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以早钟6号、长红3号和解放钟等3个枇杷品种为试材,研究经18℃预处理24 h后,在5℃下贮藏对采后生理和品质的影响,比较3个品种间的差异。结果表明,在5℃低温条件下,长红3号果实营养品质下降较平缓,早钟6号其次,解放钟下降最剧烈。18℃预处理能显著延缓解放钟果实TSS含量、Vc含量和SOD活性的下降及MDA含量的上升,但对早钟6号和长红3号效果不显著;也不能延缓枇杷果实硬度的上升。  相似文献   

2.
枇杷果肉柔软多汁,甜酸可口,风味佳良,果实在春末夏初成熟,正值鲜果淡季,很受人们喜爱。广东省枇杷分布虽广,但多为零星种植。20世纪60年代普查时发现良种10多个,80年代初复查时,很多良种因种种原因而绝迹。70年代后期推广从福建省引入且表现较佳的解放钟枇杷,因其口感较淡、味偏酸等原因,没有形成规模栽培。早钟6号枇杷是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于1981年以解放钟和森尾早生杂交,选育出的一个早熟枇杷新品种,1998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为了解决广东省早熟枇杷良种缺乏、春末夏初的鲜果淡季供应及中北部山区果农的出路等问题,经充分考察论证,本所在1999年从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批量引进早钟6号枇杷,该品种目前已成为广东省枇杷商品栽培的主要品种之一。现将7年来的引种观察结果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3.
《西南园艺》2006,34(2):26
试验于2002-2005年在福建省闽侯县竹岐果同进行。2002年、2003年设秋施菜籽饼肥(每株5kg)和鸡粪厩肥(每株15kg)2个处理,以施猪粪厩肥(每株50kg)为对照。供试品种为早钟6号、长红、解放钟,树龄6年,每品种5株,重复2次。根外追肥试验在2002年秋埋施不同有机肥试验结果的基础上于2004年、2005年进行。设喷过磷酸钙150倍浸出液、硫酸钾300倍液、磷酸二氢钾500倍液3个处理,以喷清水为对照。供试品种为早钟6号、解放钟,每处理3株,重复2次。早钟6号于2月中旬、2月下旬、3月上旬,解放钟于3月中旬、3月下旬、4月上旬作树冠喷施。连续3次,间隔10d左右。  相似文献   

4.
2005年笔者从浙江、福建两地引进早钟6号、香钟11号、解放钟、大五星等4个枇杷品种在贵州省荔波县试种。现将这4个品种的表现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供试品种及试验地点  相似文献   

5.
闽东早熟枇杷主要品种为早钟 6号和森尾早生。早钟 6号是福建省农科院果树所以森尾早生为父本、解放钟为母本杂交育成 ,表现早熟、丰产、果大、质优 ,上世纪 90年代中、后期引进闽东 ,主要在福安溪柄镇枇杷示范场、蕉城区无病苗圃等地种植 ,以后逐年扩大 ,至今全区栽种面积达 6 0 0多公顷 ;森尾早生是福建省农科院果树所从日本引进的枇杷品种中筛选出的特早熟、优质、可食率高的枇杷良种 ,于上世纪 80年代中期引进 ,主要在福安果树示范场等地种植 ,表现早熟、丰产、优质 ,2 0世纪 90年代前期有一定的发展。早钟 6号和森尾早生种植5年后 ,管…  相似文献   

6.
早钟6号是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用日本品种森尾早生和福建品种解放钟为亲本,杂交培育成的新品种。该品种解决了国内外早熟品种缺乏和普遍存在的小果、味酸、品质差等突出问题,深受果农的欢迎。1998年芗城区农业局从莆田市引种5万多株,经试种获得优质高效。其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如下:  相似文献   

7.
 以‘早钟6 号’(黄肉)和‘白玉’(白肉)两类枇杷为材料,测定不同发育阶段果实果皮 和果肉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并对15 个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分析。随着果实发育成熟,β–胡 萝卜素含量在黄肉‘早钟6 号’果皮和果肉中增加,到成熟期达到最高值,分别为68.53 和11.92 μg ? g-1 FW; 在白肉的‘白玉’果皮中也呈增加趋势,到成熟期最高,为38.89 μg ? g-1 FW,但果肉中略有下降,从最 初的0.47 μg ? g-1 FW 降低至0.29 μg ? g-1 FW。两个品种果皮和果肉的β–隐黄质含量表现为持续增加,均 在成熟期达到最高值。叶黄质含量在‘早钟6 号’果皮中表现为下降,在果肉中则持续上升;在‘白玉’ 果皮中表现为先降后升,在果肉中变化不大,维持较低水平。‘早钟6 号’进入转色期后,与‘白玉’相 比,在果皮中的PSY 和CYCB 表达量较高,而在果肉中CYCB 和BCH 的表达量较高,提示枇杷不同发育 阶段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主要受PSY、CYCB、BCH 基因的共同调控。  相似文献   

