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以华北平原农田土壤为对象,通过室内静态培养系统研究NO_3~--N与不同碳源组合对土壤N_2O和CO_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NO_3~--N作为氮源和不同碳源施入土壤,除NO_3~-+纤维素,其余土壤N_2O排放通量均高于对照组和只添加氮源土壤;NO_3~--N和不同碳源组合的CO_2累积排放量均高于对照和只添加氮源土壤。NO_3~-+果胶的N_2O排放量在第1 d达到最大值1 383.42μg N·kg~(-1)·d~(-1);NO_3~-+葡萄糖的CO_2排放量在第1 d达到最大值370.13 mg C·kg~(-1)·d~(-1),CO_2累积排放量顺序为:葡萄糖果胶秸秆纤维素淀粉木质素。土壤NO_3~--N含量与N_2O排放呈极显著正相关。总之,添加纤维素可以抑制N_2O的排放,促进CO_2排放,并增加土壤中NO_3~--N含量,添加其余碳源均会促进土壤N_2O和CO_2排放。 相似文献
3.
土壤是产生N2O的最主要来源之一。硝化和反硝化反应是产生N2O的主要机理,由于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同时存在于土壤中,因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能同时产生N2O。N2O的来源可通过使用选择性抑制剂,杀菌剂以及加入的标记底物确定。通过对生成N2O反应的每一步分析,主要从抑制反应发生的催化酶和细菌着手,总结了测量区分硝化、反硝化和DNRA反应对N2O产生的贡献方法。并对15N标记底物法,乙炔抑制法和环境因子抑制法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4.
土壤是产生N2O的最主要来源之一.硝化和反硝化反应是产生N2O的主要机理,由于硝化和反硝化微生物同时存在于土壤中,因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能同时产生N2O.N2O的来源可通过使用选择性抑制剂,杀菌剂以及加入的标记底物确定.通过对生成N2O反应的每一步分析,主要从抑制反应发生的催化酶和细菌着手,总结了测量区分硝化、反硝化和DNRA反应对N2O产生的贡献方法.并对15N标记底物法,乙炔抑制法和环境因子抑制法作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5.
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氧化亚氮是大气湿室效应气体之一。本文概括论述影响农田土壤N2O排放的氧气、温度、土壤湿度和水分、有机质、土壤pH、微生物、土壤质地以及施肥等因素。 相似文献
6.
外加可溶性碳源对华北典型农田土壤N2O、CO2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为对象,运用静态培养系统研究方法,设置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添加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土壤N2O、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氮配施的外源添加方式明显促进N2O和CO2排放,其排放通量均高于对照组和只添加氮源的处理.在配施碳源葡萄糖浓度为0.5 g/kg时N2O排放通量最高(NH4+组2 500 μg/(kg·d),单位以N计,下同,NO3-组1 500 μg/(kg·d)),4.0 g/kg时N2O排放通量最低(NH4+组500 μg/(kg·d),NO3-组800 μg/(kg·d));葡萄糖浓度为2.0 g/kg时CO2排放通量最高(NH+组500mg/(kg· d)),0.5 g/kg时CO2排放通量最低(NH+组100 mg/(kg,d)).从培养开始到结束,只添加氮源的土壤NH+含量变化不明显,NO3-含量增至29.21 mg/kg(NH4+组)和62.25 mg/kg(NO3-组);而配施葡萄糖的土壤NH+含量降为不足1 mg/kg(NH4+组),NO3-含量明显减少.N2O累积排放通量与葡萄糖浓度呈负相关(NH4+组),CO2累积排放通量与葡萄糖浓度呈正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外加可溶性碳源明显减少土壤中NH4+和NO3-含量,并且促进土壤N2O、CO2排放,其排放通量大小与C/N比有关. 相似文献
7.
