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梁艳是元谋县苴林乡苴林大村一位年轻农村妇女。1999年以来,她先后投资18万元开发荒山16公顷,种下大青枣、芒果等各种经济林果,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把自己多年以来的绿色梦想变成了现实。从小在元谋热坝区生长的梁艳,看着家乡一片片荒凉的光山头,心里很不舒服。她梦想着找到很多的钱,在荒山上种许许多多的树,让家乡的山山水水变得更绿更美。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她靠跑运输拼打多年积攒了7万元钱。当她准备把钱投向荒山造林时,亲朋好友却都劝她不如把钱存在银行里吃利息,或者盖几间好住房,买几件像样的家具过过轻松日子。可梁艳打…  相似文献   

2.
四川省西昌市樟木箐乡花生坝村农民胡孝怡,在“义务植树活动”的感召下,于1984年承包了本乡850亩荒山营造云南松,1990年承包造林面积扩大到2600亩。从单一造林种植发展到养殖、多种经营项目开发、加工、商贸一条龙,首家在凉山州成立了民营林场——西昌市林农果试验场。自从绿色企  相似文献   

3.
姜淑兰是辽宁省本溪市东溪县兰河峪乡新城子村的普通村民,现年54岁。1984年至今,她历尽千辛万苦,始终坚持治山不止、栽树不停,为1500余亩荒山披上了绿装,荣获全国“三八绿色奖章”。 1984年,各级妇联发起了“双学双比”活动。姜淑兰针对当地是高寒山区、以林为主的实际,确定了在“四荒”上做文章,向“四荒”要财富的发展思路。这件事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她丈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四川省宣汉县的一些机关事业单位纷纷与本县的农民签订合同,让农民用荒山荒坡的使用权入股分成,统一投资并管理,营建高标准经济林。全县已营造各类联办经济林2.5万多亩,走出了一条开发荒山,联办“绿色企业”的新路子。 针对单家独户农民开发荒山在筹措资金、实用技术和经营管理上存在着的“三难”。早在1989年,县委、县政府号召各级机关积极承包荒山或与农户联合开发荒山。县林业局从技术上大力支持并积极响应,先后与东南乡、君塘乡、明月乡的11  相似文献   

5.
从农技推广的岗位退休后,她没有在家享受天伦之乐,却想再为社会多尽点义务,为家乡的绿化事业多做点贡献。于是,她离开了生活条件舒适的县城,毅然回到老家偏坡营乡承包了靠山营村800亩荒山,从此开始了造林栽果、林牧并举的创业之路。她,就是河北省“三八绿色奖章获得者”王淑玲。  相似文献   

6.
在贵州瓮安县鱼河乡,出了两位矢志变荒山为宝山的“绿茵父子兵”———刘成佣及其儿子刘锋。刘锋年仅20岁、却已有4年绿业经历了,被当地群众亲切誉为“绿化荒山的山乡带头娃”。二十年前,担任着鱼河乡乡长、乡党委副书记的刘成佣,因长期目睹农村群众单一种粮,毁林开垦,越垦越穷的尴尬局面,认定发展绿色事业才能尽快富裕起来。1981年,他在乐果坪村民组开荒种植杉木120亩,获得了成功。1993年,在牛坡村民组承包2000亩荒山建设综合果园场,带动了部分群众走上富裕之路。刘锋自幼受到父亲绿色事业的熏陶,立下了长大后要象父亲一样建设“绿色银行”…  相似文献   

7.
时下的河北省张家口市,绿化市区周边荒山已成为压倒一切的主题。去年市委组织部倡导营造“共产党员先锋林”取得的极大成功,空前地鼓舞了该市彻底改善周边环境的信心:正在该市实施的“增绿添彩”工程——为荒山增绿、为党旗添彩——计划用三年时间,完成市区周边10.5万亩荒山荒坡的绿化任务。实现“绿色簇拥张家口”的梦想,已然不再遥远!搞好张家口的生态建设,其重要意义显然非同一般张家口市三面环山,人称“塞外山城”。站在市区放眼望去,三面都是濯濯童山,荒凉无比。多年来,绿化市区周边的这些荒山,使张家口由“荒山簇拥”变为“绿色簇拥”…  相似文献   

