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比较不同种植模式对巴西香蕉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种植模式下,茎高、茎围、叶长、叶宽的生长规律相似;各处理的茎围、叶宽、青叶数、果指数、抽蕾率、果穗轴尾部直径之间无显著差异;茎高、叶长、吸芽数、果指长度与果指围度、果穗轴头部直径之间除了D2(矩形单行植,株行距为2.0 m×3.0 m,种植密度为1 666株/hm2)与D3[矩形宽窄行植,株行距为1.5 m×(3.0+1.0)m,种植密度为3 333株/hm2]有显著差异外,其他无显著差异,而且茎围、青叶数、吸芽数、果指数、果指长度与果指围度、果穗轴头部与尾部直径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现蕾期与果生育期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有所延长且收获期较分散;单果重、单株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减少,单位面积产量则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2.
棉花种植方式和密度效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JX013为材料,在湖南浏阳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18000、36000、54000株/hm2)、不同种植方式(直播、漂浮育苗移栽、营养钵育苗移栽)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同一种植方式中,生育期随密度的增加而延长,株高、果枝数、单株成铃数随密度增高而降低,单位面积总铃数、籽棉产量随密度增高而增加;在同一密度下,生育期以直播棉最短,株高、果枝数、单位面积总铃数、籽棉产量以直播棉最大;不同处理对棉花铃重、衣分、衣指、子指、纤维品质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3.
种植密度对直播油菜结实期源库关系及产量的调节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对6种种植密度下直播甘蓝型油菜结实期的源库关系及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角果长、宽分别在开花后19d和25d左右达到最大值,角果大小有随密度增加而减少的趋势;单位角果皮面积承担的籽粒数(SNPA)及单位角果皮面积的籽粒重(PPA)都随密度的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每角粒数和角果长度或角果面积都符合二次曲线的关系;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单株株高、茎粗、一次有效分枝数、单株角果数、每果粒数和千粒重均下降,但群体单位面积角果数、角果面积增大,产量增高。密度继续增加,群体单位面积角果数和角果面积减少,产量下降。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不同种植密度对机采辣椒品种性状、产量的影响,以适宜机采的辣椒‘辣研102’为研究对象,设置4个种植密度(P0:38 480株/hm2、P1:51 307株/hm2、P2:76 961株/hm2、P3:102 615株/hm2),分别于贵阳、遵义两地开展田间小区试验。结果表明,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辣椒株高呈增加趋势,茎粗呈下降趋势。辣椒根部、地上部生物量均在高密植条件下(P3)时达到最小。辣椒的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显著提高,高密植处理条件下(P3)达到最大,发病率分别为41.67%(贵阳)、43.33%(遵义),病情指数分别为31.05%(贵阳)、29.86%(遵义)。过高的种植密度导致单株辣椒光合作用大幅下降:P1、P2、P3处理条件下光合速率分别较P0处理显著降低13.94%、24.73%、29.66%(遵义);P1、P2、P3处理条件下辣椒叶片蒸腾速率较P0降低10.02%、19.81%、42.12%(贵阳)。辣椒总产量随种植密度增加而显著提高,而商品果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商品果产量在P1条件下获得最大值,相对于P0、P2、P3贵阳辣椒商品果产量显著提高了16.43%、32.81%、41.67%,遵义提高了20.25%、26.67%、61.02%。综合辣椒生长与商品果产量,贵州机采辣椒‘辣研102’最佳种植密度为51307株/hm2。  相似文献   

5.
为探索天门麦后直播棉适宜的种植密度,以短季棉CN01为试验材料,开展了不同种植密度对CN01生长发育动态、产量、品质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6.00万~9.00万株/hm2的种植密度范围内,随着密度增大,短季棉CN01的株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果枝数、单株果节数、单株成铃数、单位面积成铃数、成铃率、单铃重、籽棉产量和皮棉产量均随着密度的增大而降低;单位面积果节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棉花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整齐度指数、断裂比强度、伸长率随密度的增加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以6.75万株/hm2种植密度的纤维品质相对最好。综合产量和品质考究,棉花CN01在天门麦后直播适宜的种植密度为6.00万~6.75万株/hm2。  相似文献   

