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业界信息     
准噶尔盆地短命植物降低沙尘暴危害专家们发现 ,生长在准噶尔盆地的 2 0 0多种“短命”植物能明显降低当地沙尘暴发生的频率和强度。多年来一种很奇怪的现象引起了生态专家的注意 :同样是荒漠地带 ,可新疆准噶尔盆地无论沙尘暴发生的频率还是强度 ,都要比我国其他沙尘暴源区小得多。经专家研究发现 ,准噶尔盆地沙尘暴危害降低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短命植物生活在那里。新疆准噶尔盆地里短命植物每年 4月发芽 ,短短两三个月后便命丧荒漠。而它生长的这段日子正是沙尘暴肆虐之时。新疆准噶尔盆地的短命植物有 2 0 0多种 ,一般是日高 2 0~ 30cm ,…  相似文献   

2.
乌兰布和沙漠天然植物区系特征及地理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乌兰布和沙漠地处荒漠草原过渡地带,植物区系研究具有独特的地理学意义。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天然植物物种调查统计,对区域植物区系科属组成、地理成分进行分析,并与典型荒漠区和草原区植物区系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共有天然植物51科161属318种。物种组成20种以上的优势科和10种以下的寡种科为植物区系的主体,区系优势明显;单种属数量较大,说明植物区系整体物种多样性并不丰富,而优势属在种的层次上丰富度较高,有一定的优势,在荒漠植物区系属的组成中起着重要作用。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以科的世界成分和属的温带分布型占主导,反映了植物区系分布与世界气候带相适应的特征,植物区系的温带性质明显。沙漠植物区系特征与其沙漠所处的地理位置和气候区域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短命植物生理生态特性对生境的适应性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素芬  唐海萍 《草业学报》2010,19(1):240-247
短命植物主要生长在冬季湿润的干草原、荒漠、地中海气候条件下的草地以及中生落叶林下,利用短暂湿季生长的特殊植物类群,因此生活周期很短。以往对短命植物的研究多集中在分类和区系方面,而对该类群生境适应性的研究虽在各方面均有所涉及,但缺乏横向的对比和系统的总结,也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本研究从短命植物对光照、温度、水分等环境因子的适应和反馈方面总结了当前国内外短命植物的研究进展。短命植物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在长期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形态、行为以及生理生态适应特征;在条件恶劣的环境中,短命植物作为先锋植物进入环境,对土壤质地和水分有一定的改良作用,从而为新物种的生长提供有利条件;短命植物对各类养分因子的“春坝”作用,促进了土壤养分的良性循环;短命植物具有很高的光合速率,在荒漠群落中有极高的生产量,作为重要的初级生产者可能是重要的碳汇。最后,从以上几个方面总结了短命植物对生境适应性的研究进展,展望了短命植物未来的研究方向。该研究可以为了解短命植物这类特殊的植物类群及其环境适应性提供全面认识,以及为进一步开展的短命植物研究提供思路和借鉴。  相似文献   