农田土壤N2O排放的关键过程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3,他引:7
一氧化二氮 (N2O) 作为重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在全球气候变化研究中引人关注。随着氮肥使用量的增加,农田土壤N2O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关注和研究的热点。人们普遍认为土壤硝化、反硝化过程是N2O产生的两个主导途径,而诸如施肥、灌水等农田管理措施以及土壤pH、温度等环境因子均会影响农田土壤N2O产生和排放。本文系统论述了土壤N2O产生的各主要途径,并综述了氮源、碳源、水分含量、氧气含量、土壤pH和温度以及其他调控因子对N2O排放的影响,旨在阐明各过程对N2O排放的产生机制及主要环境因子的影响,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农田土壤硝化过程本身对N2O排放的直接贡献较小,N2O产生的主要来源是包含硝化细菌的反硝化、硝化–反硝化耦合作用在内的生物反硝化过程。真菌反硝化和化学反硝化在酸性土壤以及硝酸异化还原成铵过程在高有机质和厌氧土壤环境中对N2O排放具有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可从农田土壤N2O的产生和消耗机制、降低N2O/N2产物比、N2O的还原过程及相关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此外,利用新技术方法,探究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因素对氮素转化过程的影响,重点关注N2O峰值排放及相关联微生物的响应,并构建土壤氮素平衡和N2O排放模型,可进一步加深对农田土壤N2O排放机制和影响因素的理解。 相似文献
8.
水分状况对水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含量下水稻土的N2O排放,结果表明,在水分含量相当于田间持水量时,土壤具有最大的N2O排放速率,当水分含量在田间持水量之上时,反硝化作用是N2O的主要来源。水分含量在田间持水量之下时,尽管硝倾作用强烈,但N2O排放量较小。通过温室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管理措施下,水稻土N2O和CH4的排放,同常规水分管理方式相比,长期淹水显著增加CH4的排放而减少了N2O的排放。相反,湿润灌溉的处理在整个水稻生长期内没有明显的CH4排放,但其N2O排放对水分状况敏感,出现数次峰值,从而总排放量远高于其它两处理。 相似文献
9.
该研究采用同位素自然丰度法,通过室内培养试验研究北京地区菜地有机肥和无机肥配施对土壤释放N2O及同位素位嗜值SP(site preference)的影响,以期获得不同肥料及其配比下土壤N2O的来源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施用无机肥释放的N2O显著高于有机肥,其累积排放量是有机肥的6.63倍,且无机肥施用比例越高,排放量越大;各肥料组合在施用后7天内均以反硝化作用生成N2O为主,贡献最高达到78.89%,SP为6.97‰,之后硝化作用逐渐增强并成为主要途径,最高占比达76.48%,SP为25.24‰;培养期内施用无机肥可以促进反硝化作用,平均占比52.98%,SP为15.52‰,而有机肥会使硝化作用增强,平均占比71.35%,SP为23.55‰。因此,在北京潮褐土地区菜地土壤施用有机肥对N2O有良好的减排效果,可为蔬菜生产中肥料的合理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不同灌溉方式设施土壤N2O排放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明3种灌溉方式设施土壤N_2O排放特征及相关因素的影响,通过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与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技术分析不同灌溉方式(滴灌(D30)、渗灌(S30)、沟灌(G30))土壤N_2O排放特征的差异以及土壤温度、湿度、无机氮、反硝化细菌对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灌溉后1~8d设施土壤会出现明显的N_2O排放高峰;整个番茄生长季沟灌处理土壤N_2O平均排放通量最大,分别较滴灌和渗灌处理高出52.74%和50.82%;与沟灌处理相比,滴灌处理和渗灌处理土壤N_2O排放总量分别降低了54.31%和53.30%。土壤N_2O排放与硝态氮含量(P0.05),土壤湿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土壤温度、铵态氮含量之间关系不显著。不同灌溉方式土壤反硝化细菌丰度差异显著,表现为G30S30D30;土壤N_2O排放与反硝化细菌nosZ丰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综上,土壤湿度、硝态氮、反硝化细菌nosZ是影响土壤N_2O排放的重要因素。与沟灌相比,滴灌与渗灌能够减少设施土壤N_2O排放量。 相似文献
11.