6.
密度与种植方式对棉花生育特性及产量品质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JX0010为试验材料,在湖南常德澧县澧东试验区研究了三种种植方式(直播、漂浮育苗移栽、营养钵育苗移栽)和三个密度(18000株/hm~2、36000株/hm~2、54000株/hm~2)对棉花生育特性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棉花各生育期、农艺性状和产量影响较大,对棉花经济性状、纤维品质的影响较小。同一种植方式不同密度下,生育期随密度的增加而延长,株高、始果枝着生高度、单株果枝数、单株成铃数均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或减少),单位面积总铃数、籽棉和皮棉产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在同一密度下,生育期以直播方式最短;单株成铃数和籽棉产量以漂浮育苗的最高,营养钵的最低;在高密度下,直播与漂浮育苗的籽棉产量没有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7.
以培杂泰丰和华优86为材料,研究了超级杂交稻源库及产量随移栽密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两个超级杂交稻组合的产量均有随移栽密度提高而增加的趋势,有效穗数增加是增产的主要原因;提高移栽密度对超级杂交稻抽穗至成熟期的叶面积、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片衰老速度均无不良影响,但显著提高了茎鞘干物质输出率和转换率;超级杂交稻单位面积的颖花数和库容量均有随移栽密度提高而增加的趋势,提高移栽密度虽然增加了粒叶比,但同时增加了鞘粒比,因此库容有效充实度在各种密度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超级杂交稻产量与茎鞘重、鞘粒比呈显著正相关,而与齐穗期的叶面积和粒叶比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不同密度下超窄行距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超窄行距和种植密度对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的影响,以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于2014~(-2)015年度在河北省石家庄市藁城区进行了行距(7.5cm、15cm和13cm+13cm+13cm+21cm"四密一稀")和密度(基本苗225万、300万和375万株·hm~(-2))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相同密度下,各生育时期7.5cm行距种植的小麦群体总茎(穗)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最高,15cm行距次之,"四密一稀"最低。各生育时期"四密一稀"种植的小麦LAI都最低,7.5cm行距的LAI在拔节前显著高于15cm行距,但在拔节以后15cm行距的LAI高于7.5cm行距。各生育时期3种行距条件下总茎数、干物质积累量和LAI都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大。行距对单位面积穗数和穗粒数的影响均不显著;而15cm行距的千粒重显著高于其他2种行距配置;15cm和7.5cm行距的籽粒产量显著高于"四密一稀"。密度对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影响不显著,而单位面积穗数和籽粒产量都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15cm行距、基本苗375万株·hm~(-2)和7.5cm行距、基本苗375万株·hm~(-2)的2个处理组合下小麦籽粒产量较高,分别为9 647.2和9 598.4kg·hm~(-2),是生产中适宜采用的2种组合。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氮肥用量与栽插密度对超级早稻干物质生产的影响,2007年在长沙、常德、郴州进行了大田栽培联合试验。结果表明.干物质生产随施氮量和移栽密度的提高而增加,差异显著,成熟期干物质生产与产量呈高度正相关。氮肥用量对提高水稻分蘖发生率有显著效果。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单株茎蘖数增加。移栽密度越大,其单位面积茎蘖数总数也越多,且始终维持这个结果。群体叶面积指数随生育期的推进而增大,各施氮处理间最高叶面积指数差异显著。密度水平间的叶面积指数差异都不显著。氮肥与密度间的互作效应明显。叶面积在高氮和高密度水平下最大。降低施氮量和(或)栽插密度均能降低叶面积指数。叶片长度和披垂角都随施氮量的增加和移栽密度的降低而增加。  相似文献   

