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南粳49为材料,研究栽插苗数对超级稻冠层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南粳49对栽插苗数有较宽的适应范围,在2~4株·穴-1的栽插苗数内,南粳49均可达到较高的产量,而5株·穴-1则产量显著降低。不同的栽插苗数,南粳49有不同适应调节方式:2株·穴-1的植株,可通过增加单株分蘖数、每穗总粒数和提高单叶光合能力,从而增加干物质累积而获得高产;3株·穴-1的植株,则通过增加群体叶面积等提高群体数量的方式,增加有效穗数,而获得高产;在4株·穴-1的植株,则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以及减少倒2叶的叶基角以增加群体中层截光率,而改善群体质量,从而达到高产。可见,南粳49是具有较强群体调控能力的超高产水稻品种类型,选择2株·穴-1的栽插苗数,产量可以达到(12.63±0.253) t · hm -2,而且可以减少用种量。  相似文献   

2.
以超级稻品种南粳45和南粳49为试验材料,在高产栽培条件下,研究了每穴不同栽插基本苗数下水稻产量及构成因素的变化。结果表明:株行距统一为13.3 cm×25 cm的条件下,南粳45和南粳49都在每穴2苗的情况下实收产量最高,随着每穴苗数的增加,南粳45和南粳49实收产量逐渐降低。随着每穴苗数的增加,南粳45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逐渐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均逐渐降低,结实率几乎没有差异;南粳49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逐渐增加,穗粒数和结实率均逐渐降低,千粒重几乎没有差异。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回归和通径分析结果说明南粳45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南粳49产量的提高主要依靠结实率、总粒数和千粒重的增加。  相似文献   

3.
为促进苏北沿海垦区(盐碱地)水稻获得高产,以"武运粳21"、"南粳9108"、"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当前海丰地区部分水稻主栽品种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供试品种中"淮稻5号"产量最高,其高产主要是通过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千粒重和确保相对较高的每穗粒数来实现的;各品种全生育期相差不大,但"淮稻5号"抽穗前天数明显较其他品种长,但其成穗率相对不高。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适宜如皋市种植的优质水稻品种,比较了17个水稻品种的田间种植表现。结果表明:17个水稻品种的生育期在154~164d,以南粳3908、宁粳8号、常农粳10号、镇糯20号、南粳5055较长;株高在89~115cm,以常农粳10号、淮稻20和宁粳8号较高;有效穗数在307.95~406.8万/hm2,以华粳8号、南粳5055和淮粳1309较多;穗总粒数在101.5~148.1粒,以淮稻20、丰粳3227和镇糯20号较多;结实率在90.1%~97.2%,以盐粳13号、宁粳8号和淮稻18号较高;千粒重在24.6~29.5g,以宁粳8号、扬粳805和南粳3908较重;产量在9 320~11 280kg/hm2,以镇糯20号、宁粳7号和宁粳8号较高。综合比较表明,南粳5055、南粳3908、宁粳8号、宁粳7号和镇糯20号田间表现较好、产量高、品质优,适宜在如皋市及相应生态条件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5.
2016年兴化市水稻品比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随机区组排列法,2016年在兴化市进行了水稻品比试验。结果表明,参试的7个水稻品种,其产量水平、穗粒结构、植株性状、生育期、抗性表现等存在差异,产量9 000 kg/hm2以上的品种有5个,分别是南粳9108、淮稻5号、盐粳15、南粳0212、南粳45。  相似文献   

6.
为确保海丰地区(盐碱地)晚直播水稻获得高产,以"武运粳21"、"南粳9108"、"淮稻5号"为供试材料,研究了海丰地区当前部分主栽直播水稻品种晚播后的生长特性。结果表明:在晚直播条件下,供试品种中以"淮稻5号"产量最高,其高产主要通过较高的有效穗数、千粒重来实现,且在整个生长过程中,其第1节间长、成苗率、单位穗长实粒着粒数、分蘖能力等均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通过2014-2016年品种比较试验表明,农场种植的镇稻99、淮稻5号等连续三年均表现出一定的稳产性和丰产性。因此,农场除了种植自主选育品种上农粳2号外,在品种选择上应该以淮稻5号为主,搭配种植南粳9108和镇稻99,以实现合理的稻麦茬口搭配,增加周年产量。结果还表明,水稻品种生育期长短与产量没有显著相关性,早熟水稻品种宜可获得高产。通过对近三年水稻产量与其构成因素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亩产超650kg的群体产量结构一般为每亩有效穗21万穗左右、每穗实粒数135粒左右、千粒重25g左右。  相似文献   

