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解粮食主产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进一步挖掘粮食主产区的生产能力,稳定全国粮食安全大局,利用1979-2008年统计资料,对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进行分析,并采用最大复种指数与热量、水资源之间的定量化关系模型,分析粮食主产区的复种指数理论潜力和可挖掘潜力.结果表明:1979-2008年期间我国粮食主产区耕地面积减少,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粮食总产量与单产攀升,粮食总产量占全国比重升高,耕地复种指数东北区、黄淮海区上升,长江中下游地区下降.以2008年的耕地复种指数为参照,东北区、黄淮海区、长江中下游区理论可挖掘潜力分别为28%、48%、94%.  相似文献   

2.
为了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要求与耕地保护要求的平衡,对山东省耕地压力指数展开动态分析及预测。本文基于耕地压力指数模型,综合考虑了各地级市人均GDP、城镇化率等经济指标,对耕地压力指数变化类型进行区域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权衡分区。结果表明:粮食生产方面,山东省的粮食状况较为安全,山东省耕地压力指数在平原区较低,耕地集约利用程度较高,山地丘陵区耕地压力指数较高;耕地保护转嫁区压力指数较高,且呈增长趋势;耕地保护管控区耕地保护压力较大,同时经济发展水平并不理想,耕保经济兼顾区耕地压力指数下降幅度较快。提出大力开展耕地整理,保持动态平衡;协调耕地自然禀赋与利用水平,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平衡区域耕地保护与经济发展,建立粮食生产能力指标交易制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3.
为给川东平行岭谷区耕地利用与保护提供参考,以四川省渠县青龙乡为例,采用景观指数法分析耕地景观格局特征。结果表明:川东平行岭谷区耕地在不同地形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景观格局特征,在平地、坡度6°和海拔250m的水田景观贡献率大于旱地,水田对耕地的景观贡献率大于旱地,随着坡度或海拔高度增加,水田景观贡献率减小;水田、旱地均以小斑块聚集式分布为主,旱地景观整体比水田破碎,斑块几何形状比水田复杂。对阳坡、海拔250~300m、坡度2°~6°的水田和旱地以及坡度在6°~15°的旱地进行农地整理,以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坡度25°和海拔350m的耕地应注重自然生态的改善。  相似文献   

4.
吴军  程钰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9):4748-4750,4829
以山东省安丘市为例,在介绍研究区概况的基础上,从耕地资源数量变化、耕地资源结构变化、耕地变化动态的区域差异3个方面分析了安丘市耕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从基于粮食需求的耕地需求预测(人口规模预测、人口粮食占有量、粮食单产预测、复种指数预测)、经济作物生产对耕地需求预测、耕地需求目标3个方面探讨了探讨了影响耕地资源需求目标的因素,采用多项式预测模型和线性预测模型探讨了基于时间序列的耕地资源目标预测,为安丘市规划期内土地利用提供决策依据。结果表明,耕地总量呈逐年增多趋势,人均耕地数量相对稳定;水浇地占耕地比重逐年减少,旱地占耕地比重逐年增多;各乡镇街道耕地动态变化区域差异不大;由于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均耕地的数量将会面临很大的压力,耕地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5.
一、以提高复种指数稳定粮播面积,以科技推广提高粮食单产 东山镇农业生产现状是:旱地复种指数为180%,平均亩产是240kg;水田基本是一年一垡,平均亩产是260kg.粮食生产处于广种薄收,生产水平较低的状况.因此,东山稳定粮播面积,提高复种指数的重点在水田.应加大一垡田改造力度,使水田变为一年二垡,从而确保我镇粮食生产在产业结构调整中稳步增长.  相似文献   

6.
对耕地数量、质量与生态"三位一体"保护是耕地保护理论体系的丰富与升华,是耕地空间分区管制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以辽宁省盘锦市为研究区,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耕地资源数量、质量和生态特征进行现状评价及空间保护分析,可为耕地资源三位一体的保护分区提供理论和方法借鉴。结果表明:盘锦市耕地数量特征值相对较高,集中分布特征显著。耕地质量及生态指数的高值与低值区域均呈现分散和不均匀分布的空间特征,集中分布在粮食主产区域。耕地数量空间集聚性相对较高,耕地密度大的地区集聚特征显著,属于HH型高值分布区域。耕地质量的空间集聚性相对较差,HH型与LL型区域耕地质量指数的空间分布较为零散。耕地生态的空间集聚性不显著。根据耕地资源空间相关性特征的分析结果,可将研究区耕地划分为优势保护区、一般保护区、整治改良区和农业结构调整区等4个一级保护分区和10个二级保护分区,建立耕地"三位一体"保护分区。  相似文献   

