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 毫秒
1.
利用相关系数和回归模型,对2010—2016年山东省城镇化率与耕地面积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城镇化率与耕地面积之间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即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耕地面积逐渐减少。在分析山东省城镇化建设对耕地及失地农民的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确保山东省粮食安全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为探求城镇化对耕地功能的影响,对河北省涞水县城镇化与耕地功能进行相关性分析,并评价耕地功能分值。结果表明,涞水县城镇化与耕地生产、社会保障和生态功能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54 0、0.944 0、0.918 1,相关性显著;在显著相关的基础上对耕地功能分值进行评价,在城镇化影响下,涞水县耕地功能分值呈现波动变化,功能总值在2000—2003年降低较快,由0.679 6降至0.32 12,下降52.74%,在2003—2005年保持低速升高,至2005年为0.395 1,在2005—2007年下降至0.2722,2007年后,耕地功能总分值保持了快速增长,至2010年达到0.591 4,增长117.27%。今后,涞水县城镇化将进一步发展,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亟需积极采取节约耕地和保护耕地的措施,缓解城镇化对耕地的不利影响,强化全民耕地保护意识,确保耕地发挥其多项功能。  相似文献   

3.
陈君  王建雄  刘辉  李桓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9):4101-4102
总结了2001~2010年云南城镇化进程中耕地、粮食产量以及人口变化的情况和特点,通过对耕地面积变率、粮食产量变率以及城镇化率的分析研究,探讨了人口、耕地与粮食产量3者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在城镇化进程中要严守耕地红线、提高粮食生产力、推进山地综合开发等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4.
通过构建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15个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协调指数、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2008—2017年武汉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协调性。结果表明,武汉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发展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2008—2010年两者指数水平都较低;第二阶段,2011—2014年两者指数水平处于中等水平;第三阶段,2015—2017年两者指数水平处于较高水平,且两者的耦合度从极度失调向优质协调转变。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进程在某方面来讲存在失调状况,但是随着两者的调节,逐渐趋向于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武汉市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失调的原因,指出两者关系主要受到城市发展外在制度与内在基础的共同作用,并据此提出协调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同步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德阳市耕地动态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耕地动态变化对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借助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法、数理统计综合方法、计量模型等,对德阳市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耕地面积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了该市城镇化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并预测了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德阳市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减少较多的地区为罗江、什邡、旌阳和绵竹;德阳市城镇化率与耕地面积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城镇化率每增加1%,耕地面积将减少1585.179hm~2,该市未来10年耕地面积将以每年1762.741 hm~2的速度减少。基于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构建人地关系状态模型和人地关系演进与城镇化关系分析模型,对甘南州人地关系状态演进、人地关系演进与城镇化发展的关系和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甘南藏族自治州人地关系演进状态系数从1978年的0.205增大到2010年的0.308,年均增长1.57%,资源环境压力逐年加大,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区域生态环境日益恶化。②甘南州城镇化率与人地关系演进状态值相关系数为0.878,说明在人地矛盾日益突出、资源环境承载力下降的情况下,农牧村对人口城镇化的推力加快。③甘南州城镇化率与城镇生态环境的表征值相关系数为0.593,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甘南州城镇人地关系相对较好,城镇生态环境容量潜力相对较大。④城镇化不仅可以缓解甘南州人地矛盾突出的问题,而且城镇经济的发展可以促进民族地区生态文明的发展,从而改善城市及区域生态安全状况。据此,提出了集中型、生态型等城镇化策略。  相似文献   

7.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研究耕地动态变化对保护耕地、确保粮食安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借助土地利用变化分析方法、数理统计综合方法、计量模型等,对德阳市在新型城镇化视角下耕地面积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分析了该市城镇化与耕地面积变化之间的关系,并预测了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德阳市耕地面积逐年减少,减少较多的地区为罗江、什邡、旌阳和绵竹;德阳市城镇化率与耕地面积变化呈显著负相关,城镇化率每增加1%,耕地面积将减少1585.179hm2,该市未来10年耕地面积将以每年1762.741 hm2,该市未来10年耕地面积将以每年1762.741 hm2的速度减少。基于此,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安徽和县是安徽省内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的县,也是南京、合肥、芜湖和马鞍山四市重要的蔬菜生产和供应基地,近年来城镇化快速发展。如何在城镇化快速发展中加强耕地保护,必须从和县城镇发展的实际情况出发,研究城镇化率与耕地面积之间的关系。和县城镇化进程初期确实占用了耕地,减少了耕地面积,随后在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整村推进等政策的约束下,耕地面积处与平稳的状态。今后城镇化发展仍然要保护耕地,保障人民的生命线。  相似文献   