10.
油菜直播方式在长江中下游得到广泛运用,为因地制宜地制定高产稳产栽培措施,探究不同环境条件下 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直播油菜产量、产量构成及品质的影响,选取江西宜春、湖北荆州、安徽六安3个试验点,以中 双11号、中油杂12号为材料,设置3个密度(1.3×105·hm-2、2.6×105·hm-2、5.2×105·hm-2 和2个施氮水平(N1 90 kg· hm-2;N2 180 kg·hm-2)。试验结果表明:适当增密油菜产量显著增加,高密比低密平均增产25.6%,比中密平均增产 10.8%。与N2相比,N1条件下3个试点油菜产量分别降低25.9%、36.9%和28.9%。油菜产量均通过单位面积分枝 数、单位面积主枝数和分枝角果数的提高实现增产,且单位面积分枝数与单位面积主枝角果数和单位面积分枝角 果数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改变密度(或者增密至5.2×105·hm-2)对油菜籽粒含油量、芥酸、硫苷和粗蛋白含量没 有显著影响,适当减施氮肥(如在低氮的荆州和六安)能增加含油量、硫苷,减少粗蛋白。不同环境条件与栽培措施 下植株性状的综合得分差异显著,油菜植株性状综合评价指标为:地上部干物质重>单位面积角果数>分枝数>千粒 重>主枝有效长>每角果粒数>含油量。  相似文献   

11.
香蕉新株系"漳蕉8号"的选育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台湾北蕉”离体试管芽经^(60)Co γ射线辐照后所培育的试管苗,在苗圃培育长出新叶后直到大田栽培期间都可观察到大量的变异植株。1995-1999年对28个优良变异单株进行筛选、株系比较试验和多点生产示范试验。结果表明:8号株系的假茎颜色、叶柄长度、株型以及果轴茸毛等性状与“台湾北蕉”有明显区别,且果穗外观较好,果指较长、较重;8号株系株产比“台湾北蕉”增加10%以上(差异达显或极显水平),果实品质略优于“台湾北蕉”。该株系现定名为“漳蕉8号”。  相似文献   

12.
密度对青贮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4个青贮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4个种植密度对青贮玉米生物产量、干物质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不同密度下品种的生物产量和干物质产量差异极显著;不同密度对不同品种品质影响较大,增加密度有助于青贮玉米品质的提高。青贮玉米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穗位高、茎粗、收获期、绿叶数差异不大,品种间差异主要由品种自身特性决定。  相似文献   

13.
株行距和施肥量对木薯产量及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研究株行距和施肥量对华南5号木薯产量和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株行距和施肥量条件下,施肥量对木薯产量和生长的影响比株行距大.密植(0.6~0.8 m)有利于提高淀粉产量、鲜薯产量和鲜薯淀粉含量,以0.8m株行距最佳,而疏植(1.2~1.4m)有利于提高单株薯数、单株鲜薯重、单株鲜茎叶重、收获指数和茎径.施肥有利于提高淀粉产量、鲜薯产量、单株鲜薯重、单株鲜茎叶重、茎径、株高和单株薯数,但降低鲜薯淀粉含量和收获指数.丰产栽培技术要兼顾单位面积株数、单株鲜薯重和鲜薯淀粉含量.建议在土壤肥力差和少施肥时,用0.6 m株行距;土壤肥力中等且较高施肥时.采用0.8 m株行距;土壤肥力中上且优越水肥管理,采用1.0 m株行距.  相似文献   

