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喀什地区冬小麦在播种面积增加5.5万亩的情况下,通过适期播种、增加化肥投入和种子工程建设,落实了中央有关惠农政策,小麦总产突破100万吨大关,亩产突破400公斤,是历史上单产和总产最高的一年。简述了地区冬小麦生产的基本情况,阐述了小麦大面积生产的效果,并提出了小麦高产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2.
小麦是我省的重要粮食作物,常年栽培面积占全省粮食作物的40%左右,总产约占全省粮食总产的25%。建国以采,我省小麦生产发展很快,单产已从建国初期的44.7公斤提高到1987年的255.7公斤,增加了4倍;总产由21.65亿公斤增加到112.2亿公斤,增加了5倍。小麦生产的迅速发展,高产品种的推广起了重要作用。近几年来,我省小麦生产处于徘徊状态,究其原因与现有品种的产量水平没有突破有一定关系。因此,很有必要对现有小麦品种进行分析,找出问题,提出对策,以推动全省小麦生产向新的水平发展。  相似文献   

3.
<正> 小麦是临颍县主要优势作物,小麦生产的状况,对全县粮食生产举足轻重。河南省农科院小麦所品种利用研究室于1986年秋开始在临颍县开展科学用种示范县的科技开发工作。帮助引进新品种,并以巨陵乡为试点,突出抓科学用种、合理布局、统一供种、以点促面。几年来,小麦产量稳步提高。1989年临颍县种麦面积55万亩,占夏粮面积的97%,平均亩产达到318.7公斤,较1988年亩产285公斤,增产11.8%;较最高年份1984年亩产304公斤增产4.8%,创历史最好水平。  相似文献   

4.
几年来,胶东地区的广大农民,在科研部门的协助指导下,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在开发利用旱薄地发展粮食生产上大作文章,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效果,并积累了一些经验。开发旱薄地,发展大沟麦生产,其优点如下: 一是效益高。改过去的单一种花生、地瓜的一年一收为一年两收,赚了小麦收入。二是产量理想。这些旱薄地过去种直播小麦,风调雨顺时亩产在100公斤左右。如果春旱缺雨,产量很低,有时甚至“连种也打不回来。”改大沟麦种植,基本保收,亩产一般在150公斤左右;在土质条件较好,有一定水浇条件的,亩产可达300公斤以上,最高产量可达646.45公斤。三是充分利用了优势。这个优势包括地力优势、边行优势和地墒优势。地力优势:因种植大沟麦垄行  相似文献   

5.
玉米高产竞赛对于带动玉米生产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在总播种面积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开展玉米高产竞赛、推行集成化高产种植技术,是促进玉米产量提高的有效途径。目前水稻亩产已突破800公斤,小麦也出现了亩产700公斤的产量,玉米是高产C4作物,其光合效率与增产潜力要高于水稻与小麦,而且玉米生产的耗水量较少,实现玉米超高产种植是可行的。美国已成功创造了1849.5公斤的玉米单产记录。根据近年玉米高产竞赛的成功实践,此文总结了几点玉米高产竞赛田种植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小麦是我省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6000万亩左右,占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52%左右,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50%左右。搞好小麦生产,不仅对全省粮食生产,而且对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乃至社会安定均有重要作用。 近年来,我省小麦生产发展较快,单产、总产连创历史最高水平。1990年,全省小麦单产仅为267公斤,总产166.1亿公斤。1991年小麦单产达300公斤,以后几年均保持在300公斤以上。1993年全省小麦总产首次跨过200亿公斤大关,达202.5亿公斤。1994年,全省6074.9万亩小麦,单产达335公  相似文献   

7.
<正> 赵庄位于渑池县南大岭果元乡,全村1064人,耕地3896亩,95%是旱地,只有少量水浇地。由于机渠不配套,而且很少利用,是渑池县有名的小麦低产村之一。据资料,小麦亩产五十年代30多公斤,六十年代40公斤,七十年代160公斤左右,1973年亩产最低为45.3公斤,1976年亩产最高为65.5公斤。土地实行承包以后,小麦产量有了新的发展.据村委会1980~1982年统计,三年平均亩产80公斤,人均生产小麦117公斤。  相似文献   

8.
<正> “SW89—3243”系四川省农科院作物所小麦课题组通过国际合作育成的一个迟播早熟、高产、优质、多抗小麦新品系。产量表现:1995年,在什邡市试种4万多亩,经现场验收,一般亩产400公斤以上,最高亩产533公斤,比当地推广种“绵阳21号”增产10~15%;1996年,在成都市青龙乡试种143亩,一般亩产452公斤,比当地推  相似文献   

9.
<正> 新郑县是黄淮海平原的重点粮食生产基地县之一。长期以来是以小麦为主,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种植。为了打破粮食生产长期徘徊的局面,从1987年起,我们在县农技中心试验站和城关乡贾庄村分别开展了10亩小麦—玉米年亩产吨粮攻关试验研究和百亩吨粮综合栽培技术研究,通过系列化、模式化栽培和科学化管理,夺得了两季高产。1987年攻关试验亩产1044.8公斤(小麦413.4公斤,玉米631.4公斤);百亩连片(107亩)亩产930公斤(小麦450公斤,玉米480公斤)。1988年攻关试验亩产1039公斤(小麦400公斤,玉米636公斤);百亩方亩产1003公斤(小麦494.5公斤。玉米508.5公斤),1989年攻关试验年亩产1040.7公斤(小麦420.5公斤,玉米620.2公  相似文献   

