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2 毫秒
1.
新敌百虫(New Diplex)属有机磷脂化合物。它是在原敌百虫药物的基础上以特殊的化工技术处理而成的。其既保持了敌百虫原有的低毒性、低残留、无“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又进一步发挥其新效应,表现广谱、高效、速效及与环境友好的特点。据测定:它的杀生力比原敌百虫要大5~7倍(Neves 2002)。因而由原限于杀灭寄生于家鱼体表的节肢动物中华鳋、鱼鲺、锚头鳋和蠕虫类的指环虫、三代虫,  相似文献   

2.
怀鲇鱼适应性较强,一般不易得病。近日,笔者在水族箱养的怀鲇鱼中发现了杯体虫病,现将有关情况介绍如下:1.症状:病鱼体色发暗,口前端、鳃盖边缘及尾柄在白色盆底泛红,身体两侧及背鳍端部挂有呈片状(似脱皮)的毛状物,胸鳍、尾鳍端部被蛀有缺口。病鱼长时间在水面上游动,不摄食。经对鳍部镜检,寄生有杯体虫。2.病因:为购买的饵料鱼———泥鳅(患有杯体虫病)将病原带入水中寄生引发此病。3.治疗方法:将病鱼放入3%的盐水中浸洗8分钟。换掉水族箱中的水,用“84消毒液”消毒清洗水族箱,注入新水再放鱼。4.效果:放入箱中6小时后观察,病鱼体表毛状物…  相似文献   

3.
新敌百虫(New Diplex)属有机磷酯化合物。它是在原敌百虫药物的基础上经特殊的化工技术处理而成的。其既保持了敌百虫原有的低毒性、低残留、无“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又进一步发挥其新效应,表现广谱、高效、速效及与环境友好的特点。据测定:它的杀生力比原敌百虫要大5倍~7倍(Neves 2002)。因而由原限于杀灭寄生于家鱼体表的节肢动物中华鳋、鱼鲺、锚头鳋和蠕虫类的指环虫、三代虫;扩大  相似文献   

4.
1996年11月中旬和12月下旬,在广西柳州市沙塘园艺场水产公司淡水白鲳鱼种越冬池内先后发生过小瓜虫病和斜管虫病,由于发现得早及治疗措施得当,没有造成大的损失,只有在发生斜管虫病时死了几尾鱼种,过程如下:一、小瓜虫病症状及治疗1.症状:11月13日上午在喂鱼时发现白鲳鱼种不摄食,而前两天鲳鱼种都抢食较狠,经观察,发现鱼种成堆在池角集中,鱼不时跳出水面,鱼体不断地和增氧机缆绳磨来擦去。捞出两条鱼种,刮取体表粘液和鳃上粘液在10×4倍的显微镜下观察,发现两鱼的鳃上和体表都带有不同数量的有明显香肠形大核的小瓜虫。2.…  相似文献   

5.
邢红平 《科学养鱼》2007,(12):75-75
"百虫清"属有机磷酯化合物。它是在原敌百虫药物的基础上经特殊的化工技术处理而成的。其既保持了敌百虫原有的低毒性、低残留、无"三致"(致畸、致癌、致突变)作用,又进一步发挥其新效应,表现广谱、高效、速效及与环境友好的特点。据测定:它的杀生力比原敌百虫要大5~7倍(Neves,2002)。因而由原限于杀灭寄生于家鱼体表的节肢动物中华蚤、鱼虱、锚头虫和蠕虫类的指环虫、三代虫,现已扩大到能杀灭欧鳗拟指环虫和纤毛类的车轮虫、斜管虫、小瓜虫等原虫。而且在鱼、虾、蟹混养或单养的池塘中适宜用。此远超过原敌百虫的使用范围。同时它还能解决长期来存在敌百虫的耐药性问题。  相似文献   

6.
斑点叉尾属鲶形目,科鱼类,原产于美国,是一种大型经济鱼类。该鱼具有生长快、适温范围广、食性杂、病害少、肉嫩味美等特点。已在湖北、四川等二十余省推广养殖,效益显著,很受欢迎。斑点叉尾体表光滑无鳞,体型较大较长,无肌间刺,体背淡灰色,腹部乳白色,体侧有黑色斑点。该鱼属杂食性,喜欢群食,以吞食为主兼滤食,食量大,多栖息于水体底层,性情温驯,易捕捞。适温范围0~38℃,溶氧20毫克/升以上即能正常生长,最适在35~70毫克/升,pH值65~89,盐度范围01‰~8‰,适合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淡水水域饲养。一、成鱼养殖技术…  相似文献   

