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油棉两熟的发展与关键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麦(油)棉两熟,特别是油棉两熟发展较快,已成为我省棉区的主要耕作制度。不少地方已从油棉连作套种发展为油棉双移栽,使油菜棉花单产提高到一个新水平。一、油棉两熟发展较快的原因1、经济效益好。一亩油莱可产菜子  相似文献   

2.
新洲县凤凰公社石骨山大队第一生产队,为了解决棉麦两熟用地养地的矛盾,促进粮棉稳产高产,从1974年冬播开始,在20亩新平整的低丘陵黄土地上进行了棉麦两熟两肥耕作改革试验示范。即冬季在冬播大、小麦时的预留棉行中套种箭舌豌豆作为棉花底肥;夏季大、小麦收割后,又在棉行中套种短期绿肥柽麻,作为棉花蕾花肥。其中有2.16亩三结合试验地进行了单收。两熟两肥地比不种两肥的对照,每亩少施豆饼40斤,土粪1060斤,大麦亩产275斤,仅比对照的280斤少收5斤;而棉花亩产,两熟两肥地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在实施大麦开发利用研究中,对大麦茬移栽棉、大麦套种移栽棉、大麦茬复播夏棉和大麦田串种夏棉进行了试验示范,取得了较好效果。一、经济效益高大麦棉花两熟比单作棉和小麦棉花两  相似文献   

4.
为了筛选适合赣北彭泽县植棉区的一年两熟棉田高产出和高效益轻简栽培模式,通过棉花与马铃薯一年两熟轻简栽培模式和与传统的油棉两熟、麦棉两熟栽培模式效益比较。结果表明:模式1(薯棉两熟轻简高效栽培)比模式2(油棉两熟双育苗移栽)增收36798元/hm~2,模式1比模式3(麦棉两熟连作)增收37518元/hm~2,比传统的油棉和麦棉两熟纯收入增加一倍还多;机播棉果枝1~2节位成铃率高,占85.1%,比移栽棉高30%左右,成熟的一致性好,有利于机械化收摘。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们在实施“大麦开发利用研究”课题中,对大麦茬移栽营养钵育苗棉花、大麦套种营养钵育苗棉花、大麦茬复播夏棉和大麦垄点种夏棉进行了小面积试验及大面积示范。发现大麦棉花两熟夏收一季麦,秋收一季棉,一年两熟粮棉双高产。经推广应用后,不少农户很快实现了脱贫致富,这一耕制改革的尝试,为棉田开发利用大麦提供了新鲜经验,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受到农民群众的欢迎。其原因是:  相似文献   

6.
发展麦棉两熟 促进粮棉增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棉花产区一般也是粮食产区,棉麦(油)一年两熟是我国棉花生产的一大特点。这一种植方式适合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状况,是一项缓解粮棉争地矛盾,增粮保棉,促进粮棉双增产的重大改革措施。但是,由于我国棉区分布广,生产条件复杂,加上社会的、经济的原因,这项技术的潜力  相似文献   

7.
安徽省棉麦(油)两熟主要配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安徽省棉产区光、热、水等自然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棉麦(油)两熟乃至多熟制栽培。1986年以来,在全省棉产区实行了四改,即改春棉一熟制为粮棉两熟制;改不完全两熟制为完全两熟制;改前茬作物的低产、低值短季品种(如白菜型油菜、大麦等)为高产、高值中熟品种(如甘兰型油菜、小麦等);改直播套种的常规植棉技术为育苗移栽接茬连作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湖北新洲县是一个棉麦两熟栽培地区,在棉麦两熟播种方式上,棉花需要套种在麦行里,棉苗一般在麦林里阴蔽45—50天。加之近年来底肥充足,播种期提早,播种量增加,前作小麦密度又大,因之杂草线苗等问题愈趋严重,两熟矛盾更加尖锐。新洲县农民在两熟栽培中,积累有很丰富经验,特别是近一、二年来对麦林棉苗管理,更创造出许多先进方法。这对棉苗在长期麦林阴蔽条件下,获得大面积全、壮、匀、密起了极大作用。群众创造的几  相似文献   

9.
杨振武 《作物研究》1994,8(2):47-47
棉花与油菜套种栽培技术杨振武(湖南省安乡县农业局415600)1品种选择与种植规格棉花与油菜套种的棉花品种主要有泗棉2号、湘棉15号等。油菜应选择高产、早熟或中熟偏迟的高杆品种,如杂交油菜秦油2号,双低油菜湘油13号,还有湘油10号等。棉油两熟套种,...  相似文献   

10.
短季棉在我国有两种生产类型;一是在东北、西北生长期短春季种植的特早熟品种,一是我国主要产棉区黄河、长江棉区一年两熟麦棉套种,油棉两熟连作夏播的特早熟棉花品种。由于我国人多地少,粮棉争地  相似文献   

11.
三二式是黄淮地区麦棉两熟的最佳模式刘文祥,王洪信山东巨野县棉花生产指挥部274900巨野县人多地少,为在稳定粮食的基础上,扩大棉花生产,从1982年开始实行麦棉套种。但由于套种方式不当,导致棉花苗期晚发,后期晚熟,产量低,质量差,经济效益不高。为了寻...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县一熟制棉田占80%左右,经济收入低。为了提高棉田经济效益,近年来棉田种植正由传统的一年一熟制向棉粮、棉油、棉菜等两熟制发展,特别是随着我县西瓜面积的迅速扩大,1982年开始出现了西瓜棉花间作两熟的种植方式,经济效益获得了  相似文献   