4.
新疆盐生植物芦苇根围AM真菌的空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揭示新疆盐生植物根围AM真菌的空间分布特征,本研究以新疆北疆3个典型区域的盐生植物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分别在0-10、10-20、20-30、30-40和40-50 cm 5个土层采集根围土壤样品,研究AM真菌的空间分布及其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盐碱化是AM真菌在盐碱土中空间分布的重要限制因子,但AM真菌可与芦苇共生,AM真菌各项指标在盐渍地中的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特征。AM真菌侵染率、侵染强度在3个样地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并随土层加深呈降低趋势,其最大值均出现在0-10 cm土层;孢子密度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最高值出现在0-20 cm土层;孢子密度与土壤p H、电导率、速效K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AM真菌侵染率、侵染强度、菌丝丰度、丛枝丰度与速效K、速效P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侵染强度、菌丝丰度和丛枝丰度与有机质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本研究结果对利用盐生植物AM真菌资源,促进盐渍化草地植被恢复和生态重建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腾格里沙漠地处亚洲中部荒漠区和草原区的过渡地带,具有较为丰富的物种组成和复杂的植物区系。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开展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植物和标本数据库及文献,对腾格里沙漠天然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地理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腾格里沙漠植物区系位于中国西北植物地理区中间过渡带,属典型荒漠植物区系,由60科201属382种荒漠种子植物组成。其植物区系优势现象明显,区系植物趋向于集中在>10种的优势科内,优势科物种比例高达64.40%。区系植物分化程度较大,单种属和寡种属多达178属,占区系植物总属数的88.56%。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植物属分布有14个分布型和9个分布变型,为中国植物属分布类型数的50.00%,其中温带成分分布属比例大,为44.78%,具有典型的温带性质;古地中海成分分布属为21.39%,对植物组成具有重要影响。植物科分布以世界分布型占优势,包含38个世界广布科,世界分布的优势科和表征科分别占到优势科和表征科总数的77.78%和40.00%,与沙漠气候严酷性相一致;热带成分涉及11个科,占区系总科数的18.33%,说明腾格里沙漠植物区系的发生具有热带亲缘性。腾格里沙漠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并兼有新生进化成分,分布有原始多心皮类植物科、一定数量起源古老的孑遗成分和较多的间断分布类型,以及相当年轻和进化的科,反映出腾格里沙漠植物区系起源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6.
腾格里沙漠地处亚洲中部荒漠区和草原区的过渡地带,具有较为丰富的物种组成和复杂的植物区系。运用植物区系地理学的基本原理,在开展大量实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参考相关植物和标本数据库及文献,对腾格里沙漠天然种子植物区系组成、地理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腾格里沙漠植物区系位于中国西北植物地理区中间过渡带,属典型荒漠植物区系,由60科201属382种荒漠种子植物组成。其植物区系优势现象明显,区系植物趋向于集中在10种的优势科内,优势科物种比例高达64.40%。区系植物分化程度较大,单种属和寡种属多达178属,占区系植物总属数的88.56%。植物区系地理成分复杂多样,植物属分布有14个分布型和9个分布变型,为中国植物属分布类型数的50.00%,其中温带成分分布属比例大,为44.78%,具有典型的温带性质;古地中海成分分布属为21.39%,对植物组成具有重要影响。植物科分布以世界分布型占优势,包含38个世界广布科,世界分布的优势科和表征科分别占到优势科和表征科总数的77.78%和40.00%,与沙漠气候严酷性相一致;热带成分涉及11个科,占区系总科数的18.33%,说明腾格里沙漠植物区系的发生具有热带亲缘性。腾格里沙漠植物区系起源古老并兼有新生进化成分,分布有原始多心皮类植物科、一定数量起源古老的孑遗成分和较多的间断分布类型,以及相当年轻和进化的科,反映出腾格里沙漠植物区系起源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新疆是我国罗布麻的主要分布区。罗布麻不仅是一种优良的药用植物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天然屏障植物,而且是新疆重要的特色蜜源植物。阐述了新疆罗布麻蜜源植物的种植分布、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开花流蜜特点、利用价值及花期蜜蜂饲养管理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8.
以30份云南野生和逸生苜蓿(Medicago L.)资源为材料,对其分布区域气候、土壤特征及其生境进行系统研究,以探明云南野生和逸生苜蓿种群数量及适生性.结果表明:云南野生和逸生苜蓿资源在N 23°37′49.0”~28°34′09.1”,E98°47′31.4”~103°53′15.9”之间都有分布,垂直分布海拔范围为1122~2661 m;分布地年平降水量的变幅在300~1000mm,土壤含水量变化范围在0.79%~6.20%之间,土壤pH值变幅在4.30~8.37之间,采样地土壤较为贫瘠.分布地地貌类型多样,按其生境可分为杂草地型、干热河谷型、丘陵山地型和其他类型.苜蓿资源分布地优势植物和伴生植物共计18科45种植物,自然群落中的苜蓿主要作为伴生种零星存在;在迪庆州德钦县,德钦苜蓿作为优势种呈连片分布.综上所述,云南野生和逸生苜蓿资源在云南分布范围广,生境类型多样,具有较强的适生性和竞争能力,蕴含丰富的抗逆性苜蓿种质.  相似文献   

