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1987年早秋蚕期,我县重点蚕区发生了较大面积不结茧蚕,受影响蚕种占该期饲养量的82.6%,全县盒种产茧仅16.4kg。在明确症状发生规律、致害原因的前提下,我们采取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技术,取得较好效果。1988年早秋期与上年同期对比不结茧蚕下降率92.5%,发生面缩小达95.5%,盒产和总产均比上年同期增3成以上。一、致害原因剖析 1.微量农药中毒不结茧蚕的症状与农药试验杀虫双中毒基本类同。随着柑桔、小水果等园艺作物的  相似文献   

2.
不结茧蚕与特定的蚕病不同,一直到熟蚕,从外表上看与健康蚕没有什么不同,但上簇之后不能吐丝结茧,所以叫做不吐丝蚕或者不结茧蚕。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疾病、遗传、生理性失调等,现分述如下: (一)因脓病引起不结茧蚕脓病多角体在吐丝口附近的筋肉和神经、气管等处形成、使吐丝机能发生紊乱而  相似文献   

3.
杀虫脒[化学名称是N,N—二甲基—N′—(2—甲基—4—氯苯基)甲脒]是一种高效低毒,残效期长的有机N杀虫药剂。对家蚕和蓖麻蚕都有高毒。中毒后,虽未致死,但因中毒(或微量积累中毒)而发生大量不结茧蚕。蚕儿中毒后,添食糖水仅有一定的解救效果(添糖区的不结茧蚕率为17%;不添糖区的不结茧蚕率是23%)。因此,桑园和采叶  相似文献   

4.
以137及苏8为材料,配制两亲原种、正反交F_1、F_2及8种回交种共14种交配方式,1980年春期在同一条件下饲养,5龄进行幼虫性别鉴别,分性别饲养和上簇,调查各种交配方式的不结茧蚕发生率、不结茧蚕的丝腺形态及变态、产卵情况。根据已有研究报道,对实验资料进行了分析认为:(1)伴性不结茧蚕的发生,既受遗传基因的支配,又受环境条件的影响,一般只在环境条件优越、生长发育良好的春期条件下大量发生,秋期不发生;同在春期,不同年份也有差异。(2)伴性不结茧蚕,系由于137品种所携带的、位于Z染色体上的伴性隐性早熟基因Lm~e所引起。Lm~e基因在雌体中能得到表现,雄体中在纯合情况下也能表现其作用。Lm~e能促使脑大量分泌脑激素,从而抑制咽侧体分泌JH的机能,降低幼虫体内的JH水平,引起内分泌失调,导致丝腺畸形,产生不结茧蚕。(3)不结茧蚕发生率的高低,既取决于Lm~e基因是否有表现的机会,又取决于幼虫的体重,咽侧体分泌JH的能力是一定的,体重重的,单位体重的JH水平低,不结茧蚕多发,体重轻的,JH水平相对增高,不结茧蚕相应减少。(4)对于Lm~e基因能表现其作用,体内JH水平低,容易成为不结茧蚕的个体,在壮蚕期给与一定剂量的合成保幼激素,可以提高幼虫体内的JH水平,减少不结茧蚕的发生。(5)不结茧蚕的中部丝腺都有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5.
文章报告了如东县2014年早秋皓月×菁松蚕品种采用精准高效养蚕技术的试养情况,认为早秋蚕期应用精准高效养蚕技术总体取得了成功,茧丝长度平均973.7m,解舒率平均81.10%,茧丝纤度平均2.280 dtex,鲜毛茧出丝率平均13.76,平均光折为246,且蚕期未发生蚕病。但在提高蚁蚕结茧率、张种单产及降低死笼率等方面仍需进一步总结探索。  相似文献   

