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9 毫秒
1.
主要水土保持植物及其开发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流失是我国当前最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360多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7.5%。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蚕食土地资源,降低土地生产力,而且恶化生态环境,淤积河道,诱发洪旱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严重制约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造成贫困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我国多年来在水土流失治理中对工程措施投入较大,但由于我国水土流失的严重性、复杂性和普遍性,以及分布广,面积大,产沙量大等特点。  相似文献   

2.
胡代平  余诚  杨剩富 《湖南农机》2011,38(9):198-199
贵州岩溶地区水土流失的因素别有人口压力过大,自然灾害严重,矿产资源的不合理开采,森林覆盖率低,当地干部群众认识不足,文章从岩溶山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特征进行分析,指出水土流失是制约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3.
川中丘陵区水土流失和干旱现象并存,严重制约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高效率的雨水资源化处理是减缓水土流失、提高抗旱能力的有效途径,是改善生态环境和提高土地生产能力的结合点,是实现生态环境恢复、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4.
黑河地区砂金过采区水土流失、污染严重,利用俄罗斯沙棘进行植被恢复,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当地治理环境、种植俄罗斯沙棘技术,可在同类地区试验推广.  相似文献   

5.
保护性耕作可以最大限度地保护耕地免遭破坏,而且对减少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肥效、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也有重要的意义。笔者结合海西州的实际特点,对保护性耕作在当地的推广和应用进行了初步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阜新黑土区水土流失状况,实现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选取阜新区老二色流域进行多年实地生态监测,针对当地的水土流失状况及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的开展情况,将样方调查法、环刀浸水法等多种方法有效结合,对老二色小流域水土保持措施进行了全方位评价,得到如下结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开展后,老二色小流域植物覆盖度从34.5%增加到39.75%,形成一个完整的多层次生态系统;水土流失现象、不合理利用土地现象得到改善;黑土地产量逐渐提高,居民人均收入相应提高,生态治理工作全部收益达到2936.1万元;整个老二色流域的水土流失现象被有效控制,整体态势向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7.
在分析宽甸县小流域自然条件和经济情况的基础上,根据水土流失的产生原因、程度及危害,调整土地结构,优化水土保持措施布局,总结出一套适合该区域的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不但使流域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而且使当地的综合效益大大提升。  相似文献   

8.
四川内江县顺江公社山多坡陡,水土流失严重。最近几年来,当地的党组织领导群众,采取改良土壤、改坡土为梯土等办法,取得了很大保持水土的效果。但是,没有结合治水、造林,仍然不能彻底解决水土流失问题。为了彻底全面改造山头,并创造坡地实现机器耕作的条件,顺江公社党委以黄桷山为重点,从土、水、造林、交通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规划治理。在改土方面:按照绕山等高横联原则,把小土联成大块土。因地制宜,裁弯取直,挖高填低,去角补缺,把坡度降到五度以下,便于机耕。在水利方面:沿山脊等高开干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应用大果沙棘对黑河市爱辉区露天煤矿堆土场植被恢复试验,表明大果沙棘具有抗瘠薄,生长速度快,根系发达,萌蘖能力强,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利用大果沙棘进行植被恢复试验,所取得的数据和结果,对当地的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改善,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
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是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手段。通过指标体系法确立盖州市大清河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重点区域,并根据各个地区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土地利用和综合治理能力,提出了相应的水土保持措施。  相似文献   

11.
核素示踪法作为一种新的土壤侵蚀研究方法,在土壤侵蚀的沉积、侵蚀、运移研究上得到很好的应用。采用放射性核素作为土壤示踪剂,可以进行流域尺度范围研究,且可靠性比较高、省时省力。选择位于江淮丘陵东部的明光市鸡心岗水库两侧山坡和位于江淮分水岭西部的六安市裕安区青山乡淠河西侧的山坡为典型剖面,取土样进行137 Cs分析,测算出当地土壤侵蚀模数分别是4 521.5t/(km2.a)和4 830.1t/(km2.a),与全国遥感普查结果基本一致,表明该研究方法可以很好地进行流域尺度的土壤侵蚀研究,在安徽省和全国其他类似地区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为定量评价沙棘造林后的水土保持效益,文章以沙棘造林的典型县域为研究对象,基于3S技术与RUSLE土壤侵蚀模型,分析评价了该县沙棘造林前后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吴起县实施沙棘造林后10年来,水土流失明显减少,较高强度土壤侵蚀的土地面积大幅度减少。①沙棘造林后土壤侵蚀分布以中度侵蚀最多,其面积占吴起县国土总面积的43.62%,而沙棘造林前土壤侵蚀以极强烈侵蚀为主,占吴起县国土总面积的42.76%。②沙棘造林后全县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5285t/km2.a,属于强度侵蚀,其沙棘造林前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9779t/km2.a,属于极强烈侵蚀,为沙棘造林后的1.85倍,沙棘造林后全县每年可减少土壤侵蚀量1402万t。  相似文献   

