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6 毫秒
1.
济南岩溶水水化学特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济南岩溶水水化学数据,通过离子比例系数、相关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系统地研究了岩溶水的化学特征和影响因素。研究区内岩溶水方解石和白云石饱和指数SI>0,处于饱和-过饱和状态,石膏饱和指数SI<0,处于不饱和状态。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岩溶水化学特征受水岩作用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水岩作用(如碳酸岩溶解)控制岩溶水化学组成的自然属性,人类活动(如污染物排放)造成岩溶水地球化学特征发生改变和区域性差异。西郊和南部补给区岩溶水主要受水岩作用的影响,水质优良,而城区和东郊岩溶水还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质变差,少数地段岩溶水NO3-超标。由南部补给区往北部排泄区和城区,人类活动对岩溶水化学组成的影响程度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2.
由于地形、地貌、地质、土壤、植被和气候条件的不同,岩溶地区和非岩溶地区在降雨-径流计算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在岩溶地区,径流不仅受降雨量、降雨强度和下渗能力的影响,还受下垫面及岩溶发育的影响。介绍了流域产流机理、非岩溶区径流的计算方法,重点分析了西南岩溶地区水文特性和岩溶地区径流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3.
美姑河坪头水电站深部发育白云岩岩溶砂化现象,地下硐室围岩岩体质量降低。以岩体完整程度、岩体结构特征、结构面状态的统计分析为基础,对白云岩岩溶砂化进行宏观分级及定性分析了岩溶砂化对岩体质量分级的影响。以引水隧洞为例,结合岩溶沙化区岩体结构特征对水电围岩岩体质量分级方法进行修正,提出以"岩溶砂化发育程度修正系数"为核心的围岩岩体质量分级模型。该模型评价结果与5号支洞、压力管道中平段施工支洞、蝶阀室交通洞、上室交通洞等现场施工实际揭示情况吻合度较高,适用性较好,可为地下硐室支护设计与施工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4.
隧洞施工和持续干旱导致岩溶地区地下水位大幅下降会造成严重的生态和环境问题。因此,定量评估两种因素共同影响下的岩溶地下水系统响应有助于施工单位和居民采取有效应对措施。研究采用离散管道-连续介质耦合模型方法,建立了考虑动态施工条件下的九龙岭长隧洞工程区岩溶地下水三维数值模型,并通过工程区水文地质资料和监测钻孔水位数据对模型进行校准,用控制单一影响因素方法分别评价了在2022年8月至2022年10月隧洞施工和极端干旱两种因素对区域岩溶地下水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均衡期内地下水位受干旱影响范围占研究区域面积的55.43%(约649.72 km2),是隧洞施工影响的35.1倍,持续干旱是造成研究区域大面积地下水下降的主要原因;随着干旱持续,隧洞沿线整体地下水位下降受干旱影响较大,但在少量局部洞段隧洞轴线上方(如距隧洞入口14~15 km、18~19km段)水位下降是受隧洞突涌水不同程度的影响;通过对研究区域地下水水量平衡分析发现,在均衡期内干旱影响的补给减量约为824.5万m3,明显多于隧洞涌水造成的地下水流失量,持续干旱对研究区域地下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中国西南岩溶区旱涝灾害的形成是气象与岩溶多重介质环境变异的结果,导致灾害发生的因素比较复杂。以不同降水强度为条件,综合室内物理模拟实验数据对比结果及研究区相关资料系统地分析岩溶区地表地下多因素组合下发生旱涝灾害及致灾过程,以期为中国西南岩溶区洼地系统的旱涝灾害防治提供理论基础与参考。  相似文献   