影响氧化亚氮形成与排放的土壤因素 总被引:59,自引:0,他引:59
土壤中N2O形成、散发与地球温室效应有密切关系。土壤中N2O是通过硝化和反硝化过程形成的。由于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均产生N2O,故凡影响这两个过程的因素都会对N2O的形成发生作用。土壤通气状况、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氮素状况与氮肥施用、土壤pH、土壤有机物含量与组成、土壤质地结构及耕作利用等土壤因素都会影响N2O的形成与排放。 相似文献
12.
13.
不同土层土壤理化生性状与反硝化酶活性N2O排放通量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研究了半干旱半干旱地区小麦田不同土层土壤理、化、生等因素与土壤反硝化酶活性、N2O排放通量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冬小麦生育期内,0-5cm土层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与相应土层土壤亚硝酸还原酶活性呈显正相关,0-5cm,5-10cm土层土壤的温度与相应土层土壤硝酸还原酶活性呈显负相关,土壤硝态氮含量和pH与土壤反硝化还原酶活性的相关性因土壤的不同土层而有差异;0-5cm,5-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0-5cm,10-20pH土层土壤脲酶活性,5-10cm有机碳含量,硝酸还原酶活性与土壤中N2O排放通量呈显正相关;5-10cm土层土壤温度、pH和10-20cm土层土壤磷酸酶活性、pH与之呈显负相关。土壤N2O的排放主要是土壤反硝化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NaCl浓度对SBBR同步脱氮及N2O释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度是影响生物脱氮过程的重要因素。盐度增加会导致生物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中N_2O的产生并释放。该文以添加NaCl的生活污水为研究对象,采用固定填料序批式生物膜反应器(sequencing batch biofilm reactor,SBBR),考察了不同NaCl浓度(0、5、10、15和20g/L)对SBBR脱氮性能及N_2O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NaCl浓度范围内,SBBR出水COD稳定在40~60mg/L。硝化过程NO_2~-/NO_3~-随NaCl浓度增加而增加。NaCl浓度≤10g/L时,NH_4~+-N去除率大于95%,N_2O产率由4.08%(NaCl浓度为0)增至6.72%(NaCl浓度为10 g/L)。NaCl浓度为20 g/L时,驯化后SBBR内平均NH_4~+-N去除率为70%,平均N_2O产率为13.60%。无添加NaCl时,N_2O主要产生于硝化阶段的AOB好氧反硝化过程,SBBR内缺氧区有助于减少N_2O释放;高NaCl浓度条件下,N_2O主要产生于AOB好氧反硝化过程和内源同步反硝化过程,高盐度加剧内源反硝化阶段NO_2~-和N_2O之间电子竞争,抑制N_2O还原,其活性抑制性能与电子受体和初始C/N有关。与硝态氮还原速率和亚硝态氮还原速率相比,氧化亚氮还原速率受NaCl抑制最为明显,是导致高盐度条件下N_2O释放量增加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5.
采用氢氧化钠和盐酸将中性和碱性土壤分别分步调节成具有不同pH的系列土壤 ,加入等量硝态氮后 ,在添加易有效碳源葡萄糖和不添加葡萄糖的厌气条件下进行培养 ,测定不同处理条件下的N2 O和N2 产生速率。结果表明 ,不加碳源培养 2 4h后 ,原中性土壤系列中N2 O的最大产生速率位于pH 5 2 5左右 ,碱性土壤系列的该值位于 5 90左右 ;加入葡萄糖后 ,中性土壤系列中最大N2 O产生速率的pH值不变 ,但产生N2 最大速率的pH已提高至 6 50。而碱性土壤系列中N2 O产生最大速率时的pH值已移至 6 90处 ,即碳源的加入对产生N2 O所需的最佳pH有所提高。试验还显示 ,酸性条件可提高总还原气体中N2 O所占的比例 ,但就N2 O产生速率的绝对值来说 ,近中性条件仍然是最为有利的 相似文献
16.