10.
<正> “郑单八号”是我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培育的一个玉米新杂交种。该品种株型紧凑、叶片上冲、茎秆坚韧、抗病抗倒、结实性好、适应性强,是我省目前推广品种中产量最高的品种。几年来经省和全国玉米区试,产量均居首位。平均亩产500公斤左右,最高达794.7公斤,创我省  相似文献   

11.
<正> 昌黎县是河北省花生主要生产县之一,常年播种10万亩以上,历史最大播种面积超过20万亩。由于全县花生集中在沙地,连年重茬,不仅地力下降,而且花生线虫病等为害严重,再加上早春干旱,历年不能适时播种,致使花生产量低而不稳,经济效益不高,种植面积逐年缩小。为扭转这种局面,全县从1985年开始改革种植样式,进行小麦、花生、夏播大豆立体种植,使花生亩产达到189公斤。经几年的示范推广,已被广大群众认识,1990年全县推广1万亩,小麦亩产225—300公斤,花生亩产142—230公斤。麦茬豆亩产60—100公斤。提高了产量。增加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一、经济效益立体种植改善了花生的生态环境,提高厂单产  相似文献   

12.
<正> 春小麦与玉米间作是冀北冷凉地区创吨粮田的重要模式。它不但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也提高光能利用率。经过多年的探索,这两种粮食作物的间作形式和相应的配套技术日臻完善,向规范化发展,推广面积不断扩大,已成为冀北春玉米区提高粮食单产增加粮食总产量的重要途径。1995年,承德示范区推广10.7万亩,平均混合亩产量为920公斤,控制区混合亩产1000公斤以上。 一、产量指标和群体结构设计 春小麦与玉米间作的产量指标,定为混合亩产800~1000公斤,其中小麦亩产量250~300公斤,玉米亩产量700~800公斤。产量结构:春小麦亩穗数32~35万穗(含有效蘖穗10~15%),平均穗粒数25~30粒,千粒重35~37克。玉米亩株数  相似文献   

13.
《河北农业科技》2006,(6):39-39
1种植业 1.1粮食作物.①高产优质抗倒伏小麦(产量高,亩产可达650公斤,品质好)良种及栽培技术;②超级糯玉米(含支链淀粉)高产良种及栽培、管理技术;③冀谷优质系列品种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4.
《河北农业》2011,(9):10-13
2011年,我省克服了50年一遇的冬春连旱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小麦生产获得大丰收.全省3588.63万亩小麦,总产达到1274.21万吨,比上年增加3.7%,实现连续8年增产;平均亩产达到355.07公斤,比上年提高4.71%,首次突破350公斤;高产地块最高亩产达到711.5公斤,刷新了我省小麦单产最高记录,为今后小麦...  相似文献   

15.
小麦是我省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播种面积约占全省耕地面积的40%,占粮食复种面积的30%左右。 建国以来,我省小麦生产发展较快,亩产由建国初期不足50公斤到80年代中期已过250公斤,单产增了四倍,总产在1984年已达90亿公斤,为建国初期八点五倍。  相似文献   

16.
<正> 小麦玉米一年一熟是石家庄乃至黄淮海区的主要耕作模式。针对当前粮食生产必须由产量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的局面,上茬选择优质专用小麦(强筋小麦),下茬选择粮饲兼用玉米,以稳产提质为目标,进行一年二熟调优栽培技术推广。2001~2002年在石家庄市山前平原区推广183.5万亩,上茬小麦平均亩产465.0公斤,下茬玉米平均亩产556.4公斤。综合栽培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7.
<正> 新郑县梨河乡是河南省黄淮海开发乡,该乡以河南省农科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为技术依托单位,进行吨粮开发。计划4年完成2万亩吨粮田开发任务。1990年计划3000亩,已经按计划实现了亩产吨粮,平均亩产达1011.8公斤。其中:小麦平均亩产462.5公斤;夏玉米平均亩产549.3公斤,陈庄试点500亩连片高产样板田,达到亩产613.2公斤。实现亩产吨粮的措施,主要有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8.
小麦是武定县的主要粮食作物,常年种植面积5333.33 hm2,总产量1.1万t,平均亩产137.5 kg,占夏收粮食作物总产量的47%。在现有的生产条件下,实行规范化栽培,是大幅度提高小麦产量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正> 沁县段柳乡轻城村地处丘陵山区,全是旱地。全村共有132户计520人,耕地950亩,其中小麦面积460亩。1985年以来,这个村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的指导下,从调整小麦布局入手,实行科学种麦,小麦产量稳步上升。到1991年小麦亩产达到362公斤。1987年这个村的小麦生产已被长治市人民政府誉为“太行山上一杆旗”,成为全市旱地小麦的先进典型。  相似文献   

20.
<正>前言:为了确保我县粮食安全生产,小麦丰产丰收亩产达430公斤/亩的目标产量顺利完成和主要技术经济指标的实现,我站总结多年来小麦生产经验,参考地区相关资料,制定了适宜我县小麦高产栽培的技术规程,如下:1小麦主要技术指标及产量结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