8.
在祖国边陲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以下简称达茂旗),人们记住了一位二十年如一日将自己的青春奉献给绿色事业的人,家乡人民的心中牢牢地记着她的名字一陈瑞芳。1987年9月,毕业于内蒙古林学院治沙专业的陈瑞芳,怀着绿化家乡、建设家乡的一腔热情,毅然回到了达茂旗。期间,她下乡到达茂旗大苏吉乡基层林业工作站工作,一干就是十个春秋。  相似文献   

9.
绿色天使     
从1996年开始,她育苗、挖抗、栽种、浇水、剪枝,几乎一日不离地守护在林边村旁。纤细的树苗伴随着她绿色的梦想,在她眼前一天天长高、长壮、成材……多年来,她累计投入20多万元,植树6万多棵。她就像一位绿色的天使,在戈壁荒山上播撒着绿色的种子,营造着一个郁郁葱葱、生机盎然的美丽家园。  相似文献   

10.
58岁的共产党员卜小生,在党的改革开放富民政策感召下,坚持十多年如一日,以绿化为业,视荒山为家,在穷山恶水的艰苦环境中,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心血,使荒山变绿色,荒沟成果园;用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在安阳县西部山区绿化走出了一条成功之路,树起了一座果香山绿的丰碑,得到市、县、乡各级领导和群众的好评,被评为“安阳市劳动模范”。卜小生的家乡在安阳县西部深山区。这里十年九旱,水源奇缺,土薄石厚,到处是荒山秃岭,长期处于贫困落后状态,卜小生认为,绿化荒山,治理荒沟,是一件造福当代、荫及后代的好事。要想改变家乡的贫困面貌,不能被困难所…  相似文献   

11.
一、“绿色庄园”的产生与发展 所谓“绿色庄园”,就是1户或几户农民从集体买来或承包来一定期限的荒山使用权,自己投资建房、修路、造田、植树、打井、通电,在山上安家建设庄园。笔者到河北省元氏县北正乡北正村调查了时发林的“绿色庄园”。 元氏县位于太行山东麓中段。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该县曾把荒山承包给农民,但结果是“包而不治,分而不管”。  相似文献   

12.
“人生最愉快的是工作,追求事业的成功是我的希望。”这是水富县两碗乡林业站站长谭帮敏的座右铭。在两碗乡土生土长的谭帮敏,小时候就爱上了山里绿的草、红的花,每当看到家乡那光秃秃的山坡时,在她幼小的心里时常有一个绿色之梦在萦绕。  相似文献   

13.
地处红水河畔的桂西北天峨县下老乡,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供销社的下岗职工龙刚回乡承包荒山搞立体种植,不仅年度收入丰厚,而且所承包的荒山林业产值达10多万元,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 “绿色庄主”。 龙刚原是下老乡供销社职工,1998年7月下了岗。失岗不失志的他发现自家所处的百敏屯集体荒山多,且有开发潜力,便回家找队干协商,承包了一片面积相对集中连片的850亩荒山。完善手续后,他在山上搭起了茅棚,把家从原来的办公室搬到了山岭上,丢掉昔日的笔头和算盘,拿起锄头和砍刀,开始实施他绿色的梦幻。 垦荒伊始,劳力少,…  相似文献   

14.
人们说他痴。 为了绿色的追求,为了给生养他的穷山沟培育绿色,他完全到了如醉如痴的程度,在荒山沟一干就是10多年。 他叫吴东风,今年43岁,出生在山西闻喜县酒务头乡祁家庄一个破窑洞里。这是个“出门就是沟、迈步就爬坡”的穷山乡,在黑熏熏的窑洞里,他只念过5年书。自他懂事起,就没吃过一顿饱饭,没穿过一身暖衣,也没见过父母一天舒心的笑脸。看见的却是那凄凉的荒山,死气沉沉的秃岭。他曾不止一次地梦见荒山秃岭披上绿装,可是年复一年,家乡的面貌依旧。贫困象一  相似文献   

15.
郭清和 《中国林业》1999,(10):26-27
广州是一座有221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全市共有林业用地30.8万公顷,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41.5%。建国以来,全市林业建设取得了消灭荒山、实现绿化达标、改善生态环境的伟大成就。特别是“七五”以来,林业工作思路新、措施硬、成效好,全市造林绿化事业得到了超常规的飞速发展,绿色大环境建设一步步迈上新的台阶。昔战四年,消灭荒山植新绿昔日的广州荒山遍野,生态失衡。“七五”期间,尤其是1986年市委、市政府作出“四年消灭荒山,八年绿化广州“的决定后,全市上下一致,打了一场消灭荒山的战役。一是各级领导把荒山…  相似文献   