13.
辽西低山丘陵区不同密度荆条实地放水冲刷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揭示辽西低山丘陵区植被密度对土壤抗冲性的影响。【方法】采用野外实地放水冲刷的方法,以荒草地为对照,对不同密度荆条(Vitex negundo var. heterophylla)的土壤抗冲性进行了研究。【结果】1)荆条对土壤的改良作用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2)各样地地表径流量随着冲刷时间的延长呈波浪式增长的趋势,其中低密度荆条样地土壤抗冲系数在23.46~26.07(L·min)/g之间,中等密度荆条样地土壤抗冲系数在26.87~29.84(L·min)/g之间,而高密度荆条样地和荒草地在设计流量为4 L/min时,土壤抗冲系数大于8(L·min)/g和12(L·min)/g;3)各样地土壤抗冲系数随着冲刷量的增大逐渐减小,在上方来水量较小时荒草地的土壤抗冲系数最大,荆条的土壤抗冲系数在26.07~46.55(L·min)/g之间,在上方来水量逐渐增大时荆条的土壤抗冲性强于荒草地,在23.46~36.75(L·min)/g之间,且随荆条株密度的增大呈增大趋势。【结论】植被密度是影响土壤抗冲性的主要关键因子,该研究可以为辽西北地区水土保持林建设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已有区域试验研究和观测数据、水土流失因子研究成果基础上,基于坡面土壤侵蚀机理对区域水土流失过程进行分析,基于结合GIS空间分析功能,进行了区域尺度上水土流失模型设计的初步尝试,并提出了模型所需参数的提取方法及精度要求,本模型在延河流域试运算结果反映了接近现实的土壤侵蚀时空分布趋势和分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水蚀风蚀交错区土壤抗侵蚀特性对不同林草措施的响应。【方法】采用室内抗冲槽原状土冲刷和土壤物理性质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南缘不同林草措施土壤抗冲特性及其与物理性质的关系。【结果】土壤冲刷过程中,不同林草措施下出现产流后的4 min之内变化较大,随着冲刷试验的进行逐渐降低,并逐渐达到相对稳定状态;不同林草措施土壤冲刷过程平均径流含沙量表现为荒草地>花生地>灌木林地>樟子松林地;不同林草措施土壤抗冲性变化与土壤冲刷过程含沙量呈反比,随冲刷时间延长,总体来说与冲刷时间越长,抗冲性能越强的规律相符合,且这种变化规律不受林草措施变化而改变。径流结束时不同林草措施下的土壤抗冲性表现为花生地<荒草地<灌木林地<樟子松林地。土壤抗冲性与土壤体积质量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孔隙度显著正相关,土壤抗冲性指数与砂粒极显著负相关、与粉粒和黏粒正相关,但均不显著,与土壤持水性并无显著性关系。【结论】林草措施能够显著提高土壤抗冲性能,以樟子松效果最强。  相似文献   

16.
土壤侵蚀调查与评价是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文对区域土壤侵蚀评价进行了尝试性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模糊神经系统和GIS技术的快速评价方法。研究中利用模糊神经系统技术从地面监测调查数据中提取土壤侵蚀强度的评价规则,建立能够全面、客观地反映特定区域范围内土壤侵蚀自然特征及规律的评价标准,在此基础之上结合GIS技术以实现对整个地区的快速评价。采用该方法进行湖北省土壤侵蚀普查,结果表明全省侵蚀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30.1%。其中,鄂西南、鄂西北高山区土壤侵蚀情况最严重,鄂东南、鄂东北低山丘陵区次之,鄂北岗地中度侵蚀面积较大,而江汉平原基本无明显侵蚀。经验证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农田土壤风蚀的影响,通过中国知网,以“免耕或保护性耕作并且土壤风蚀”为主题,检索至2020年底公开发表的中文期刊论文,对检索到的论文进行整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保护性耕作对土壤风蚀的田间试验均来自北方干旱半干旱农田,研究方法以集沙仪野外测量为主;保护性耕作研究中对土壤风蚀方面的研究占比较少,产量效应一直是保护性耕作的研究重点;综合相关研究分析,保护性耕作平均可减少农田土壤风蚀量71.2%;保护性耕作减少农田土壤风蚀具有普遍性,少量研究认为保护性耕作不能减少农田土壤风蚀量。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和RULSE的三峡库区土壤侵蚀量估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三峡库区为研究对象,在GIS技术支持下,利用野外实测及DEM、土地利用、土壤类型、植被覆盖等数据,对修正后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中各因子进行量化分析,从而对三峡库区土壤侵蚀量进行估算,并对土壤侵蚀强度进行分级;在此基础上计算不同坡度、土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下的土壤侵蚀综合指数。结果表明,三峡库区年均土壤侵蚀量为19 364.71×104 t/a,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2 741.48t/(km2.a),属于中度侵蚀;68.57%的区域为微度侵蚀或轻度侵蚀,强度以上侵蚀主要分布在库区的东部,面积占库区的14.43%,侵蚀量却占总侵蚀量的58.67%,是预防和加强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9.
《Agricultural Systems》1998,56(4):415-429
Soil erosion studies by economists have utilized relatively simple yield response functions compared to productivity simulation models used by soil scientists in order to endogenously solve for optimal management schemes. This paper combines the optimization techniques of previous economic studies with a more complex measure of soil productivity than simply soil depth which has been used previously. An illustrative model demonstrates how erosion affects different types of soil profiles found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isolates three different ways that erosion can impact productivity. Estimation procedures that do not account for the non-uniform nature of soil profiles can misstate the impact of soil erosion on cropland productivity. The framework, though perhaps overly simplified for direct use, disentangles the impacts of soil erosion into substitution, mixing and depth effects and suggests how varied profiles should be managed in different ways according to how each is impacted by eros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