7.
选取江西省贵溪市作为研究区域,运用系统聚类法、层次分析法、模糊数学法、转移矩阵分析和拟合分析,运用GIS软件进行数据的叠加与处理,分析耕地地力评价与农用地自然质量分等结果的关系,得出两者的线性回归方程,实现成果的衔接和转换。结果表明:(1)耕地地力等级和农用地自然等别之间的"级""等"变化差异程度不同,水田区和旱地区同一评价单元的耕地地力等级多数低于农用地自然等别;(2)水田区的"等""级"差异程度远低于旱地区;(3)建立了水田区和旱地区耕地地力评价综合指数与农用地自然等指数之间的衔接模型,水田区衔接模型的相关程度明显高于旱地区。利用衔接模型可以在农用地自然质量等和耕地地力评价结果之间进行转换,实现资源共享的最大化。  相似文献   

8.
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及其空间非均衡性演变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从农业生产要素投入、结构与模式、产出水平、农村经济发展、农业可持续性5个方面选取了16项指标,采用GIS技术、基尼系数、马尔科夫链等方法,分析粮食主产区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探讨其时空变化及其内部动态演变。结果表明,2000—2016年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水平均值为0.394,区内各省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明显,其中黑龙江、内蒙古和吉林3省始终位于发展水平的高值区,河北、河南、安徽、湖南和四川5省始终属于中低值区,而辽宁、山东、江苏、湖北和江西5省则在中值区和较高值区在之间转换。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基尼系数整体有所扩大,其中东北地区和长江流域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基尼系数呈现明显波动上升,华北地区则呈现快速上升、快速下降和持续上升的3阶段变化特征。东北—华北、东北—长江流域和华北—长江流域之间的差距是导致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异化的主要原因,其对总体差距的贡献率由2000年的72.79%下降到2016年的65.70%,东北、华北、长江流域地区内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差距的贡献率则由20.62%上升到26.03%。受农业生产自然资源禀赋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制约,粮食主产区各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状态流动性较低,较为稳定地位于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中值区和较高值区。因此,提出推进农地适度规模经营,强化区域间农业的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协同提升粮食主产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增城区不同耕地利用类型下赤红壤酸度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研究典型区域不同耕地利用类型下土壤酸度变化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通过调查采样分析增城区三种耕地利用类型(水田、水浇地和旱地)下土壤的pH、交换性酸、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全量养分、速效养分含量及其相互关系。结果表明:83.7%的土壤样品pH低于6.5,其中pH区间为(5.5,6.5]和(4.5,5.5]的样品均占37.8%,低于4.5和高于6.5的样品比例分别为8.1%和16.3%;水田土壤pH最高,其次为水浇地,再次为旱地,平均pH分别为6.02、5.51和4.87。水浇地和旱地土壤交换性氢含量显著高于水田;旱地土壤交换性铝含量最高,其次为水浇地,再次为水田,分别为1.38、0.72、0.31 cmol·kg-1。土壤pH与土壤碳酸钙和全钾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交换性酸、Olsen-P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交换性氢与Olsen-P和有效钾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土壤碳酸钙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土壤交换性铝与土壤阳离子交换量、Olse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碳酸钙和全钾含量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增城区耕地土壤以弱酸性和酸性为主,且耕地利用类型是影响土壤酸度的主要因素之一,旱地土壤酸度最强,其次为水浇地,再次为水田,但其作用机理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水田、旱地分布及变化特征是阐明区域耕地变化规律的基础,为实施耕地保护提供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方法】利用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和重庆市1980、2000和2018年LandsatTM影像的土地利用类型解译结果,分析了区域的水田、旱地的转移特征,并重点对比两类耕地在不同海拔、坡度、坡向上的分布和转变情况。【结果】水田和旱地的分布和转变在不同地形空间上表现出复杂性和差异性。水田主要分布在坡度15°以内,低于600 m海拔的区域;而旱地在各个海拔分布更为均匀,对坡度的适宜性更广。水田与旱地与各用地类型之间相互转移特征在不同海拔、坡度、坡向条件下存在较大差异。水田、旱地在1980—2000和2000—2018年两个时期均以转出为主,流失的水田主要转变为建设用地;受城市建设占用、退耕还林还草等因素影响,旱地与其他地类之间的转换更频繁。受多因素的综合影响,水田的耕作优势区逐渐从低海拔缓坡区域朝中低海拔、中坡度的区域迁移,而旱地的主要耕作优势区主要向中海拔和中度坡度地区转移。【结论】地形条件约束农业生产活动,需重点加强低海拔、较平坦地区耕地流失的管理。  相似文献   