6.
养蚕为了生产蚕茧,用以缫丝、织绸,如果蚕养大了,不会做茧,岂不浪费了人力物力!可是在生产上这种不结茧蚕或多或少常有发生,象今年春蚕就有一些生产单位发生不结茧蚕。那末,为什么会发生不结茧蚕呢?实验证明,除了少数丝腺畸形蚕外,发生不结茧蚕的基本原因是熟蚕的神经麻痹,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蚕种生产上以及在农村饲养交杂种的过程中,经常遇到三眠蚕和不结茧蚕多发的现象,它们或是某些品种较多发生,或是某些地区较多发生,这就说明三眠蚕与不结茧蚕的发生,与品种、交杂种方式以及饲养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同时可注意的是,三眠蚕和不结茧蚕的发生有相互的关系,在三眠蚕多发生的品种和条件下,不结茧也多发生。现将有关研究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8.
畅晋钢 《北方蚕业》2007,28(3):28-28,30
通过对春季不结茧蚕发生情况的调查,认为导致蚕儿大面积不结茧的因素较多,往往是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在养蚕生产中,不结茧蚕时有发生,不仅夏秋蚕期,春蚕期也有发生,然而,引起熟蚕不结茧的原因很多,因此,全面了解不结茧蚕发生原因,根据不同地区养蚕生产实际,找出原因,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才能减少和避免不结茧蚕发生。1不结茧蚕发生原因1.1绢丝腺发育异常1.1.1蚕的遗传因素,导致少数蚕绢丝腺发育异常  相似文献   

10.
谈不结茧蚕的发生与防治刘凌(吉安地区蚕桑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养蚕生产中,常常会遇到蚕在上簇后到处爬行,而不能结茧的现象,不结茧蚕的发生会造成蚕茧生产的严重会济损失。据统计,‘我区因养蚕不结茧而造成的产量损失约占全年总茧量的6%。为了探明我区不结茧蚕...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水稻、柑桔等作物除虫时,大量使用杀虫双农药,使桑叶或蚕室周围环境被污染,导致家蚕中毒。尤其是早中秋蚕期,发生大面积微量中毒现象,蚕儿老熟后上山不结茧,损失十分严重。在1989年、1990年的早秋蚕生产实践中,笔者发现发生杀  相似文献   

12.
任丽华 《四川蚕业》2003,31(1):43-44
在大面积生产中 ,常常发现这样的情况 :蚕儿在饲养期 ,从肉眼观察、生长发育等活动均较正常 ,但是上蔟后 ,出现较多的不结茧蚕。少者为几十头或几百头 ,多者几千头 ,严重的甚至上万头 ,给生产带来较大的影响 ,给蚕农的经济收入造成较大的损失。根据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的经验和查阅有关资料 ,总结出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1 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1 1 与蚕品种有关系 :如东肥就有不结茧蚕或吐平板丝的生理特性 ;还有杭七、杭八、新九蚕品种等在蔟中易发生不结茧蚕 ;还有我们常用的春雷在蔟中低温多湿的环境情况下也易发生不结茧蚕。1 …  相似文献   

13.
赵明东  杨斌 《江苏蚕业》2006,28(3):27-27
<正>2005年春蚕期,通盐沿海蚕区的丝茧和种茧生产中发生了多年来未曾出现的大面积不结茧蚕,对蚕种产量和蚕茧产量、效益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损失。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大面积不结茧蚕,引起了许多技术人员的思考,笔者就蚕种生产过程中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谈谈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不结茧蚕的发生因品种而有显著的差异。在现行品种当中,以体质最弱的东肥,苏12最易发生,其次是苏16、华合、苏17,其他品种很少发生。除品种因素之外,环境条件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各种环境条件中又以上簇环境特别是低温闷湿最易诱发不结茧蚕。兹将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及防止简要措施归纳如下: 1、高温(华氏七十九度以上)催青,三至四令高温(华氏八十一度以上)饲育、不结茧蚕增加。因此,易发生不结茧蚕而化性稳定的东肥,苏12两品种,戊3后的催青  相似文献   