6.
变化环境下岩溶灌区水分循环响应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岩溶灌区水文特性分析中,要考虑岩溶区(覆盖岩溶区、裸露岩溶区)、非岩溶区的产汇流特点以及岩溶区和非岩溶区之间的水分转化关系。由于受岩溶区多孔隙、地上地下双重空间结构基岩的水文系统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和水管理措施的影响,岩溶灌区水分循环呈现复杂性和脆弱性的特点,对变化环境的响应十分显著。基于岩溶灌区水分循环特点,建立岩溶灌区分布式水文模型,将气候变化模型、人类活动参数化模型和分布式水文模型有机耦合,研究灌区水分循环对变化环境的响应过程,可为岩溶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参考,制定农业节水、水资源调配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岩溶塌陷是近年来我国频发的主要地质灾害之一,地下水是影响岩溶塌陷的重要因素,基于Terzaghi固结理论和GMS软件建立水动力-力学耦合模型,在GMS软件模拟流场的基础上编制了力学计算程序,实现了水动力-力学耦合模拟,因此本文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以武汉市青菱乡烽火村地质条件为背景,通过建立的水动力学-力学耦合模型,对武汉市青菱乡重点塌陷区的岩溶塌陷进行了模拟及预测评价。结果表明与定性分析的影响因素一致,降雨加速了土体破坏变形,加快了土洞破坏;工程建设排水发生流砂现象,使砂层发生破坏;长江水位波动所引起的力学效应对土洞的发育具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西南岩溶地区为研究区域,从投入和产出2个维度选取耕地利用效率指标,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对该区112个市2011—2017年耕地利用效率进行分析,以地理探测器模型分析研究影响耕地利用效率的关键因素。结果表明:从时间变化来看,2011—2017年,西南岩溶地区耕地利用综合效率、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总体上都呈现“先上升后下降”态势。从空间变化来看,综合效率和技术效率具有中等强度的空间分异性,规模效率具有较弱的空间分异性;耕地利用效率高值区在整个研究区内基本呈连续分布,而低值区呈“插花状”分布。地理探测器分析表明,岩溶比例(q=0.24)、高程(q=0.21)是西南岩溶区耕地利用效率的主要影响因子,影响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增强了对西南岩溶区耕地利用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济南市区跗近地下水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保护济南名泉,查明泉水成因,分别采集了孔隙水、裂隙水、浅部岩溶水及泉水样品,分析了这4类水的水化学特征,选取K++Na+、Ca2+、Mg2+、Cl-、SO42-、HCO-3、NO-3、TDS、pH值等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揭示水化学特征成因.认为孔隙水的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岩石矿物成分、大气降水混合作用、裂隙水混合作用、蒸发浓缩作用及人为污染的影响,裂隙水主要受岩石矿物成分、孔隙水混合作用的影响,浅部岩溶水主要受溶滤作用、局部上层孔隙水及裂隙水混合作用的影响,泉水主要受溶滤作用的影响.表明孔隙水和裂隙水存在联系,孔隙水、裂隙水与岩溶水在局部地段岩存在联系,岩溶水与泉水成因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0.
为保护济南名泉,查明泉水成因,分别采集了孔隙水、裂隙水、浅部岩溶水及泉水样品,分析了这4类水的水化学特征,选取K++Na+、Ca2+、Mg2+、Cl-、SO42-、HCO3-、NO3-、TDS、pH值等指标作为变量进行因子分析和相关分析,揭示水化学特征成因。认为孔隙水的水化学特征主要受岩石矿物成分、大气降水混合作用、裂隙水混合作用、蒸发浓缩作用及人为污染的影响,裂隙水主要受岩石矿物成分、孔隙水混合作用的影响,浅部岩溶水主要受溶滤作用、局部上层孔隙水及裂隙水混合作用的影响,泉水主要受溶滤作用的影响。表明孔隙水和裂隙水存在联系,孔隙水、裂隙水与岩溶水在局部地段岩存在联系,岩溶水与泉水成因有所差异。  相似文献   

11.
长距离调水工程投资大、影响范围广、地质情况多样、风险因素众多、工程结构十分复杂。这些特点意味着对此类工程进行风险评价研究的必要性。建立了南水北调中线总干渠运行安全风险评价指标体系,以毕达哥拉斯模糊层次分析法计算出指标的概率、严重程度的权重,构建了结合Fine Kinney评价方法和模糊推理系统的风险评价模型。最后选取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输水渠道,进行了运行安全评价并确定了风险等级。评价结果显示,地质条件、施工质量、运行调度风险位居前列。  相似文献   