14.
以登海618为试材,常规等行距种植方式为对照,设置不同种植密度、宽窄行种植、行间错位,比较研究宽行窄幅错位密播种植方式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宽行窄幅错位密播种植方式下夏玉米叶面积指数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随着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叶片净光合速率逐渐降低;与对照相比,密度为86 625、101 055株/hm~2时叶片后期衰老缓慢,维持较高净光合速率的时间较长,花后群体干物质积累较多,各器官干物质运转率和对子粒贡献率较高。Richards模型解析表明,宽行窄幅错位密播种植方式下密度为86 625、101 055株/hm~2时达最大灌浆速率的时间较早,起始势和最大灌浆速率较高,子粒灌浆活跃期和灌浆速率最大时的生长量均偏低,植株空秆率较低,分别比对照显著增产5.61%、12.29%。密度为101 055株/hm~2时穗长、穗粗、行粒数、百粒重、穗粒重均比对照偏低,较高的有效收获穗数足以弥补劣势,使子粒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
沈爆3号在不同密度下的冠层结构和生理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在6个密度下研究沈爆3号的冠层结构、生理特征、产量和产量构成因素。结果表明,沈爆3号适合高密度种植且适应密度范围较大,密度在8.2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分别比5.25万、6.00万、6.75万、7.50万、9.00万株/hm2增产21.96%、22.75%、11.50%、10.64%、7.92%,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在高密度下穗长、穗粗、行粒数、穗粒数、粒重、秃尖变化较小,单株产量维持较高水平。在9.00万株/hm2时达到最大叶面积指数(6.55),保持较大的叶面积指数和较长的持续时间。生育后期叶面积指数随密度增加而下降的速度较快,但密度在6.75万~9.00万株/hm2差异不大,高密度下仍可维持较高水平。不同密度之间穗位叶叶绿素含量存在微小差异,较低密度下最高叶绿素含量的出现时间较迟,而高密度下较早。增加密度使净光合速率下降,但较低密度下增密时下降幅度较大,3个高密度间下降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16.
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周旭梅  高旭东  何晶 《玉米科学》2012,20(3):107-110
以多抗较耐密玉米品种丹玉86和高抗耐密玉米新组合丹3363为试验材料,研究种植密度对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丹玉86产量与密度呈二次回归方程的关系,在60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丹3363在75 0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高,在52 500株/hm2密度下产量最低。株高、穗位高、茎粗、叶片数、棒三叶长随密度变化不明显。丹玉86在60 000株/hm2密度下棒三叶宽、棒三叶面积最大;丹3363棒三叶宽、棒三叶面积随密度增加而降低。丹玉86和丹3363倒伏率和空秆率均随密度增加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7.
不同培育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不同遗传背景的马铃薯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温度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并探讨不同马铃薯品种对温度的适应性。试验在人工气候箱内进行,设置3个温度梯度:15~10℃、20~15℃、25~20℃。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培育温度的升高,马铃薯的株高和主茎叶片数增加,叶长、叶宽、茎粗降低;"转心乌"薯块的形成对温度较敏感,而"大西洋"可耐一定程度的高温,"合作88"低温下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8.
对新津研4号、揭阳翠绿、绿冠胡瓜、津春4号等4个黄瓜品种进行品种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揭阳翠绿大吊瓜茎粗、蔓长、叶面积、叶绿素都优于对照津春4号;但单瓜重、单株产量以绿冠胡瓜较大,揭阳翠绿大吊瓜较小;绿冠胡瓜可溶性固溶物少,含水量高,硬度较小,揭阳翠绿大吊瓜可溶性固溶物多,含水量低,总酸度、硬度大。  相似文献   

19.
化控剂对玉米光合作用、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史磊  尤丹  肖万欣  赵海岩  徐亮 《玉米科学》2014,22(5):59-63,70
以密植中穗型品种辽单1211和稀植大穗型品种辽单120为试材,研究不同化控剂种类和喷施时期对玉米光合作用、形态指标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喷施化控剂提高了玉米灌浆期穗位叶光合速率,9展叶期和12展叶期,在“吨田宝”化控剂处理下,辽单1211和辽单120穗位叶光合速率分别达到了最高值。和对照相比,喷施化控剂降低了玉米的株高和穗位高;喷施“康丰利”化控剂增加了辽单1211茎粗;喷施“吨田宝”缩短玉米的茎基部节间长度。产量结果表明,在9展叶期喷施“吨田宝”化控剂,可以显著地提高辽单1211产量;在6展叶期喷施“康丰利”化控剂,辽单120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20.
灰色关联度分析在玉米组合鉴定试验中的应用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玉米组合鉴定试验中主要参试品种的产量、株高、穗位高、茎粗、穗长、穗粗、轴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千粒重、出籽率和单株粒重等性状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产量与各性状的关联度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粒重>穗粗>出籽率>轴粗>茎粗>千粒重>穗行数>行粒数>穗长>株高>穗位高>秃尖长。因此,在玉米组合鉴定试验中,要注重选择单株粒重高、穗比较粗、出籽率比较高和茎比较粗的品种,而对于株高、穗位高和秃尖长可适当放宽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