8.
不同穗型寒地水稻高产栽培肥密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实现水稻超高产生产目标,采用小区对比法研究了不同肥密水平对不同穗型寒地水稻产量的影响,并分析其高产结构。结果表明:加大施肥量,进一步稀植后,与理论产量相比,穗重型品种松粳9号的实际产量仍有提高空间。中间型品种松粳5号和穗数型品种松粳3号的实际产量在3个密度下都有提高空间。松粳9号穗粒数随施肥量增加穗粒数增加幅度较大,说明靠穗重增加而增产;松粳5号和松粳3号穗粒数增加幅度较小,是靠增加穗数而增产。穗重型品种适宜密度20穴·m-2,中间型和穗数型品种适宜密度均为23穴·m-2。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粳稻各产量性状间的关系,为粳稻育种和大面积生产提供指导。[方法]以江苏省17个粳稻品种(系)(南粳9108、南粳94140、南粳44、武运粳24号、武运粳23号、武运29154、武运粳21-1、扬粳806、扬粳4227、宁9213、宁9210、宁0212、淮稻5号、淮6188、迟815、盐9029、常粳11-5)为材料,对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穗长等性状进行相关分析、通径分析和回归分析。[结果]产量各性状间存在复杂的关系,产量与各因素的简单相关关系大小为: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偏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有效穗数、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各因子之间呈极显著负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各因素对产量的作用大小为:穗粒数(d2=0.836)>有效穗数(d1=0.630)>千粒重(d4=0.158)>结实率(d3=0.158);建立的最优回归方程表明,产量与4个因素间存在极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结论]在粳稻的高产栽培过程中,应在适宜穗数的基础上,把促大穗、提高穗粒数作为主攻方向,同时要综合考虑穗粒数和穗数以及千粒重间互作效应。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不同施氮水平和栽插密度对淮稻14号产量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量对淮稻14号的产量有显著影响,施纯氮225kg/hm~2条件下淮稻14号产量最高为9727.5kg/hm~2;不同栽插密度下淮稻14号产量随着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产量差异不显著;施氮量和栽插密度对产量构成因素有着不同的影响,其中对单位面积穗数影响最大;对淮稻14号产量起主要作用的是单位面积穗数,其次是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在受试条件下,淮稻14号高产的适宜施氮量为225kg/hm~2,栽插密度为30×104points/hm~2。  相似文献   

11.
一、品种选择根据江苏省泗洪地区生态条件及该区域稻/麦一年两熟双高产的总要求。选择适合机插的高产优质多抗大穗型或穗粒兼顾型迟熟中粳或中熟中粳水稻品种.如淮稻5号、镇稻99、武运粳21号等。  相似文献   

12.
盛祝梅 《安徽农学通报》2012,18(6):32-32,41
于2011年在凤台县进行了高产、优质中粳稻新品种展示试验,以期推动凤台县粳稻生产迈向新台阶。结果表明,667m2穗数较多、穗粒数适中、产量构成因素协调,产量较高的泗稻11号、盐稻10号、扬粳9538等品种,在凤台县可示范推广;宁粳4号、皖稻90的667m2穗数较多、穗粒数较多、产量也较高,可继续示范种植;泗稻11号、盐稻10号、扬粳9538等品种667m2穗数较多、穗粒数适中、产量构成因素较协调,产量较高,可示范推广。  相似文献   

13.
以水稻盐粳16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其生育期、茎蘖动态、穗粒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供试品种的始穗期逐渐提前;每穴有效穗数逐渐下降,每亩有效穗数缓慢增加;密度对千粒重影响较轻,对每穗总粒数、实粒数的影响较明显,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随之减少;栽插1.5万穴/亩的处理产量最高,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实际产量和理论产量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4.
选用Y两优900超级稻品种,设计在亩栽插1.9万穴的栽插密度下,穴栽基本苗数分别为2株、3株、4株、5株、6株、7株共6个处理,进行水稻生育特点和产量构成因素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穴栽苗数的增加,水稻生育期缩短;株高、千粒重等指标受穴栽苗数的影响较小,而穗长、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等指标均呈随穴栽苗数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虽然亩有效穗和亩最高茎蘖数均随穴栽苗数的增加而增加,且处理间差异达极显著水平,但成穗率却随穴栽苗数的增加而降低;穴栽苗数对水稻产量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增产效果表现为单穴栽插5株4株6株3株7株2株基本苗,以每穴栽插5株基本苗的产量最高,达720.89 kg/亩,其次是每穴栽插4株基本苗的处理,产量达710.71 kg/亩,每穴栽插2粒和7粒基本苗的产量最低,分别为632.30 kg/亩、654.66 kg/亩。从节约生产成本及水稻产量考虑,建议单穴栽插4株基本苗最佳,其次是单穴栽插3株基本苗。  相似文献   