8.
以‘早钟6号'(黄肉)和‘白玉'(白肉)两类批把为材料,测定不同发育阶段果实果皮和果肉中类胡萝卜素含量,并对15个生物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进行了分析。随着果实发育成熟,β-胡萝卜素含量在黄肉‘早钟6号'果皮和果肉中增加,到成熟期达到最高值,分别为68.53和11.92μg·g~(-1)FW;在白肉的‘白玉'果皮中也呈增加趋势,到成熟期最高,为38.89μg·g~(-1)FW,但果肉中略有下降,从最初的0.47μg·g~(-1)FW降低至0.29μg·g~(-1)FW。两个品种果皮和果肉的β-隐黄质含量表现为持续增加,均在成熟期达到最高值。叶黄质含量在‘早钟6号'果皮中表现为下降,在果肉中则持续上升;在‘白玉'果皮中表现为先降后升,在果肉中变化不大,维持较低水平。‘早钟6号'进入转色期后,与‘白玉'相比,在果皮中的PSY和CYCB表达量较高,而在果肉中CYCB和BCH的表达量较高,提示批把不同发育阶段类胡萝卜素的积累主要受PSY、CYCB、BCH基因的共同调控。  相似文献   

9.
叶国盛 《果农之友》2003,(12):14-14
我国有丰富的枇杷资源,是世界枇杷主要生产国,栽培面积与产量均占全世界的2/3,加入WTO后,枇杷是最具竞争优势的水果。20世纪80年代以来,福建省作为主栽品种进行推广的长红三号、解放钟等中晚熟品种果实质地粗、风味较差,无法适应当今国际果品市场的要求。福建省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培育出的特早熟、优质、大果型枇杷新品种‘早钟6号’,解决了我省乃至我国缺乏早熟、大果枇杷品种的被动局面,2000年荣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广东、广西、云南、四川、重庆、浙江等省市都有引种,部分省市已形成产业化生产。早钟6号枇杷特性如下:1品种特性1.…  相似文献   

10.
早钟6号枇杷引种及早产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早钟 6号枇杷是福建省果树所于 1981年以大果型的解放钟枇杷为母本与特早熟的森尾早生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 ,表现出早熟、果大、色艳、香气浓、锈斑少的优良性状。该品种自 1995年引进莆田以来 ,经过 6年的试验对比 ,各项指标表现优良 ,深受广大果农青睐 ,栽培面积不断扩大 ,已成为莆田县优化枇杷品种结构、提高枇杷产业效益的一个重要的特优早熟品种。1 生长结果特性通过 6年的观察 ,早钟 6号在莆田的生长发育特性与其在省果树所 (福州 )的习性相似。1 1 生长特性 在莆田每年可抽发春、夏、秋、冬 4次梢 ,春梢 1月下旬至 3月上旬 ,夏梢…  相似文献   

11.
以早钟6号、长红3号和解放钟3个枇杷品种为试材,观察果实锈斑发生规律,探讨发病原因,并提出其防治的措施。3个枇杷品种锈斑病的易感性有很大的差异,早钟6号最感病,解放钟次之,长红3号锈斑果发病率最低;果皮蜡质层和细胞壁自发荧光强弱与锈斑病的感病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发病率高的早钟6号果皮蜡质层薄,果皮细胞壁自发荧光最弱,而发病率低的长红3号果皮蜡质层最厚,细胞壁自发荧光强且均匀。枇杷果实锈斑的发生主要原因是在不良外界条件下形成微创口,随着果实膨大生长,伤口撕裂,表皮下的局部细胞恢复分生能力,形成木栓形成层,木栓细胞团突破表皮而形成肉眼可见的锈斑;人工抹去表皮毛,可形成微创口,显著加剧锈斑果的发生,而套袋处理可大大降低锈斑发生率,并且越早套袋效果越好。  相似文献   

12.
龚桂新 《广西园艺》2007,18(6):46-48
枇杷是雁山区近年水果产业结构调整主要发展的春夏熟水果之一,总面积达28.5hm^2,产量556.4t,平均667m^2。产达到1300kg。1997年开始雁山区从四川省农科院和福建省农科院引进的大果型枇杷新品种有大五星、解放钟、早钟6号、长红3号、太城3号,主要种植乡镇为草坪乡、雁山镇和柘木镇。本人主管草坪乡的水果生产工作,引种大果枇杷面积6.7hm^2,经过多年来的试验、示范,并对雁山镇和柘木镇所种的品种进行了调查研究,以品种“早钟6号”较适合雁山区种植,其4月底~5月上旬成熟,成熟早,质细,味甜,有香气,市场价格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枇杷果肉颜色的遗传倾向。【方法】以黄肉品种‘梅花霞’和‘早钟6号’及白肉品种‘白玉’为亲本,创建了9个杂交和自交后代群体,利用SRAP和RAPD分子标记技术,鉴定真杂种。利用枇杷果实特异DNA分子标记PSY基因对9个杂交和自交组合后代的果肉颜色进行早期鉴定,并对其遗传倾向进行分析。【结果】9个杂交和自交后代群体中,共鉴定出1 166株真杂种‘。梅花霞’与‘白玉’和‘梅花霞’与‘早钟6号’的正反交组合后代未出现果肉颜色性状的分离倾向,果肉颜色均鉴定为黄色;而‘早钟6号’与‘白玉’的正反交组合后代果肉黄、白色的分离比分别为1∶0.89和1∶0.87。自交组合‘梅花霞’和‘白玉’的后代无果肉颜色性状的分离,后代果肉颜色分别鉴定为黄色和白色;而‘早钟6号’自交后代黄肉与白肉分离比例为2.94∶1。【结论】枇杷果肉颜色黄色和白色可能受到一对呈显隐关系的基因控制,其中黄肉性状为显性,存在纯合和杂合的情况,其分子标记类型不同,DNA分子标记分别表现为1 031 bp(纯合)或1 031 bp和319 bp(杂合);白肉性状为隐性,DNA分子标记为319 bp。  相似文献   

