多重诉求出发,认为公共图书馆在为增强流动人口在城市就业和职场竞争力提供社会支持、满足了流动人口希望获得城市基本公共服务的部分诉求和满足了流动人口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部分诉求等方面发挥着社会融合功能。[结果/结论]文章提出可从公共图书馆平等性维度、可及性维度和服务覆盖率维度出发改进和完善现有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以完善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提升城市群功能的进程稳步推进,城市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有效的要素资源配置上优势明显,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汇聚成为必然。与此同时,由于户籍制度等一系列的限制,农民工流入城市后的城市身份认同并不高。因此,深入推进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教育、健康、住房、社会保障等服务均等化以及流动人口职业健康促进工作,构建以落实流动人口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核心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社会协同作用,为流动人口提供更加方便、快捷、优质、高效的公共服务成为政府工作的重要环节。基于2017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CMDS),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农民工的城市身份认同指数,并对该指数的后期应用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18.
随着珠三角地区城镇化的发展,大量农业流动人口涌进城市,其中一部分形成了一个特殊群体"代耕农"。在转型社会阶层分化的语境下,具有农业流动人口与女性流动人口双重身份的女性"代耕农",其被边缘化及权利被忽视已是不争的事实,她们的生存状况堪忧,已影响到流入地新农村及和谐社会的建设。  相似文献   

19.
流动人口的存在是社会的进步,是实现现代化不可缺少的重要条件,同时也带来许多新的社会问题,犯罪问题是其重要的问题之一。导致流动人口犯罪有多方面的因素。针对流动人口犯罪的特点采取相应的对策,在地域控制预防上可以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对农村、城乡结合部、城市三地进行犯罪的控制和预防,最大限度的消除流动人员犯罪的不良因素,维护社会治安。促进各地经济持续稳定地发展。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宁波市江东区2000~2009年外来人口的空间变化特征,分析其影响流动人口的分布的因素,包括城市的发展格局变化、产业结构的转变、流动人口管理政策的变化以及流动人口其本身的生活习惯等各方面,为城市管理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