农田土壤N2O生成与排放影响因素及N2O总量估算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综述了国内外农田土壤N2 O生成与排放及其影响因素、N2 O排放测定技术及总量估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指出硝化与反硝化过程均可产生N2 O ,而影响硝化、反硝化过程的土壤水分含量、温度、pH、有机碳含量和土壤质地等是影响农田土壤N2 O生成与排放的重要因素。根据我国各地农田土壤N2 O排放通量测定结果及相应模型分析 ,初步估算全国农田土壤N2 O年排放总量为N 398Gg ,约占全球农田土壤排放总量的 1 0 % ,其中旱田N2 O年排放总量为N 31 0Gg ,水田为N 88Gg。 相似文献
17.
2014年9-10月设计小麦盆栽试验,设置常规施氮处理(CK)、氮肥添加葡萄糖(G)、氮肥添加葡萄糖和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GY)、氮肥添加秸秆(S)、氮肥添加秸秆和巨大芽孢杆菌(SY)5种处理,通过观测小麦苗期温室气体排放、土壤碳氮环境以及微生物菌群等变化,以分析研究不同碳源和巨大芽孢杆菌对土壤温室气体排放和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施氮的同时增施葡萄糖(G)以及葡萄糖和巨大芽孢杆菌处理(GY),对土壤微生物碳含量变化影响不显著,但降低土壤观测物种数与物种多样性;明显抑制硝态氮和铵态氮的增加,继而抑制N2O排放量的增加,同时促进了旱地土壤对CH4的吸收。(2)若用秸秆代替葡萄糖,在施氮的同时增施秸秆(S),显著减少小麦苗期土壤硝态氮含量,但对N2O排放影响不显著。与秸秆相比,葡萄糖能快速提供有机碳,作为碳源更能体现巨大芽孢杆菌改善土壤微生物菌群、减少硝态氮生成及N2O气体排放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对蔬菜地土壤N2O排放的影响。试验设置5个氮水平[0(N0)、430(N1)、860(N2)、1290(N3)、1640(N4)kgN.hm-2],2a试验期间种植的蔬菜有辣椒、萝卜、菠菜和小白菜。结果表明,施氮显著影响N2O排放通量,各施氮水平土壤N2O排放通量范围分别为-8~39、0.4~157、12~626、8.5~982、16~1342μg.m-.2h-1;同时,氮肥施用显著提高了N2O排放总量,各施氮处理(N0、N1、N2、N3和N4)试验期间土壤N2O平均排放总量分别为0.48、1.35、4.49、7.83、10.57kgN.hm-2,土壤N2O排放系数范围是0.33%~1.13%,且施氮水平与土壤N2O排放总量间呈显著的指数函数关系;不同季节蔬菜地土壤N2O排放总量差异很大,其中最大的是辣椒,最小的是菠菜;此外,土壤N2O排放通量季节变化除受施氮水平影响外,还受土壤温度的影响,排放高峰出现在高温的夏季。 相似文献
19.
利用在线自动监测培养系统(Robot系统),研究不同氧分压、碳源投入以及不同氧分压和碳源投入组合下,添加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设施菜田土壤N_2O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土壤氧分压的升高,N_2O排放量呈指数下降(P0.001),土壤氧分压大于等于3%O_2后,N_2O排放量不足于无氧和微量氧(1%氧)处理的30%。添加碳源降低了有氧条件下土壤N_2O和N_2产生量,显著增加了微量氧下异养反硝化途径对N_2O的贡献量(P0.01)。在微量氧和3%O_2下,与未添加DCD的处理相比,无碳源添加且施用DCD后,N_2O的排放分别降低了64.4%和88.8%,同时N_2排放分别降低了23.4%和18.6%。从微量氧至3%O_2,虽然无碳源添加的处理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对N_2O排放的贡献从17.2%增加至42.6%,但由于排放总量的急剧下降,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对设施菜田土壤N_2O排放的贡献较小。本研究所用土壤pH较高,且添加DCD的处理培养前后硝酸盐基本平衡,异养的同步硝化-反硝化过程可能很弱。总之,设施菜田土壤N_2O排放主要发生在无氧和微量氧条件下。异养反硝化菌对土壤N_2O排放的直接贡献最大,尤其是在碳源较为充足的条件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