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黑龙江垦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效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文章根据2004~2006年黑龙江垦区水稻节水控制灌溉试验资料,分析了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对水稻的节水效果。选择农垦牡丹江分局858农场267hm2水稻种植典型示范区为试验点,得出控制灌溉较常规灌溉全生育期少灌水3~4次,节水2400m3·hm-2,增产398kg·hm-2。同时,水稻米质,抗倒伏、抗病虫害效果比常规灌溉都有明显提高。发展水稻节水控灌技术,可合理有效地利用有限的水资源,节约灌溉用水,提高水分生产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对垦区粮食安全、农业生产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水稻属于"半水生性"植物,具有对水旱的双重适应性。基于水稻这种特有的适应性,黑龙江省主稻区采用田间对比试验方法,研究在寒地气候条件下,实行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可行性,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水稻产量、节水幅度明显高于水稻浅湿灌溉和常规灌溉,也充分证明了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科学性、可行性。对改善全省水资源紧张的趋势,提高水资源利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关于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3.
水稻具有较强的水分适应性,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正是根据不同生育阶段水稻对水分需求的敏感性和需水规律,在充分发挥水稻自身调节机能和适应能力的基础上,采用节水灌溉新技术是一项重要的节水措施。2012年红旗岭农场进行了水稻节水控制灌溉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河海大学以李涛声,彭世彰为代表的一批灌溉科技工作者就立足农业生产实际,瞄准学科前沿,与生产单位一起历程经8年的潜心攻关,终于研究成功“节水高产水稻控制灌溉技术”。这项技术不仅从理论上打破了我国水稻灌溉制度的千年传统,而且为农业节水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并在国际灌溉学术界为中国赢得了广泛声誉,这都为水稻节水灌溉的推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在阜新地区的推广试验。  相似文献   

5.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具有提高水稻抗倒伏、抗病害,增加水稻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等方面的功效。研究水稻的增产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提高水分利用率、降低水稻灌溉用水量,对缓解我省水资源短缺和水田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优点、技术原理及推广中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以期为发展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尤其是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正>本文主要分析了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的优点、技术原理及推广中的技术要点及注意事项。以期为发展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尤其是水稻控制灌溉技术提供理论依据。1水稻控制灌溉技术的概念水稻控制灌溉是指水稻移栽后,田面保持5~25毫米薄水层返青活苗,在返青以后的各个生育时期,田面基本不再长时间建立灌溉水层,也不再以灌溉水层做为灌溉与否的控制指标,而是以不同生育期不同的根层土壤水分作为下限控制指标,  相似文献   

7.
研究水稻的高产节水灌溉技术及节水增产机理,推广水稻综合节水技术,对进一步提高水稻产量、改善稻米品质、节约灌溉用水量、推行节水型稻作和节水型农业以及实现"两高一优"农业等方面,均具有实际意义。现将几种国内已成功应用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寒地水稻节水控制灌溉的试验,探讨在控制灌溉基础上寻求确保寒地水稻高产、提优的水稻生产新途径。试验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比常规灌溉平均增产6.9%,节约用水71.4,节水灌溉比正常灌溉平均增产6.5%节约用水61.9。水稻节水控制灌溉对水稻生长发育,抗倒伏,抗病,提高产量及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特别在秋涝年份作用更为明显,应在生产中广泛应用。  相似文献   

9.
<正>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及其应用,在我场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其农产品品质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节本增效成效明显,现代农业节能减排、低碳生产的农业生产理念得以充分体现。通过节水灌溉技术每亩可增产27kg,直接经济效益75元/亩。全年每亩可有效节约用水240m3,节约用电30kw,仅此一项便可直接降低生产成本15元。2012年创业农场示范推广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4万亩,通过水稻节水控制  相似文献   