12.
杨超 《农业工程》2012,2(3):24-27
高速公路监控系统正日益成为高速公路日常运营管理的一个重要手段,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主要是通过道路监控摄像机作为视频图像采集系统进行监控的。该文在分析高速公路监控需求的基础上,阐述了对高速公路监控摄像机的性能要求,以及进行监控摄像机的选择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相似文献   

13.
以重庆市南川区木渡河小流域为研究对象,对岩溶槽谷区坡改梯和利用自然地块生产进行了对比分析。石漠化程度在25%以下的区域,可以实施高标准的坡改梯工程,以增加耕地面积;石漠化程度在25%以上的区域,最好利用自然地块进行生产,并逐步过渡到经济作物的开发。利用自然地块进行生产的关键在于辅以简单的工程措施,并使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有机结合,以达到最大限度减少水土流失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以实地定点观测为基础,对贵州省典型喀斯特峡谷区花椒林地的生态需水进行了定量研究,分析了叶面蒸腾T与土面蒸发E作用的相互关系及蒸腾作用的分摊系数口,阐述了生态需水的一般规律.结果表明:全年蒸腾量均大于蒸发量,其分摊系数α总体维持在0.45~O.75之间,二者呈现明显的互为消长关系.蒸腾蒸发日变化与年变化曲线均表现为单峰曲线,一天中中午最大,一年中夏季最大.叶面系数和温度的影响作用较大,土壤含水量和相对湿度次之.花椒林地全年平均蒸散量为1.58 mm,夏半年日平均2.07 mm,冬半年1.09mm,年总耗水量为575.19mm,占年降雨总量的60.23%.  相似文献   

15.
脆弱生态约束下贵州岩溶山区农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贵州岩溶地貌发育,山多地少,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恶化,农业生产条件差、水平低,发展可持续农业既是贵州特殊农业生态环境的客观要求,也是兴黔富农和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然而贵州岩溶山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束缚着该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对贵州岩溶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成因进行了分析,归纳为:地形的复杂性、地质环境的特殊性、降水的不均匀性和人为因素等4个方面。从土地农业生产、水资源利用和自然灾害等三个方面阐述了该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作用,最后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
陈彪  李想姣 《农业工程》2018,8(7):45-48
在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下,我国农村地区已经逐渐演变为地质灾害多发区、严重区。结合生态文明建设,在农村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中做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和人与自己活动成果的全面和谐与可持续发展,从人的建设、社会的建设和自然生态环境的建设3方面入手进行综合防治。   相似文献   

17.
胡代平  余诚  杨剩富 《湖南农机》2011,38(9):198-199
贵州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的因素别有人口压力过大,自然灾害严重,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森林覆盖率低,当地干部群众认识不足,文章从岩溶山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特征进行分析,指出水土流失是制约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目的】查明平阴岩溶地下水位对降水量、黄河水位响应的时滞差异。【方法】选取2007—2018年2个沿黄岩溶水位监测数据、同期降水量和黄河水位资料,采用互相关分析、连续小波变换和交叉小波变换对岩溶水位与降水量、黄河水位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①降水量、岩溶水位的互相关系数具有明显的12个月的周期,黄河水位周期性不强。岩溶水位与降水量、黄河水位之间存在1~8个月和0~10个月的时间滞后。②降水量和岩溶水位存在0.86~1.20 a和0.86~1.36 a的连续主震荡周期,黄河水位存在1 a和3 a的周期变化特征。③岩溶水位对降水量、黄河水位的滞后时间为110.46~164.39 d和105.77~161.88 d,黄河水与岩溶地下水之间径流速度为21.62~25.53 m/d。【结论】平阴岩溶水位对黄河水位的时滞略小于对降水量的时滞。  相似文献   

19.
三峡水库2003年蓄水以来,滑坡将可能成为三峡库区最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库水位下降和暴雨是导致滑坡的主要因素。以三峡库区典型古滑坡泄滩滑坡为例,根据库水位调控方案,利用二维极限平衡法对滑坡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分析。研究表明,库水位上升期间,滑坡体基本稳定,下降期间安全系数不高,处于极限平衡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