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探讨夏玉米双膜缓释配方肥料种肥异位同播施用方式及合理施用量,特安排本试验。结果表明:夏玉米种肥异位同播种肥间距20 cm和15 cm与间距10 cm、5 cm相比,产量差异达显著水平,种肥间距以15~20 cm为宜;夏玉米采用种肥异位同播方式,亩施用40%(28-6-6,其中16%缓释氮肥)双膜缓释配方肥料50 kg与农户习惯施用普通复合肥料相比,增产效果极显著,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增加51.4粒和10.1 g,亩增产73.9 kg,增产率达13.1%,亩收入增加127.6元,增幅达18.5%。  相似文献   

2.
夏玉米单粒、宽窄行、种肥异位同播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是在玉米播种时,提前设置好种肥同播机械的种与肥、种与种之间的间隔距离,-次性将纯度高、发芽率高的玉米种和缓控释肥料施入田间的一种技术模式,该模式适用于豫北夏玉米铁茬免耕直播区域.  相似文献   

3.
夏玉米机械化种肥同播省时省工,节肥节本,增产增效,推广潜力大,应用前景广,每667 m~2可节约100元左右种植成本,玉米产量比传统施肥增产10%以上。文章根据禹州市近年来夏玉米种肥同播试验示范及推广应用情况,对种肥同播肥料品种的选择及配制、总施肥量的确定、种肥间距对出苗及肥效的影响、不同播种机械应用效果等进行较为详细的研究总结,为夏玉米种肥机械同播技术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研发适应宿州市埇桥区玉米生产需求的玉米专用肥料和施肥技术,彻底改变农民不良施肥习惯,实现到2020年化肥使用量零增长目标,2015年在埇桥区灰古镇进行了夏玉米多种配方肥种肥同播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夏玉米种肥同播是实现减肥增效的重要途径之一。其中种肥同播即种子侧下方5 cm施省级大配方肥(24-9-12)的纯收益最高,产投比最高,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正夏玉米种肥异位同播技术就是利用玉米种肥播种机械,在玉米播种时,设置好玉米种子与肥料的有效间距,一次性将玉米种子和肥料播入田间的一种技术操作模式。该技术在民权县使用并推广,如果使用操作得当,玉米出苗后田间不用间苗、补苗,玉米生长中后期不需要再追肥,达到了省工、省力、省事,节约良种、提高肥效、增加玉米产量的效果。2019年,民权县夏播玉米实施种肥异位同播技术的总面积为4  相似文献   

6.
为探究化肥减量增效集成技术模式,减少高耗低效肥料使用,提高肥料利用率,提升耕地增产潜力,连续3年对夏玉米种肥异位精量播种+缓控释肥减量增效集成技术进行了试验探索。结果表明:采用种肥异位精量播种+缓控释肥,与种肥同播+农户常规施肥相比,平均增产7.51%,节肥9.87%,亩节本149.81元,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夏玉米种肥异位同播下,不同种肥间距(种肥水平距离和施肥深度)对夏玉米产量的影响,为夏玉米轻简化高产高效栽培提供技术支撑.[方法]采用裂区设计,4种种肥水平距离(5、10、15、20 cm)为主处理;4种施肥深度(4、8、12、16 cm)为副处理.[结果]不同种肥间距(种肥水平距离和施肥深度)对夏玉米出苗率、根系形态和产量因子、产量都有显著的作用效应,二者交互作用产生显著正效应,保持较高出苗率、根系形态及获得更好产量因子,进而提高产量,作用效应达显著水平.夏玉米产量均呈先增后减的单峰趋势.处理组合中,获得最高产量的为A2B2,夏玉米产量达8431.97 kg/hm2.其次为A2B3处理8426.88 kg/hm2、A2B4处理8421.27 kg/hm2、A3B2处理8414.45 kg/hm2.A2B3、A2B4和A3B2处理间差异不显著,但与其他处理组合间差异达显著水平.A1B1产量最低为7596.11 kg/hm2.[结论]获得较高产量的处理为A2B2>A2B3>A2B4>A3B2,这4个处理的夏玉米产量与其他处理在0.05水平差异显著.因此,夏玉米异位同播较适宜的种肥间距为种肥水平距离10 cm时,施肥深度8~16 cm;种肥水平距离15 cm时,施肥深度8 cm.  相似文献   