10.
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八五二农场加大资金投入力度,通过多年农田基础设施改造,合理调配水稻生产用水,通过示范、引领、带动,逐步完善水稻节水控制灌溉技术,水田节水灌溉亩用水量303 m~3/亩,较常规节约用水47 m~3/亩,节水率达15.5%,粮食增产24.8 kg/亩,增产率4.5%,促进了农场农业的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1.
为充分发挥控制灌溉水分管理模式的效能,节约灌溉用水,提升田间管理及综合防控水平,有效指导吉林省水田高效节水灌溉健康发展。根据吉林省的自然气候条件、水稻的需水规律,因地制宜地优化集成化控育壮秧技术、综合防治技术、种植模式、施肥制度等多项节水增效技术措施。研究结果表明:合理构建以“化控育壮秧—控制灌溉—水肥联合调控—综合防控”为主体框架的吉林省水田高效节水配套关键技术模式。该技术模式可有效解决水稻控制灌溉土壤水分阈值缺失、全生育期水肥脱节等主要技术难题,实现化控育壮秧、水肥精准调控、田间综合防控,节水20%以上,水稻单产提高2%以上,达到农业节水、粮食增产、增效,农民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2.
根据国家“863“节水农业专项子课题现场试验资料,分析了控制灌溉和常规灌溉条件下水稻茎蘖动态变化、株高变化以及叶面积变化趋势,建立了两种灌溉条件下茎蘖消长的Logistic模型和叶面积增长模型,并对水稻冠层受光结构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控制灌溉通过对土壤水分的合理调控,使得无效分蘖减少,提高了水分和养分的有效利用率;在大部分生育期内水稻保持了较适宜的冠层叶面积指数(CLAI),具有良好的株型,能更多的截获太阳能,奠定了水稻节水灌溉条件下水稻高产的基础.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节水高产水稻控制灌溉技术;通过1998年的试验,总结了控灌技术在宁夏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解决传统灌溉用水量大,水资源浪费,节约无效用水等水稻生产中存的问题,通过水稻节水灌溉控制技术试验,对比分析节水灌溉和传统灌溉下节水效果、产果构成及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传统灌溉种667m2水稻一般需水751m3左右,但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比传统灌溉667m2节水255m3;另外,节水灌溉比传统灌溉有效穗数多1334穗,平均穗粒数多18.4粒,增产28.4%,增收480.5元。  相似文献   

15.
目前,各地根据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总结出很多符合水稻节水、丰产的稻田用水管理模式,如“浅湿间歇”、“浅湿晒”、“控制灌溉”和“非充分灌溉”等灌溉模式。而“水稻覆膜旱作技术”是一项比现有水稻节水灌溉技术更节水的新兴节水高产技术。水稻覆膜旱作技术具有节水、分蘖力强、保肥、抗病虫、产量稳定等优点,其栽培突出旱、稀、湿,是旱作水稻、水作水稻、雨养水稻的有机结合,改变了传统水稻无水不能栽插的历史。  相似文献   

16.
水是农业命脉,而目前中国农业水资源短缺,农业灌溉用水量大,灌溉效率低下,用水浪费和水质污染等问题普遍存在,成为制约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当前,水稻节水灌溉研究均已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笔者总结了目前对节水灌溉的研究进展,并分析了水稻节水灌溉的增产机理和效益。认识并推广适合中国国情的水稻节水灌溉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总结水稻节水灌溉高产高效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培育壮秧、节水整地、适当浅插、科学施肥、节水控制灌溉、稻田除草、注重工程节水技术等方面内容,并阐述了水稻应用控制灌溉应该注意的问题,以期为实现水稻节水增产增效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水稻控制灌溉方式,是一项新型的节水灌溉技术,是继"浅水勤灌"、"间歇式灌溉"、"干湿灌"以来又一项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本文10年来对水稻封闭区田间节水效果的测定研究和分析,总结出水稻控制灌溉具有一定的增产效果和较大的节水效益,适合在有水源保证的条件下推广采用此灌溉技术。  相似文献   

19.
土壤压实节水对水稻生长及土壤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6年,在沿江地区进行了水稻土壤压实节水试验.结果表明:在高渗透沙壤土地区,实施压实节水灌溉技术,节约灌溉用水24.1%,增产10.1%;实施该技术,对水稻不同生育期土壤真菌、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没有显著影响;采用压实节水的耕作层土壤,其脲酶活性在水稻拔节期均高于对照;在水稻抽穗期,根系氧化力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20.
节水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库建设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在对内陆干旱半干旱地区灌溉用水的来源、节水灌溉技术的类型、节水环节分析的基础上,将节水农业决策支持系统的数据库分为基础数据、常规节水技术、高新节水技术、非常规水源灌溉技术4个一级子库;基础数据在SuperMap环境下以矢量格式分层组织;常规节水技术、高新节水技术、非常规水源灌溉技术等节水技术数据以关系型数据结构在SQLServer环境下生成,数据编码以灌溉用水的节水环节为主线,以作物类型的节水试验为副线;各节水灌溉技术数据库下分试验设计、试验结果、节水效果3个子库,数据子库以试验水平为数据项,以试验处理为记录进行数据组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