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7 毫秒
1.
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是一种充分利用稻田的生态空间,实现水稻和水产养殖动物互利共生的创新型农业生产模式。阐述了稻田生态综合种养的主要功能,综述了我国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概况,介绍了稻鸭共生、稻虾共生、稻鱼共生、稻蛙共生和稻螺共生等5种湖南省稻田生态综合种养典型模式,分析了目前湖南省稻田生态综合种养中存在缺少统一规划、协作机制不全、技术水平不高、培训服务落后、产业化程度低、市场开拓不足的问题,从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技术支撑、创新突破、产业化经营和深挖潜力等方面提出湖南稻田生态综合种养模式今后推广对策和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2.
稻渔共作也可以称为稻鱼共生系统,是现代化农业发展的一种全新种养模式。对稻渔工作模式进行介绍,并 且阐述该模式在稻田基础设施、营养利用率、生态系统、农药使用量与病虫害管理、温室气体排放等方面具有的优势, 提出注重稻渔共作生态种养效率、创建稻渔共作生态种养基地、研发到渔共作生态种养技术三点建议,加快实现昌江 区农业生产向现代化、规范化的转型,以期能够带动地区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指在水稻生产季节,放养鱼、鸭,等于在稻田中形成稻鱼、稻鸭种养结合、互补共生的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实现了在同一稻田内既种稻又养鱼、鸭,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最佳效果,具有增粮、增肥、增收和节地、节工、节资的优点,符合资源节约、环境生态、循环高效的农业经济发展要求,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致富的有效途径。1稻鱼共生生态养殖技术"稻鱼共生"是根据稻与鱼的共生互利特点及两物生长发  相似文献   

4.
稻田生态种养模式,指的是在水稻生产季节,放养鱼、鸭登于稻田中,形成稻鱼、稻鸭等种养结合,互补共生的生态农业种植模式,实现了一田多用、一水多用、一季多收的最佳效果,符合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一定推广价值。有鉴于此,本文中联系贵州具体情况,详细分析生态种养模式实施要点及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5.
将水稻种植与鱼类养殖有机结合的稻田综合种养技术模式,充分发挥了水稻和鱼类共生互利的作用,促进水稻生产减肥减药、绿色增效,同时获得安全水产品(虾、鱼、鳖),提高了稻田和水资源的利用率,有利于粮食安全、食品安全和生态安全。回顾了安徽江淮稻鱼类综合的发展历程、产业现状,重点分析了霍邱县三流生态综合模式的技术特点与优势;建议因地制宜、因水优化布局安徽稻渔综合种养产业带,优选三流生态综合种养模式,加强技术创新,稻渔并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稻鱼共生的综合种养模式可以综合利用稻田空间,进行立体开发,鱼粪肥田,鱼稻共生,辅助采用以谷物为主的人工饵料喂养,保证稻鱼生态绿色,口感清甜鲜嫩。本文介绍了马龙县稻田养鱼综合技术,具体包括选址、田间工程建设、稻田消毒、鱼苗放养、田间管理、科学喂养、收获上市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稻田养鱼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稻—再生稻—鱼综合种养技术模式能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土地资源和生态资源,提高稻田生产综合效益。本文介绍了该模式下水稻、鱼的种养关键技术,以期为当地种植户发展稻—再生稻—鱼综合种养、提高稻田综合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正稻渔共生是以水田稻作为基础,在水田中养殖鱼、虾、鳅、蟹、鳖等水产和鸭(禽)等动物,充分利用稻田光、热、水、肥、气及各类生物资源,通过水稻和水(禽)产动物既共生共育又互利互补而形成的种养生态模式。"稻-鱼""稻-鱼-鸭""稻-虾""稻-鳖""稻-蛙-菜""稻-鳅""稻-鱼-菇""稻-鱼-萍""稻-鱼-萍-鸭"等种养模式是最大限度利用稻田空间的主体复合种养模式,水稻扎根稻田泥土中,鱼、虾、鳖、鳅、蟹生长在水中,鸭、萍在水面  相似文献   

9.
正本文以丘北县高原特色稻田种养生态循环示范工程项目实施数据为基础,认真分析总结项目实施的技术措施和取得的成效,为今天大面积推广提供参考。稻田种养生态循环示范工程是一种稻、鱼、鸭共生,互惠互利的新型农业生产模式,其不仅可以有效改善生产环境,而且周期短、见效快,能够有效提农田综合效益。文章以丘北县高原特色稻田种养生态循环示范工程项目为例,对于工程项目建设进行了相应的分析,对于推动农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稻——蛙生态种养技术模式研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蛙生态种养是种植业和水产养殖业结合的一种生产模式,该模式利用水稻和蛙类共生关系,使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利用更充分,物质循环和能量转换更合理。介绍了稻—蛙种养模式的生态学原理,技术要点,以及稻—蛙种养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总结了稻—蛙种养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提出今后应推进稻—蛙生态种养规模化发展,促进农民增产和增收。  相似文献   

11.
The traditional rice-fish farming system is selected as a "globally important agricultural heritage system" (GIAHS) by the 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 United Nations Development Programme (UNDP), and Global Environment Facility (GEF), etc. In Zhejiang Province of China, where the pilot site for this GIAHS farming system is located, we compared the use of traditional rice varieties in rice-fish co-culture and rice monoculture. Further, we determined how traditional rice varieties were performed in this rice-fish system. Only 19% of the farmers who practiced rice monoculture planted traditional varieties while 52% of farmers who practiced rice-fish co-culture planted traditional varieties. Traditional varieties represented 13% of the total land cultivated under rice in the rice-fish system but only 2% in the rice monoculture system. In the rice-fish system, yield was lower for traditional rice varieties than hybrid varieties but application of fertilizers and pesticides was also lower. In a field experiment in the rice-fish system without pesticides, rice planthopper numbers and sheath blight incidence were lower from three traditional varieties than one hybrid variety; yields were 8 to 32% lower from the traditional varieties than the hybrid. Our results showed that traditional rice varieties can be preserved through conserving GIAHS rice-fish co-culture. Our study also indicated that traditional rice varieties can survive in the rice-fish system because these varieties are helpful to the whole system and beneficial to the farmers.  相似文献   