7.
三种鳅科鱼对NaCl盐度和NaHCO3碱度的耐受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鳅科的黑龙江泥鳅(Misgurnus mohoity Dybowsky)、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 Sauvage)、达里湖高原鳅(Triplophysa dalaica)为实验材料,采用单因子静态急性毒性实验法和均匀正交设计法对其盐碱耐受能力进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黑龙江泥鳅、大鳞副泥鳅、达里湖高原鳅的24 h和96 h的氯化钠(Na Cl)盐度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5.64 g/L和13.58 g/L、15.43 g/L和14.18 g/L、14.00 g/L和11.57 g/L,安全浓度(SC)分别为4.12 g/L、4.03 g/L、3.74 g/L,盐度耐受能力顺序为:黑龙江泥鳅大鳞副泥鳅达里湖高原鳅。黑龙江泥鳅、大鳞副泥鳅、达里湖高原鳅的24 h和96 h碳酸氢钠(NaHCO_3)碱度半致死浓度(LC50)分别为117.1 mmol/L和72.62 mmol/L、128.4 mmol/L和88.83 mmol/L、155.2 mmol/L和120.0 mmol/L,安全浓度分别为18.77 mmol/L、23.66 mmol/L、36.30 mmol/L,碱度耐受能力顺序为:达里湖高原鳅大鳞副泥鳅黑龙江泥鳅。盐碱交互作用对黑龙江泥鳅、大鳞副泥鳅均表现为协同作用,协同系数0~48 h依次增高,以后逐渐减小;而对达里湖高原鳅在0~48 h内表现为协同作用,在48~96 h时表现为拮抗作用,拮抗系数随着暴露时间的延长而增大。对比分析可知,3种鳅科鱼的盐碱耐受能力比大多数淡水鱼高,可作为盐碱水域的增养殖鱼类;而达里湖高原鳅在耐碱方面表现更突出,可以作为高碳酸盐型盐碱水的增养殖鱼类。  相似文献   

8.
刮取患病的大黄鱼(Pesudociaenacrocea)体表鳞片制成水封片放于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如一个视野内有2~3个虫体,即可确诊。或将病鱼放在盛有淡水的缸盆中浸泡2min左右,如发现有大量乳白色椭圆形虫体亦可确诊。确诊后,用不同浓度的福尔马林、敌百虫,淡水进行浸浴或挂袋处理后,在安全范围内找出有效浓度及最短有效时间。1病症及防治措施1.1病原为本尼登虫(Benedeniaseriolae),属于多钩亚钢、分室目(Capsaloidea)、分室科(Capsaloidae)。虫体椭圆形,背腹扁平,长度一般为5.4~6.6mm,最长者可过11.6mm,宽度一…  相似文献   

9.
邓永强  黄小丽 《水利渔业》2005,25(4):90-91,109
小瓜虫病是淡水鱼类和观赏鱼类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鱼感染小瓜虫后,在血清和体表黏液中产生抗体,这种抗体主要是鱼受到小瓜虫体细胞表面膜蛋白的刺激,通过血液和体表黏液中淋巴细胞产生出来的,以阻止小瓜虫的运动并杀死虫体。目前还没有正式用于生产的小瓜虫疫苗,但实验室疫苗已研制成功,包括经冷冻和福尔马林处理后的死疫苗、小瓜虫活疫茁以及小瓜虫基因疫苗等。综述了,多年来小瓜虫病的免疫研究概况、鱼类对小瓜虫免疫反应类型、反应机制以及抗小瓜虫疫苗等。  相似文献   

10.
大面积蟹池应用底层管道微孔曝气增氧技术试验(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河蟹为甲壳类水生动物,其底栖生活、脱壳生长等生物学特性以及相对免疫功能低的特点,和一般养殖鱼类有较大差异,就水域的理化性质方面而言,特别是对溶氧、水温因子的要求表现更为突出,较鱼类(5毫克/升、25-30℃)分别对应适宜的最低值高、最高值低,因养殖水体底层溶氧低而表层水温高,影响河蟹养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规格、单产一直总体徘徊在140~150克/只、50~60千克/亩。  相似文献   

11.
庭院养殖观赏鱼鱼病防治一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4月,笔者应一宾馆要求前往诊治鱼病。该宾馆庭院采用微流水养殖红鲫鱼和锦鲤,发病约10天,每天死亡近百尾。病鱼体表溃烂,体质较瘦弱,竖鳞、烂鳃,有少量水霉寄生。经解剖有淡黄色透明腹水。显微镜观察:鳃及体表有大量车轮虫、一些三代虫、少  相似文献   

12.
《内陆水产》1993,(3):7-7
斜管虫病为低温性寄生虫病,大多发生在秋季,水温在10-22℃时较为流行,对白鲢的危害比较大,其发病症状为:鱼体瘦弱,体色较深,体表有淡蓝色薄膜物质,鱼呼吸困难,呈“浮头”状。有些养殖单位认为这是由于放养密度大,造成缺氧而引起的浮头,其实不然,因此,  相似文献   