15.
于丽萍 《蚕桑通报》2003,34(3):63-64
有些蚕儿上蔟后或静伏不动或到处乱爬,待体力不支时,掉到蔟下,或死亡,或卧伏。还有少数蚕儿上蔟后不吐丝也不死,就是不做茧。这类蚕统称“不结茧蚕”。产生不结茧蚕的根本原因是由于熟蚕神经麻痹,吐丝器官发生故障所致。究其原因:一是病原微生物侵害,破坏了蚕体机能和绢丝腺使其不能吐丝;二是轻微农药或其他化学物质中毒引起神经麻痹,较长时间不死也不吐丝,或吐一点平板丝;三是在大蚕期喂了过嫩或偏施氮肥的桑叶,造成蚕体血液中的水份、蛋白质含量过多,血液PH值下降,引起神经麻痹而不能吐丝结茧,或丝腺过分肥大,在头胸临界处压迫气管,使头…  相似文献   

16.
<正>我县在养蚕布局上做过了几次调整。七十年代,夏秋季养四期蚕,即夏蚕、早秋蚕、中秋蚕、晚秋蚕。全县年亩产茧徘徊在18—31公斤之间。当时亩产茧不高的原因看来主要是夏秋蚕布局不合理,尤其是早秋蚕正值农田用药高峰,蚕儿易中毒。同时,与夏蚕间隔时间短,消毒难彻底,发病率高,加之气温高,龄期短,食桑少,产量低,有的户早秋蚕张单产只有几公斤,结果是桑叶用了,人工花了,效益太低。1985年,在布局上进行大胆调整,夏秋蚕四期改三期,压掉早秋蚕,适当提早养中秋蚕,并  相似文献   

17.
大丰市新丰镇2013年秋蚕上山期部分蚕农发生大批量不结茧蚕,笔者调研了不结茧的发生情况,分析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提出有效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8.
一般由交杂种产生的三眠蚕和不结茧蚕,它的产生不仅给饲育处理上带来困难而且对蚕作也有很大的影响。因此,从实用方面进行了很多研究,发生的原因也渐次了解了,然而不明了的地方还很多,这些情况的发生也经常出现在一般的养蚕农户。这里,对三眠蚕、不结茧蚕发生原因的研究,从饲育环境和品种方面进行了调查试验,现将其  相似文献   

19.
嘉兴市过去秋季只养一期蚕,为了提高效益,从上世纪六十年代开始推行早、中、晚三秋布局.早秋饲养量全市曾达到30余万张,占全年发种量的六分之一以上.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传统的养蚕布局受到挑战,早秋蚕的矛盾逐渐凸现出来.早秋期间气温高,桑树病虫害多,叶质差,造成茧质差,丝绸部门对早秋茧逐渐失去兴趣,压级压价严重,从近10年的蚕茧收购价格看,早秋茧价仅1年高于中秋茧价,有8年的茧价与中秋茧价相比,减幅在10%以上,其中2002年和2003年的减幅分别达到34.77%和44.36%,而蚕农饲养早秋蚕中毒增多,风险也大,产量较低,效益更差.一年三期秋蚕,头尾相连,蚕病难防,蚕农辛苦,效率不高.通过对江苏省的考察取经,结合本市实际情况,于1992年开始提出调整秋蚕布局,实行三秋改二秋,不养早秋.  相似文献   

20.
乐波灵 《广西蚕业》2003,40(3):53-54
家蚕的幼虫老熟后,吐丝结茧,是它的本性,“春蚕到死丝方尽”就是对这一本性的真实描述。但在生产上经常看到有些蚕不能吐丝结茧。众所皆知,丝茧育是以获取茧丝为主要目的,为了减少经济损失,希望广大蚕农朋友了解不结茧蚕发生的原因,采取措施加以避免。经过笔者调查,总结有以下几种原因可造成家蚕不吐丝结茧。1蚕儿发育不良1.1温度:催青期胚子发育在30℃以上的高温或20℃以下的低温,以及饲育期温度过高或过低都对蚕儿的丝腺发育造成影响,丝腺发育畸形,便可产生不结茧蚕。1.2营养:稚蚕期用叶过老或5龄蚕食下大量的嫩叶或喂叶不足,蚕儿常常处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