9.
苔草属植物是我国植物区系组成的主要大属之一.从生物学特性的角度,综述山西苔草属植物分布分类特点,提出了适宜作为草坪开发利用的苔草属植物品种.  相似文献   

10.
肃北地区裸果木荒漠群落构成特征及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于2006-2008年对稀有植物裸果木在甘肃肃北的分布情况及其群落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在肃北北山地区裸果木主要分布在海拔1 500~1 600 m,在南山地区主要分布在海拔1 900~2 780 m,均分布于山前冲积扇、沙砾质戈壁和干河床地带。裸果木荒漠群落物种组成共计44种,隶属13科,31属,植物区系以古地中海、西亚至中亚分布型为主,约占54.8%。植物区系与古地中海植物区系有密切的联系。其次是北温带分布型,约占19.4%,裸果木分布区与北温带分布型植物区系联系紧密。第3是世界分布种,约占9.7%。群落的多样性指数均较高。但其高度和盖度较低,裸果木中老龄植株较多,而幼龄植株很少。种群有衰退趋势。  相似文献   

11.
为明确荒漠植物囊果草生物学特性及其种群分布格局的生态适应意义,以北疆地区温性荒漠中的特有植物囊果草为研究对象,对其生物学特性、种子传播方式及野外种群的分布格局进行了观测。结果表明,囊果草具膀胱状膜质果囊和膨大的不规则块状根茎,每株平均具果囊8.29个,果囊底部和侧面具网状脉络,且底部脉络较粗,不易破裂,顶部无脉络但具蓝紫斑,成熟时易破裂,每个果囊内平均包含球形种子2.82个。囊果草的花具有暂时闭合特性。囊果草为风滚式传播植物,一方面,地上果囊随风滚动时释放内部种子完成远距离传播,随着果囊体积的增大,果囊在不同粗糙程度微地形条件下的移动距离呈线性递增趋势,随地面粗糙度的增加,果囊最短移动距离显著减小(P<0.05),散布的种子数量则显著增加(P<0.05),且果囊移动距离与散布种子数量之间显著负相关(r=0.30,P<0.05);另一方面,地下块状根茎以营养生殖的方式在原位萌发。囊果草种群的分布格局与其生殖方式密切相关。在小尺度范围内(0~50m),随着空间尺度的扩大,囊果草种群幼苗和成株的分布格局表现为从均匀分布到聚集分布再到随机分布的特点;在中等尺度范围内(3.0~17.5m),幼苗和成株的空间关联性表现为正关联,随着空间尺度的递增,二者之间的关联性逐渐减小且关联性不显著。  相似文献   

12.
Cocklebur poisoning occurred in a herd of cattle in Oklahoma during the month of July. The poisonous dicotyledonary stage of cocklebur plant growth usually occurs during the early spring in Oklahoma. In this instance, dicotyledonary sprouts were in a lowland pasture adjacent to a river. Sprouting and growth occurred after receding water and hot dry weather had created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germination. The diagnosis was made on the basis of the finding of the dicotyledonary stage of plant growth and evidence of the plants having been grazed, as well as the clinical signs, gross necropsy findings, and histopathologic findings in the affected cattle.  相似文献   

13.
绵果荠是分布在新疆北部准噶尔荒漠中的十字花科一年生早春短命植物。本研究为探讨绵果荠愈伤组织诱导条件,以无菌苗子叶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苗龄、培养基种类、蔗糖浓度和培养条件对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愈伤组织诱导的最佳条件为:苗龄14 d、培养基为MS+1.0 mg/L IBA+0.1 mg/L BAP、含糖量3%、温度25℃和光照为黑暗。2)愈伤组织生长的适宜条件是光照16 h/d和温度25℃。  相似文献   