8.
玉米种肥同播技术是一种新型农业技术。本文从玉米种肥同播的定义、好处、需要注意的问题等方面阐述了种肥同播技术。  相似文献   

9.
播种是夏玉米生产的最关键技术环节,种肥同播技术一次作业完成多项任务,近年来得到推广应用。该项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着肥害烧苗,增产效果达不到预期等问题。为解决诸类问题,提出了侧深玉米种肥同播技术。侧就是侧施肥,实现种肥分离,解决肥害烧苗问题。同时,5厘米的种肥距离是保证肥料就近供应的理想位置,达到防肥害、增肥效的优化布置。深的要求是深施肥,垂直方向上,肥料比种子要深5厘米以上。肥料就施在地表下8-10厘米的位置。满足玉米生长发育需求,随着养分溶解下渗,诱导根系向深层发育,促根壮秆。侧深种肥同播技术的关键就是选好品种,用好种子,以测深施肥为抓手,测土配方,单粒精播,提高播种质量,通过有害生物绿色防控,精细管理,实现肥效利用率高,产量高,品质好,收益高。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玉米肥料利用率,探索适应于淮北市烈山区的玉米种肥施配技术,进行了玉米种肥同播肥料利用率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种肥同播条件下氮肥、磷肥、钾肥的肥料利用率分别为40.7%、20.8%、48.0%,较常规施肥利用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1.
三夏时节,骄阳似火。位处黄淮海地区的齐鲁大地,正是一年中忙碌收获、播种的时刻,抢收完这季麦子,紧接着就要播上夏玉米,但今年,山东的很多农民很从容。他们不再拿着粗笨的旧式农具弯腰掘坑播种,也不用再追肥,他们选择的是"种肥同播"技术,让玉米种和缓控释肥料同时下地。只要种肥同播机在田里一走,这季玉米便已完成播种和施肥两道重要工序。  相似文献   

12.
该研究总结了朝阳市玉米种肥异位同播化肥减量增效技术的施肥模式,明确了玉米种肥施肥科学用量,明确朝阳市朝阳县的气候条件下种肥异位同播技术下玉米的生长特点,对实现朝阳县玉米的种植推广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现正值"三夏"时节,收割冬小麦,夏种秋玉米,又到了农民繁忙的季节,金正大"种肥同播"万里行活动也拉开了帷幕。近日,记者先后赶赴河南、安徽深入采访,真正去体验"种肥同播"技术是如何助农的。记者在基层调查采访中发现,缓控释肥利用"种肥同播"技术进行播种玉米,可以最大化地发挥肥料,且"种肥同播"技术服务切实惠农。一方面,"种肥同播"为农民节约用肥、用种成本,省时省力,越来越多的农民接受并使用这一技术;另一方面,厂商和经销商通过多种推广方式,为农民提供相应的服务,使农民种地不再面朝黄土背朝天,而逐步实现机械化。  相似文献   

14.
<正>近年来,随着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快速发展,夏玉米规模种植面积不断扩大,规模化、集约化、商品化种植是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同时,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和双膜缓释技术的逐渐成熟,为夏玉米种肥异位同播推广应用提供了条件和发展空间。自2005年以来,我们依托实施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开展了夏玉米种肥同播技术的研究推广  相似文献   

15.
玉米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技术示范应用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示范试验研究了缓控释肥"种肥同播"机械化施肥技术在玉米上的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应用该技术比常规施肥能增加玉米的穗长、穗粗、穗粒数和千粒重;玉米增产895.5 kg/hm2,增幅为9.3%;经济效益增加1 820.1元/hm2。  相似文献   

16.
玉米种肥同播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适应玉米生产轻简化、机械化施肥的需要,筛选、研发适应本地玉米生产需要的玉米专用肥料和施肥技术,进行了玉米种肥同播试验。结果表明,以播种时667m2同播N-P2O5-K2O=24-9-12大配方肥料40kg,玉米喇叭口期再追施该配方肥10kg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7.
玉米种肥同播技术是玉米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之一。根据2017年的调查,临沭县玉米种植区只有52%的农户使用了该项技术,仍有48%的农户不了解该项技术;有意愿使用该项技术的农户占75%,余下25%的农户不愿接受这一技术。本文分析了当前制约玉米种肥同播技术普及的原因,主要包括耕作制度制约、技术水平制约、耕地环境制约、经济承受力制约等方面,并根据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以期为该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为提高玉米肥料利用率,试验探索适应于本地区玉米种肥施配技术,随进行了玉米种肥同播肥料利用率试验,试验结果表明,玉米种肥同播条件下氮肥、磷肥、钾肥的肥料利用率分别为40.70%,20.80%,48%。比常规施肥利用率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9.
为进一步探索小麦轻简化、机械化施肥方式,减少化肥用量,提高肥料利用率,特开展了小麦种肥同播节肥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小麦种肥同播可以实现节肥增效,其中,种肥同播基施缓控释复合肥收益好,产投比高,适宜当地小麦生产。  相似文献   

20.
<正>玉米种肥同播技术是一种新型农业技术,是指玉米种子和化肥同时播入田间的一种模式。玉米不用间苗,不用追肥,产量提高明显,但是对于机器、种子、化肥要求特别严格,并不是所有的机器、种子、化肥都能够满足种肥同播的要求。种肥同播实现了农机农艺结合、良种良肥良法配套,是配方肥下地的有效形式。一、种肥同播的好处主要是省工、省时、节约成本;苗齐、苗壮、密度合理,产量提高;提高肥料利用率,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