11.
选址是旱地改水田项目实施的第一步,通过内业筛选及外业核查,逐步排除无法满足项目立地条件、政策限制等不具备项目实施可行性的耕地,在剩余具备项目实施可行性的耕地中,寻找最适宜旱地改水田项目的区域优先实施。文章对寻找旱地改水田最优实施区进行了研究,以贵州省铜仁市德江县为例,采用结构熵权法,结合贵州地形地貌特殊性,构建了旱地改水田选址评价体系,分析各指标因子对项目选址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2.
为科学评价耕地资源,实现耕地的有效管理,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通过文献法对耕地质量和产能的评价指标进行梳理,利用地理探测器进行指标筛选,采用特尔斐法确定指标权重,应用加权求和法对指标系数进行修正,利用连乘积法计算耕地质量与产能指数,系统科学地构建耕地质量和产能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宾阳县耕地质量整体情况良好,等别为优等和良等的耕地面积占99.95%,东北部耕地等别略低于西南部,其等别差异主要原因为土地利用方式不同和土壤健康状况的差异。耕地产能等别中旱地等别主要集中在11等,水田等别主要集中在7等,呈现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规律,中心城镇地势平坦、管理水平高是造成耕地产能等别差异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应用本研究构建的指标体系得到的宾阳县耕地质量评价结果能够很好地反映耕地实际质量状况,说明评价指标体系合理,适用性较强。  相似文献   

13.
文章利用历年全国和地方统计年鉴数据,按照粮食主产区、粮食主销区和粮食产销平衡区,分别统计测算三类地区用于农业生产实际耕地面积、保障粮食自给必要耕地面积及两者之差,对比分析粮食主产区和粮食主销区用于开展一二三产业耕地机会成本。针对粮食主产区较高耕地机会成本及经济发展利益流失现状,为增加粮食主产区政府粮食生产积极性,促进不同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应建立国家耕地保护补偿基金制度,构建粮食主销区对粮食主产区利益横向补偿机制,加大对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力度。  相似文献   