13.
对鲶苗(种)的肤孢虫病与小瓜虫病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小瓜虫仅在鲶体表形成孢囊,而肤孢虫则可深入皮下及肌间组织,并伴有明显的出血症状。  相似文献   

14.
正黄鳝(Monopterus albus),又名鳝鱼,长鱼、无鳞公子等,体型似蛇,圆筒状,头粗尾细,体表有一层光滑的黏膜保护,味道鲜美,刺少肉厚,营养价值高,含肉率高达65%以上。黄鳝不仅有重要的食用价值,而且还有良好的药用功能。黄鳝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质水底层,在中国各地均有分布。近年来,各地广泛开展了黄鳝的人工养殖,获得了较好的效果。随着黄鳝人工  相似文献   

15.
青蒿素对小瓜虫病治疗作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曼红 《齐鲁渔业》2005,22(8):10-10
小瓜虫病是由小瓜虫感染各种淡水鱼类引起的疾病,此病最明显的症状就是鱼体表形成白点,所以生产上又称“白点”病。以前国内治疗小瓜虫病常采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等药物,但由于这些药物有致癌、致突变性、毒性大的缺点,而且低毒药物对小瓜虫胞囊和寄生在鱼身上的虫体的杀灭作用不明显,冈此,筛选高效、低毒、低残留的无公害药物迫在眉睫。本文就青蒿素对小瓜虫病的治疗效果做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6.
鳝,又名黄鳝、长鱼、无鳞公子、海蛇等,常生活在稻田、小河、小溪、池塘、河渠、湖泊等淤泥质水底层,全国各地均有生产,以长江流域、辽宁和天津产量较多,产期在6~10月,以6~8月所产的最肥。鳝体形似蛇,圆筒状,头粗尾细,体表有一层光滑的粘膜,无鳞,色泽黄褐色,体侧有不规则的暗黑斑点,各鳍不发达基本消失,全身只有1根三棱刺,肉嫩味美。  相似文献   

17.
对成蟹养殖期,附着于成蟹体表的盖虫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及其分类学鉴定,并做了不同药物的防治实验,其结果表明,7.5mg/LZnSo4、6mg/L-12mg/L蟹安、0.3mg/L孔雀石及30mg/L福尔马林对盖虫有较强的杀伤效果。  相似文献   

18.
正台湾泥鳅又名大鳞副鳅,属鲤形目、鳅科、副泥鳅属。体近圆筒形,头较短。口下位,马蹄形。下唇中央有一小缺口。鼻孔靠近眼。眼下无刺。鳃孔小。头部无鳞,体鳞较泥鳅大。侧线完全。须5对。眼被皮膜覆盖。尾柄处皮褶棱发达,与尾鳍相连。尾柄长与高约相等。尾鳍圆形。肛门近臀鳍起点。体背部及体侧上半部灰褐色,腹面白色。体侧具有许多不规则的黑色褐色斑点。背鳍、尾鳍具黑色小点,其他各鳍灰白色。近年台湾泥鳅鱼苗在国内能批量人工繁殖,商品鱼养殖规模在扩大,养殖效益较好。我校饲养于水泥池中的台湾泥鳅患  相似文献   

19.
1 诊断1 .1 目检 病鱼体表、鳍条、鳃上均发现有 0 .5~ 1mm的白色小点状突起 ,个别重度病鱼全身皮肤和鳍条布满白点 ,全身体表如同覆盖着一层白色薄膜 ,粘液增多 ,体色暗淡无光。病鱼消瘦 ,多漂浮于水面不游动或缓慢游动。因鳃组织被破坏 ,病鱼经常呈浮头状漂浮于水面。1 .  相似文献   

20.
斑点叉尾鮰引进及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斑点叉尾在分类学上属鲶形目,科鱼类,原产于美国,是一种大型经济鱼类。斑点叉尾体表光滑无鳞,身体较大较长,无肌间刺,体背淡灰色,腹部乳白色,体侧有黑色斑点。适温范围 0~ 38℃,正常生长溶氧要求 2毫克 /升以上,最适在 3.5~ 7毫克 /升, pH值 5~ 8.5,盐度范围 0.1‰~ 8‰,杂食性,爱群食,以吞食为主兼滤食,多栖息于水体底层,性情温驯,有易饲养、易起捕和肉质鲜美等特点,适合我国绝大部分地区淡水水域饲养。   泰兴市水产良种场与美国德克萨斯州气候条件相似,该场先后于 1997年、 1999年承担了农业部水产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