16.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痴情绿色梦,风雨十九朝”。用这首小诗来浓缩全国“三八绿色奖章”获得者陈秀兰的酸甜苦辣,恰如其分。陈秀兰与残疾的丈夫一起,二十年如一日,忍饥挨饿,风餐露宿,吃尽苦头,硬是使虫鸟不栖的1200亩荒山披上了绿装。憨厚的四川农村妇女陈秀兰放弃了优越的家庭环境,放弃了门当户对的择偶条件,毅然与身残志坚的农民肖开忠结为夫妻。婚后不久,陈秀兰被一件事情深深地触动了。丈夫出诊常常经过的那片光秃秃的滑石坡,冬天寒风刺骨,山风吹得沙石满山乱跑;夏天骄阳似火,面部残疾最怕汗水刺激的丈夫,要在无一棵遮荫树的山路里行走;一遇暴雨,山上的雨水夹杂着泥沙冲下,无情地淹没了山下的大片农田。由此,她萌发了一个念头:“要是把这些荒山全栽上树,山会变绿,水会变清,还能保护农田,造福子孙,那该有多好啊”。谁知,她把想法跟肖开忠一说,两人不谋而合。他们立即致信共青团中央、林业部,阐述了自己“绿化荒山,造福子孙”的夙愿。共青团中央和林业部很快回信,对他们的想法给予了肯定和鼓励。造林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陈秀兰夫妇从此走上了一条充满艰辛、坎坷的路。1983年,她们与集体签订了承包绿化1200亩荒山的合同。此后,她们天天上山砍杂草...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风庆县职业高中为发展贫困地区教育,充分发挥学校的技术优势,开设了茶、林果、蚕桑等十多个专业课程,组织动员在校学生1500余人开发荒山,发展高效林业,走出了一条“以林养学,以学促林”,加快荒山绿化的新路,被县委、县政府誉为“绿色希望工程”。 经过几年的努力,现已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1995年实现利润100万元,增强了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对贫困学生不收或少收学费,减轻了学生的负担。  相似文献   

18.
在伊金霍洛旗新街治沙站,流传着这样一首歌:“昔日黄沙埋门槛,沙进人退泪涟涟;今朝粮丰畜又旺,绿色卫士功无边。”这是当地牧民们专为歌颂护林员木伦而唱的歌。 1978年,国家在木伦的家乡搞了1.2万亩飞播试验区。由于飞播植物是灌木和草,管护难度很大。上级选定木伦为播区护林员,从此,他一干就是  相似文献   

19.
金秋10月,记者乘坐的汽平E越长出高速公路,转入测阳市永安镇,公路两旁的板栗熟了,柿子红了,蜜桔黄了。园林滴翠,水果飘香,这就是湖南省十佳科技示范户沿海洪的绿色企业。杨海洪1941年出生在创阳市永安镇狮谭村.1963年高中毕业后回家务农,创办了乡农业中学,在教学中他自学完了农业大学的进修课程。1973年调到乡农科站工作,1988年担任乡林业站的林业员,从此与林业结下I不解之缘。他踏遍永安镇的山山水水,深知绿化荒山,创办绿色企业的年远意义。到80年代初期,永安镇的大部分荒山都先后极上了绿装,可还有几处造林难度大的无人…  相似文献   

20.
郭绍龙 《云南林业》2006,27(3):21-22
刘菊梅是云南省邱北县温浏乡石葵村民委下丁响村农民。这个38岁的彝族农家妇女,7年来一心扑在绿化荒山上,不仅自己造林3公顷多,依托林果业,发展多种经营的生态农业,年收入达2万多元,而且带动了全村100多户农民植树造林,发展林果业,绿化荒山53.33公顷,人均纯收入从5年前的500多元增加到1200元。她曾被云南省绿化委员会、云南省妇联、云南省林业厅授予2002~2003年度“三八绿色奖章”。2006年2月,她又荣获全国妇联、中宣部、教育部、财政部、农业部、国家林业局等19个部门评选的第四届“全国十大绿化女状元”、“全国双学双比”女能手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