14.
未来10年我国耕地数量质量变化对区域粮食产能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耕地资源变化对粮食产量具有直接影响,分析预测粮食产能的变化对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的政策制定具有指导意义.基于耕地数量质量的变化,通过定量分析与对比分析,预测未来10年我国耕地资源变化对区域粮食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我国各省域耕地质量存在差异,耕地面积仍将呈进一步减少趋势,集中分布于耕地质量等别与产能水平较高的东部经济发达地区,将耕地统计面积按照国家最高等别1等与最低等别15等折算为标准面积后,耕地减少与增加的比例为0.25:1,标准粮产量减少与增加的比例为3.07:1,与占用低等别耕地相比,占用高等别耕地对粮食产能损失影响更大,因此各省应加大实施耕地占补平衡力度,避免占用优质耕地.揭示全国及各省域耕地的变化趋势及对粮食产能的影响,有助于确定不同区域耕地资源变化格局与态势及预测粮食产能水平.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掌握广西耕地资源质量空间格局特点,为科学合理利用和管理耕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广西耕地质量等级成果的基础上,运用景观指数和基尼系数法对广西耕地质量空间格局进行定量研究.[结果]桂西北山地区和桂南沿海区的耕地各自然质量等别分布相对均衡,多样性指数高,桂中溶蚀平原区和桂东北丘陵山地区集中程度较高;桂南沿海区和桂南低平原区各利用等别分布相对均衡,多样性指数高,桂中溶蚀平原区集中程度较高.自然质量等别组合类型分布呈西北部组合类型齐全程度高于东南部的特点,而利用等别组合类型呈与之相反的特点.同一指标区利用等别的多样性和组合类型齐全程度高于或等于自然质量等别.[建议]严格管控广西东南部的优质耕地,加强耕地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土地利用水平,使土地等别向高等别聚集,提升耕地质量,同时量化耕地质量与粮食生产能力的关系,找出粮食生产能力区域格局特征,确保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16.
以经济发达的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为研究区域,从利用状态、肥力质量、环境质量和产出效益4个方面选取相关指标,构建区域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借助GIS技术和物元模型,开展1∶50 000比例尺区域耕地利用系统健康评价,分析区域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的空间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内超过50%的耕地处于健康水平,超过30%的耕地处于不健康水平,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空间差异明显.其中健康的耕地利用系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中部和南部,而研究区北部大部分耕地利用系统的健康状况处于临界状态和不健康水平;祥平街道、大同街道和凤南农场耕地利用系统的健康状况较好,而西柯镇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较差;旱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优于水田和水浇地;距离居民点和交通道路较近区域的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较好.研究区耕地利用系统健康状况除受有机质、土壤养分和坡度等自然因素影响外,还受区域经济发展、种植模式和结构以及经济区位等人为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复种指数是衡量耕地资源集约化利用程度的基础性指标,提高复种指数是粮食持续增产的重要途径之一.为分析全国复种指数变化特征、空间差异、重心迁移,系统收集耕地面积、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等数据,基于GIS空间展示与分析,应用重心分析法、全局空间自相关、局部空间自相关等方法,研究全国复种指数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1998年,全国复种指数最高,达到165%,目前保持在123%左右.(2)从空间上看,复种指数呈现从北到南逐渐增加的趋势;从时间上看,复种指数大多数地区呈现"上升—降低—上升"的趋势.1995年,复种指数在201%~300%之间的区域范围最大,之后2005年和2015年不断减少,同时有向西北方向移动的趋势.1985—2015年,全国复种指数上升区域主要集中在东北、黄淮海、西南、四川盆地农作区,下降区域主要集中在北部低中高原、长江中下游(东南部)、江南丘陵、华南农作区.(3)1985—2005年空间上的聚集态势增加,2005—2015年降低.与1985年相比,2015年全国复种指数重心向西南移动33 km,其中复种指数<100%的重心向东南移动433 km,复种指数100%~200%的重心向东北移动104 km,复种指数>200%的重心向东北移动319 km.我国复种指数存在空间上的自相关性,南方地区复种指数降低、重心向西南迁移,是我国复种指数变化的最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18.
重庆丘陵山区旱地改水田工程关键技术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地矛盾日益激化和农用地整治潜力日益匮乏的双重压力下,旱地改水田无疑是贯彻"十分珍惜土地,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和全面落实"占优补优、占水田补水田"制度的有力保障。这一举措对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保护发挥了积极作用。如何实施好旱地改水田工程,提高新增水田质量已经成为耕地保护者们关注的重点。从重庆丘陵山区旱地现状和特点出发,开展了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的工程类型、适宜性指标及工程涉及的土地平整技术、灌溉排水工程技术、田间道路工程技术和土壤改良技术探讨,为重庆丘陵山区旱地改水田土地整治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9.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基础的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粮食安全,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粮食主产区建设.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南、安徽等13个省区,是我国传统的粮食主产区.这些地区资源条件好,耕地、水利、气候条件优越,适宜粮食作物生产,而且粮食主产区生产力水平高,农艺科技实力相对雄厚,机械化水平高.  相似文献   

20.
从耕地需求底线角度解析甘肃粮食安全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银霞  阎述乾 《现代农业科技》2009,(21):376-377,379
利用基于粮食安全的耕地底线对甘肃省1978-2007年的粮食安全进行评估,结果表明,30年来甘肃省的粮食基本处于不安全状态.造成这种结果与耕地数量和粮食播种面积减少、复种指数低、种粮比较利益较低等因素相关,针对甘肃省耕地资源的现状和变化状况,提出应该保护耕地资源、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投入、开发荒地资源等对策,以确保甘肃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