15.
不同品种不同密度水直播稻的高产机理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以不同类型水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直播稻密度与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关系。结果表明,品种和直播密度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密度是获得高产的基础,应根据品种特性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常规种武香粳14号和连嘉粳1号适宜的直播密度为90万株/hm2,杂交种徐优403和徐优201的适宜直播密度为60万株/hm2。徐优403的产量明显高于徐优201,主要原因是徐优403的穗粒数明显高于徐优201。武香粳14号的产量明显高于连嘉粳1号,主要原因是前者穗数和穗粒数较多。杂交种的播种量要适当低于常规种。  相似文献   

16.
以水稻盐粳13号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其生育期、茎蘖动态、穗粒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大,供试品种的始穗期逐渐提前,每穴有效穗数逐渐下降;密度对千粒重没有太大的影响,对每穗总粒数、实粒数的影响较明显,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随之减少。栽插1.5万穴/亩的处理产量最高,随着栽插密度的增加,实际收获产量和理论收获产量均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机插秧不同株行距配置生产力对比试验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优选出机插秧适宜的株行距,以"淮稻5号"为供试水稻品种,研究了机插秧不同株行距配置生产力对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栽插行株距25cm×14.4cm和30cm×12cm,种植密度1.85万穴/667m2的有效穗数最多,单产最高。从获取高产重演性的几率方面考虑,行距以25cm更为可靠。  相似文献   

18.
武育粳3号机插稻产量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赵秋祥  张如宏  王娟  张彪  董桂春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3):13981-13985
[目的]探讨武育粳3号机插稻产量水平的主要影响因素。[方法]在大田栽培条件下,以迟熟中粳武育粳3号为供试材料,研究栽插时间、栽插密度、育秧方式和氮肥运筹等对其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分析影响其不同产量水平下产量的主要因素。[结果]栽插时间越早,单位面积穗数或每穗粒数越多,单位面积颖花量越大,越易获得高产。120万~150万基本苗/hm2处理的穗数、每穗粒数、单位面积颖花量较大,产量较高。施氮量300 kg/hm2处理的产量高于270、330 kg/hm2处理;施300、330 kg/hm2纯氮水平下,7∶3处理的产量高于6∶4处理,270 kg/hm2施氮下正好相反;在6个氮肥处理中,以300 kg/hm2施氮量7∶3施氮比例处理的产量最高。高产攻关试验中,不同产量类型田块的穗数差异较小,每穗粒数、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和单位面积颖花量有明显差异;高产F类田块水稻的每穗粒数、结实率、每穗实粒数和颖花量高于其他类型水稻;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下时,穗数、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前者对产量的作用显著大于后二者;产量在9 000~10 500 kg/hm2时,穗数对产量的作用显著大于其他因素;产量在10 500 kg/hm2以上时,每穗粒数、穗数、结实率对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前者对产量的作用显著大于后二者。穴数、每穴穗数与穗数关系密切,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下时,前者对穗数的作用大于后者;产量在9 000 kg/hm2以上时,后者对穗数的作用大于前者。  相似文献   

19.
沈平  周国列 《广西农学报》2021,36(6):14-16,21
[目的]研究不同栽插株数对水稻"Y两优911"生育进程和产量的影响.[方法]以两系杂交水稻"Y两优911"为材料,试验设计6组不同栽插株数,分别为2株/穴(T1)、3株/穴(T2)、4株/穴(T3)、5株/穴(T4)、6株/穴(T5)、7株/穴(T6),调查6种处理对水稻"Y两优911"生育进程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不同栽插株数条件下,产量以栽插4株/穴的T3(10426.45 kg/hm2)和5株/穴的T4(10657.94 kg/hm2)处理为较高,显著高于其它处理.不同栽插株数对水稻"Y两优911"千粒重无大的影响,每穗总粒数从大到小为T2>T1>T3>T4>T5>T6,有效穗则表现为T6>T5>T4>T3>T2>T1.[结论]不同栽插株数下,影响水稻"Y两优911"产量的主要因素是有效穗数,建议生产上机插株数以每穴4株或5株为宜,有利于协调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等产量因子而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为探明施氮量和栽插苗数对新型杂交早稻新品种"鄱优364"产量形成的影响,在16.67 cm×20 cm同一栽插规格下,探讨其不同施氮量(0,120,150,180,210 kg/hm25个水平)和栽插苗数(2,3,4根/穴3个水平)下产量及其构成等指标的差异性。结果表明:施氮量对产量、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具有极显著影响,纯氮为210 kg/hm2时,增穗、增产效果均不明显,反而降低了每穗粒数和结实率;随着栽插苗数增加,产量和有效穗数也随之增加,每穗粒数随之降低,结实率和千粒质量呈降低趋势;施氮量和栽插苗数互作对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有极显著影响,随着施氮量和栽插苗数的增加,产量增加,然而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质量随着施氮量和栽插苗数的增加而减少,对有效穗数无显著影响。施氮量180 kg/hm2结合栽插苗数4根/穴有利于"鄱优364"增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