9.
 中国耕地问题长久以来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也是难点问题。根据重庆市1952—2003年长序列耕地和经济统计数据及1997年重庆市直辖以来土地利用调查数据,重点分析了重庆市耕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直辖以来耕地的变化情况。分析表明:①重庆市耕地变化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GDP)的相关性较强,相关系数为0.798,但耕地面积的变化并不完全由经济社会发展引起的,引起耕地大量减少的主导因素是生态保护的需要。②重庆市1997—2003年耕地共减少21.84万hm2,减少去向由多至少依次为生态退耕、建设占用、改  相似文献   

10.
在对土地城镇化和人口城镇化耦合作用关系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评价模型计算土地城镇化水平、人口城镇化水平以及二者耦合度及耦合协调度.对江苏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96—2012年江苏省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水平呈上升趋势,二者耦合度差异不大,耦合协调度由中度失调走向优质协调.  相似文献   

11.
以沈阳市为例,选取城镇化率、经济发展水平、城镇规模与耕地变化情况进行相关分析,评价了城镇化对耕地变化的影响程度,分析了城镇化过程中耕地保护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新型城镇化进程中耕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2.
为了进一步了解城镇化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基于河南省环境与城镇化相关数据,采用功效函数和耦合度模型对2014年河南省18地市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的耦合程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河南省18地市中有15地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度处于拮抗阶段,3地市处于耦合度极低,存在地域差异性,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度越高;河南省18地市的城镇化与生态环境发展耦合度在0.354~0.508之间,低协调度主要分布在河南省的东南部,中协调度主要分布在西北部,高协调度只有郑州市。  相似文献   

13.
揭示中国省际(不包含港澳台地区)城镇化与生态环境时空耦合度,并分析其时空格局变化,对中国实现全面和谐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熵权法及耦合度模型分析中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2000—2014年耦合度,并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手段进行空间格局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城镇化综合指数不断升高,生态环境综合指数变化较小,但总体而言,2000—2014年中国各省份城镇化与生态环境耦合度趋于下降;就空间分布而言,2014年中国北部及西南地区仍呈现极度耦合态势,中部省份高度耦合,沿海省份呈现中度耦合态势,而北京及上海作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呈现出低度耦合的状态,整体呈现条带状分布特征,空间分异明显。  相似文献   

14.
城镇化进程是社会发展中所要经历的一个阶段,是农业人口非农化的过程,是农业用地向建设用地转化的过程。其中土地产权以及使用权发生变化是城镇化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正是土地利用性质发生转变,致使城市建设用地与耕地保护之间的问题日益尖锐,耕地如何得到保护成为焦点问题。  相似文献   

15.
姚涛 《广东农业科学》2013,40(9):229-232
介绍了1980-2011年陕西省耕地面积的变化态势,对影响陕西省耕地面积变化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指出陕西省耕地面积变化受政策因素和社会-经济-农业系统因素共同影响.其中,政策因素一方面在促进城镇化、工业化进程当中使得耕地面积减少,另一方面为了保障粮食安全,保护耕地红线,又通过政策因素来抑制耕地过快和非理性减少;社会系统因素中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进而导致耕地面积减少;经济系统因素中耕地面积的变化是由投资、外延扩张以及农业经济调整引致的;农业系统因素主要是通过农业科技要素影响耕地面积变化的.在实证定量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实现区域耕地动态平衡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干旱区土地资源中耕地作为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社会稳定之基,掌握耕地变化是合理配置与利用各类土地资源类型,有效保护耕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方法】 文章以新疆南部典型绿洲城市和田市为例,以1990年、2000年、2010年和2018年的Landsat遥感影像为基础,采用耕地变化动态度、耕地利用转移矩阵对和田市耕地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经过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方法对耕地变化的影响因子进行实证分析。【结果】 ①1990-2018年间,和田市建设用地面积增加了58.68 km2,增幅达34.39%;耕地面积减少了47.06 km2,减幅达27.58%;林地、水域和未利用地的面积变动相对比较小,依次为9.23 km2、-7.5 km2和-13.35 km2。②研究期间,有38 km2的耕地被城市建设用地所占用,耕地对城市空间扩展的贡献度最大。③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变化与人口和GDP之间具有较强的负相关关系,因此,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是导致和田市耕地面积减少的重要原因。同时,自然因素和政策因素在耕地变化有一定的促进与保护作用。【结论】 人口规模增加和经济增长会导致建设用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最终表现为城市空间扩展日益显著,而这些最终以占用大量有限的耕地来实现。  相似文献   