14.
枇杷杂交新品种‘早钟6号’与亲本花粉形态观察比较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对枇杷杂交新品种‘早钟6号’与父母本(‘森尾早生’和‘解放钟’) 的花粉形状、大小、萌发孔、表面纹饰进行显微观察, 应用扫描探针显微镜图像处理程序建立三维图象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3个品种花粉都是长球形, 具3 孔沟; 父本、母本及子代花粉的极/ 赤( P/ E) 值分别为: 1. 346 、1. 268 、1. 193; 花粉平均轴径为20. 71 、24. 33 、23. 83 􀀁m; 花粉大小及表面纹饰有明显差异; 子代‘早钟6号’的花粉形态介于父本母本之间。从孢粉学角度阐述杂交种‘早钟6号’与父母本间的亲缘关系。  相似文献   

15.
早钟6号枇杷由福建省农业科学院果树研究所育成,该品种果实大,平均单果重52g,质优,可溶性固形物12%,比一般品种早熟15~20天,可食率70%,是目前生产上推广的主要早熟优良枇杷品种。该品种1998年作为福建省科技厅对口支持三峡库区移民项目在重庆市万州区大面积栽植,但普遍反映果实小,产量低,经济效益差。为了能更好地发挥其良种潜力,帮助库区移民增收,笔者经过几年的试验研究,取得一定成效。现将早钟6号枇杷早熟优质丰产栽培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枇杷是重庆市合川区古楼镇的主要特色水果之一,其主要品种为大五星、早钟6号和解放钟等。近年来,古楼镇枇杷产业化生产中,低温冻害及日灼病对枇杷为害严重,经济效益低下。对此,经过多年研究建立的微喷灌技术使冻后枇杷好果率显著增加,高温后日灼果比例显著下降,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红肉枇杷"早钟6号"为母本、"东湖早"为父本进行等量花粉混合授粉,获得大量F1代杂种,从中选育出优质早熟白肉枇杷品种"榕早3号"(系谱代号:ZDF1-3)。其主要特征为:果实近圆形,部分果实略带五棱,果皮淡黄色,果肉黄白色,肉质细嫩,味浓甜,有香气,较易剥皮。母树和子代历年种植结果显示,"榕早3号"的无性后代保持了母树优良性状,丰产性稳定,平均单果质量51.2g,纵径4.99cm,横径4.48cm,果形指数1.11,可溶性固形物含量13.8%,可溶性糖含量9.5%,维生素C含量6.1mg/100g,可滴定酸含量0.16%,固酸比84.7,每个果实有果核4.2枚,可食率72.6%。成熟期4月上中旬。与亲本"早钟6号"相比,"榕早3号"具早熟早结、丰产稳产、果大味甜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重庆6个批粑选优品种的比较试验和早结、丰产技术研究表明,解放钟和森尾早生两个品种早结、丰产、品质优良.综夸经济性状突出,可作为重庆地区发展枇杷的推广品种。  相似文献   

19.
枇杷大果形品种一般成花期慢,故产期较迟,如植后四年,“解放钟”成花枝梢只占20%,“太城四号”枝梢成花不过25~39.3%。为促使这些品种早开花早投产,并行矮花集约栽培,特进行本项促花技术研究。材料与方法试验在本所枇杷品种示范园,三年生幼龄枇杷,品种有解放钟、太城4号。  相似文献   

20.
早钟6号枇杷幼果冻害温度界定及其栽培适宜区区划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应用人工气候室对早钟6号枇杷幼果进行模拟冻害试验,界定早钟6号枇杷幼果种胚受冻的实际临界温度为-3℃,果肉受冻临界温度为-4.5℃;同时以安全保证率90%,确定果园田间与当地气象站极端最低气温差异≤|-2.0℃|。据此以福建省66个气象站极端最低气温≤-1.0℃的重现期jτ≥10年、10年>jτ≥5年、jτ<5年为指标,对早熟枇杷品种早钟6号进行栽培适宜区区划。功率谱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枇杷产区的极端最低气温、≤-1℃极端最低气温的周期性特征不显著。证实了龙眼叶脉受冻物像与枇杷幼果种胚受冻温度基本一致,为-3.0℃,龙眼分布可作为早熟枇杷生产区划的物象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