13.
稻棉两熟齐跨千斤1958年中共波阳县委工作组在跃进人民公社乐丰大队与群众合做稻棉连作两熟试验七亩五分五厘田,棉花通过营养钵育苗移栽及一系列内科学植棉技术管理,获得了稻棉两熟丰产丰收。前作早稻亩产840斤,连作棉花亩产666斤。其中,高额丰产田1.14亩,早稻亩产1,006斤,连作棉花亩产1,021斤;为充分利用稻田和有利的自然条件,创造了稻棉连作两熟高产的新经验。这种稻棉两熟栽培技术不仅证明了早稻田迟栽棉花能获得高额丰产,而且又是解决粮棉争地矛盾的主要途径,是实现粮棉齐增长的一种新的栽培制度。因此,总结与推广稻棉连作两熟丰产的经验,对于促进粮棉齐增长,以大量供给国家棉纺工业原料,有着十分重大的生产实践意义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4.
黄淮海棉区麦棉两熟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麦棉两熟的发展概况黄淮海地区是棉产区,也是粮产区。过去在小面积上有麦棉两熟种植,一般亩产小麦100~150公斤,子棉100公斤。60年代起不少地区开始麦棉间作套种,一度发挥了增产效果。70年代麦棉间作套种面积有了一定发展,1976年麦棉两熟棉田约占棉田总面积  相似文献   

15.
为适应生产发展,解决粮棉矛盾,增加复种指数,迫切需要早熟、丰产、优质适于黄河流域棉区麦(油)棉两熟连作的棉花新品种。我们于1975年从黑山棉1号中选出长绒单株23号,又从中23系中选出天然变异株经连续系统选择育成符合上述目标的棉花新品种——中棉所10号(原名中509)。1979年该品种,黄河流域适于耕作改制棉花品种  相似文献   

16.
我所于1974年开始研究棉麦直播两熟,1976年又开始研究棉花油菜直播两熟。目前全区已有百佘亩油莱茬夏播棉花示范典型,一般每亩可收油菜籽100~150斤,最高可达300斤皮棉70~100斤,最高150斤。一、夏直播棉花对气候条件的要求我区棉花自播种到降霜总积温在4500℃左右,无霜期210天左右,全年平均气温13~14℃。种植中熟品种,一年一熟。我们分析,特早熟棉区的辽宁省辽阳、锦州地区、年平均气温8.1~9.1℃,棉花播种到降霜总积温3250℃,无霜期162~167天,能获得百余斤皮棉的大面积丰产,而我区夏播棉花按  相似文献   

17.
小麦和棉花都是需肥量大、生长期长的作物,因此,棉麦两熟栽培存在争光、争肥、争季节的矛盾。特别是在多年棉麦复种连作的地区,土壤肥力显著下降,麦棉产量不稳、不高。为此,我们从一九七八年冬开始进行了棉麦两熟两肥栽培制度的研究工作。经过四年定位试验和全县多点示范,证明这一耕作栽培制度有明显的养地和棉麦两熟增产的效果。(一)试验、示范情况与结果为了克服麦、棉、肥三者互相影响,我们从改革麦棉种植方式入手,注意合理配置棉麦行距,将棉花播种宽行放到3.2—3.4尺,窄行4—6寸,这样不仅有利于麦、棉、肥的套种与生长,更便于畜力灭麦荐和两季绿肥翻沤。县体做法是,包沟3.6—4尺宽的  相似文献   

18.
《江西棉花》2003,25(2):37-37
棉田多熟间作套种主体种植是在两熟栽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崭新的种植制度 ,经过多年的发展 ,其集约栽培技术日臻完善。我国棉区幅员辽阔 ,生产条件、市场需求各异 ,在各种作物、品种搭配、茬口衔接、植物保护、保护地栽培、化学调控技术运用等方面都各具特色。通过改变生产条件 ,提高复种指数 ,充分利用当地光、热、水、土资源优势 ,充分利用空间和时间来提高棉田的总体经济效益 ,符合我国人多耕地少的基本国情。现选择几种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棉田多熟间作套种主体种植技术介绍如下 :(1)油菜、豆类、棉花三熟制 油、豆、棉三熟制是在油菜…  相似文献   

19.
油棉套种两熟制,是长江流域棉区普遍实行的种植制度。长期以来,虽然油棉单产不断提高,但棉田整体经济效益并不显著。为了提高棉田的总体收益,近几年来,在油棉两熟的基础上正向一年三熟发展。即由油棉两熟改为油棉豆三熟。1 效益分析1.1 社会效益长江流域棉区,棉田面积正逐年减少,市场对大豆的需求日益增加,致使豆棉争地矛盾日渐突出。棉田间作大豆,能做到豆棉兼顾、一地两用,从而缓解了豆棉争地的矛盾。另一方面,随着棉区劳动力的转移,劳动力相对紧缺,也促使棉农弃棉种豆。间作大豆的棉田,由于采取单行种植,操作管理方便,省工省时,工效高,…  相似文献   

20.
南方两熟棉区地膜棉,主要分布在江苏、浙江两省沿海棉区;湖北省的鄂北岗地;四川省的丘陵棉区以及安徽省的淮北地区等。耕作制度系属粮棉两熟地区(部分一熟棉田),其种植方式主要有棉麦(大、小麦),棉油(油菜),棉豆(蚕豆)等。南方两熟棉区地膜棉虽然起步较迟,但发展比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