17.
张平军 《甘肃农业》2014,(20):24-25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在提高城镇化质量上下功夫。甘肃省是西部地区欠发达的省区之一,城镇化率不高,只有38.75%,且只是统计上的不完全城镇化率。尽管从统计上看城镇人口比重在快速提升,但城镇居民素质、生活质量、消费行为、思想观念和管理方法却难以跟上,城镇化的质量还较低,与人口城镇化速度远不相适应。在地级及城市市辖区总人口中,农业人口的比重高达40%。如果考虑到市辖区中大量的农业人口和还没有完全融入城市的大量农民工等因素,完全的人口城镇化率至少要降低10个百分点以上。因此,就如何加快从甘肃实际出发实现城镇化发展质量,特从六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一是要加快制度创新推进农民工市民化进程;二是要提高以兰州—兰州新区—白银大都市圈的综合承载能力;三是要进一步增强市、州所在的小城镇的吸纳能力;四是要提高甘肃小城镇建设土地利用效率;五是要重视甘肃城镇特色培育和品质提升;六是要摸清现有城镇产业、人口及外来人口居住条件。这样才能实现甘肃城镇化发展从质量和特色品位上的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城镇化对耕地集约化节约利用的影响,选择北京市怀柔区作为研究区域,通过现代城市化指标体系测算怀柔区的城镇化水平,并利用层次分析法评价耕地集约化节约利用程度,分析城镇化水平综合值和耕地集约化节约利用评价综合值的相关性,研究人口、土地和经济城镇化与耕地集约化节约利用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怀柔区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化节约利用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耕地集约化节约利用水平综合值与城镇化水平值之间满足一元回归模型;怀柔区人口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化节约利用水平呈负向弱相关关系,土地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化节约利用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经济城镇化水平和耕地集约化节约利用水平呈负向弱相关关系;怀柔区的土地城镇化水平是影响耕地集约化节约利用水平的主要因素;怀柔区的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发展不协调,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和经济城镇化。  相似文献   

19.
基于2000—2010年滁州市TM数据,结合研究区耕地生物资源数据,运用生态足迹方法,对滁州市耕地承载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2000—2010年滁州市人均耕地减少16.4%,人均耕地面积明显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人均耕地警戒线;2010年滁州市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远低于全球水平,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减少与人口数量增长呈负相关关系;2000—2010年滁州市耕地生态承载等级从富富有余转变为超载与平衡临界状态,琅琊区耕地生态承载等级由富富有余转化为过载,南谯区耕地生态超载等级变化较小。划定基本农田范围,严守耕地保护红线,发展现代农业,提高耕地整体性和机械化水平,是缓解滁州市耕地生态超载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新疆地区2006—2016年人口—经济—土地系统城镇化耦合协调的演化趋势,本研究选取2007—2017年《新疆统计年鉴》数据,构建人口—经济—土地系统城镇化协调度模型,测算耦合度和协调度。结果表明,2006—2016年,新疆地区城镇化人口—经济、人口—土地、经济—土地等二系统以及人口—经济—土地三系统的综合评价指数均呈波动上升趋势;二系统耦合度较三系统高,其中二系统处于"颉顽"向"磨合优化"的过渡阶段,三系统则处于"颉顽"初水平阶段;系统间协调度均呈波动上升趋势,由最初的严重失调过渡到初级或中级协调。综合而言,新疆地区2006—2016年城镇化发展较慢,系统间的耦合度和协调度整体水平均较低,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