14.
伊犁河谷湿地镰叶锦鸡儿群落调查样方中,共有64种植物,隶属于29个科,6个株生长型,3个根生长型,6个生活型,5个水分生态类型。其中,菊科和禾本科种类最多,各占14.0%,豆科占12.5%;株生长型结构以直立型种类最多,占39.0%,分枝型和丛生型分别为25.0%和22.0%;根生长型结构以直根型的种类最多, 占50.0%,刷状根型和根茎型各占25.0%;生活型结构以地下芽植物最多,占42.0%,地面芽植物次之,占33.0%,一年生植物占12.5%;水分生态类型结构以中生型种类最多,占57.8%,中旱生型和中湿生型分别为14.0%和12.5%。以上结论表明,伊犁河谷湿地镰叶锦鸡儿群落具有中温带群落植株和根系特点,典型的中温带地下芽植物气候特征和中生生境条件特征。  相似文献   

15.
在新疆野核桃自然保护区所设的289个调查样方中,共有被子植物193种,隶属49个科,6个植株生长型,4个根系生长型,6个Raunkiaer生活型,5个水分生态类型和6个饲用价值类型。其中,菊科种类最多,占17.1%,其次禾本科和蔷薇科分别占11.4%和7.3%;植株生长型结构以直立型种类最多,占33.7%,其次丛生型和半莲座丛型分别为28.0%和14.5%;根系生长型结构以直根型种类最多,占69.9%,其次根茎型和刷状根型分别为19.7%和8.8%;生活型结构以地面芽植物最多,占33.2%,其次地下芽和一年生植物分别为23.3%和21.2%;水分生态类型结构以中生型种类最多,占73.1%,中旱生型次之,占10.9%;饲用价类型结构以优、良质量的种类最多,达到67.3%,劣质和有毒或不可食的种类仅占11.4%。保护区的被子植物组成具有温带植物群落的植株和根系的特点,及典型的温带地面芽植物气候和中生土壤水分条件特征,多数种类具有较高的饲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科尔沁沙地植物的生态及分布区型结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姜汇  高凯  周立业  田迅 《草业科学》2018,35(2):311-322
为调查科尔沁沙地草原近年来植物多样性和植物生态特征,以反映该地区环境变化和植物生态适应性。本研究于2013年8月选取科尔沁沙地共56个样地,对样地植物按典型的科、属、种分类系统和株生长型、根生长型、Raunkiaer生活型、水分生态型及分布区型进行调查和分类,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具有典型的地面芽植物气候、中旱生生境条件、植物分布区系结构复杂的特征,共发现121种植物,隶属于31个科,6个株生长型,5个根生长型,6个生活型,5个水分生态类型和13个分布区型。其中,禾本科最多,占23.1%;菊科和豆科分别占22.3%和11.6%。株生长型结构以直立型种类最多,占37%;分枝型和丛生型分别占30%和19%。根生长型结构以直根型的种类最多,占61%;刷状根型和根茎型分别占22%和15%。生活型结构以地面芽植物种类最多,占35%;一年生植物和地面-地下芽植物分别占26%和14%。水分生态型以中生型植物种类最多,占44%;旱生型和中旱生型分别占26%和23%。分布区型结构中,蒙古-东北-兴安-华北分布区型(Mo-N-D-C)的植物种类占据首位,达30%;接下来是蒙古分布区型(Mo)和蒙古-东北-华北(Mo-N-C)分布区型,分别占18%和10%。结果表明,科尔沁沙地草原目前处于生态恢复的早期阶段,植物区系较复杂,水分环境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有利于该地区植物正向演替,但表层土壤生态环境依旧脆弱,一年生植物数量占绝对优势,应继续加强草地管理,合理保护和利用植物资源。  相似文献   