12.
传统农业回顾与稻渔产业发展思考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传统农业的深入理解无疑有助于对农业现代化的推进。稻渔共生产业作为优秀传统农业的典范,对于推进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与可持续发展和世界稻渔共生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本文从人类文明发展历程,尤其是中国传统农业文明发展历程的回顾切入,简要介绍了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实施及意义,并以传统稻鱼共生系统为例,深刻分析其传衍数千年的科学机制,讨论了稻渔共生产业发展面临的技术挑战及未来发展战略。研究指出,农耕文明的核心理念在华夏文明发展过程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于20世纪60年年代初期兴起并不断强化的石油农业则可能存在包括农业生物多样性简化、农用化学品依赖、生产成本增高、资源竞争激烈、环境压力增大以及这些工业化的现代农业对发展中国家传统农业产生的不对等的利益竞争和负面影响显而易见。在政府政策激励以及来自科技工作者、技术人员和从农者的共同努力下,从中国优秀传统农业的典范传统稻鱼共生系统逐渐衍生、演变形成的稻渔共生生态种养产业在提高水土资源利用效率、丰富稻田产出、提高农民收入、减少面源污染等方面独具优势。研究表明,相关从业人员需要高度关注现阶段稻渔共生产业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诸如模式选用、景观与农业生物多样性布设、种养协调、肥力调控、产品营销等技术细节问题并加以用心对待、科学掌握。因此提出,未来稻渔共生产业的发展还需要解决农艺机械化、投施精准化、农事省力化等新挑战,并呼吁学界、业界和政策制定部门等聚焦合力解决。  相似文献   

13.
温室番茄高产稳产高效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推广实践,积极探索适合辽宁省阜新地区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方法,符合一乡一品格局发展需要,逐渐形成配套技术,为提高温室番茄栽培效益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江苏里下河地区水稻+克氏原螯虾共(连)作绿色种养模式中"三大、二水、一网"的配套工程建设,稻前虾、稻中虾和稻后虾"一稻三虾"种养时空耦合技术,以及绿色施肥、绿色防控以及水位调控和投饵技术,为发展稻田综合种养,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四收绿色生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5.
山区稻渔综合种养是在山区根据生态循环农业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将水稻种植与水产养殖技术的有机结合,充分利用水土资源,同时满足人们对高品质食物的需求,是一种具有稳粮、促渔、增效、提质、生态等多方面功能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新模式。2018年,依据四川省广元市昭化区的实践结果表明,每667m^2稻田水稻平均产量达到457kg,鱼105.3kg。与水稻单作相比,每667m2稻田经济收益增加1405.5元。  相似文献   

16.
[目的]为高产高抗杂交水稻新组合湛优2009的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介绍湛优2009的主要特征特性、产量表现、栽培技术要点及制种技术要点等。[结果]湛优2009是用湛A与恢2009配组育成的高产高抗稻瘟病籼型三系杂交水稻新组合,2011年通过广东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广东省区试和生产试验结果表明,该组合丰产性好,高抗稻瘟病,抗倒力较强,耐寒性强。[结论]湛优2009适宜广东省粤北以外稻作区早、晚造种植,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分析了2012 年国内外肉牛产业市场供求现状,特别是广东省肉牛产业发展现状、市场供需、价格等方 面情况,对广东省2013 年肉牛业生产、市场需求、价格等进行总结;阐述了广东省肉牛及相关产业科技进展和需求 情况,找准制约广东省肉牛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从而提出加大政府扶持、加强技术推广、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完 善社会化服务、加快产业化发展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广东省肉牛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绿色低碳是我国当前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措施,其推广和应用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水稻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近年来我国在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研究和推广上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本文分别从生态调控技术、农艺栽培措施、物理防控技术、生物防治和应急精准化学防治方面系统梳理和总结...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1995年以来广东省农业人力资本状况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影响,以期在广东省资源、环境约束下寻找挖潜增效的途径,实现农业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为广东省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定的科技支撑。【方法】应用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通过人力资本对广东省农业全要素生产率的多年相关(1995~2010年)效应影响进行研究。【结果】农业研究与开发人力资本变量HA对农业全要素生产率、技术效率变化、技术进步都产生了正向的推动作用,然而农村劳动力的人力资本存量HW却对这3个方面产生一定阻碍作用。【建议】应从农业科技推广、农村教育、农业科研人员结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的制度创新来不断减少或消除影响广东现代发展的各种制度性障碍,同时要加强高学历、精通技术、懂经营管理的高技能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促进人力及科技资源的科学优化配置,由农业前沿技术进步与技术效率共同促进农业TFP的健康、快速、可持续增长。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2011-2012年广东蚕桑产业生产、布局、产业化模式,茧丝绸产品出口、茧丝价格运行及蚕桑生产成本收益等情况.建议提高蚕桑生产技术水平、扶持建立一批标准化蚕桑生产示范基地,加强蚕桑资源开发与综合利用、提高产业整体效益,进一步完善蚕业科技推广和服务体系,重视利用信息化网络提高蚕业科技和市场信息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