17.
金叶莸(Caryopteris clandonensis)和扶芳藤(Euonymus fortunei)具有耐修剪、易成活、管理粗放、开花期有很高的观赏价值等特点,能够弥补屋顶绿化常见植物种植中景观单一、易产生病虫害和易损伤等不足。但目前有关二者在轻型屋顶绿化基质中栽培效果的研究和报道较少。本研究针对每种植物设计两个处理(1 + 金叶莸、基质2 + 金叶莸、基质1 + 扶芳藤和基质2 + 扶芳藤),其中,基质1为m珍珠岩 ? m粉煤灰 = 100 ? 15,基质2为m珍珠岩 ? m粉煤灰 = 100 ? 20,探究珍珠岩和粉煤灰配制的轻型屋顶绿化基质对这两种植物生长一年后栽培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基质2中金叶莸和扶芳藤的株高、地上生物鲜重、地上生物干重、根干重、根长、根面积、根直径和根体积均显著高于基质1 (P < 0.05),基质2中金叶莸、扶芳藤的叶绿素含量和根冠比与基质1相比无显著差异(P >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表明,基质的pH、全氮和全磷与植物生长状况极显著相关(P < 0.01),田间持水量、毛管孔隙度和电导率与植物生长状况显著相关(P < 0.05)。综合评价排名依次为基质2 + 金叶莸、基质1 + 金叶莸、基质2 + 扶芳藤和基质1 + 扶芳藤。综上所述,基质2为本研究中栽培金叶莸和扶芳藤的最优基质配方。  相似文献   

18.
褐鳞苔草(Carex brunnescens)是黄河源区(玛曲)沙漠化草地具有较强固沙能力的先锋植物,对维护玛曲高寒草地生态系统稳定性有重要作用。为了揭示褐鳞苔草固沙的生物学特征,本研究在野外观测了其物候学特征,地上和地下器官生长进程以及地下器官形态学特征。结果表明,褐鳞苔草返青早,生育期较长,具有二次开花和结果的生长特性。褐鳞苔草单株叶宽、单株叶长、单株叶片数量、群落密度、群落盖度和群落叶片密度从展叶期-果实成熟期-黄枯期呈显著增加而后趋于稳定;而单株叶丛高度、单株叶面积和群落叶片面积呈显著增加而后减小的趋势。褐鳞苔草地下茎(水平茎和垂直茎)和根系适宜生存的沙层深度为0-60cm。不同沙层深度(0-20、20-40和40-60cm)均以直径为0.2~0.5mm的中根数量最多,在20-40cm沙层内细根(0.2mm)的根系总长度均最大,0-20cm沙层内中根根系总长度最大。在10-30cm沙层内,水平茎,垂直茎和主根长度、鲜重和干重均最大,40-50cm沙层内最小。以上结果表明,褐鳞苔草能很好地适应高寒风沙生境,可作为玛曲高寒沙漠化草地生态恢复的建群种,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密度对根蘖型苜蓿根系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不同种植密度对根蘖性状的表现有影响,过分密植(100.00株/m~2)使得水平根减少,根蘖株率下降。单株根风干重与密度呈直线负相关;群体根风干重与其呈曲线回归。低、高密度的根量明显小于中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根蘖型苜蓿的种植密度以25.00株/m~2左右为宜。  相似文献   

20.
郑伟 《草原与草坪》2013,33(1):68-75,83
伊犁绢蒿是菊科绢蒿属多年生超旱生半灌木,主要分布在北疆各山地山前砂砾质冲积平原、洪积扇到前山、低山丘陵区中,在新疆各类草地中有2个草地类、3个草地亚类、7个草地组和9个草地型,面积约600万hm2,是这些草地的建群种、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伊犁绢蒿解剖结构、电镜扫描结构、生理生态特性及种群遗传多样性均表明其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耐旱、耐热)和耐牧性;种子具有极强的吸水、保水性能,萌发迅速,发芽率较高。伊犁绢蒿构件特征、种群分布格局、幼苗分布格局、土壤种子库和繁殖分配格局的研究结果表明,其种群采取的是胁迫耐受对策,种群更新受到放牧、气候变化和空间尺度等因素的影响。伊犁绢蒿具有明显的中亚荒漠植物生长发育的节律性,与土壤水分密切相关,春秋2季形成产量高峰,夏季休眠,在利用上成为连接夏、冬牧场的时间与空间纽带。针对伊犁绢蒿草地退化严重的现状,从合理利用和生态恢复2个方面探讨其可持续管理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